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我们恨透了特权,只是因为特权不在自己手里
推荐阅读:绝世小佣兵、穿越后我在神魔乱世称尊、锦绣凰途:重生嫡女惑倒九千岁、天生废灵根?全仙门求我别飞升、他比夜色危险、伏地魔害我惨死?重生后我娶青梅杀疯了、大魔王穿到幼儿园,奶凶带飞反派、穿越星际开直播,榜一大哥轮番宠、无良庶女妖孽大人、八零恶女换亲后,硬汉军少赢麻了、
出征名单敲定,刘辩紧绷的神色终于稍缓,微微舒了口气,抬手轻抚下颌,神色温和却也不失威严道:“诸卿今日辛劳,孤已令中厨备下了朝食,且用罢后再离宫吧。”
卢植轻抚须髯,与旁人不同,他早就习惯了太子赐膳食了,就连和太子同食的次数也不计其数,太子府群臣亦然。
但其余朝臣却是不知,只觉太子仁厚。
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遇到紧急军情深夜被召入宫议事也是常理,但太子能想到朝食的事情,却是能表明太子对臣子们的宽厚和关照。
看着朝臣们纷纷谢恩,刘辩嘴角轻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这才转身朝着永安宫而去,准备先回去补个觉。
然而躺在卧榻上,刘辩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双眼怔怔地盯着床顶帷幔,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被角,总觉得心里空的。
也许是首次将麾下战力最为强劲的北军五校悉数派出去,就连羽林左右骑也一并从征,这让他心头莫名地有些不安,好似失去了重要的倚仗。
但转念一想,宫中仍有太子府卫士三千人,虎贲禁卫三千人,南宫卫士五百三十七人,北宫卫士四百七十人,左右都候卫士共七百九十九人,七宫门司马卫士共六百三十九人。
仅仅卫戍宫中的兵马便有八千五百人之众,再加之执金吾所部七百二十人,三千城门校尉部,以及河南尹所属三千郡国兵,雒阳城内仍有忠于自己的一万五千余众。
然而他的太子府属臣却是几乎被掏空了,除了典韦、许褚二人外,唯有太子家令田丰,太子仓令刘翊,以及钟繇胞弟、太子食官令钟演,太子舍人陈宫,太子厩长董璜,太子门大夫王朗这六人尚且留在太子府中。
若只是维持十天半月,这六人勉强操劳一番,或许还能维持太子府运转,可时间一长,定然难以为继。
锦被一掀,这觉他也是真没心思睡了。
在宫女的服侍下重新换上一身常服的刘辩行至偏殿,看向值守的陈宫道:“公台,去吏曹那儿要一份今年春季的孝廉名单副本。”
如今太子府群臣大多聚集在左将军府和右将军府商议军机,太子率更令沮授与太子庶子华歆这几日也在卫将军府上,辅弼卫将军朱苗应对接下来泰山郡平叛之事。
也就是目下,掌策问的太子中庶子、庶子、舍人之中,唯剩下陈宫这位太子舍人。
若是换了寻常人,免不得要觉得不自在,或是倍感压力,然而陈宫却不是寻常人,对于独自侍奉太子左右反倒是颇为享受,脸上也露出了一抹难掩的兴奋之色。
独掌策问于人君之侧,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其余人出去一遭,固然得以封侯拜将,但再封侯拜将也比不得太子器重!
“唯!”
陈宫俯身行了一礼,脚步轻快地向着尚书台一路跑而去,不多时便带着两名内侍取来了今年春季的孝廉名单。
每年举孝廉时间并无明确要求,中原诸郡每二十万人举一人,边郡每十万人举一人,太守按照各郡的名额可随时举荐孝廉。
举荐后将奏疏送至尚书台,由三公与尚书台复核,并最终由天子策问考核,而考核时间大约为每季末,一次性对当季孝廉进行统一考核。
只不过这些考核逐渐流于形式,就连天子这一关……嘿,三公九卿都能公开售卖,区区一个孝廉算什么东西?
但这种情况随着刘辩掌权而改善,你们士人不是公然批评卖官鬻爵吗?
怎么,难道孝廉就不需要策问考核以防止徇私舞弊吗?
