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创纪录的投资
推荐阅读:赶山1978,我在深山当猎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抄家后,她赚疯!权臣跪着求入赘、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老婆飞升后,我靠躺平成仙!、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创纪录的投资
转眼间,陶玉书离开香江已经半个月了。
在美国待的前一周多时间,她一直在忙碌着合拍片《忍者神龟》的上映事宜。
后世嘉禾靠着这部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大吃四方,林朝阳自然不会让她错过这个摇钱树。
因为有林朝阳在,陶玉书少走了弯路。
后世嘉禾的《忍者神龟》是跟福克斯合拍的,一开始投资1200万美元,后来又追加了不少投资。
结果电影好不容易拍完之后,福克斯却对电影质量没信心,不敢发行。
最后邹文怀不得已找到了新线这家实力普通的独立电影公司,才得以让电影发行。
这次陶玉书先是拿到了《忍着神龟》的版权,然后直接找上了新线,投资同样是1200万美元。
既没有超支的问题,也没有无法发行的困境,
其实新线一开始并不看好《忍者神龟》,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集合了所有扑街电影的必备要素。
《忍者神龟》改编自幻影工作室80年出品的漫画,这部漫画在美国漫画界属于典型的非主流作品。
毕竟好人谁拿乌龟当主角啊!
剧情黑暗丶虐心,早期风格充满了模仿丶借鉴意味,这些都是《忍者神龟》漫画原着的问题。
直到86年美国着名的漫画商黑马漫画代理了《忍者神龟》的玩具,生产了大量手办推向市场,
才成功让这几只乌龟在美国有了点知名度。
之后《忍者神龟》动画上市,也取得了一定的反响,但始终距离那些大爆的漫画IP具有很大的差距。
《忍者神龟》的电影说是真人版,实际上是真人带着木偶头套演的,动画不算动画丶真人不算真人,再加上林氏影业这麽一家非本土制片商。
群众基础差丶拍摄形式另类丶制片商没有实力,几个要素聚集在一起,新线不看好这部电影也很正常。
甚至在电影上映前的试映阶段,许多院线也不看好这部电影。
觉得这部电影风格猎奇丶情节幼稚丶剧情虐心,不说优秀,甚至连合格都很难算得上。
但这不妨碍新线愿意发行《忍者神龟》,为了这部电影,还差点拿出了吃奶的力气。
原因无它,这麽多年以来,新线作为独立制片公司在好莱坞一直都是小卡拉蜜,鲜有发行大制作电影的经验。
《忍者神龟》当然不算是大制作,但关键是林氏影业愿意让利啊,自掏了200万美元的营销费用。
几乎承担了大部分的风险,相较而言,新线掏的那点发行费用也不算什麽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990年3月的中提到了林氏影业在日本成立的海外子公司大路影业。
在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大路影业除了负责林氏影业影片在日本的发行,还参与了6部日本本土电影的投资和出品,收获颇丰。
在文章中,《信报》还谈到了林氏影业的上市契机。
《信报》认为,此时的香江电影正值巅峰,林氏影业应该争取在两年之内上市。
最后,《信报》还强调:
湾岛丶东南亚等传统外埠市场在林氏影业营收当中所占有的比重正在不断降低,这有利于林氏影业更好的转型为一家横跨电影产业上下游丶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影业巨无霸。
《信报》的报导在香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在很多商界巨贾的眼中,电影这门生意是不太能上得了台面的。
一个原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戏剧这门艺术的轻视所致,另一个原因是盘子实在太小了。
八十年代香江电影市场的规模一再扩张,也不过10亿港元的盘子,算上外埠市场,顶天就是三四十亿港元而已,还不及长江实业市值的二十分之一。
