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章 李世民两难的抉择
推荐阅读:美女总裁的神级侍卫、超魔构筑师、经略大宋、我的爪牙是悟空、重生之牵手一生、洪荒之越、爹地给钱、神变山海经、千山独行、海贼王之剑豪之心、
“这...人家都七十七了,你还说人家造反?老朱,你这有点不厚道了。”李世民目瞪口呆。
朱元璋老脸一红,说道:“你好意思说咱,虽然李善长被咱处理了,但是你那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好人!你把他留在了最后,结果呢?在大唐权倾朝野。要不是李治和武则天有点手段,你那大唐没准就姓长孙了!”
老爹都开团了,朱棣也不能看着朱元璋孤军奋战:“那倒也是,虽然没姓长孙,但是改姓武了。”
朱棣直接绝杀,噎的李世民说不出话来,长孙无忌能权倾朝野他有想过,可武则天这事打死他也想不到。
李世民被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怼得一时语塞,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他深吸一口气,苦笑道:“老朱,你说得没错,长孙无忌确实是我失策了。我本以为他忠心耿耿,能辅佐大唐千秋万代,却没想到他后来竟成了权倾朝野的隐患。至于武则天……唉,这事我确实没料到,谁能想到一个女子竟能篡夺我李唐江山?”
朱元璋见李世民坦然承认,倒也不好再继续嘲讽,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世民啊,咱们这些做皇帝的,谁还没点失误?你也不必太过自责。至少你开创了大唐盛世,功绩彪炳史册,后人自有公论。”
朱棣也附和道:“是啊,你那个时代的大唐,可是我们后世仰望的典范。至于武则天,虽然她篡了位,但也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有治国之才,至少没把大唐搞垮。”
李世民闻言,心中稍感宽慰,点了点头:“你们说得对,过去的事已成定局,纠结无益。倒是我们这些从不同时代汇聚于此的人,或许能从彼此的经历中学到些什么,避免重蹈覆辙。”
嬴政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深思,缓缓开口道:“世民说得有理。我们这些帝王,虽然各自功成名就,但也都曾犯过错。如今有机会聚在一起,倒是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刘彻也点头赞同:“不错,尤其是关于如何驾驭臣子、平衡朝堂之事,我们或许能从彼此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比如,我大汉也曾有过权臣霍光,虽无篡位之心,但权势滔天,差点动摇国本。”
杨坚叹了口气,接口道:“我大隋也是如此,虽然我自认为对臣子颇为信任,但最终却因杨广的暴政和臣子的离心而亡国。或许,我们在用人上,都该多一些警惕。”
姜逸见众人开始反思,心中暗自欣慰,笑着说道:“各位陛下能如此坦诚相见,实在是难得。不过,咱们也别光顾着反省,不如再聊聊各自治国的经验,或许能从中获得不少的经验。”
朱元璋闻言,眼中一亮,拍手道:“好主意!老朱我虽然出身贫寒,但自认为在治国上也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如何平衡文臣武将,我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李世民也笑道:“那我倒要请教请教了。老朱,你那些文臣武将,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你是怎么让他们各司其职、不争权夺利的?”
