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文豪1978 > 第533章 传播第一股

第533章 传播第一股

推荐阅读:赶山1978,我在深山当猎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抄家后,她赚疯!权臣跪着求入赘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老婆飞升后,我靠躺平成仙!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传播,毕竟砂糖游戏可是香江如今少有的游戏公司,潜力不小,又很符合玉郎机构大的产业发展方向。
    公司的6000万港元估值也获得了证监处的审查认可,由陶玉墨这个大股东转让一成股份给玉郎机构。
    去年开公司投了80万港元,今年一下子就收回了600万,手里还有五成股份,理论上价值3000
    万港元。
    陶玉墨高兴的走路都是飘着的,跟陶董说话的音量都变大了。
    唯一让她不开心的是,卖了公司股份还得缴税。
    600万一下子去了五分之一还多,心疼得她嘴唇都发抖。
    「政府啥也没干,我的钱就少了五分之一?」她发出了悲愤的抗议。
    「这话说的,啥叫啥也没干?基础设施丶社会福利你不是享受到了嘛。」
    「哪样我也没白享受啊!」
    林朝阳嘲讽道:「瞧你这点格局,你姐公司一年缴税一两亿呢,她说什麽了?没跟你收资本利得税你就知足吧。」
    陶玉墨忍不住碎碎念道:「早知道就走融资了。」
    股份转让和融资不一样,陶玉墨之所以会这麽选,完全是出于那点财迷的小心思。
    她这种操作方式看在陶玉书眼中,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都是自家人,肉都是烂在锅里的。
    张曼玉问她:「有了钱想干嘛?」
    陶玉墨微微一愣,她之前光想着把钱弄到手了,还没想好怎麽花呢。
    她皱着眉头思考了好一会儿,发现自己好像没什麽花钱的地方。
    「存起来!」她笃定的说。
    陶玉书十分无语,「你卖股份就为了存定期?这些股份过两年可能值2千万。」
    「这叫落袋为安,你不懂!」
    陶玉书无奈的摇了摇头,「好好好,我不懂!」
    张曼玉急着说道:「先别存,先别存,先请我吃顿大餐!」
    「想吃什麽?」
    两人凑到一起商量着吃点什麽。
    陶玉书忍不住,「难怪你们俩能混到一起去!」
    五一之后,陶玉书变得异常忙碌。
    除了操心,玉郎机构和林氏影业的生意,她最近投入时间丶精力最多的便是新的明报集团的上市。
    从去年6月推动收购,到8月明报集团与玉郎机构媒体业务合并,再到今年。
    整整快一年的时间,合并后的明报集团终于要上市了。
    1990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廿十,周一,黄道吉日。
    上午九点半,崭新的明报集团以明报企业有限公司的名字在香江联合交易所正式上市。
    明报企业有限公司旗下资产以《明报》《天天日报》两大香江一流日报为核心。
    包括了《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华人晚报》《清新周刊》《青春》丶明报出版社丶明窗出版社以及翠明假期旅行社等众多优质资产。
    合并估价11亿,共发售新股1亿5000万股,每股认购价3.2元,融资规模高达4.8亿港元。
    明报企业上市认购价的厘定是在上市前完成的,这也是公司上市前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当然是希望认购价越高越好,认购价高,股价高,市值自然高;
    而另一方面,承销商和上市委员会则希望认购价低一点好。
    认购价低了,利好承销商的工作,而上市委员会希望股价低点,主要是不想影响投资者的活跃度。
    明报企业的上市认购价在厘定之前经过了两次上调,主要是因为投资机构和投资者们的热情太高,认购行情过于火爆。
    在这些热情的认购者,就包括了前段时间林朝阳去霍家参加家宴认识的郭鹤年。
    目前港股的传播业上市公司当中市值最高的是东方报业。
    东方报业旗下拥有《东方日报》《太阳报》《太阳马经》等多家报刊,号称每日行销报纸百万份,今年的市值已经突破六十亿港元大关,
    而合并后的明报企业规模丝毫不逊于东方报业,旗下《明报》《天天日报》《明报晚报》《华人夜报》日销量超过60万份,一众周刊丶月刊销量同样不俗。
    关键是明报企业的逼格比走平民路线的东方报业高多了,逼格高,影响力自然强,传播业比的就是社会影响力。
    所以投资机构和投资者们朴素的认为,明报企业的股价潜力绝对不会比东方报业低,这也就造就了明报企业上市前的火爆认购。
    上市这天上午,陶玉书和金庸共同站在联交所交易大厅敲钟。
    被特许进入交易大厅的记者们疯狂的按着快门,交易大厅内闪光灯亮成一片,纷纷将陶玉书和金庸收入镜头。
    有些记者找的角度很刁钻,将站在角落里的林朝阳也扫了进去,他们甚至连这张照片的配文报导都想好了一一《传媒女王背后的男人》。
    上市敲钟,说敲钟不准确,实际上是敲锣。
    锣声一响,黄金万两!
