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复山河 > 第三百二十章、湖广公债

第三百二十章、湖广公债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岳州城。
    自从接应武昌援兵失败后,城内就被恐慌情绪所笼罩。
    “援兵指望不上了。
    城外有三千官军堵门,附近几个州府的驻军都不多,根本不敢过来。
    城中粮草充足,加上收拢的溃兵,城内守军已经超过一万。
    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定能够坚持到援兵抵达。”
    肖老四底气不足的道。
    接应武昌援军,他们的折损的兵力并不多。
    因为收拢残兵的缘故,城中的守军数量不降反升。
    遗憾的是只是增加了人数,却没有增加战斗力。
    坐拥一万大军,被三千官军堵在城内,就足以明很多问题。
    官军夺取永州、衡阳、长沙,对他们来都只是一个传闻,同亲眼目睹是完全不一样的。
    岳州守军没有和第三镇交手,但他收拢的武昌溃兵,却亲眼目睹了敌军的强大。
    接收了三千多名溃兵,成功把恐慌情绪,传递给了每一个守军士兵。
    作为草根将领,肖老四根本不清楚,恐慌情绪传递有多可怕。
    从头到尾,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等到恐慌情绪传递开后,他这个守将也一并受到了影响。
    “肖将军,城中还有两万民壮,也一并交给你训练。
    趁着官军还没有攻城,抓紧最后的时间,恢复军心士气。
    三万大军坚守一个月,应该不成问题。
    城外的官军太过嚣张,区区三千人都敢来堵门。
    我们的兵力是他们十倍,不如先把他们歼灭掉,挫一挫敌军的锐气!”
    丁知府的建议,把肖老四气了一个半死。
    狗屁的三万大军,明明就一万人,另外两万民壮都还没训练呢!
    即便是进行了军事训练,城内也没有那么多武器,给他们使用。
    哪怕是简单的人手配一支竹枪,守军现在都做不到。
    赤手空拳的兵,那和白给有什么区别。
    带着一支士气全无,大部分人连武器都没有的部队,跑出城去和官军交战。
    哪里是挫敌锐气,分明就是给人家送战绩。
    城外敌军是他遇到官军中,战斗力最彪悍的部队。
    那股子杀气,远远都能够感受到。
    悬挂的李字旗,更是被无数义军视为催命符。
    一旦没了城墙保护,他毫不怀疑敌军只需一个冲锋,就能击溃自己麾下的部队。
    事实证明,用兵打仗儒生是靠不住的。
    越是熟读兵书的儒生,越容易被理论带偏,往往会忽视掉双方的实际情况。
    “丁知府,打仗的事情,你就甭操心了。
    只要稳定好城中人心,就是大功一件,王爷那边本将会替你美言的。”
    肖老四没好气的道。
    本来就心烦,这一商议之后,他变得越发烦躁。
    岳州府不光是武昌的屏障,还是连接西部州府的最后通道。
    丢了岳州城,大楚就被官军一分二,到时候楚王肯定饶不了他。
    长沙城怎么沦陷的他不知道,但既然陷的那么快,肯定少不了内应的功劳。
    一瞬间,他看在场几名文官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人都是最近几个月,陆续投奔过来的。
    在投奔义军前,都是湖广的士绅,部分人还在大虞做过官。
    当了大半辈子大虞忠臣,才跟着楚王混了几个月。
    没有和大楚共过患难,忠诚度几何,谁也不知道。
    倘若官军在城中安插奸细,这些人都是嫌疑犯。
    “将军放心,下官定当安抚好民心!”
    觉察到肖老四脸色不对,丁知府当即保证道。
    其余几名文官,更是被吓的瑟瑟发抖。
    楚国武夫当政,在这里做官,实在是太难了。
    一点儿事情没办好,就要被武夫们训斥。
    争辩几句,搞不好还会挨揍。
    向上面告状,没有任何作用。
    敢对他们出手的,都是楚王的亲信。
    哪怕官职不高,在楚王那边的面子,也不是他们这些“贰臣”能比的。
    投奔楚王后,在获得高官厚禄的同时,也遭到了提防。
    即便纳了投名状,依旧还是低人一等。
    “报!”
