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面圣!黄福的不安!
推荐阅读:替身情人夜缠绵、吞噬古帝、盛妆夺情:爱情需走心、龙棺、名医贵女、特战狂枭萧晨苏晴、氪星人:钢铁之躯、谍战:从上海滩小乞丐到特工之王、撩错后,我被渣男小叔掐腰猛宠、如意小农民程强郑敏、
安南大捷的消息如疾风般迅速传遍朝野,一时间,朝堂内外、市井街巷,人们都在议论纷纷。
宫殿巍峨,飞檐斗拱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朝臣们在朝堂上各抒己见,脸上或兴奋、或凝重,而就在这喧闹的氛围中,一道人影正步履匆匆地朝着乾清宫方向赶去。
这人便是黄福,时年二十六岁。回想起自己的经历,黄福心中满是感慨。洪武十七年,他在乡试中高中,本满怀希望地奔赴会试考场,却遗憾落第。好在后来被批准进入国子监读书,在那里,他日夜苦读,汲取知识。
洪武十九年,他以太学生的身份被授为项城县主簿,后又改任清源县主簿。在这两个任上,他兢兢业业,心怀百姓,施行了诸多惠及民众的政策,百姓们对他称赞有加。
然而,这些政绩虽实实在在,却也不至于声名远扬到让天子听闻,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事实就是如此,皇帝陛下降下旨意,召他即刻入京面圣。面圣,这是多少臣子梦寐以求的荣耀时刻啊!
可黄福此刻心中却被不安与惶恐填满。他反复思索,自己不过是小小清源县的一个主簿,究竟是何缘由,竟能上达天听?
怀揣着这份忐忑,黄福一路跟着宦官,脚下的石板路仿佛变得无比漫长。阳光洒在宫墙上,映出斑驳的影子。
很快,他们来到了乾清宫外。宦官停下脚步,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看向黄福说道:“黄大人,请进吧!陛下早有旨意,直接入内便可,不必通传。”
黄福礼貌地向宦官行了一礼,努力收敛自己纷乱的思绪,强忍着内心的不安,深吸一口气,缓缓踏入殿中。
进入殿内,黄福走到恰当的位置,立刻双膝跪地,恭敬地行礼道:“臣清源县主簿黄福,见过陛下!”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紧张与敬畏。
“唔……平身吧!”朱元璋那沉稳而威严的声音响起,“来人赐座!”黄福起身,小心翼翼地坐下,双手不自觉地抓紧了衣角。
待黄福坐定,朱元璋脸上带着一抹和煦的笑容,缓缓开口道:“爱卿不必如此紧张,朕今日召你前来,是为了安南的事情。”
听到这话,黄福心中的惶恐更甚。
清源县远在山西太原,与安南相隔千里,毫无关联。而且他自己是山东人,也从未去过安南,陛下怎么会问他关于安南的事呢?
他声音略带颤抖,老老实实地回答道:“陛下,臣惶恐,从未去过安南……”语气里充满了不安。
“哦?”朱元璋笑了笑,“那倒是有意思了,文和特意向朕举荐了你,治理安南非你不可!”
黄福听到这话,瞬间懵了,脑海里一片空白,内心忍不住爆了粗口:“卧槽尼玛地,李文和你真毒啊!老子跟你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要这样害我?”