而长江实业不过是香江诸多地产公司的其中之一。
但今年林氏影业却给了大家一个不小的惊喜,营收破15亿港元,这放在恒指市场当中已经足以撑起一家大几十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了。
以至于百富勤的梁伯韬在看到报导的艺谋的身上。
并成功投资了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活着》两部作品,对章艺谋早期的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略的帮助。
现在章艺谋跟着林氏影业混了,但邱复生对香江丶大陆电影市场的野心却没变。
昨天于品正跟他透露了《赤壁大战》的信息,他立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邱复生的大学公司是林氏在湾岛的合作者之一,大家互相有些了解,陶玉书对他想参与《赤壁大战》没什麽反对意见。
「两岸三地共同投资丶制作的话,也是个不错的头,而且也算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成绩。
」陶玉书说。
于品正的手指用力点在茶几上,表情有些亢奋,「没有错,我们也是这麽想的。」
陶玉书主张再联系中影,不过这次她没有再找丁达明,而是直接联系了广播电影电视部一把手艾同志。
艾同志出身水木大学,前几年才调到广播电影电视部,陶玉书找了找关系很容易便联系上了。
听陶玉书说明了情况之后,艾同志很重视,但因为涉及到了两岸三地的问题,他不敢擅专,找到了人特别大的廖公汇报情况,顺利获得了支持。
艾同志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陶玉书,然后又说自己工作繁重,将这件事交给了广播电影电视部新上任的副手田同志。
经过这样一番沟通,《赤壁大战》项目正式立项。
电影导演确定为谢靳,总投资3000万人民币,由林氏影业丶香江年代影业丶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丶沪上巨星影业公司四家共同投资。
其中林氏影业投资1800万,香江年代影业投资500万,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投资500万元,沪上巨星影业公司投资200万元。
香江年代影业就是邱复生的年代国际,如今湾岛方面不允许两岸合拍电影,他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投资。
沪上巨星影业公司则是沪上电影制片厂的子公司,名义上的总经理是沪影广的常务副厂长迟习道,实际上却是谢靳说了算的。
巨星影业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算是国内第一家具有相对独立制片权的影业实体,也是谢靳在电影迈向市场化的一次大胆尝试。
《赤壁大战》总投资3000万元,创下了中国影史的新纪录。
消息一出,顿时在两岸三地电影界引起一阵波涛汹涌。
转眼间,陶玉书离开香江已经半个月了。
在美国待的前一周多时间,她一直在忙碌着合拍片《忍者神龟》的上映事宜。
后世嘉禾靠着这部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大吃四方,林朝阳自然不会让她错过这个摇钱树。
因为有林朝阳在,陶玉书少走了弯路。
后世嘉禾的《忍者神龟》是跟福克斯合拍的,一开始投资1200万美元,后来又追加了不少投资。
结果电影好不容易拍完之后,福克斯却对电影质量没信心,不敢发行。
最后邹文怀不得已找到了新线这家实力普通的独立电影公司,才得以让电影发行。
这次陶玉书先是拿到了《忍着神龟》的版权,然后直接找上了新线,投资同样是1200万美元。
既没有超支的问题,也没有无法发行的困境,
其实新线一开始并不看好《忍者神龟》,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集合了所有扑街电影的必备要素。
《忍者神龟》改编自幻影工作室80年出品的漫画,这部漫画在美国漫画界属于典型的非主流作品。
毕竟好人谁拿乌龟当主角啊!
