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人比人得扔

推荐阅读:独步苍穹鬼路悠闲生活美滋滋香港之梦缘嫁首长老公九星快递员悲伤也是一束光每天一个鬼故事修仙,我能穿越异世界危情首席的诱宠

    韦待价拿到了杨太后的手谕,并没有立刻将命令带到财政部。
    他思索再三,好像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隔着车窗,声对太后道:
    “殿下,房相和长孙相的意思是——
    “决策当然由二位圣人做出。不过,政令可以以他俩的名义来发布。”
    杨氏闻言,眉头立刻皱了皱。
    难道李明不在,那两条老狐狸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试图篡权了?
    当然不是。
    且不能不能的问题,开启战时经济本来就是李明的主意,他俩在整件事情里的角色,不过是发文秘书和橡皮图章而已。
    况且,战时经济也并不是一件很让老百姓愉快的政策,相反,还很拉仇恨。
    把自己的姓名加到这份政令后面,那就别想谋求一个好名声了,反倒更像是个背锅的。
    背锅……
    恐怕这就是那二位的真实意图吧。
    杨氏隔着车窗,端详着候在车外、忠心耿耿的阿韦,眼前莫名浮现出老房、长孙两个笔耕不辍的身影。
    她朱唇轻启,简简单单地回答了两个字:
    “不可。”
    韦待价似乎对太后的反应早有所料,开始摆事实讲道理:
    “殿下,这不是考虑个人名誉的时候,这是二位宰相为了我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所计。
    “陛下和您二圣,乃是我大明的根本所在,是凝聚汉蛮各族于一心的基础。
    “二圣为国殚精竭力,名誉不容污损,尤其是在这大战之中、最需要万众一心的特殊时期。”
    杨氏没有立刻回答,只是静静地听着。
    “虽然二圣之光有如日月,大明万民久沐其中。
    “但是若紧缩财政、提高税赋、配给口粮,百姓的利益暂损,仍不免有个别宵忘恩负义,腆享皇恩而不自知,对二圣生出怨言。
    “而唐军主力云集山西,大战一触即发,前线吃紧,实际情况又逼我方不得不出此下策,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战争中去。”
    韦待价渐入佳境,语速越来越快,显然对这套辞雕琢打磨了很久。
    “然而,如果由房、长孙二相作为此项政令的名义决策人,则两难自解。
    “陛下在外将兵,殿下身居后宫,完全可以当做对此事不知情。
    “百姓自然会将怒火对准留守国内的二位擅权宰相,而不会怪罪于冰清玉洁的二位圣人。”
    杨太后听得极为专注。
    聪慧如她,当然能明白文官们的意思——
    把穷兵黩武的锅扣在文官集团头上。
    套用李明的话来,就是让老百姓以为“上面的意图是好的,只是执行歪了”。
    “如此一来,前线的将士既能收到充足的资费,而二位圣人又无需担心名誉受损,国家的团结也能得到维护。”
    韦待价侃侃而谈:
    “三全其美,岂不美哉?还望殿下明鉴。”
    杨氏久久不语,空气仿佛凝固了。
    就在韦待价怀疑太后殿下是不是听得打盹的时候。
    车舆里,传来杨氏温婉而坚定的声音:
    “李明不是会推脱自己责任的人。
    “诸位爱卿的好意心领了,但是此计策断不可行。”
    韦待价心中有些焦急:
    “殿下,二圣的名誉事关军国大计,不可有半点污损啊……”
    “你们错了。”杨氏轻轻打断道。
    韦待价一愣,立刻谦逊地抱拳道:
    “韦某愚昧,还望殿下解惑!”
    杨氏微微摇头:
    “我,也不担责。”
    韦待价:“咦?”
