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36《灯影照归途》
推荐阅读:亮剑:我杀敌能爆航母、百炼飞升录、火影之我真不是宝可梦、重生不当舔狗,校花全家急疯了、召唤悍匪,组建最强家族势力、开局觉醒酒葫芦,晋升先天灵宝、逆徒下山:绝色娇妻投怀送抱、四合院:当年退婚爽,如今悔断肠、负债百万后,我在年代开工厂、葬仙棺、
永乐年间的应天府城像一匣撒了金粉的胭脂盒,秦淮河的水漫过青石板时,总带着些六朝金粉的残香。朱雀桥边的老槐树又添了新枝,树下茶汤摊的周老汉常说,这树底下埋着前朝读书人的墨锭,每逢月半便会泛出字香。
成化六年的惊蛰,城南豆腐巷的青瓦上落着细雪。十八岁的林秀娘蹲在井台边绞洗豆包布,手指冻得通红,却还盯着井水里晃动的纸灯影子出神。那是三天前她和巷口说书人陈阿九放的河灯,白纸糊的莲花盏,灯芯浸过松脂,在秦淮河上漂出半里地才灭。
“秀娘!”阿九的喊声惊飞了槐树上的寒鸦,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衫,袖口还沾着昨夜说书时撒的金粉,“县学的李廪生托人带话,说你爹的欠税文书……”话到一半突然顿住,见秀娘指尖捏着片浸透墨色的纸,正是他写在河灯底的那句“愿与卿共剪西窗烛”。
豆腐巷的人都知道,秀娘她爹林老实去年秋天摔断了腿,豆腐担子歇了三个月,欠了官仓三石五斗的税粮。县太爷的催粮牌贴到门板上时,秀娘正在灶间磨豆子,豆浆扑出锅沿,在土墙上烫出一道白痕。
“阿九哥,你说这纸灯真能通阴司么?”秀娘把纸片贴在胸口,井水里的灯影忽然晃了晃,像是有人在水下吹气。她记得隔壁王婆子说过,死人的魂灵会附在水上的灯影里,若灯不灭,魂便不散。
陈阿九没答话,低头用鞋尖碾了碾地上的残雪。他从十二岁开始在夫子庙的说书场帮工,见过太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却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三石税粮发愁。秀娘爹的药钱还是他典了祖传的砚台凑的,那方紫端砚上刻着“墨韵传家”,是他爷爷当年给私塾先生抄书时得来的。
清明前一日,秀娘挎着竹篮去报恩寺上香。篮底垫着新蒸的豆包,雪白的面皮上印着胭脂红点,是她天不亮就起来蒸的。路过钞库街时,忽见街角围了堆人,中间躺着个穿月白衫的书生,胸前衣襟染着墨汁,像是被人推下了水刚捞上来。
“这位公子可是中了邪?”秀娘蹲下身,用帕子擦书生额角的水痕。书生睫毛忽的颤动,睁开眼时竟有墨色从眼角渗出,在苍白的脸上划出一道道细痕,像极了宣纸上洇开的墨线。
“姑娘……”书生抓住秀娘的手腕,指尖凉得像浸了井水,“在下姓陆,名文渊,本是应天府学的生员,三日前在贡院应试时,忽见砚中墨汁自聚成字,写着‘灯影照归途’五字……”话未说完,街角突然传来铜锣声,收税的差役扛着水火棍过来,人群立刻散了大半。
秀娘慌忙扶起陆文渊,却见他腰间挂着半块碎玉,刻着个“墨”字。刚走到巷口,就撞见里正带着两个差役往她家去,竹篮里的豆包颠得滚了出来,沾了满地灰。
“林秀娘,你爹欠的税粮拖了半年,今日再拿不出,便去府衙当差抵债!”差役的水火棍敲在青石板上,惊得墙根的野猫蹿上屋檐。秀娘攥紧陆文渊的衣袖,忽然想起他刚才说的“灯影照归途”,与阿九写在河灯上的字竟一模一样。
