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毒酒行动“
推荐阅读:万域灵神、乡村小神医、无双王者全文免费阅读、海军之陆战荣耀、最强龙宠、末日提督、千秋月落别楚将、美女之贴身仙医、情深不寿:卧底老公很难搞、释放天赋、
这时,代理船长菲尔德·托克显得神情凝重,身上的衣服被海风吹得猎猎作响。很快,他就将摘下的帽子捏在面前,帽檐被他的手指攥得有些变形,声音低沉而沉重地说:“太不幸了,莫雷尔先生!”那声音被风声裹挟着,听起来有些模糊。
“是的,这真是太不幸了,尤其是对我和其他船员!两天前,在经过奥尔德尼岛(英吉利海峡入口)附近时,‘北海女神号’永远失去了我们勇敢的莱克勒船长。”
“哦,是怎么回事?”英国商人的眼神充满了关切。此时,一阵强风呼啸而过,吹乱了他的头发,他下意识地抬手捋了捋。
“在进入海峡时,我们遭遇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代理船长的声音被风声打断了一下,他稍稍提高了音量继续说道,“那狂风怒吼,海浪像小山一样高,仿佛要把我们的船拍碎。可怜的莱克勒船长被一根倒下的桅杆意外砸中了脑袋,当场就蒙上帝召唤而去。”
菲尔德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为了让他安息,在法国海岸线躲避风暴时,我们把老船长的遗骸端端正正地缝裹在吊床里,头脚处放了两块各三十六磅重的铅块,按惯例海葬了他,这样可以让莱克勒船长安心长眠于英吉利海峡。”
一边说着,代理船长菲尔德·托克还用右手在胸前比划着十字。
随着这段令人动容的叙述结束,莫雷尔迅速将话题转回到生意上,他的目光紧紧盯着代理船长,显得有些焦急地追问起来:“那现在,我的货物没有少吧?”
“货都很安全,尊敬的莫雷尔先生!在这方面我想你是可以放心的,属于您的货物未受任何损失,平安到达。”菲尔德回答道。
接着,他带领莫雷尔下到甲板的货仓,里面堆满了绳索和杂物,显得有些昏暗。他命令一名守在附近的船员打开一个暗门,暗门开启时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菲尔德亲自下到船舱内取出一瓶玻璃瓶装的2磅波尔多红酒。
这位新船长熟练地用开瓶器打开了红酒,“嘭”的一声,瓶塞弹出,酒香四溢,在这略带咸湿味的空气中显得格外诱人。他将其倒入船员送过来的一个高脚杯中,然后递给莫雷尔品尝。
“请看看这批酒的质量如何,”菲尔德说,“这是最新一批从波尔多运来的佳酿,品质绝对一流。”
莫雷尔接过酒杯,轻轻摇晃了一下,让酒液在杯壁上缓缓流动,随后靠近鼻尖嗅了嗅。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非常好,”英国商人说,“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味道。看来这次航行虽然遭遇了不幸,但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
“我希望每一次交易都能像今天这样顺利,”莫雷尔继续说着,同时将手中的高脚杯举向菲尔德,“你的专业精神和勇气让我感到敬佩,我的朋友。我相信未来的合作会更加紧密。”
菲尔德微微一笑,回应道:“感谢您的信任,莫雷尔先生。我们会继续努力,确保每一次航行都尽可能完美。”
莫雷尔微微颔首,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领。然而,当涉及到具体货物数量时,英国商人的态度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说吧,准备给我多少件?”毫无疑问,莫雷尔最关心的还是货物的数量。至于酒水的价格,那是他与波尔多方面早已商议好的事情,与运输船无关。通常情况下,6瓶为1件。
菲尔德从怀中掏出一张写满了密密麻麻字迹的纸条,这是他在船长室拿到的货单。他仔细地读道:“一共是两千件,共计1万2千瓶波尔多产的上品红酒,尊敬的先生!”
听到这个数字,莫雷尔显然非常不满,他挥舞着手中的文明棍,语气急促且带着几分愤怒,嚷嚷起来。
“不、不、不!那个该死的莱克勒家伙,这艘‘北海女神号’至少能装运10万瓶红酒,而他却只给我准备了八分之一,这次我要一半!一半,5万瓶红酒,你明白吗?”
