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潜藏的问题
推荐阅读:赶山1978,我在深山当猎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抄家后,她赚疯!权臣跪着求入赘、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老婆飞升后,我靠躺平成仙!、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听到李今越这些话,李世民的脸色瞬间又阴沉了三分。而趴在地上的李隆基更是浑身一颤,忍不住抬头为自己辩驳:“不是的!太宗!孙儿……孙儿那是为了平衡朝堂,是为了江山稳固!”
“够了!”
李世民此刻根本没心情听他狡辩,直接一声怒斥直接打断了他:“你的事,等会儿再说!”
随即,他转头看向李今越,语气已然恢复了冷静:“今越,你继续说。”
李今越本也无意再跟李隆基纠缠,她对着李世民点了点头:“好了,二凤陛下,他心里那些弯弯绕绕,咱们暂且不论,毕竟我也不是他,说再多也只是我的猜测罢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李今越深吸一口气,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那么接下来,就是隐藏在开元盛世下的阴霾了。”
这话一出,李世民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沉声道:“今越请讲。”
李今越点了点头:“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衡量一个政权是否强大,一个时代能否称得上盛世,标准或许林林总总,但究其根本,有三点是绕不开的:人口,实控疆域,以及生产力。”
李世民闻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这三点,确实是国之根基,缺一不可。
“那么,在实控疆域和核心生产力没有质的飞跃时,人口太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个问题,对于一位开国帝王来说,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李世民的目光一凝:“土地兼并,粮食短缺,继而流民四起,动摇国本,甚至……引发叛乱。”
“二凤陛下所言不错。”李今越赞同地点了点头:“那我们先来说一组数据。”
她话音刚落,她肩头的小玄猫便心有灵犀的一甩尾巴,一道清晰的光幕便凭空出现在几人面前。
天幕之下,各个时代的帝王与谋臣们也都屏息凝神,纷纷命人备好笔墨,准备将这后世总结的经验记录下来,引以为戒。
而此刻,李今越见小玄猫竟然还有这种功能,不由有点惊讶,但也知道它这是想配合自己,于是笑着揉了揉它毛茸茸的脑袋,随即说道:
“首先是,秦末,天下人口近五千万;西汉平帝时,人口五千九百余万;东汉桓帝时,五千六百余万;隋炀帝大业末年,四千六百余万。”
她每报出一个数字,李世民的眉头便皱紧一分。
“这些数字背后,对应的分别是秦末流民大起义,绿林赤眉,黄巾之乱,以及隋末天下大乱。”
“而那些青史留名的治世,譬如文景之治,人口在一千四百万到一千八百万之间;光武中兴,人口两千一百万;太康之治,人口一千六百万。也包括您,二凤陛下,您的贞观之治,初期人口也只有一千二百余万左右。”
光幕上,一条条数据清晰的陈列着,李世民看着这些数据,他能清晰地感知到其间的规律,这些数字就像是一个临界点,一个王朝所能承受的人口极限。一旦越过,繁荣便会化为泡影,盛世的根基将会被其自身所孕育的重量压垮。
果不其然,李今越话锋一转,目光落在了李隆基的身上。
“而大唐,在经过您、高宗皇帝以及武皇的持续发展后,虽然日益繁荣,可人口,也正在持续不断地逼近这个临界点。”
光幕上的数据再次刷新。
“经过贞观之治的休养生息,在公元647年,大唐的人口回到了一千六百万。后来经过高宗与武皇的发展,到武皇执政末期,根据《新唐书·食货志》的记载,在册人口已经来到了三千七百一十四万。”
“而到了开元十四年,根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户数达到了七百零六万,口数四千一百四十一万。这还仅仅是在册的户口,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册的隐户、僧侣、奴婢、部曲呢?那又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李今越的声音在空旷的地下室里回响:“可以这么说,在没有占城稻这类高产作物引入之前,六千万人口,几乎就是中原王朝的承载极限。”
听到这一组组数据,不只是李世民和李隆基,天幕下的所有帝王将相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他们立刻催促身边的内侍史官,将这些数字一字不漏地记下。这可是后世花费了无数心血才总结出的血泪教训!
李世民压下心中的震惊,立刻抓住了关键:“那今越,如今我大唐既已有了仙种,是否意味着,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当然。”李今越肯定地点了点头,“但,高产种子能解决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问题。”
李世民目光一凝,瞬间便想到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症结。
李今越看出了他的想法:“二凤陛下想的没错,另一部分问题,也是更致命的问题,土地兼并。”
说罢,她对小玄猫道:“系统,把秦、汉、唐的疆域地图都标出来。”
小玄猫闻言,光幕上的数据立刻切换为三幅并列的地图。李今越伸出手指,在三张地图上几乎相同的位置画了个圈。
“够了!”
