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回到过去,带着皇帝打倭寇 > 第 146 章 满清皇帝共聚一堂

第 146 章 满清皇帝共聚一堂

推荐阅读:顾九辞霍明澈重生洞房花烛夜,火爆医妃杀疯了穿越火线之生化枪神末世系统之永夜唯妻是从:傅少强吻99次雷纳和他的战姬军团霸道鬼夫别压我将军为我解战袍爱意随风落下国产之光罗离

    这下,朱元璋等人都陷入了沉默,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他们心里都清楚,朱瞻基所言句句在理,无论是从严谨性还是从维护皇室内部稳定的角度出发,朱瞻基废除朱祁镇太子之位的决定,都有着充分的考量。然而,这沉重的话题带来的压抑感,让每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打破这份沉默。
    就在几人沉浸在这略显沉闷的氛围中时,朱高炽不知从何处匆匆折来了一枝柳条,紧紧地握在手里,那柳条在他手中微微颤抖,仿佛也感受到了主人即将爆发的情绪。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抬眼看向朱元璋等人,声音微微发沉地问道:“爷爷,爹,现在正事是不是已经说完了?”
    朱元璋和朱棣一脸茫然地看着朱高炽,完全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他突然这么问是何用意,只是下意识地默默点了点头。而朱瞻基的目光触及到朱高炽手中那根细长的藤条时,心中顿时“咯噔”一下,升起了一种强烈的不祥预感,一种莫名的不安迅速在心底蔓延开来。
    “啪!”一声清脆的响声打破了平静,柳条带着呼呼的风声,重重地抽在了朱瞻基的身上,疼得朱瞻基眉头紧锁,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脸上瞬间浮现出痛苦的神情。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宛如一道惊雷,吓了姜逸、徐妙云和张太后一跳。姜逸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惊讶与疑惑,完全没料到局势会突然急转直下;徐妙云捂住了嘴,眼中满是担忧;张太后更是惊得往后退了一步,眼神中满是慌乱。就连身经百战、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朱元璋和朱棣,都不由得心中猛地一惊,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朱瞻基吃痛,本能地侧身一闪,躲过了朱高炽的又一下抽打,他满脸委屈与不解,连忙问道:“爹,你这是做什么啊?”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既包含着疼痛,又充满了困惑。
    朱高炽的眼睛瞬间红了,眼眶中似乎有泪光闪烁,他紧咬着牙,腮帮子都因为用力而微微鼓起,手中的柳条一下又一下带着愤怒和痛心,朝着朱瞻基抽去,边抽边带着哭腔吼道:“你个逆子还知道不想让你的后代刀兵相向,那你二叔我的弟弟呢?你就这么忍心将他活活烤死?”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饱含着深深的痛苦与质问。
    朱高炽话音刚落,原本想要上前阻止的徐妙云和张太后,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立刻停住了脚步。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最终还是缓缓放下了抬起的手;张太后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眼神中满是无奈和复杂的情绪。
    朱瞻基却有些倔强地梗着脖子,大声回应道:“爹!二叔想要造反,造我这个侄子的反!他失败了我没杀他,可他呢,丝毫不给我面子,还绊我,让我在百官面前丢人。爹!我是皇帝了!他为什么还要这样欺辱我!”他的声音越来越高,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脸上写满了愤怒与不甘。
    “你二叔怎么想的你不知道?我了解他,他宁可一死也不愿意被你圈禁终生!我不是怪你杀了他,我是在怪你为什么非要用这样残忍的方式对待他!杀人有一万种方法,为什么偏偏选择这种极端的刑罚?”朱高炽大声喊道,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像是在发泄着一直以来积压在心中的不满,每一句话都如重锤一般,敲打着朱瞻基的内心。
    听到这话,朱瞻基顿时无话可说,他的肩膀微微颤抖,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他不再躲避,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任由朱高炽手中的柳条一下又一下抽在他身上,仿佛想用这疼痛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
    最后还是张太后心疼儿子,匆匆赶来,脸上满是担忧与焦急,她伸出双手,硬是将朱高炽给拉开了。姜逸看着这混乱的场面,无奈地叹了口气,也不得不带着朱瞻基再去治疗一次。
    就这样,四个大明位面开始紧锣密鼓地共同备战。为了协调各方、统筹规划,四个位面还共同召开过一次规模宏大的大朝会。
    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郑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过后,终于再次扬起风帆,开启新的征程,向所谓的南美洲探寻而去。
    ......