朱元璋哈哈一笑,得意地说道:“这还不简单?文臣有文臣的职责,武将有武将的本分。我老朱向来赏罚分明,谁要是越界,就别怪我不客气!再说了,我那些兄弟,个个都是直肠子,没那么多弯弯绕绕,自然好管。”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倒也是,老朱你的班底确实简单直接,不像我那会儿,朝堂上勾心斗角,防不胜防。”
嬴政听到这里,忽然插话道:“说起朝堂斗争,我倒觉得,与其防患于未然,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我大秦推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臣子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刘彻摇了摇头,笑道:“嬴政兄,你的法子虽然有效,但也容易激起民怨。我大汉推行‘外儒内法’,表面上以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实际上以法家手段治理朝堂,效果倒也不错。”
杨坚闻言,点头赞同:“确实如此,治国之道,不能一味严苛,也不能过于宽松。我大隋也曾尝试过平衡儒法,只可惜后来杨广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功亏一篑。”
“好了好了,这些事情以后有的是时间讨论。现在最重要的是看看世民的奖励,毕竟我们来这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任务。”朱元璋开口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催促。
“对啊,世民,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不知道最后会有什么奖励?我记得小逸说过,完成这种级别的任务,能够指定复活本位面的人,或者随机复活一位先秦时期的人物。怎么样,世民,你想好要怎么办了吗?”嬴政接过话头,目光中带着几分好奇。
“没错,李叔。这个名额来之不易,你一定要慎重考虑。”姜逸也提醒道,语气中带着关切。
李世民闻言,沉默了下来。他的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熟悉的面孔,最终,两位最重要的人影逐渐清晰起来。
一位是他的母亲窦皇后。窦氏在李世民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不仅教导李世民为人处世的道理,还在李渊起兵反隋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然而,窦氏在隋朝末年去世,未能亲眼见证唐朝的建立。那些年,李家父子常年征战在外,陪伴在窦氏身边的时间寥寥无几,这成为了李世民心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另一位则是他的长姐,平阳公主李秀宁。李秀宁在父亲李渊起兵后,并未选择安于闺阁,而是积极组织义军,招募士兵,与隋军作战。她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迅速在关中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被称为“娘子军”。她的军队在攻占长安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说,大唐的天下,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另一半则是李秀宁打下来的。没有李秀宁和她的娘子军,大唐的建立至少要推迟十年。
如何抉择,让李世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这两位至亲,他都想复活,但名额却只有一个。
“小逸,”李世民目光炯炯地看着姜逸,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我现在还想再挑战一次任务。我想同时复活我的母亲和姐姐,不知道可不可以?”
姜逸闻言,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解释道:“李叔,按理来说,确实是可以的。但这种难度的副本有限,在场的皇帝有那么多位,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你,这对其他人来说不公平。”
李世民听后,眼神逐渐黯淡下来。在场的人看着他落寞的样子,都没有插话。毕竟,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谁也不可能因为一时心软而轻易让步。
“不过,”姜逸见李世民神情低落,又补充道,“这些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根据已经开启的位面决定的,而这些战役都是在座的各位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我想,如果以后能够开通更多的位面,任务的数量一定会有所增加。”
“真的?还有机会?”李世民黯淡的眼眸瞬间亮了起来,激动地说道,“只要还有机会就行!我就不信,有什么事是能够难倒我的!”
“但是有一点我要说清楚,”姜逸提醒道,“已经完成的任务是不会再次出现的。所以,各位,任务和次数有限,你们一定要仔细斟酌,避免白白浪费了机会。”
“好!既然如此,是不是该轮到咱了?”朱元璋立刻开口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跃跃欲试,“世民挑战了咱的鄱阳湖水战,咱也要挑战世民的虎牢关之战!也让咱看看,横压当代、举世闻名的玄甲军究竟是什么样子。”
其他几位皇帝互相看了看,谁都没有反对。毕竟,在场的人中,打仗最厉害的除了李世民,就剩朱元璋和赵匡胤了。赵匡胤刚来不久,和其他人还不算熟悉,而且刚刚承了李世民的情,自然不会站出来反对。至于朱棣,他更不敢和朱元璋争夺名额。而嬴政、刘彻和杨坚等人,目前还不想贸然挑战。他们打算先把手下的名将调来,一起商讨对策,以免白白浪费了机会。
“行,既然朱兄有意,那我就和你讲讲当初虎牢关之战的细节。你先等我回去取一下卷宗。”李世民说完,便跨过传送门,消失在原地。
见李世民离开,嬴政、刘彻和杨坚也纷纷回到自己的位面。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带几位名将过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家都是竞争对手,与其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和自己手下的将领。
没过多久,李世民手捧卷宗,身后跟着一脸好奇的李靖。原本李世民并不想带他来的,毕竟他自己的军事才能摆在那里,带人来似乎显得自己信心不足。但架不住李靖的几句恭维,李世民耳根子一软,便飘飘然地同意了。
嬴政身后跟着王贲和韩信。蒙恬被他派出去了,否则他一定会把蒙恬也带上。不过,有得到王翦亲传的王贲和被誉为“兵仙”的韩信,这个组合想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刘彻则简单得多,毫无意外地带着他手下的“大汉双璧”——卫青和霍去病。
杨坚则带着高颎和杨素。虽然相较于嬴政和刘彻,杨坚本身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但他还是有点信不过自己,于是带来了手下的两员名将。
众人齐聚一堂,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而热烈,场面俨然成为了一次名将交流会。
朱元璋老脸一红,说道:“你好意思说咱,虽然李善长被咱处理了,但是你那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好人!你把他留在了最后,结果呢?在大唐权倾朝野。要不是李治和武则天有点手段,你那大唐没准就姓长孙了!”