李世民此刻根本没心情听他狡辩,直接一声怒斥直接打断了他:“你的事,等会儿再说!”
随即,他转头看向李今越,语气已然恢复了冷静:“今越,你继续说。”
李今越本也无意再跟李隆基纠缠,她对着李世民点了点头:“好了,二凤陛下,他心里那些弯弯绕绕,咱们暂且不论,毕竟我也不是他,说再多也只是我的猜测罢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李今越深吸一口气,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那么接下来,就是隐藏在开元盛世下的阴霾了。”
这话一出,李世民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沉声道:“今越请讲。”
李今越点了点头:“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衡量一个政权是否强大,一个时代能否称得上盛世,标准或许林林总总,但究其根本,有三点是绕不开的:人口,实控疆域,以及生产力。”
李世民闻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这三点,确实是国之根基,缺一不可。
“那么,在实控疆域和核心生产力没有质的飞跃时,人口太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个问题,对于一位开国帝王来说,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李世民的目光一凝:“土地兼并,粮食短缺,继而流民四起,动摇国本,甚至……引发叛乱。”
“二凤陛下所言不错。”李今越赞同地点了点头:“那我们先来说一组数据。”
她话音刚落,她肩头的小玄猫便心有灵犀的一甩尾巴,一道清晰的光幕便凭空出现在几人面前。
天幕之下,各个时代的帝王与谋臣们也都屏息凝神,纷纷命人备好笔墨,准备将这后世总结的经验记录下来,引以为戒。
而此刻,李今越见小玄猫竟然还有这种功能,不由有点惊讶,但也知道它这是想配合自己,于是笑着揉了揉它毛茸茸的脑袋,随即说道:
“首先是,秦末,天下人口近五千万;西汉平帝时,人口五千九百余万;东汉桓帝时,五千六百余万;隋炀帝大业末年,四千六百余万。”
她每报出一个数字,李世民的眉头便皱紧一分。
“这些数字背后,对应的分别是秦末流民大起义,绿林赤眉,黄巾之乱,以及隋末天下大乱。”
“而那些青史留名的治世,譬如文景之治,人口在一千四百万到一千八百万之间;光武中兴,人口两千一百万;太康之治,人口一千六百万。也包括您,二凤陛下,您的贞观之治,初期人口也只有一千二百余万左右。”
光幕上,一条条数据清晰的陈列着,李世民看着这些数据,他能清晰地感知到其间的规律,这些数字就像是一个临界点,一个王朝所能承受的人口极限。一旦越过,繁荣便会化为泡影,盛世的根基将会被其自身所孕育的重量压垮。
果不其然,李今越话锋一转,目光落在了李隆基的身上。
“而大唐,在经过您、高宗皇帝以及武皇的持续发展后,虽然日益繁荣,可人口,也正在持续不断地逼近这个临界点。”
光幕上的数据再次刷新。
“经过贞观之治的休养生息,在公元647年,大唐的人口回到了一千六百万。后来经过高宗与武皇的发展,到武皇执政末期,根据《新唐书·食货志》的记载,在册人口已经来到了三千七百一十四万。”
“而到了开元十四年,根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户数达到了七百零六万,口数四千一百四十一万。这还仅仅是在册的户口,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册的隐户、僧侣、奴婢、部曲呢?那又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李今越的声音在空旷的地下室里回响:“可以这么说,在没有占城稻这类高产作物引入之前,六千万人口,几乎就是中原王朝的承载极限。”
听到这一组组数据,不只是李世民和李隆基,天幕下的所有帝王将相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他们立刻催促身边的内侍史官,将这些数字一字不漏地记下。这可是后世花费了无数心血才总结出的血泪教训!
李世民压下心中的震惊,立刻抓住了关键:“那今越,如今我大唐既已有了仙种,是否意味着,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当然。”李今越肯定地点了点头,“但,高产种子能解决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问题。”
李世民目光一凝,瞬间便想到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症结。
李今越看出了他的想法:“二凤陛下想的没错,另一部分问题,也是更致命的问题,土地兼并。”
说罢,她对小玄猫道:“系统,把秦、汉、唐的疆域地图都标出来。”
小玄猫闻言,光幕上的数据立刻切换为三幅并列的地图。李今越伸出手指,在三张地图上几乎相同的位置画了个圈。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3/23502/936619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