    这话夸张了点,但大抵是没错的。
    明报企业上市股价3.2元,开盘仅半个小时后股价便飙升40%,直到早市结束,股价涨到了5.1
    元,涨幅达60%。
    中午休息一小时后午市开始,股价仍在狂突进。
    到下午4点收盘前,明报企业股价小幅下挫,以6.2元每股价格收盘,涨幅领跑恒生指数,总市值达到了46.5亿港元。
    而在明报企业上市后,林朝阳夫妻通过明成传媒丶玉郎机构控制的股份高达61.28%。
    按照明报企业上市首日收盘股价,夫妻俩持有的股份价值28.5亿港元,这还没算明报企业上市融资的4.8亿港元。
    明报企业上市的最后克洛伊·纳尔逊更是再次提到了《华尔街日报》对陶玉书的美誉。
    「陶说明报企业的未来不止于香江,这是她作为掌舵人对企业的信心,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把『香江传媒女王」的前面的冠词换成『亚洲」。」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是陶玉书对她的评价也很高。
    文章发表之后,很快便在香江地区乃至亚洲各个国家丶地区的商业界丶媒体领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也算是陶玉书的名字第一次如此大范围的流传于亚洲社会。
    热热闹闹的5月,陶玉书成了电视丶报纸的香饶,连篇累读的报导持续了半个月才消停下来。
    到了6月,外界对她的关注已经彻底散去,做企业不是做明星,老板不能永远站到台前,陶玉书深刻明白这个道理。
    这个月第二届庄重文奖的评奖结果公布,在国内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争议主要是集中在最佳长篇小说的评选上,这届的最佳长篇小说颁给了梁晓声的《雪城》。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群经历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们在返城后面临的来自精神丶物质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并描写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历经的各种艰辛。
    梁晓声的创作风格在火热丶躁动丶浮夸的八十年代是十分另类的,多少还带了点土气。
    别人写伤痕控诉人道洪流的残暴与泯灭人性时,他却把知青写出了一种革命气息,热情如火,光荣神圣。
    在大家为各种思潮丶流派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他还在坚持着写朴素的现实主义。
    《雪城》是梁晓声第一部长篇作品,放在当代作品当中不算是第一流的作品,甚至在二流里也不算拔尖的。
    但架不住这两年国内长篇小说的创作整体疲软,反而显得它出类拔萃了。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界对于《雪城》的获奖议论纷纷其实跟前年《平凡的世界》得奖没太大区别。
    不同的是,当时评奖有林朝阳压阵。
    《平凡的世界》得奖有争议,林朝阳一句「评奖哪能怕争议」,大家立刻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今年林朝阳没参与评奖,甚至连颁奖礼都未出席,风波一起,很多人便开始摇摆起来。
    庄重文奖是林朝阳一手办起来的奖项,第一届的时候声势浩大,隐隐有与茅盾奖并肩的姿态。
    结果到了第二届,林朝阳这个发起者竟然全程没参与。
    不仅是评奖没参与,连组织筹备和颁奖都没参与,这不得不让大家感到怀疑。