    杨氏缓缓道:“一切责任,都由明皇一人来背负。”
    “可是殿下……”
    韦待价还想再劝。
    被太后亮出的一张纸堵住了嘴。
    纸页平平无奇,背后还残留着某位计相算账的账目。
    但是正面盖着大大的“大明皇帝”印章。
    无疑,这张纸便是李明陛下从前线发回来的“圣旨”,敕令收紧国内经济,全面转入战争状态,为山西之战做足物质准备。
    大明帝国的一系列波澜,就是以这张轻飘飘的一页“废纸”为肇始。
    “看清楚了吗?”杨太后轻声问。
    韦待价机械地点点头:
    “看清楚了。”
    在这份举重若轻的圣旨底下,签着顶天立地的“李明”二字。
    意思是,这锅我背了,你们谁也别抢。
    “谁决策,谁负责。
    “谁也别想推脱卸责,但明皇也不会让手下人揽过。不让老实人吃亏,这便是他的本意,很公平。”
    杨太后轻轻道,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韦待价还想最后再挣扎一下:
    “殿下,事关江山社稷稳固……”
    “不必多言。”
    杨氏干脆利地打断他。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话到这份上,韦待价也无法反驳,只能垂头丧气地领命:
    “臣……这便通令房计相。”
    “顺便将吾的这番话转告房相和长孙相。”杨太后柔声吩咐。
    “……谨遵懿旨。”
    忠心耿耿的韦待价略一迟疑,但还是离开了。
    杨太后靠坐在车厢里,望着臣下雷厉风行的身影,粲然一笑。
    “多新鲜呐,那些心机深沉、争功诿过的大唐宰相们,到了大明却愿意为国而自污了……”
    大明新鲜的事儿还不止于此。
    平州、以及大明其他城镇的真实街景,老百姓的真实状态,她自己一直在亲眼见证——
    到处都是安宁祥和的繁荣景象,离战争似乎非常遥远。
    从官府到民间,大家依旧按部就班地完成着年初就定下的生产建设任务。
    可是别忘了,现在国家正处于全面战争期间!
    和大唐的角力,非但没有让大明透支国力。
    甚至可以,国计民生毫不受影响,各项生产投资工作照常开展,仿佛这场大规模战争和大明毫无干系。
    这本来就是如梦似幻般的事情。
    忆往昔,汉武帝平匈奴、天可汗平突厥,都打得国库空空,国力吃紧。
    大唐怎么也比那俩蛮族强吧?
    但是大明却应对得很轻松,简直可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
    “能赢。”
    杨太后微微握紧了双拳。
    以力平天下者,是谓社稷主!
    …………
    “山西大战在即,我能为李靖做的,就只有这些了。”
    兖州城上,李明望着空荡荡的城门口发呆。
    就在不久前,那里挤满了唐军的阵列,他父亲还在那个位置和他隔空对骂呢。
    现在,都偃旗息鼓了。
    种种迹象表明,对方已经看穿了他调虎离山的伎俩。
    虽然每天还有几个兵来这儿按部就班地叫阵。
    但那敷衍的态度,像极了老子逗熊孩子玩儿。
    “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啊,鼻子就是灵……你给我等着。”
    李明咬牙切齿地抓起城垛上的一把雪,扔了下去。
    “陛下。”薛万彻的大嗓门儿在后面响了起来:
    “已经做好出发的准备了,您可以上路了。”
    上你妈的头……李明放弃了提高这蠢货情商的一切努力,就当他在放屁,气鼓鼓地回了一句:
    “哦!”
    便头也不回地下了城楼。
    契苾何力正好上来碰见了李明,刚要打招呼,可看着领导的一张臭脸,硬是把话咽进了嘴里。
    回头纳闷地悄悄问老薛:
    “陛下怎么生那么大气,你又和他什么了?”
    薛万彻无辜地摇摇头:
    “没什么啊,只是告诉他该启程了而已。”
    “真的?”契苾何力不是很相信自己的这位老伙计。
    “真的。”薛万彻布灵布灵地眨着他的那双铜铃大眼。
    …………
    离开兖州北撤的一路上,李明坐在马车里一言不发,看样子还在生闷气。
    “陛下您就别一直闹别扭了,咱离开兖州不是撤退,是战略转进啊。”薛万彻坐在一边开导道。
    坐在另一边的契苾何力满意地微微点头。
    这家伙终于学会人话了啊……就在他刚放松下来的时候,老薛紧接着补上一句:
    “反正太上皇已经提前看穿了陛下您的计策,把李靖打得急忙写信求援了。
    “您再继续待在兖州也只是自己骗自己,不如趁早班师回朝,早做打算。”
    老契苾深吸一口气,想点什么,但什么也不出口。
    薛万彻,还是你行……
    李明终于动了,缓慢地抬起脖子,盯着薛万彻这张睿智的脸半晌。
    薛万彻一愣:
    “我错了吗?”