    “将军,大事不好,城外又新来了许多官军。
    敌军还推出了火炮,看样子是准备攻城啦!”
    亲兵队长带来的噩耗,打破了室内的尴尬。
    敌军兵临城下,现在可不是勾心斗角的时候。
    一旦官军攻破城池,最惨的不是义军将领,而是他们这些背叛大虞的文官。
    一些世家子弟已经暗自筹谋退路,官军迅速收复失地,证明大虞的江山还没有到寿终正寝的时候。
    参考历史经验,大统一王朝衰之后,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立即死掉的。
    在王朝覆灭前,从不缺乏忠义之士逆流而上,妄图力挽狂澜延续国运。
    或许书信上的内容,需要重新考虑。
    可惜李牧那混蛋太能打,让朝廷熄了招安的心思,他们连谈判的本钱都没有。
    现在重回大虞阵营,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新任湖广总督就是吸血鬼,开出来的戴罪立功条件,完全是想把人榨干。
    这笔钱巨额买命钱,他们自己肯定出不起,只能由身后的家族想办法解决。
    毕竟,造反是株连九族的罪名。
    一旦深入追查,那就是全族一起完蛋。
    不过这些人本就是族中远支旁系,让家族掏出了巨款,回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犹豫、彷徨、忐忑、恐惧,一系列复杂的情绪,不断在众人心中上演。
    “传令下去,全城戒严。
    从现在开始,禁止任何人在街上走动,违者杀无赦!”
    肖老四果断下达了命令。
    顾不上理会众人的思绪,他只知道岳州府不能丢。
    不然楚王这边,肯定混不下去,只能去投奔其他义军。
    跳槽可不是什么好活,换个主子再想获得信任,要比现在难上十倍。
    “肖将军,直接全城戒严,城中百姓生计怎么办?
    百姓家中一旦断了粮,那是会出大乱子的!”
    一旁张同知急忙劝道。
    真要是全城戒严,他们想要搞点儿动作都难,相当于断了后路。
    不过这种理由,没法拿出来讨论,只能拿百姓当借口。
    “那就按户头发放粮食和柴火,保障……”
    话到一半,肖老四立即意识到问题所在。
    他自己就是从最底层走出来的,非常清楚官府的作风。
    楚国或许比大虞略好一些,但这个好,也相当的有限。
    采取配给制度,具体负责执行的官吏,少不了从中捞取好处。
    到时候很有可能出现,有些人家中粮食、柴薪堆积如山,更多真正需要的百姓,却在家中饿肚子。
    对楚王那点儿忠诚,显然不足以让百姓饿死以报之。
    家人都在挨饿,被征召的青壮,也成了不稳定份子。
    官军细作只要一蛊惑,城内立即就会爆发大乱。
    “你们怎么办?”
    肖老四转头询问道。
    “将军,城中青壮都被我们征召了起来,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根本折腾不起来乱子。
    百姓生计受到影响,那就给被征召的青壮,发放一些钱粮养活妻儿老,以稳定人心。
    城中的商业,让他们正常运转,保障百姓的日常生活。
    平常只要加强巡逻,就不会出问题。”
    张同知开口之后,一众世家官员纷纷开口附和。
    大难临头,总得要为自己考虑。
    “好,城中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不过本将会派人盯着,谁敢搞动作,休要怪我狠辣无情!”
    在接受建议的同时,肖老四也发出了警告。
    显然,他对这些官员,并没有那么信任。
    怎奈楚国建立时间太短,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依仗这些旧官僚。
    ……
    长沙城。
    随着手中兵力的增加,李牧开始逐渐放权。
    除了大的战略布局,要亲力亲为外,具体的战场指挥他已经很少亲自插手。
    前线官军包围岳州,杀入武昌府,他的指挥部却没有跟着过去。
    反正叛军的兵力,一共就那么点儿,肯定守不住城池,无非是坚守多久的问题。
    注定的胜利,没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
    “消息放了出去,你觉得有多少世家,肯接受本督的善意?”