孤这个太子代替天子对孝廉问策考核,你们有意见?
不过他也没有做得太过,毕竟他也明白举孝廉早已沦为后汉官场上人情往来的利益输送。
因此去岁四月至八月的孝廉,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便不去追究,保留其孝廉的名号,按制令其入三署为郎或尚书台为郎。
但若是连经典都不识,只有所谓“孝名”的孝廉,那不好意思,绣衣使者会亲自探查“孝名”真伪。
若是孝子贤孙,刘辩也不治其罪,发还原籍令其研学经典。
若是所谓的“举孝廉,父别居”,呵呵,以不孝罪论处,直接流放交州,纳入不常赦名单,并且永不录用。
再追查其是否行贿,若是行贿证据确凿,其人加行贿之罪,太守及所在县的县令除渎职罪外加受贿罪论处。
去岁在处置了一批地方太守、县令以及“孝廉”后,今年各地太守县令也都识相了,至少不敢举荐那些不识经典的“豚犬子”为孝廉了。
“殿下,如今名单上的人已悉数抵达雒阳,暂居驿馆之中。”
陈宫将孝廉名册递给太子,在太子阅览名册之时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另外两箱竹简。
里面是在春季被举荐的这批孝廉的出身、履历等信息,由各地郡府和绣衣使者分别送来,尚未进行整理,陈宫将之按照州籍进行整理。
刘辩不动声色地用余光瞥向陈宫,显然陈宫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能够单独负责太子策问之事保持着极高的积极性。
毕竟即便后续将有新人进入太子府,也不会威胁到陈宫这位老人的地位,哪怕他也仅仅比那些新人早来一两个月,并且只是个太子舍人。
“汝南郡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许靖,字文休;丹阳郡朱治,字君理;乐安郡国渊,字子尼;下邳郡陈登,字元龙;陈留郡路粹,字文蔚;陈留郡阮瑀,字元瑜;北地郡傅巽,字公悌……”
刘辩阅览着春季孝廉的名册,直接以朱笔在这份名册的副本上圈了几个有些眼熟的名字,口中轻声念叨着。
即便是从一份孝廉的名册上,也能瞧出许多端倪。
光和七年春季的孝廉质量,确实远胜于光和六年。
刘辩放下名册,靠在凭几的靠背上,眼中满是思索之色。
然而随着他这位太子在军事与政治上彻底稳固太子之位,风向也逐渐转变。
他这位太子,拜古文学派巨擘卢植和郑玄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也就是他这位大汉掌权者的文化倾向都是古文学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明眼人皆能看出,今文学派已然如同风中残烛,只消一阵风便可将其瓦解,使其沦为野学异端。
而古文学派则如日中天,即将成为官学。各地举荐的孝廉,几乎皆是研习古文经的士人。
此等情形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各地太守都明白,古文经将成为官学,日后为官皆需研习古文经,举荐研习古文经者为孝廉,亦是官场上站队的人之常情。
但是有几个孝廉的人选,却是明显是在向他这个太子以及他的太子党示好。
刘辩的目光在名册上的几个朱笔圈下的名字,例如北地傅氏,与傅燮同宗的傅巽;郑玄高足,乐安郡国渊;蔡邕的亲传弟子陈留路粹、阮瑀。
这些人本身终归皆是饱学之士,且在地方颇具声望,不能仅依据其宗族或授学恩师便将举孝廉归功于此。
但名单最后的这个姑臧贾彩,这其中逢迎之意则是昭然若揭。
贾彩今年三十九了,却只是个郡吏,他家也算不得什么名门望族,只不过是有一个当过兖州刺史的爷爷和当过轻骑将军的爹。
当然这两位都壮年而逝,因此并没有给家族带来太多恩惠。
但贾彩有一个弟弟,是天下人皆知的太子头号心腹家臣,现任河南尹,手持尚方斩马剑的贾诩。
