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战时经济

推荐阅读:山间有水化书热血国术宠女肖瑶Boss凶猛:老公,领证吧最强妖孽特种兵王绝宠闪婚妻:高冷四爷,求放过!进击的废材重生之纵横都市重生农女巧当家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晚到的唐军还在前线打得热火朝天。
    而早起的唐军,已经成功地被明军俘虏,成批成批地押送往后方了。
    所有战俘都垂头丧气,一言不发,按照明军的指示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仿佛木偶一般。
    只是偶尔瞥向他们的明军押运时,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仇恨,才让他们显得更像活人。
    这些俘虏心灰意冷,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打了败仗。
    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将是什么结局。
    饱受虐待?发配为奴?断手断脚?还是索性挖个坑全埋了?
    总有一款适合你。
    “喂,别那么沮丧。听明军善待俘虏。”
    一名大个子战俘安慰着自己的同伴。
    他的同伴是个老兵,给了他一个眼神,嘴角轻蔑地一哼:
    “你听谁的?”
    “把我俘虏的那个明军。”大个子老实道:
    “他只要我放下武器,就能确保安全无虞,赤巾军善待俘虏。”
    老兵同情地看着这个铁憨憨:
    “忽悠你投降的辞你也信?等你放下了武器,还不是随他们摆布?
    “就算一刀把你攮死,你又有什么办法?难道你还能去向阎王告状不成?”
    大个子士兵闻言,脑子终于也跟着转了起来,顿时脸色突变。
    对哦!他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
    奶奶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明军真是狡猾狡猾滴!
    “不过人家看你这傻大个又傻又大个的,不定还能留你一命,当个农奴什么的。”
    老兵嘴角挑起没有笑意的勾勒:
    “但按你这大个子,不把你的大脚趾砍断、让你不能奔跑,你的新主人应该是不会放心的。”
    老同志的两句话,让傻大个刚放下的心又成功悬了起来。
    他知道对方不是在吓他。
    因为唐军自己就是这么对待俘虏的。
    大家都是经过五胡乱华的,都是成年人了,“杀降不详”之类冠冕堂皇的辞的听听就得了,你还当真了?
    没让你直接上桌就算是时代的进步了好吧。
    “可是,不是大明没有奴隶了么……”大个子嘟哝着。
    老兵都懒得他。
    “你现在是什么身份?是俘虏!
    “俘虏还想有人家良家子的待遇?
    “你是不是还想分田啊?是不是还想去大明的官府告他们去啊?”
    一番话,把大个子的最后一点心理安慰也给干崩了。
    是啊,老兵的没错啊,自己还是太天真了,居然听信了敌人的宣传……
    “可我是被忽悠了才放下武器的,你既然什么都看穿了,又是因为什么投降了呢?”
    “咳咳……”老兵剧烈地干咳起来。
    明军押运呵斥道:
    “不准交头接耳!”
    战俘们立刻安静下来,继续木讷地踩着冰雪,向前走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离战线不远的战俘营。
    在战俘们的眼里,这也是他们的第一道劫。
    “搜身!”
    除了兵器、铠甲这些显而易见的高价值战利品以外,他们的随身物品也被搜刮一空。
    所幸,搜完身后明军并没有为难他们,便让他们先住进了战俘营房。
    营房的条件出乎意料的还不错,大通铺,有炉子,甚至还有毛毡保暖。
    心情忐忑的唐军战俘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环境,心里的戒备慢慢放松了下去。
    “唉,我的两百文钱军饷被收走了。早知道就不随身带着了。”
    进了营房以后,大个子一直在那儿声嘟哝着。
    “你打仗带钱干什么?这不是白送给人家吗?”老兵和他同住一屋,不解地问。
    大个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怕被人偷。”
    日防夜防,同袍难防。
    老头耸耸肩:
    “那就没办法了。所以钱攒着有什么用?都是便宜别人,不如自己赶快花了。”
    “我得攒着寄回去补贴家用……”大个子委屈巴巴。
    “还补贴家用?!”他的同伴们都被这天真的家伙气笑了。
    “狱卒还给你留着这身衣裳没收走,你就感谢李明陛下的大恩大德吧。”
    大个子一惊:
    “这么冷的天,如果衣服还被剥走了,那不得冻死?”