莫雷尔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容置疑的决心,仿佛在强调这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生意上的需求,更是一种商业原则问题。
“我的客户遍布伦敦及其周边地区,他们对法国红酒的需求量极大。如果每次只能得到这么少的货物,那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他的声音虽然压低了,但却充满了力量,“我们需要更多的货源来保持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这种供应紧张的情况下。”
面对莫雷尔的强烈反应,菲尔德显得有些为难,他双手一摊,露出一脸无奈的表情解释道:“可是,莫雷尔先生,这次航行遇到了许多意外情况,包括我们失去船长在内的种种困难,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装载能力。现在整个船舱也只有3万瓶。至于其他的,早在克里夫和伊利斯等其他地方卸掉了。”
莫雷尔沉默了片刻,然后深吸一口气,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
“好吧,3万瓶就3万瓶!”伦敦商人莫雷尔不容置疑地挥了挥手,他的动作果断有力,仿佛在划破这黎明前的寂静。
随后,莫雷尔微微侧头,示意跟在他身后的犹太会计点出价值1万英镑的一箱子金币(折合26万法郎)。
那犹太会计身着整洁的黑色西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眼神专注而谨慎。他迅速打开随身携带的账本,仔细核对了一番,然后指挥着身旁的助手,从马车上抬下一个沉重的木箱。
两个壮汉费力地抬着那个装有金银币的木箱,脚步有些蹒跚地走到,已成为“北海女神号”新船主菲尔德·托克的脚下。木箱落地时,发出沉闷的声响,扬起一阵淡淡的尘土。
转过身,英国商人大步走到船舷边,他的身影在黎明前的微光中显得格外高大。他冲着那些急匆匆赶来的一群码头搬运工,大声喊道:“40分钟内搬完,每人3个先令;超过时间的,每人只有1个先令。”
他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使得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不敢怠慢。那些搬运工们原本还睡眼惺忪,听到这极具诱惑力又充满威慑力的话语,瞬间精神一振,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此时已是黎明时分,天边泛起了淡淡的鱼肚白,几缕微弱的晨光穿透厚重的云层,洒在码头上。
莫雷尔回头看了看逐渐泛白的天空,心中明白必须赶在天亮之前将货物全部运出码头。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尽管他本人已经与城市港务局以及伦敦警察厅上下打点妥当,但走私行为绝不能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尤其是在一场朴茨茅斯水兵叛乱搅乱大英帝国这一敏感时期的情况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他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下,稍有不慎,自己多年经营的商业帝国就可能毁于一旦。
随着老板莫雷尔一声令下,搬运工作迅速展开。码头上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肩扛手抬,争分夺秒地将一箱箱红酒从船上搬到停靠码头的大货车上。
木箱与木板碰撞的声音、工人们的呼喊声、马车的车轮滚动声交织在一起。汗水从工人们的额头滴落,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没人有着丝毫懈怠,心中只想着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拿到那丰厚的报酬。
清晨时分,所有3万瓶红酒通过十多辆白帆布大货车顺利运往秘密仓库存放后,莫雷尔终于松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也逐渐放松下来。
他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等到准备离开“北海女神号”时,莫雷尔整理了一下衣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精神。
临走前,这位伦敦商人转身低声对新任船长菲尔德嘱咐道:“如果可以的话,下一趟我需要10万,不,是20万瓶红酒,中高档不限,数量越多越好。菲尔德,我亲爱的朋友,你和你的‘北海女神号’最好能在圣诞节之前多跑几趟波尔多到伦敦的航线。等到明年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伦敦郊外买下一座大庄园了。”
菲尔德微微一笑,回应道:“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莫雷尔先生。我们会全力以赴,确保每一次航行都能达到您的期望。”
听完,身材魁梧的莫雷尔敏捷地跳下码头,他的动作矫健而有力,完全不像是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
下一刻,他朝着等候他的马车走去,马车的车夫恭敬地为老板打开车门,他坐进马车,车轮随之缓缓启动,消失在黎明的曙光中。菲尔德一直就站在船舷边,目送着莫雷尔离去。
等到码头恢复平静后,一名负责警戒的船员,来到菲尔德??托克的身后,他微微凑近,继而低声说道:“真是可惜啊,这是我们与这个英国佬的最后一次合作了。说起来,我感觉莫雷尔还算是个好人。他出手大方,对我们这些船员也还算客气。”
“好人?唯有死了的英国人,才是好英国人!”新船长菲尔德??托克一边咬牙切齿,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微微抽搐,一边又面带微笑,那笑容中却透着一丝阴冷和狡黠地说道:
“如果没有那3万瓶红酒,以及3倍多的高额利润,那个英国佬会在第一时间把我们卖给港务局的稽查队。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哪有什么好心可言。另外,英国佬说错了一句话,我可不是荷兰人,而是爱尔兰人!”