老爹都开团了,朱棣也不能看着朱元璋孤军奋战:“那倒也是,虽然没姓长孙,但是改姓武了。”
朱棣直接绝杀,噎的李世民说不出话来,长孙无忌能权倾朝野他有想过,可武则天这事打死他也想不到。
李世民被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怼得一时语塞,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他深吸一口气,苦笑道:“老朱,你说得没错,长孙无忌确实是我失策了。我本以为他忠心耿耿,能辅佐大唐千秋万代,却没想到他后来竟成了权倾朝野的隐患。至于武则天……唉,这事我确实没料到,谁能想到一个女子竟能篡夺我李唐江山?”
朱元璋见李世民坦然承认,倒也不好再继续嘲讽,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世民啊,咱们这些做皇帝的,谁还没点失误?你也不必太过自责。至少你开创了大唐盛世,功绩彪炳史册,后人自有公论。”
朱棣也附和道:“是啊,你那个时代的大唐,可是我们后世仰望的典范。至于武则天,虽然她篡了位,但也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有治国之才,至少没把大唐搞垮。”
李世民闻言,心中稍感宽慰,点了点头:“你们说得对,过去的事已成定局,纠结无益。倒是我们这些从不同时代汇聚于此的人,或许能从彼此的经历中学到些什么,避免重蹈覆辙。”
嬴政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深思,缓缓开口道:“世民说得有理。我们这些帝王,虽然各自功成名就,但也都曾犯过错。如今有机会聚在一起,倒是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刘彻也点头赞同:“不错,尤其是关于如何驾驭臣子、平衡朝堂之事,我们或许能从彼此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比如,我大汉也曾有过权臣霍光,虽无篡位之心,但权势滔天,差点动摇国本。”
杨坚叹了口气,接口道:“我大隋也是如此,虽然我自认为对臣子颇为信任,但最终却因杨广的暴政和臣子的离心而亡国。或许,我们在用人上,都该多一些警惕。”
姜逸见众人开始反思,心中暗自欣慰,笑着说道:“各位陛下能如此坦诚相见,实在是难得。不过,咱们也别光顾着反省,不如再聊聊各自治国的经验,或许能从中获得不少的经验。”
朱元璋闻言,眼中一亮,拍手道:“好主意!老朱我虽然出身贫寒,但自认为在治国上也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如何平衡文臣武将,我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李世民也笑道:“那我倒要请教请教了。老朱,你那些文臣武将,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你是怎么让他们各司其职、不争权夺利的?”
朱元璋哈哈一笑,得意地说道:“这还不简单?文臣有文臣的职责,武将有武将的本分。我老朱向来赏罚分明,谁要是越界,就别怪我不客气!再说了,我那些兄弟,个个都是直肠子,没那么多弯弯绕绕,自然好管。”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倒也是,老朱你的班底确实简单直接,不像我那会儿,朝堂上勾心斗角,防不胜防。”
嬴政听到这里,忽然插话道:“说起朝堂斗争,我倒觉得,与其防患于未然,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我大秦推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臣子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刘彻摇了摇头,笑道:“嬴政兄,你的法子虽然有效,但也容易激起民怨。我大汉推行‘外儒内法’,表面上以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实际上以法家手段治理朝堂,效果倒也不错。”
杨坚闻言,点头赞同:“确实如此,治国之道,不能一味严苛,也不能过于宽松。我大隋也曾尝试过平衡儒法,只可惜后来杨广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功亏一篑。”
“好了好了,这些事情以后有的是时间讨论。现在最重要的是看看世民的奖励,毕竟我们来这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任务。”朱元璋开口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催促。
“对啊,世民,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不知道最后会有什么奖励?我记得小逸说过,完成这种级别的任务,能够指定复活本位面的人,或者随机复活一位先秦时期的人物。怎么样,世民,你想好要怎么办了吗?”嬴政接过话头,目光中带着几分好奇。
“没错,李叔。这个名额来之不易,你一定要慎重考虑。”姜逸也提醒道,语气中带着关切。
李世民闻言,沉默了下来。他的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熟悉的面孔,最终,两位最重要的人影逐渐清晰起来。