    另一边,满清的几位皇帝在庄严肃穆的祭祖仪式之后,却突然出现了意外状况。昏暗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努尔哈赤满脸凝重,眉头紧锁,死死地盯着下方的五人,深邃的眼眸中透着审视与思索,整个人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父皇,您还有什么想知道的?”皇太极见努尔哈赤久久不语,站起身来,微微欠身,对着主位上的努尔哈赤恭敬地问道,声音打破了寂静,在空旷的祭殿内回响。
    努尔哈赤满脸奇怪,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也就是说这所谓的大清就是你建立的?”
    皇太极立刻点了点头,神色间透着几分自豪与追忆:“没错,大清正是我建立的,初衷便是用来对抗朱明王朝。可惜啊,我殚精竭虑,还是没能亲眼见到八旗子弟的铁骑跨进山海关,这成了儿臣一生的遗憾。”
    努尔哈赤笑了笑,脸上的皱纹如沟壑一般,他缓步走到皇太极身边,宽厚的手掌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欣慰地说道:“你做的已经很好了。想当初,我们仅凭十三副铠甲起家,一路披荆斩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谁能想到,到头来居然能够入主中原!这可是我们草原上的民族一直以来的心愿,没想到除了铁木真的蒙古,我女真的八旗也做到了这一步!”
    尽管在元朝时期,蒙古于中原大地建立起了皇朝,然而彼时女真的处境堪称艰难。相较于宋朝时期,女真的日子可谓天差地别,完全没了往日的舒心自在。蒙古人对女真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打压,手段狠辣,从政治压迫到军事管制,从经济剥削到文化禁锢,女真族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重重限制。
    农田被肆意侵占,壮丁被强征入伍,女真人的生活苦不堪言,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深渊,若不是后来大明推翻了蒙元的统治,给了女真一线生机,或许女真早就被蒙古彻底灭绝了。所以,单论对蒙古的厌恶程度,女真对其的恨意丝毫不逊色于大明。努尔哈赤每当谈到蒙古,眼中便会涌起浓烈的杀意,那股恨意仿佛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怎么都无法消散,仿佛只要一提起,往昔所遭受的苦难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皇太极听闻努尔哈赤的感慨,也笑了笑,脸上带着几分复杂的神色。他缓缓转身,目光柔和地看向身边的福临,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与自豪,缓缓说道:“没错,虽然我一生都在为了八旗入关而拼搏,却终究没能亲眼见到那历史性的一刻,但是福临做到了。福临不仅率领八旗子弟跨过了山海关,更是在朱明皇室的衰落与灭亡之上,成功建立起了大清朝。”
    “这一路走来,历经无数风雨,福临完成了我一直以来心心念念却未能达成的心愿。父皇当年仅凭十三副铠甲白手起家,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一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到最后终于在福临的手上实现了入主中原的宏伟大业。我坚信,我大清国力昌盛、人才济济,未来必定远胜蒙元和朱明!”
    皇太极说这番话时,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那是一种迷之自信,可现场的满清众人却都被这情绪所感染,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满清的自负与自满,在这一瞬间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沉浸在自己的辉煌之中,对未来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努尔哈赤听了皇太极的话,微微颔首,随后又回到主位上,神色愈发凝重,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的众人,表情严肃地开口问道:“也就是说,你们都是在祭祖的时候,被一种神秘力量吸引到我这里来的?”
    “是的,父皇,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皇太极同样表情凝重,微微皱着眉头说道,“只不过在那之前,我一直反复做一个梦。起初,我完全不明白这个梦究竟有什么含义,只觉得怪异又困惑。但是现在知道大清已经入主中原,我才大致有了一些猜测。没准是那些心怀复辟朱明皇朝的汉人,暗中有所行动,上天这是在给我们大清进行预警啊。”皇太极一边说着,一边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似乎已经嗅到了潜在的危险气息。
    这时,坐在人群最末尾的颙琰眉头紧蹙,满脸忧虑之色,缓缓开口道:“可不应该是这样啊?我大清建国已有一百多年,自建国之初,确实仍有朱明王朝的死忠分子妄图复辟明朝,那些人贼心不死,时常在暗处搞些小动作。但经过几代人的严厉镇压,如今那些所谓的死忠分子,就如同藏在阴沟里的老鼠,畏畏缩缩,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那个梦我也梦到过,梦中的场景,可不是几万人之间的小打小闹。那大军冲杀的壮阔场面,尘土飞扬,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投入的兵力绝对超过了百万之众!可若是朱明王朝的死忠分子竟能在我们大清的眼皮子底下,悄然壮大到如此恐怖的地步,我们不可能一丁点风声都收不到。真要是到了那一步,我大清的江山社稷可就岌岌可危了,离亡国还能远吗?”颙琰越说越激动,额头上青筋微微凸起,眼中满是对潜在危机的恐惧与担忧。
    颙琰说完,身材消瘦、满脸麻子的玄烨同样皱着眉,缓缓说道:“没错,我也实在难以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上天既然将我们都送到了这里,肯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这其中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玄烨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他轻轻抚摸着胡须,眼神中透露出沉思与疑惑。
    然而,玄烨的这番话,虽然点明了众人心中的疑惑,却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答案,说了和没说似乎也没什么太大区别,毕竟谁都清楚这里面肯定存在问题,可关键就在于,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众人依旧毫无头绪。
    胤禛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完众人的发言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突然,他脑海中闪过一种大胆的可能,眼中一亮,连忙对众人说道:“诸位先祖,你们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大明那边的情况和我们这边类似?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在我所处的那个大清世界里,诸位都已经是作古之人,可如今却活生生地坐在这里。既然我大清有如此奇异之事,那大明那边会不会同样如此呢?也许这那梦想要告诉我们的,并非是有人会在内部造反,而是想警示我们,即将要面对的,可能是几百年前大明的将士!”