    从去年到今年,因为国内舆论环境的变化,界本来就敏感,庄重文奖的这种变化和林朝阳的撒手很自然为阴谋论制造了传播的土壤。
    有关于庄重文奖被文协收编,林朝阳与文协交恶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传播的有模有样,
    一时之间,真假难辨。
    文协方面有人提议让林朝阳出面澄清一下,却被马烽驳了回去。
    「本来没什麽事,真这麽做了,那是越抹越黑。」
    内地界的舆论对远在香江的林朝阳来说无关紧要,庄重文奖他本来就是受人之托,第一届举办成功,他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他当然不愿意在多花精力管这种事。
    另外他没有回燕京去参加颁奖礼,主要还是因为新书的创作进入了关键期,
    从过完年不长时间,林朝阳就在写新书,到6月份才完成了初稿,然后他便是长时间的修改。
    以往林朝阳的书稿,很少有花这麽长时间修改的。
    这次的不同之处是在于,林朝阳回归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以非线性的丶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讲故事。
    整个故事乍看之下支离破碎,实则暗藏玄机,需要读者发挥耐心一直看到最后才逐渐发现其中的奥妙。
    一直到8月下旬,林朝阳才终于修改好了书稿。
    当在稿纸最后一页写下「1990年8月22日定稿于香江」这行字后,林朝阳不由得长长出了一口气。
    「又可以放个假了!」他喃喃自语了一句。
    然后他挨家出版社给打了个电话,分别是花城出版社丶明报出版社丶纯出版社和河出书房早在他的新书尚未完成之时,这四家出版社就已经表态要出版。
    傍晚时分,林朝阳哼着小曲给家里人做饭,正巧陶玉墨接了两个孩子放学回来,闻见厨房飘来的香气,她忍不住嗅了嗅鼻子。
    「姐夫,今天什麽日子?」
    「今天啊,是个好日子!」林朝阳笑呵呵的回了一句。
    然后他就看到站在了陶玉墨身后,一个劲儿往厨房扒眼晴的张曼玉。
    「你怎麽来了?」
    「我不能来吗?」张曼玉听见林朝阳的问题反问了一句,像个小辣椒一样。
    前几个月她去了湾岛拍摄电影《滚滚红尘》,这部电影是由拍过《似水流年》的严浩执导的。
    背后的投资人是湾岛女明星徐枫开的汤臣影业,同样是两岸三地合拍。
    资金是湾岛的,导演和演员主要来自香江和湾岛,制片单位有三家,分别是香江汤臣影业公司丶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
    不过因为是文艺片,对外宣传时远没有上半年的《赤壁大战》那麽吸晴。
    《滚滚红尘》的女一号是林青霞,男一号是秦汉,张曼玉是女二号,编剧是三毛。
    等着吃饭的时候,陶玉墨问起《滚滚红尘》拍摄的八卦。
    林青霞丶秦汉当年可是琼瑶电影里的一对金童玉女,她对二人再见是红着脸还是红着眼倍感好奇。
    张曼玉应付了她几句,又对林朝阳说:「姐夫,三毛听说我跟你认识,还特地托我送你个礼物「什麽礼物?」林朝阳问。
    张曼玉掏出一本书,「给!」
    书是竟然是内地出版的《入师》,张曼玉说,这是三毛今年第二次回内地时买的。
    扉页上还有三毛的文字:「希望有一天在台北街头见面!」
    「姐夫,需不需要回赠礼物?我可以代劳。」张曼玉殷勤的说。
    她对文人之间的这种礼物互赠很感兴趣,参与其中感觉自己都多了几分文气。
    「你还去湾岛?」
    「我不去,但我有湾岛朋友啊,让青霞帮忙。」
    「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66/20653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