一位是他的母亲窦皇后。窦氏在李世民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不仅教导李世民为人处世的道理,还在李渊起兵反隋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然而,窦氏在隋朝末年去世,未能亲眼见证唐朝的建立。那些年,李家父子常年征战在外,陪伴在窦氏身边的时间寥寥无几,这成为了李世民心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另一位则是他的长姐,平阳公主李秀宁。李秀宁在父亲李渊起兵后,并未选择安于闺阁,而是积极组织义军,招募士兵,与隋军作战。她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迅速在关中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被称为“娘子军”。她的军队在攻占长安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说,大唐的天下,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另一半则是李秀宁打下来的。没有李秀宁和她的娘子军,大唐的建立至少要推迟十年。
如何抉择,让李世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这两位至亲,他都想复活,但名额却只有一个。
“小逸,”李世民目光炯炯地看着姜逸,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我现在还想再挑战一次任务。我想同时复活我的母亲和姐姐,不知道可不可以?”
姜逸闻言,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解释道:“李叔,按理来说,确实是可以的。但这种难度的副本有限,在场的皇帝有那么多位,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你,这对其他人来说不公平。”
李世民听后,眼神逐渐黯淡下来。在场的人看着他落寞的样子,都没有插话。毕竟,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谁也不可能因为一时心软而轻易让步。
“不过,”姜逸见李世民神情低落,又补充道,“这些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根据已经开启的位面决定的,而这些战役都是在座的各位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我想,如果以后能够开通更多的位面,任务的数量一定会有所增加。”
“真的?还有机会?”李世民黯淡的眼眸瞬间亮了起来,激动地说道,“只要还有机会就行!我就不信,有什么事是能够难倒我的!”
“但是有一点我要说清楚,”姜逸提醒道,“已经完成的任务是不会再次出现的。所以,各位,任务和次数有限,你们一定要仔细斟酌,避免白白浪费了机会。”
“好!既然如此,是不是该轮到咱了?”朱元璋立刻开口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跃跃欲试,“世民挑战了咱的鄱阳湖水战,咱也要挑战世民的虎牢关之战!也让咱看看,横压当代、举世闻名的玄甲军究竟是什么样子。”
其他几位皇帝互相看了看,谁都没有反对。毕竟,在场的人中,打仗最厉害的除了李世民,就剩朱元璋和赵匡胤了。赵匡胤刚来不久,和其他人还不算熟悉,而且刚刚承了李世民的情,自然不会站出来反对。至于朱棣,他更不敢和朱元璋争夺名额。而嬴政、刘彻和杨坚等人,目前还不想贸然挑战。他们打算先把手下的名将调来,一起商讨对策,以免白白浪费了机会。
“行,既然朱兄有意,那我就和你讲讲当初虎牢关之战的细节。你先等我回去取一下卷宗。”李世民说完,便跨过传送门,消失在原地。
见李世民离开,嬴政、刘彻和杨坚也纷纷回到自己的位面。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带几位名将过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家都是竞争对手,与其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和自己手下的将领。
没过多久,李世民手捧卷宗,身后跟着一脸好奇的李靖。原本李世民并不想带他来的,毕竟他自己的军事才能摆在那里,带人来似乎显得自己信心不足。但架不住李靖的几句恭维,李世民耳根子一软,便飘飘然地同意了。
嬴政身后跟着王贲和韩信。蒙恬被他派出去了,否则他一定会把蒙恬也带上。不过,有得到王翦亲传的王贲和被誉为“兵仙”的韩信,这个组合想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刘彻则简单得多,毫无意外地带着他手下的“大汉双璧”——卫青和霍去病。
杨坚则带着高颎和杨素。虽然相较于嬴政和刘彻,杨坚本身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但他还是有点信不过自己,于是带来了手下的两员名将。
众人齐聚一堂,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而热烈,场面俨然成为了一次名将交流会。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729/21785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