    李明嘴角不带笑意地一勾,机械地摇头:
    “没有。”
    …………
    “啊——”
    马车门在行进过程中猛地打开,土木学长薛万彻被一脚踢了下去,在泥泞的雪地里打了好几个滚才停下。
    “将军你肿么了?”随行的“明军”——其实都是土木老哥——赶紧上前把他们的包工头扶起来。
    “呸呸呸~没什么。”
    薛万彻推开土木学弟的搀扶,悲怆地仰天长叹:
    “国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铮子不亡其家!我薛万彻哪一点错了?!”
    …………
    马车里,契苾何力抚平满脸的黑线,看着闷声不响的李明,劝慰道:
    “如果陛下对提高国内税负这么耿耿于怀,把责任推给文官即可,房相、长孙相也都愿意为国分忧。
    “您何必把这骂名全一个人肩扛了?”
    扛了又一个人生闷气……他在心里补上一句。
    他可不像某位姓薛的蛮子,嘴巴直连脑干。
    李明的眼睛一直看着窗外,手托着腮,三心二意地反问:
    “你以为我看重自己的名声?”
    不然为什么生闷气呢……契苾何力心。
    “魏王李泰是我兄弟,而杀他的命令就是我亲自下达的,参与的将士也是我亲自褒奖的。
    “我连弑兄的恶名都不怕,还怕加点税被老百姓戳脊梁骨吗?”
    李明得很直白。
    他当领导虽然很会使唤人,但绝不争功诿过,该背的锅自己一定背得稳稳的。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自己在当公务员的时候,被上头甩锅甩出心理阴影了。
    “……陛下所言极是。”
    契苾何力不吱声了。
    确实,能在一个敢担责任的皇帝手下干事,他还是感觉自己很幸运的。
    不像历史上的某些渣男皇帝,比如路人皆知的司马昭,毫无压力地把脏水泼到手下头上,砍就砍了。
    只有这样的领导,手下才愿意真心干事啊。
    “真正让我心焦的是……”
    李明从窗外收回目光,开诚布公地道。
    “现在全国开足马力支持前线,不知李靖能把这仗,打成什么样子。”
    备用血包都已经开起来了,如果还打不过,那麻烦就大了……
    …………
    大唐,长安。
    相比习惯了松弛安逸、刚刚准备紧一紧裤腰带的大明,这里早就用裤腰带把肚子勒成蜂腰了。
    从朝廷到民间,都弥漫着一股疲乏、无力、麻木的氛围,和北方邻居迥然不同。
    为了供养这场与大明的全面争霸战,大唐已经十分吃力了。
    原本繁华的长安东西两市如今门可罗雀,熙熙攘攘的街道一变得萧条至极。
    这场高负荷战争对国家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京城尚且如此,地方更是不堪重负。
    不少州县的税收都收到了五年、甚至十年以后,一些偏远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民变的苗头了。
    仗再打下去,老百姓可能浑身上下就剩下一条裤带了。
    不过绝大部分天下百姓还能忍。
    哪一次战争不是这样呢?
    只是这次的对手比以往更强大亿些罢了。
    兴亡百姓苦啊。
    只是,如果他们知道,大明的统治者因为“是否放慢国内建设以支援战争”而加了那么多戏,不知会不会哭晕过去。
    大明君臣的烦恼,和这边一比,属实有些矫情了。
    …………
    太极宫中,气氛一天比一天压抑。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解困的妙计,不要藏私,啊,啊!”