假节钺之权唯有凉州刺史朱儁和青州刺史曹操拥有,卢植、蔡邕、袁滂和王允随着黄巾被平定已然被收回了这一项权力,可贾诩从未被收回太子的尚方斩马剑。
而无论是太子头号心腹家臣的身份,还是河南尹的身份,亦或是这柄尚方斩马剑所代表的权力,贾彩被举孝廉都是必然的。
但对此,古文学派以及太子党皆未提出任何异议。
刘辩再次靠回椅背,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感叹。
果然,无论是哪个阶层,抱怨特权的原因,都只是因为特权不在自己手里。
(2735字)
卢植轻抚须髯,与旁人不同,他早就习惯了太子赐膳食了,就连和太子同食的次数也不计其数,太子府群臣亦然。
但其余朝臣却是不知,只觉太子仁厚。
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遇到紧急军情深夜被召入宫议事也是常理,但太子能想到朝食的事情,却是能表明太子对臣子们的宽厚和关照。
看着朝臣们纷纷谢恩,刘辩嘴角轻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这才转身朝着永安宫而去,准备先回去补个觉。
然而躺在卧榻上,刘辩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双眼怔怔地盯着床顶帷幔,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被角,总觉得心里空的。
也许是首次将麾下战力最为强劲的北军五校悉数派出去,就连羽林左右骑也一并从征,这让他心头莫名地有些不安,好似失去了重要的倚仗。
但转念一想,宫中仍有太子府卫士三千人,虎贲禁卫三千人,南宫卫士五百三十七人,北宫卫士四百七十人,左右都候卫士共七百九十九人,七宫门司马卫士共六百三十九人。
仅仅卫戍宫中的兵马便有八千五百人之众,再加之执金吾所部七百二十人,三千城门校尉部,以及河南尹所属三千郡国兵,雒阳城内仍有忠于自己的一万五千余众。
然而他的太子府属臣却是几乎被掏空了,除了典韦、许褚二人外,唯有太子家令田丰,太子仓令刘翊,以及钟繇胞弟、太子食官令钟演,太子舍人陈宫,太子厩长董璜,太子门大夫王朗这六人尚且留在太子府中。
若只是维持十天半月,这六人勉强操劳一番,或许还能维持太子府运转,可时间一长,定然难以为继。
锦被一掀,这觉他也是真没心思睡了。
在宫女的服侍下重新换上一身常服的刘辩行至偏殿,看向值守的陈宫道:“公台,去吏曹那儿要一份今年春季的孝廉名单副本。”
如今太子府群臣大多聚集在左将军府和右将军府商议军机,太子率更令沮授与太子庶子华歆这几日也在卫将军府上,辅弼卫将军朱苗应对接下来泰山郡平叛之事。
也就是目下,掌策问的太子中庶子、庶子、舍人之中,唯剩下陈宫这位太子舍人。
若是换了寻常人,免不得要觉得不自在,或是倍感压力,然而陈宫却不是寻常人,对于独自侍奉太子左右反倒是颇为享受,脸上也露出了一抹难掩的兴奋之色。
独掌策问于人君之侧,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其余人出去一遭,固然得以封侯拜将,但再封侯拜将也比不得太子器重!
“唯!”
陈宫俯身行了一礼,脚步轻快地向着尚书台一路跑而去,不多时便带着两名内侍取来了今年春季的孝廉名单。
每年举孝廉时间并无明确要求,中原诸郡每二十万人举一人,边郡每十万人举一人,太守按照各郡的名额可随时举荐孝廉。
举荐后将奏疏送至尚书台,由三公与尚书台复核,并最终由天子策问考核,而考核时间大约为每季末,一次性对当季孝廉进行统一考核。
只不过这些考核逐渐流于形式,就连天子这一关……嘿,三公九卿都能公开售卖,区区一个孝廉算什么东西?
但这种情况随着刘辩掌权而改善,你们士人不是公然批评卖官鬻爵吗?
怎么,难道孝廉就不需要策问考核以防止徇私舞弊吗?
孤这个太子代替天子对孝廉问策考核,你们有意见?