一时间,他整个人都呆坐在那里,不知所措。
在他的认知里,与中原这片肥沃富饶、繁华昌盛的膏腴之地相比,交趾简直就是一片未开化的蛮夷之地,那里山脉纵横交错,森林茂密,到处都是毒虫猛兽,条件极其艰苦。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并未得罪李文和这个所谓的“毒士”,甚至没有任何交集,为何会被他如此“针对”。
“爱卿不必如此紧张,抬起头来。”朱元璋对于李祺举荐的人才,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信心。他此刻更想好好看看,眼前这个年轻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祺这般极力推崇。
黄福缓缓抬起头,这才发现殿中还有两人。其中一人是太子标,温润儒雅,神色间透着沉稳;另一个正是那“毒士”李文和,只见李祺笑眯眯地看向黄福,眼中满是欣赏之色。
李祺深知黄福的不凡,他可是一代名臣。
黄福字如锡,号后乐,这名号取自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而黄福一生也确实以范文正公为榜样,将勤政爱民、清廉如水践行到了极致。
更为关键的是,黄福能力卓越。
历史上他在交趾任职期间,使得交趾物阜民丰,成为了出了名的新附之地。
明灭安南之战后,张辅一举荡平整个安南,朱老四行事果断,索性将安南设为郡县,改为交趾,而黄福便出任首位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当时的安南局势极为复杂,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反叛活动接连不断,百废待兴,政务繁重如山。
但黄福到任之后,坚守仁政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政,减免百姓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开通盐业,促进经济发展;精心编纂户籍,使得人口管理有序;合理分发良田,解决百姓生计;大力兴办学校,传播知识文化;积极举荐提拔地方贤才,为交趾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正因为黄福广施仁政,他赢得了交趾百姓的敬重与爱戴,也让大明朝得以在安南站稳脚跟,使得张辅多次率军平叛无后顾之忧。
在历史上,黄福在交趾任官长达十七年,当他离任回京时,交趾民众痛哭流涕,相互搀扶着自发前来送别他,那场面令人动容。
而且他这一离任,交趾再次爆发反叛,朝廷又派他前去布政,奈何彼时黎利势力已成气候,黄福虽竭尽全力却根本无力回天,甚至一度落入叛军手中。然而,当黄福想要自杀以明己志的时候,交趾叛军竟纷纷跪下哭泣道:“您是交趾的父母官。如果您当时没走,我们这些人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随后黎利派人赠送金银粮食,并护送黄福出境回到大明。
黄福的贤明,由此可见一斑。
哪怕此刻的他还很年轻,但李祺坚信,他仍旧是治理安南的最佳人选。
朱元璋和太子标对视了一眼,两人眼中都透露出凝重之色。
接下来这一步,才是他们计划的关键所在。
安南刚刚平定,表面上虽已尽在大明王师掌控之中,但毕竟安南脱离中土已久,百姓们在心理和文化上与中原存在差异,难免会生出抵触心理。
一旦处理不当,只怕安南百姓会将大明视为侵略者,各地抵抗反叛不断,这将极大地不利于大明的统治,甚至可能会将大明拖入战争的泥潭,无端耗费大量的钱粮和人力。
宫殿巍峨,飞檐斗拱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朝臣们在朝堂上各抒己见,脸上或兴奋、或凝重,而就在这喧闹的氛围中,一道人影正步履匆匆地朝着乾清宫方向赶去。
这人便是黄福,时年二十六岁。回想起自己的经历,黄福心中满是感慨。洪武十七年,他在乡试中高中,本满怀希望地奔赴会试考场,却遗憾落第。好在后来被批准进入国子监读书,在那里,他日夜苦读,汲取知识。
洪武十九年,他以太学生的身份被授为项城县主簿,后又改任清源县主簿。在这两个任上,他兢兢业业,心怀百姓,施行了诸多惠及民众的政策,百姓们对他称赞有加。
然而,这些政绩虽实实在在,却也不至于声名远扬到让天子听闻,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事实就是如此,皇帝陛下降下旨意,召他即刻入京面圣。面圣,这是多少臣子梦寐以求的荣耀时刻啊!
可黄福此刻心中却被不安与惶恐填满。他反复思索,自己不过是小小清源县的一个主簿,究竟是何缘由,竟能上达天听?
怀揣着这份忐忑,黄福一路跟着宦官,脚下的石板路仿佛变得无比漫长。阳光洒在宫墙上,映出斑驳的影子。
很快,他们来到了乾清宫外。宦官停下脚步,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看向黄福说道:“黄大人,请进吧!陛下早有旨意,直接入内便可,不必通传。”
黄福礼貌地向宦官行了一礼,努力收敛自己纷乱的思绪,强忍着内心的不安,深吸一口气,缓缓踏入殿中。
进入殿内,黄福走到恰当的位置,立刻双膝跪地,恭敬地行礼道:“臣清源县主簿黄福,见过陛下!”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紧张与敬畏。
“唔……平身吧!”朱元璋那沉稳而威严的声音响起,“来人赐座!”黄福起身,小心翼翼地坐下,双手不自觉地抓紧了衣角。
待黄福坐定,朱元璋脸上带着一抹和煦的笑容,缓缓开口道:“爱卿不必如此紧张,朕今日召你前来,是为了安南的事情。”
听到这话,黄福心中的惶恐更甚。
清源县远在山西太原,与安南相隔千里,毫无关联。而且他自己是山东人,也从未去过安南,陛下怎么会问他关于安南的事呢?