    一向温和的李承乾,也开始变得暴躁起来。
    两仪殿回荡着他的怒吼,好像只有他一个人一样。
    然而并不是,朝廷的心腹重臣都齐聚一堂。
    只是所有人都低着头,像个木头人一样,一点声音也不敢发出来。
    因为目前的形势,实在是很艰难。
    国家财政已经出大问题了。
    就算各地的税吏把地皮刮出火星子,也填不满战争所造成的亏空。
    为了弥补军费,朝廷已经把一切能减、不能减的开支,都给砍了。
    对流民乞丐的赈济施舍,停了;巡逻治安的武侯,缩编;普惠的济民药房,关了。
    至于什么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大工程,早在战争伊始就全部停止了。
    极大地损害民生,不可持续性地竭泽而渔。
    而这些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来的血汗钱,能支持前线烧多久呢?
    一天,还是两天?
    过了这两天,血汗钱烧光了,又该从哪里腾挪来补亏呢?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陛下……”
    兵部尚书哆哆嗦嗦地进言道:
    “又到了发饷日,前线已经开始要钱了。
    “而且战事胶着,还需要更多的士兵和民夫,以及粮食、兵甲、器械等后勤物资的补充……”
    李承乾越听脸越黑,到最后气得一把拍在龙榻的扶手上,气得咳嗽连连。
    “咳咳!你……你得好哇!朕因财政枯竭而问策与尔等。
    “尔等倒好,反倒还开口问朕要起钱来了!
    “朕不如先把你们的嘴封上,把省下来的俸禄先运往前线!”
    兵部尚书胆战心惊,生怕皇帝一口气没上来嘎了,让他担一个“弑君”的罪名,吓得他匍匐在地,吞吞吐吐道:
    “这……这是太上皇陛下的谕旨……”
    一听太上皇的名头,李承乾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身体一下子垮在了榻上,脸色灰败,意识模糊地回了几个字:
    “朕……知道了,朕……再想办法腾挪周转。”
    太上皇在外面战斗,爽。
    结果把糟心事都扔给了家里留守的皇帝和皇储。
    战争就像一个无底深渊,无情地吞噬着大唐的国力,把天下万民消耗得疲弊不堪,形销骨立,犹不满足。
    该如何是好……
    “陛下,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老学究李百药打破了沉默。
    李承乾立时大喜:
    “爱卿快快请讲!”
    姜还是老的辣,还是老臣有主意啊!
    “咳咳。”
    李百药干咳一声清清嗓子,郑重其事地向龙榻的方向一拜,缓缓开腔了:
    “不知陛下和诸位还记不记得,伪明首逆之母,礼法上仍然是我大唐的太后……”
    “什么什么什么?”
    李承乾急躁地打断他。
    他原以为李百药身为作《封建论》的前朝老臣,在朝堂之上必有高论。
    没想到竟出如此粗鄙之语!
    “这和军国大事有何干系?”
    李承乾忍着脾气反问。
    要不是看在这老头老得随时会嗝屁的份上,换个人一定拖下去打屁屁。
    “陛下三思,天人感应啊。”
    有人辩解道,却不是李百药,而是长安朝廷的首席文官刘洎。
    李承乾顿时暴怒。
    “大敌当前,战事吃紧,百姓困苦。你们怎么还有心思钻礼法的牛角尖?”
    是,他对父皇立杨氏为后非常不满。对父皇仍然没有休了叛变的杨氏、仍然保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感到不解。
    但是,这不是外人对他老李家三道四的理由!
    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刘侍郎,你这是何意啊?”李承乾眼神阴冷。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民生怨,民生怨则天降大祸于大唐。这都是后位不正的报应啊。”
    第三个声音,是韦贵妃的堂弟韦整。
    他的荒谬言论,却得到了满朝文官的附和。
    “是啊是啊。”
    “天人感应便是如此啊。”
    “应速速匡正礼法纲常才是。”
    李承乾脸色变幻,眉毛渐渐皱起。
    他只是和其他三个李比起来才显得平庸,但他又不是傻子。
    当满朝聪明人突然同时讲起了奇谈怪论的时候,他便知道,事情不大对劲。
    “退朝……”
    他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把重臣们都轰了出去。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669/21606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