    胤禛,这位满清皇帝中极为出色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有资格角逐千古一帝称号的满清帝王,思维果然敏锐独特。回顾整个满清二百多年的历史,最为辉煌的当属康乾盛世。玄烨作为康乾盛世前期的重要支撑者,早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与雄才大略,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一桩桩丰功伟绩,让大清的国力蒸蒸日上,威名远扬。
    可惜,晚年的玄烨就如同唐玄宗李隆基一般,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可谓是两极分化。吏治腐败现象积重难返,官员们贪腐猖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边疆地区隐患暗流涌动,外部势力虎视眈眈,而朝廷内部却无暇顾及;还有最为出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
    民间甚至流传着“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这样的顺口溜,虽是戏谑之言,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以及对朝廷的不满情绪。而胤禛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能够脱颖而出,足见其非凡的能力与智慧。
    胤禛初登皇位之时,朝堂上下看似一片祥和,实则暗藏汹涌,尤其是户部的状况,简直糟糕透顶。堂堂一国之府库,竟连二百万两白银都难以拿出,这实在难以想象,一个宣称处于最强盛阶段的国家,财政居然窘迫到如此境地。
    那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诸多政务因缺乏资金而难以推进,国家运转仿佛陷入了泥沼。若不是胤禛确实有过人的本事,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还整顿了吏治,为弘历打下了深厚的家底,恐怕那所谓的康乾盛世,真就成了一个贻笑大方的笑话。
    然而,胤禛也未能摆脱满清皇帝对汉族的偏见,甚至在某些方面,这种排斥心理比其他皇帝更为强烈。他在位期间,对汉族官员的任用多有掣肘,文化上也大兴文字狱,打压汉族士子的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留下了不少隐患。
    胤禛的话音刚落,现场的众人瞬间陷入了一片寂静,每个人都低头沉思起来。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只有偶尔的几声轻微咳嗽声,打破这份压抑。
    皇太极沉思良久,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坚定,对众人说道:“胤禛说的有道理,依我看,我们这次要面对的,极有可能就是大明的军队!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这次我们要面对的,可不是平日里那些孱弱无能、不堪一击的明军,而是明初朱元璋和朱棣他们亲自带领的那些虎狼之师!那可都是在乱世中历经无数战火淬炼,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皇太极的脸上满是凝重之色,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隐隐的担忧,似乎已经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艰难恶战。
    皇太极话音刚落,玄烨便满脸不屑地冷哼一声,脸上带着一丝傲慢的神色,大声说道:“明初又如何?朱元璋和朱棣再厉害又能怎样?他朱元璋不过是一个出身卑微的臭要饭的,机缘巧合之下建立了明朝。可别忘了,我大清仅凭十三副铠甲起家,在艰难困苦中一步步崛起,同样做到了这改天换地的壮举!至于明初的军队,或许确实有些实力,不然也不至于把蒙元打得闻风丧胆。但我大清岂是蒙元能比的?我大清的八旗士兵各个勇猛善战,骑射功夫天下无双,那可是从白山黑水间闯荡出来的铁血之师。哪怕对上明朝最精锐的士兵又能怎样?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罢了!”玄烨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手臂,脸上的自信近乎狂妄,仿佛已经看到了八旗铁骑踏破明军防线,再次建立不世功勋的场景  。
    (五千字!)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729/21784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