不过他也没有做得太过,毕竟他也明白举孝廉早已沦为后汉官场上人情往来的利益输送。
因此去岁四月至八月的孝廉,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便不去追究,保留其孝廉的名号,按制令其入三署为郎或尚书台为郎。
但若是连经典都不识,只有所谓“孝名”的孝廉,那不好意思,绣衣使者会亲自探查“孝名”真伪。
若是孝子贤孙,刘辩也不治其罪,发还原籍令其研学经典。
若是所谓的“举孝廉,父别居”,呵呵,以不孝罪论处,直接流放交州,纳入不常赦名单,并且永不录用。
再追查其是否行贿,若是行贿证据确凿,其人加行贿之罪,太守及所在县的县令除渎职罪外加受贿罪论处。
去岁在处置了一批地方太守、县令以及“孝廉”后,今年各地太守县令也都识相了,至少不敢举荐那些不识经典的“豚犬子”为孝廉了。
“殿下,如今名单上的人已悉数抵达雒阳,暂居驿馆之中。”
陈宫将孝廉名册递给太子,在太子阅览名册之时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另外两箱竹简。
里面是在春季被举荐的这批孝廉的出身、履历等信息,由各地郡府和绣衣使者分别送来,尚未进行整理,陈宫将之按照州籍进行整理。
刘辩不动声色地用余光瞥向陈宫,显然陈宫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能够单独负责太子策问之事保持着极高的积极性。
毕竟即便后续将有新人进入太子府,也不会威胁到陈宫这位老人的地位,哪怕他也仅仅比那些新人早来一两个月,并且只是个太子舍人。
“汝南郡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许靖,字文休;丹阳郡朱治,字君理;乐安郡国渊,字子尼;下邳郡陈登,字元龙;陈留郡路粹,字文蔚;陈留郡阮瑀,字元瑜;北地郡傅巽,字公悌……”
刘辩阅览着春季孝廉的名册,直接以朱笔在这份名册的副本上圈了几个有些眼熟的名字,口中轻声念叨着。
即便是从一份孝廉的名册上,也能瞧出许多端倪。
光和七年春季的孝廉质量,确实远胜于光和六年。
刘辩放下名册,靠在凭几的靠背上,眼中满是思索之色。
然而随着他这位太子在军事与政治上彻底稳固太子之位,风向也逐渐转变。
他这位太子,拜古文学派巨擘卢植和郑玄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也就是他这位大汉掌权者的文化倾向都是古文学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明眼人皆能看出,今文学派已然如同风中残烛,只消一阵风便可将其瓦解,使其沦为野学异端。
而古文学派则如日中天,即将成为官学。各地举荐的孝廉,几乎皆是研习古文经的士人。
此等情形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各地太守都明白,古文经将成为官学,日后为官皆需研习古文经,举荐研习古文经者为孝廉,亦是官场上站队的人之常情。
但是有几个孝廉的人选,却是明显是在向他这个太子以及他的太子党示好。
刘辩的目光在名册上的几个朱笔圈下的名字,例如北地傅氏,与傅燮同宗的傅巽;郑玄高足,乐安郡国渊;蔡邕的亲传弟子陈留路粹、阮瑀。
这些人本身终归皆是饱学之士,且在地方颇具声望,不能仅依据其宗族或授学恩师便将举孝廉归功于此。
但名单最后的这个姑臧贾彩,这其中逢迎之意则是昭然若揭。
贾彩今年三十九了,却只是个郡吏,他家也算不得什么名门望族,只不过是有一个当过兖州刺史的爷爷和当过轻骑将军的爹。
当然这两位都壮年而逝,因此并没有给家族带来太多恩惠。
但贾彩有一个弟弟,是天下人皆知的太子头号心腹家臣,现任河南尹,手持尚方斩马剑的贾诩。
假节钺之权唯有凉州刺史朱儁和青州刺史曹操拥有,卢植、蔡邕、袁滂和王允随着黄巾被平定已然被收回了这一项权力,可贾诩从未被收回太子的尚方斩马剑。
而无论是太子头号心腹家臣的身份,还是河南尹的身份,亦或是这柄尚方斩马剑所代表的权力,贾彩被举孝廉都是必然的。
但对此,古文学派以及太子党皆未提出任何异议。
刘辩再次靠回椅背,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感叹。
果然,无论是哪个阶层,抱怨特权的原因,都只是因为特权不在自己手里。
(2735字)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200/14893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