陆文渊盯着差役腰间的铁牌,忽然伸手在地上画了个圈,墨色从指尖渗出,在地面聚成盏莲花灯的形状。差役刚要发作,忽见那灯影动了动,竟慢慢飘向巷口的老槐树,树影里隐约有个穿皂衣的人影招手。
“是……是催魂灯!”里正脸色发白,拽着差役就跑。秀娘回头看陆文渊,却见他嘴角渗出血丝,那块刻着“墨”字的碎玉已经裂开细纹。
谷雨那天,秦淮河上漂满了祭祖的河灯。秀娘蹲在渡口,看阿九往水里放第二十七盏灯,白纸灯笼上用朱砂画着往生咒。自从陆文渊那日在巷口画了灯影,便再没出现过,只留了半块碎玉在她枕边,夜里常发出微光。
“阿九哥,你说陆公子到底是什么人?”秀娘摸着碎玉上的裂痕,想起他临走前说的“墨魂归位”,总觉得这话里藏着玄机。阿九往水里撒了把纸钱,火光映得他眼睛发红:“管他是什么,只要能帮你爹躲了税粮,便是好的。”
话音未落,河面突然翻起漩涡,一盏蓝莹莹的灯从水底冒上来,灯面上竟画着秀娘的生辰八字。阿九脸色大变,要抢那灯,却被旋涡卷得差点掉下水。秀娘眼尖,看见灯底刻着行小字——“万历年间墨魂债”。
“是阴司的追魂灯!”岸边卖茶汤的周老汉惊呼,“当年张墨仙欠了阴司笔墨债,连累子孙三代都要拿魂魄抵债,难道这姑娘……”话没说完,旋涡中突然伸出只青紫色的手,抓住秀娘的脚踝就往下拽。
阿九想都没想就跳了水,冰凉的河水灌进嘴里,却看见河底有座破旧的书斋,匾额上“墨韵斋”三个字已经褪色。秀娘被按在石案上,旁边站着个穿古服的老学究,手里握着支断笔,笔尖滴着黑血。
“五百年前,吾徒张墨仙用生魂换得妙笔生花,却未还清阴司墨债。”老学究声音像磨墨般沙沙作响,“如今他的墨魂附在你们身上,这河灯便是债契。”说着指向石案上的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无数名字,第一个便是“林秀娘”,旁边注着“万历二十三年借墨魂,今成化六年,欠息三百载”。
成化六年的惊蛰,城南豆腐巷的青瓦上落着细雪。十八岁的林秀娘蹲在井台边绞洗豆包布,手指冻得通红,却还盯着井水里晃动的纸灯影子出神。那是三天前她和巷口说书人陈阿九放的河灯,白纸糊的莲花盏,灯芯浸过松脂,在秦淮河上漂出半里地才灭。
“秀娘!”阿九的喊声惊飞了槐树上的寒鸦,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衫,袖口还沾着昨夜说书时撒的金粉,“县学的李廪生托人带话,说你爹的欠税文书……”话到一半突然顿住,见秀娘指尖捏着片浸透墨色的纸,正是他写在河灯底的那句“愿与卿共剪西窗烛”。
豆腐巷的人都知道,秀娘她爹林老实去年秋天摔断了腿,豆腐担子歇了三个月,欠了官仓三石五斗的税粮。县太爷的催粮牌贴到门板上时,秀娘正在灶间磨豆子,豆浆扑出锅沿,在土墙上烫出一道白痕。
“阿九哥,你说这纸灯真能通阴司么?”秀娘把纸片贴在胸口,井水里的灯影忽然晃了晃,像是有人在水下吹气。她记得隔壁王婆子说过,死人的魂灵会附在水上的灯影里,若灯不灭,魂便不散。
陈阿九没答话,低头用鞋尖碾了碾地上的残雪。他从十二岁开始在夫子庙的说书场帮工,见过太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却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三石税粮发愁。秀娘爹的药钱还是他典了祖传的砚台凑的,那方紫端砚上刻着“墨韵传家”,是他爷爷当年给私塾先生抄书时得来的。