剧情黑暗丶虐心,早期风格充满了模仿丶借鉴意味,这些都是《忍者神龟》漫画原着的问题。
直到86年美国着名的漫画商黑马漫画代理了《忍者神龟》的玩具,生产了大量手办推向市场,
才成功让这几只乌龟在美国有了点知名度。
之后《忍者神龟》动画上市,也取得了一定的反响,但始终距离那些大爆的漫画IP具有很大的差距。
《忍者神龟》的电影说是真人版,实际上是真人带着木偶头套演的,动画不算动画丶真人不算真人,再加上林氏影业这麽一家非本土制片商。
群众基础差丶拍摄形式另类丶制片商没有实力,几个要素聚集在一起,新线不看好这部电影也很正常。
甚至在电影上映前的试映阶段,许多院线也不看好这部电影。
觉得这部电影风格猎奇丶情节幼稚丶剧情虐心,不说优秀,甚至连合格都很难算得上。
但这不妨碍新线愿意发行《忍者神龟》,为了这部电影,还差点拿出了吃奶的力气。
原因无它,这麽多年以来,新线作为独立制片公司在好莱坞一直都是小卡拉蜜,鲜有发行大制作电影的经验。
《忍者神龟》当然不算是大制作,但关键是林氏影业愿意让利啊,自掏了200万美元的营销费用。
几乎承担了大部分的风险,相较而言,新线掏的那点发行费用也不算什麽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990年3月的中提到了林氏影业在日本成立的海外子公司大路影业。
在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大路影业除了负责林氏影业影片在日本的发行,还参与了6部日本本土电影的投资和出品,收获颇丰。
在文章中,《信报》还谈到了林氏影业的上市契机。
《信报》认为,此时的香江电影正值巅峰,林氏影业应该争取在两年之内上市。
最后,《信报》还强调:
湾岛丶东南亚等传统外埠市场在林氏影业营收当中所占有的比重正在不断降低,这有利于林氏影业更好的转型为一家横跨电影产业上下游丶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影业巨无霸。
《信报》的报导在香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在很多商界巨贾的眼中,电影这门生意是不太能上得了台面的。
一个原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戏剧这门艺术的轻视所致,另一个原因是盘子实在太小了。
八十年代香江电影市场的规模一再扩张,也不过10亿港元的盘子,算上外埠市场,顶天就是三四十亿港元而已,还不及长江实业市值的二十分之一。
而长江实业不过是香江诸多地产公司的其中之一。
但今年林氏影业却给了大家一个不小的惊喜,营收破15亿港元,这放在恒指市场当中已经足以撑起一家大几十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了。
以至于百富勤的梁伯韬在看到报导的艺谋的身上。
并成功投资了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活着》两部作品,对章艺谋早期的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略的帮助。
现在章艺谋跟着林氏影业混了,但邱复生对香江丶大陆电影市场的野心却没变。
昨天于品正跟他透露了《赤壁大战》的信息,他立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邱复生的大学公司是林氏在湾岛的合作者之一,大家互相有些了解,陶玉书对他想参与《赤壁大战》没什麽反对意见。
「两岸三地共同投资丶制作的话,也是个不错的头,而且也算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成绩。
」陶玉书说。
于品正的手指用力点在茶几上,表情有些亢奋,「没有错,我们也是这麽想的。」
陶玉书主张再联系中影,不过这次她没有再找丁达明,而是直接联系了广播电影电视部一把手艾同志。
艾同志出身水木大学,前几年才调到广播电影电视部,陶玉书找了找关系很容易便联系上了。
听陶玉书说明了情况之后,艾同志很重视,但因为涉及到了两岸三地的问题,他不敢擅专,找到了人特别大的廖公汇报情况,顺利获得了支持。
艾同志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陶玉书,然后又说自己工作繁重,将这件事交给了广播电影电视部新上任的副手田同志。
经过这样一番沟通,《赤壁大战》项目正式立项。
电影导演确定为谢靳,总投资3000万人民币,由林氏影业丶香江年代影业丶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丶沪上巨星影业公司四家共同投资。
其中林氏影业投资1800万,香江年代影业投资500万,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投资500万元,沪上巨星影业公司投资200万元。
香江年代影业就是邱复生的年代国际,如今湾岛方面不允许两岸合拍电影,他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投资。
沪上巨星影业公司则是沪上电影制片厂的子公司,名义上的总经理是沪影广的常务副厂长迟习道,实际上却是谢靳说了算的。
巨星影业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算是国内第一家具有相对独立制片权的影业实体,也是谢靳在电影迈向市场化的一次大胆尝试。
《赤壁大战》总投资3000万元,创下了中国影史的新纪录。
消息一出,顿时在两岸三地电影界引起一阵波涛汹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66/206535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