    李原徘徊几步后问道。
    作为勋贵,他对文官世家没有任何好感。
    可湖广饱受战火伤害,短时间内无力向总督衙门提供税款。
    官军在战场上高歌猛进,这些军事上的胜利,全是用无数钱粮堆出来的。
    总督衙门没钱,那么后续的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
    舞阳侯身上兼任着江南总督,接下来的战略,肯定是优先江南。
    等到收复武昌府后,两广的部队就要转道收复江南。
    湖广剩下的州府,那就要他这个总督,自己想办法收复。
    军事上的问题好解决。
    湖广本地部队中还有些可用之人,加上从自家侄子那边挖过来的人,足以完成后续任务。
    棘手的是钱粮。
    大家都是自己人,联合行动的时候,蹭一蹭两广方面的物资问题不大。
    一旦分开行动,那就要自己想办法了。
    官军缴获的战利品,李牧也给了他这个叔父留了一份,可依旧是杯水车薪。
    “叔父,无需为这个问题烦恼,聪明人都会做出正确选择。
    现在主要是时间太短,他们在朝中任职的那些子弟,尚未收到消息。
    等过些日子后,他们自然会派人过来联络。
    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职的大员,他们可舍不得现在的富贵。
    就算宗族没钱,他们这些在职官员,也会想办法筹钱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用其他资源,同您进行交易。
    比如:其他省份向湖广协饷,又或者是户部直接给您拨款。
    或者是安排某些商人,替他们出这笔钱。
    如果您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发行不记名的湖广公债,让他们拿钱粮过来购买。”
    李牧笑着道。
    没钱的是朝廷,不是官员。
    手中大权在握,永远都不会缺钱。
    包括李原这位湖广总督,如果是自己想捞钱,一样会有人主动送上门来。
    可现在是总督衙门缺钱,那就尴尬了。
    大虞朝的风气,早就被带坏了。
    商贾们宁愿向官员个人送人巨额财富,也不肯掏一个铜币给衙门。
    地方士绅同样喜欢和官员个人合作,地方官到任后,都会有一份厚礼送上。
    衙门想要钱,那是门都没有。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人情社会”。
    向个人行贿,能够攀上交情,大家成了自己人,可以获得许多便利。
    给衙门掏钱,那就是自找麻烦。
    无法获得好处不,还要留下痕迹,容易被朝廷当肥羊盯上。
    “借钱,可是要还的!”
    李原皱着眉头道。
    他不是腐儒,没有觉得衙门向民间借钱,有辱斯文。
    发行不记名公债,确实更容易让大家掏钱。
    可好的买命钱,一下子变成了债务,那就成了地方衙门的负担。
    借债容易,还债难。
    除非朝廷允许湖广长期截留税款,不然还债遥遥无期。
    “叔父,您这个湖广总督,注定当不了多久。
    估摸着等平息了白莲教叛乱,三大总督都得回京任职。
    债务的问题,那就留给后面接任的文官操心吧!
    如果担心挨骂,干脆让京中那位巡抚背锅。
    直接以湖广巡抚衙门的名义,向外界发行公债。
    本质上,就是一块遮羞布。
    您这么一通操作,还照顾了他们的面子,涉案的那些人没准还要谢谢您。”
    李牧面不改色的给出了一个损主意。
    多了一层掩护,涉案的士绅们,掏钱没有了压力。
    可同时也给大虞朝廷,留下了一笔债务。
    镇远侯在任的时候,手中握有他们的把柄,自然没人敢来要钱。
    一旦朝廷换了人,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其他官员可没有他们把柄,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过来要债。
    倘若继任官员不履行债务,损害的就是大虞朝廷的公信力。
    如果要履行债务,钱从什么地方来,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某种意义上来,这就是给下一任埋雷。
    偏偏这个雷埋的光明正大,为镇压叛乱筹集军饷,谁也挑不毛病来。
    换人之后出现问题,入永宁帝眼中,只会认为继任者无能。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891/18259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