    “可不嘛,我们就是这么对付蛮族战俘的。”
    大个子吓得浑身一哆嗦,庆幸自己还好是被明军俘虏的,没有在自己人手里……
    “王大壮,出来一下。”狱卒一嗓子,立刻让偌大的营房里鸦雀无声。
    天真的大个子整个人像触电一下震了一震,霎时面色苍白,在同袍们同情的目光中,头重脚轻地飘到了营房门口,乖乖跟着对方出去了。
    完了,要上桌了……
    房间里的其他人同样脸色黯淡,生出兔死狐悲之感,都不禁担心起了自己的命运。
    老兵苦笑着自嘲道:
    “还以为他们会不一样,我也是天真了。
    “可惜了,那伙子还不错……”
    话音未,那好伙子又回来了,手里抱着一个包袱,一脸迷茫。
    战友们立刻呼啦啦围了上去。
    “怎么了怎么了?他们叫你干啥去了?”
    “有没有揍你?”
    “还是让你当苦力?”
    “这包袱里是什么东西?”
    傻大个木讷地摇摇头,把包袱打开,摊开在所有人的面前。
    是两百文钱,还有一些其他被搜走的随身杂物。
    “他们只扣下了匕首箭簇这类的危险物品,其他搜走的值钱财物都还给我们了。”
    大个子士兵神情还有些恍惚,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关于“明军善待俘虏”的传言虽然听过很多,可是这也太善了吧!
    真就是分文不取?
    那对面的同行们究竟是为什么要当兵?
    当兵难道不是为了吃粮发财吗?
    大唐府兵不少是自费当兵的,战斗力却仍然爆棚,就是因为打了胜仗可以合法劫掠,四舍五入就是给自己打工。
    这也是为什么唐军可以是威武之师,但不能是文明之师。
    因此,明军的这番操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属实是把这些大唐的老兵油子们都给看呆了。
    “老哥,你……他们还会杀我们,或者把我们掠为奴吗?”傻大个傻愣愣地问。
    老兵不想搭理这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家伙。
    …………
    接下去的日子里,前线打生打死,战俘营的生活却是波澜不惊。
    吃饭,睡觉,劳动,“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后,便是对这些战俘进行“分流”的时间了。
    不能总留在靠近前线的战俘营里,毕竟后勤资源还是很宝贵的,不能拿来养俘虏不是。
    “想去大明的分田地,想回唐国的发路费!”
    在明军的指挥下,唐军士兵很自觉地分成两列。
    “老哥,看来我们从此就不是一路人了。”
    大个子有些伤感地向老兵道别。
    他是选择回大唐的那一拨。
    因为他是府兵,家人还在大唐,耕种着大唐朝廷给发的土地,享受着府兵制的免税政策呢。
    “我就不陪你了,我就是个募兵,靠打仗吃饭的老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货。”老兵耸耸肩。
    反正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不如去对面碰碰运气,兴许真的能分到一点土地。
    他现在相信了,明军的宣传不仅仅是宣传,很有可能是真的。
    “那,我俩就此别过了。”
    大个子向战友们一一拱手,便跟着队伍踏上了回乡的旅途。
    他们并不担心明军会在背后开黑枪,把他们这些仍然选择忠于大唐的顽固分子“钓”出来挖个坑埋了。
    一是因为明军军纪严明,已经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二则是因为,他们是通过“换俘”,和唐军手里的明军战俘一换一,各自交换回各自的阵营的。
    毕竟唐军也不是菜鸡,手里也握着大把大把的明军战俘。
    “走好。”
    老兵望着同袍们远去的背影,眼神有些复杂。
    他觉得,这些唐军战俘回各自的部队、对大唐所造成的危害,比他们滞留在大明还要大得多。
    一旦“明军真的优待俘虏”的消息在唐军军营里传开,基层士兵们知道自己打了败仗还能有后路。
    那谁还在战场上卖命啊?