他声音略带颤抖,老老实实地回答道:“陛下,臣惶恐,从未去过安南……”语气里充满了不安。
“哦?”朱元璋笑了笑,“那倒是有意思了,文和特意向朕举荐了你,治理安南非你不可!”
黄福听到这话,瞬间懵了,脑海里一片空白,内心忍不住爆了粗口:“卧槽尼玛地,李文和你真毒啊!老子跟你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要这样害我?”
一时间,他整个人都呆坐在那里,不知所措。
在他的认知里,与中原这片肥沃富饶、繁华昌盛的膏腴之地相比,交趾简直就是一片未开化的蛮夷之地,那里山脉纵横交错,森林茂密,到处都是毒虫猛兽,条件极其艰苦。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并未得罪李文和这个所谓的“毒士”,甚至没有任何交集,为何会被他如此“针对”。
“爱卿不必如此紧张,抬起头来。”朱元璋对于李祺举荐的人才,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信心。他此刻更想好好看看,眼前这个年轻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祺这般极力推崇。
黄福缓缓抬起头,这才发现殿中还有两人。其中一人是太子标,温润儒雅,神色间透着沉稳;另一个正是那“毒士”李文和,只见李祺笑眯眯地看向黄福,眼中满是欣赏之色。
李祺深知黄福的不凡,他可是一代名臣。
黄福字如锡,号后乐,这名号取自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而黄福一生也确实以范文正公为榜样,将勤政爱民、清廉如水践行到了极致。
更为关键的是,黄福能力卓越。
历史上他在交趾任职期间,使得交趾物阜民丰,成为了出了名的新附之地。
明灭安南之战后,张辅一举荡平整个安南,朱老四行事果断,索性将安南设为郡县,改为交趾,而黄福便出任首位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当时的安南局势极为复杂,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反叛活动接连不断,百废待兴,政务繁重如山。
但黄福到任之后,坚守仁政理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政,减免百姓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开通盐业,促进经济发展;精心编纂户籍,使得人口管理有序;合理分发良田,解决百姓生计;大力兴办学校,传播知识文化;积极举荐提拔地方贤才,为交趾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正因为黄福广施仁政,他赢得了交趾百姓的敬重与爱戴,也让大明朝得以在安南站稳脚跟,使得张辅多次率军平叛无后顾之忧。
在历史上,黄福在交趾任官长达十七年,当他离任回京时,交趾民众痛哭流涕,相互搀扶着自发前来送别他,那场面令人动容。
而且他这一离任,交趾再次爆发反叛,朝廷又派他前去布政,奈何彼时黎利势力已成气候,黄福虽竭尽全力却根本无力回天,甚至一度落入叛军手中。然而,当黄福想要自杀以明己志的时候,交趾叛军竟纷纷跪下哭泣道:“您是交趾的父母官。如果您当时没走,我们这些人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随后黎利派人赠送金银粮食,并护送黄福出境回到大明。
黄福的贤明,由此可见一斑。
哪怕此刻的他还很年轻,但李祺坚信,他仍旧是治理安南的最佳人选。
朱元璋和太子标对视了一眼,两人眼中都透露出凝重之色。
接下来这一步,才是他们计划的关键所在。
安南刚刚平定,表面上虽已尽在大明王师掌控之中,但毕竟安南脱离中土已久,百姓们在心理和文化上与中原存在差异,难免会生出抵触心理。
一旦处理不当,只怕安南百姓会将大明视为侵略者,各地抵抗反叛不断,这将极大地不利于大明的统治,甚至可能会将大明拖入战争的泥潭,无端耗费大量的钱粮和人力。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421/20307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