清明前一日,秀娘挎着竹篮去报恩寺上香。篮底垫着新蒸的豆包,雪白的面皮上印着胭脂红点,是她天不亮就起来蒸的。路过钞库街时,忽见街角围了堆人,中间躺着个穿月白衫的书生,胸前衣襟染着墨汁,像是被人推下了水刚捞上来。
“这位公子可是中了邪?”秀娘蹲下身,用帕子擦书生额角的水痕。书生睫毛忽的颤动,睁开眼时竟有墨色从眼角渗出,在苍白的脸上划出一道道细痕,像极了宣纸上洇开的墨线。
“姑娘……”书生抓住秀娘的手腕,指尖凉得像浸了井水,“在下姓陆,名文渊,本是应天府学的生员,三日前在贡院应试时,忽见砚中墨汁自聚成字,写着‘灯影照归途’五字……”话未说完,街角突然传来铜锣声,收税的差役扛着水火棍过来,人群立刻散了大半。
秀娘慌忙扶起陆文渊,却见他腰间挂着半块碎玉,刻着个“墨”字。刚走到巷口,就撞见里正带着两个差役往她家去,竹篮里的豆包颠得滚了出来,沾了满地灰。
“林秀娘,你爹欠的税粮拖了半年,今日再拿不出,便去府衙当差抵债!”差役的水火棍敲在青石板上,惊得墙根的野猫蹿上屋檐。秀娘攥紧陆文渊的衣袖,忽然想起他刚才说的“灯影照归途”,与阿九写在河灯上的字竟一模一样。
陆文渊盯着差役腰间的铁牌,忽然伸手在地上画了个圈,墨色从指尖渗出,在地面聚成盏莲花灯的形状。差役刚要发作,忽见那灯影动了动,竟慢慢飘向巷口的老槐树,树影里隐约有个穿皂衣的人影招手。
“是……是催魂灯!”里正脸色发白,拽着差役就跑。秀娘回头看陆文渊,却见他嘴角渗出血丝,那块刻着“墨”字的碎玉已经裂开细纹。
谷雨那天,秦淮河上漂满了祭祖的河灯。秀娘蹲在渡口,看阿九往水里放第二十七盏灯,白纸灯笼上用朱砂画着往生咒。自从陆文渊那日在巷口画了灯影,便再没出现过,只留了半块碎玉在她枕边,夜里常发出微光。
“阿九哥,你说陆公子到底是什么人?”秀娘摸着碎玉上的裂痕,想起他临走前说的“墨魂归位”,总觉得这话里藏着玄机。阿九往水里撒了把纸钱,火光映得他眼睛发红:“管他是什么,只要能帮你爹躲了税粮,便是好的。”
话音未落,河面突然翻起漩涡,一盏蓝莹莹的灯从水底冒上来,灯面上竟画着秀娘的生辰八字。阿九脸色大变,要抢那灯,却被旋涡卷得差点掉下水。秀娘眼尖,看见灯底刻着行小字——“万历年间墨魂债”。
“是阴司的追魂灯!”岸边卖茶汤的周老汉惊呼,“当年张墨仙欠了阴司笔墨债,连累子孙三代都要拿魂魄抵债,难道这姑娘……”话没说完,旋涡中突然伸出只青紫色的手,抓住秀娘的脚踝就往下拽。
阿九想都没想就跳了水,冰凉的河水灌进嘴里,却看见河底有座破旧的书斋,匾额上“墨韵斋”三个字已经褪色。秀娘被按在石案上,旁边站着个穿古服的老学究,手里握着支断笔,笔尖滴着黑血。
“五百年前,吾徒张墨仙用生魂换得妙笔生花,却未还清阴司墨债。”老学究声音像磨墨般沙沙作响,“如今他的墨魂附在你们身上,这河灯便是债契。”说着指向石案上的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无数名字,第一个便是“林秀娘”,旁边注着“万历二十三年借墨魂,今成化六年,欠息三百载”。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621/170393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