    梦想在血战中建功立业的战争狂人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士兵不过是普通的日子人。
    留着一条命,坐等大明天兵的解放不是更香吗?
    他不知道“围其三面、网开一面”的典故,但是他朴素地认识到,这种思想对军队作战意志的腐蚀力不可估量……
    “不过这与我何干?”
    老兵背起了行囊,跟着庞大的队伍,在相比之下数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明军的押送下,沿着太行陉向东迁移。
    …………
    选择投奔大明的唐军战俘,浩浩荡荡地穿过太行山,向大明的大后方转移。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何况害臊二五仔。
    所以众人的神情都带着几分沮丧和尴尬。
    不过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还是挺不错的。
    毕竟战俘营里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多好,但真的极其规律。
    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吃的也还可以,病了还有大夫,一段时间修养下来,把不少人的陈年顽疾都给治好了。
    而随着他们向前挺进,同路人也越来越多。躲避兵燹战火的普通边境百姓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加入了战俘的队伍,一起向大明迁徙。
    不是大唐治理不善,而是大明的政策太好。
    大唐仍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逃离家乡的流民没人权。
    可是在大明,什么是流民?
    那可是新鲜的韭菜……不是,大明特色封建主义的建设者啊!
    给身份,给补贴,给土地!
    一边是当贱民,一边是当建设者。两相比较,想躲避战火的百姓应该往哪个方向投奔,这还用选吗?
    你爱大唐,大唐爱你吗?
    …………
    随着短时间内大量百姓涌入,和战线毗邻的大明河北已经有些人满为患了。
    在刻意疏导和政策支持下,一批一批的流民又开始向广袤的东北黑土地迁徙,加入了将北大荒开发成北大仓的伟大工程之中。
    在这横跨大半个北方华夏的长途跋涉中,流民们亲眼目睹了大明百姓的日常生活,惊讶地发现了一个问题。
    “你发现了么?”
    一路上,一个中年汉子和那老兵搭话。
    “发现什么了?”
    “大明的当地百姓有些奇怪。”
    “哪儿怪了,不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吗?”
    “他们都长着一张没有经历战争的脸。”
    “?”
    “你不觉得大明的民间很松弛吗?税负不重,也不宵禁,还把大笔大笔的钱花在兴修水利和建造房屋上。”
    “我不懂你的意思,我大唐不也是如此吗?至少贞观年间是这样的。”
    “可是现在不一样,现在可是战争时期啊!”
    经对方这么一提醒,老兵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确实如此。
    打仗是一件很耗国力的事情,更何况还是和大唐这样的巨无霸打一场全面战争。
    他这个老兵油子在军队里待久了,或许没有切身体会,可是逃难的老百姓对此可是太有感知度了。
    就在这几个月里,税收飙升,商贩断绝,劳动力短缺。
    别翻修老旧的水利住房了,大量良田失去了主人的打理被抛荒,都长满了野草。
    可以预料,到了明年,大唐几乎必定会陷入粮食危机。
    可是在这边的大明,民间的气氛却完全不一样。
    大家该干嘛干嘛,不论是生产建设、还是生活娱乐,完全不受战争的影响,可以用“民不知战”来形容。
    仿佛大明只是在用一只手,随便和大唐打打似的,而大唐那边已经疲于应对了。
    场面上目前看起来好像势均力敌,但是谁更厉害,老百姓一目了然。
    “我觉得大唐赢不了。”那汉子压低声音,发表着失败主义言论。
    老兵满不在乎地耸耸肩:
    “谁关心长安那娘们儿唧唧的皇帝?我只关心自己的下一顿饭在哪儿吃。去高句丽衙门给发钱,所以我就去。”
    “呵呵,是啊,咱老百姓只关心过自己日子。”
    …………
    从山西中原来的移民要进入东北,平州是必经之路。
    一进城,他们就被这繁荣的街景给震撼住了。
    亭台楼阁鳞次栉比,自不必。
    但是最打动他们的,还是这浓浓的烟火气。
    路边的摊贩,喧闹的酒肆,摩肩接踵的行人……
    一切都很熟悉,但又是那么的陌生,让刚脱离战区的众人生出了恍如隔世之感。
    至少在他们眼里,这场争霸战谁能赢到最后,已经不需要讨论了。
    “那里有施粥摊,可以去歇一歇。”
    带队的吏员向流民们指了指路边的几处棚子。
    是的,这些流民进入大明,非但没有遭到白眼,官家甚至还贴心地为他们配备了“导游”,在去东北的一路上全程陪同。
    这些可都是自愿前往东北的冰天雪地、去战天斗地的宝贝疙瘩啊,早就被北大荒的各个生产队预定了,千万别折损在了半路上。
    而这又能让初来乍到的流民们感到宾至如归,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斗志,誓要做好拓荒者,为大明的封建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温一碗粥,来一碟烘青豆。”
    老兵一屁股坐上了施粥摊的条凳,便熟门熟路地点起了单。
    这一路上,他们的吃饭问题都是在这些类似高速服务区的摊位上解决的。
    “好咧。”
    回应他的是一个温和的女声。
    老兵下意识地抬头,见端庄优雅的中年妇人端着粥,款款向他走来。
    妇人穿着低调的棕黑裙袍,料子……孤陋寡闻的老兵也看不出好坏。
    但他莫名觉得,对方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贵气。
    奶奶的,平州人真有钱,女二都能保养得那么好……
    老兵发着呆,丝毫没有注意到,带他们来的吏员紧张得浑身绷直,大气不敢出。
    “您的粥,吃饱了去好好建设东北吧。”
    妇人稳稳地将碗摆在他面前。
    老兵随意地打趣道:
    “平州的风土养人啊,我还以为是太后亲自来招待我这个难的老头了。”
    那妇人愣了愣,掩嘴笑道:
    “如果太上皇陛下没有将吾休了的话。”
    “啥?”老兵没听懂对方的意思。
    就在这时,一队人马一脸严肃地来到了摊子上,略过流民,毕恭毕敬地向那位微服私访的中年妇人抱拳。
    “殿下。”
    什么什么下?!
    流民们立时呆若木鸡。
    那妇人向痴傻的众人轻轻点点头,便在人马的簇拥下离开了此处。
    老兵端着碗的手在微微发抖。
    …………
    肩负着“宣传”任务的杨后中断了在施粥铺刷好感的任务,回到了马车上。
    “房相、长孙相根据陛下旨意,草拟了最新的政令,请您过目。”
    韦待价双手将一纸折子递进了车窗。
    “国家大事由你们决定便可,吾不便干政。”
    杨后嘴上这么,素手已经将政令接过,轻轻展开。
    李明陛下御驾亲征、在中原前线亲自卖头,但大明国内总归是要有一个最终拍板人的。
    这个重任,就自然而然地在了母后杨氏的肩上。
    哎呀,当妈的怎么会篡自己儿子的权呢?
    想篡也没法篡啊,大明的权力结构被李明搞得错综复杂,就像几团被猫玩过的毛线。
    除了李明本人,谁都解不开,理还乱。
    “唔……这是?!”
    杨后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又合上折子细细回味一番,长长叹了一口气。
    “是么,收紧民间开支、暂停大规模建设、统一调度财政……
    “这仗终归是打到了这一步么……”
    终归是要转战时经济了么。
    韦待价解释道:
    “和大唐正面对垒,同时还能维持国内民生不受影响这么久,已经殊为不易。
    “只是战争已经进行到关键时刻,成王败寇就在此时。”
    “吾明白。”
    杨后干脆地将折子退了回来:
    “转计相房遗则,照此办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669/21606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