这个名叫菲尔德??托克的爱尔兰人,原本是在法国海军中服役的爱尔兰籍水手。数年前,菲尔德被军情局吸收,后以水手身份前往荷兰谋生,并一直在老莱克勒船长的双桅走私船上干活。
仅仅两年时间,这个爱尔兰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从普通水手做到商船大副。
作为“毒酒行动”的一部分,那个与众多英国高官关系密切的伦敦商人莫雷尔,会被军情局作为政治诱饵而牺牲掉。只是这项计划一不小心被莱克勒船长察觉。
毫无疑问,莱克勒船长是个经验丰富且心思缜密的人,他开始对菲尔德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并暗中进行调查。不得已,菲尔德只好精心策划并制造了一场意外事故,将老船长送到海底安葬。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海浪汹涌,狂风呼啸。菲尔德趁着混乱,巧妙地将一根松动的桅杆推向了莱克勒船长,老船长躲避不及,被重重地砸中头部,瞬间失去了生命。
至于这艘名叫“北海女神号”的走私船,所有水手都已被爱尔兰人秘密发展成为情报部的外围人员。
数天之后,位于白厅街4号的伦敦警察厅(苏格兰场)得到了一条极为可靠的线报,有英国商人在首都市区公然贩卖走私而来的高档法国红酒。
这条线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警察厅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组织了力量,准备对这个走私团伙展开调查和抓捕行动。
等到黄昏时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伦敦的街道上,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姗姗来迟”的伦敦军警成功包围了名叫莫雷尔的伦敦商人在金丝雀码头的秘密仓库。军警们荷枪实弹,神情严肃,仿佛即将面临一场激烈的战斗。
临近傍晚,当全副武装的两百多名军警一同冲进这个走私仓库,却最终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而走私头目莫雷尔本人已经服毒自尽。仓库内一片狼藉,一箱箱的红酒散落一地,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军警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第二天,《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一位以“正义之声”为署名的匿名者发来的消息,宣称伦敦警察厅与港务局为掩盖泰晤士河上的走私犯罪事实,提前将大走私商人莫雷尔干掉,还伪装了自杀现场,已达到杀人灭口罪恶目的。
这条消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公众们纷纷对警察厅和港务局的行为表示愤怒和不满,要求彻查此事。
此外,这个爆料者还在文章结尾中暗示,英国内阁成员中某位德高望重,权势极大的大臣,也参与到奸商莫雷尔的“法国红酒走私案”。
这一暗示更是让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猜测和讨论,导致英国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
“是的,这真是太不幸了,尤其是对我和其他船员!两天前,在经过奥尔德尼岛(英吉利海峡入口)附近时,‘北海女神号’永远失去了我们勇敢的莱克勒船长。”
“哦,是怎么回事?”英国商人的眼神充满了关切。此时,一阵强风呼啸而过,吹乱了他的头发,他下意识地抬手捋了捋。
“在进入海峡时,我们遭遇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代理船长的声音被风声打断了一下,他稍稍提高了音量继续说道,“那狂风怒吼,海浪像小山一样高,仿佛要把我们的船拍碎。可怜的莱克勒船长被一根倒下的桅杆意外砸中了脑袋,当场就蒙上帝召唤而去。”
菲尔德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为了让他安息,在法国海岸线躲避风暴时,我们把老船长的遗骸端端正正地缝裹在吊床里,头脚处放了两块各三十六磅重的铅块,按惯例海葬了他,这样可以让莱克勒船长安心长眠于英吉利海峡。”
一边说着,代理船长菲尔德·托克还用右手在胸前比划着十字。
随着这段令人动容的叙述结束,莫雷尔迅速将话题转回到生意上,他的目光紧紧盯着代理船长,显得有些焦急地追问起来:“那现在,我的货物没有少吧?”
“货都很安全,尊敬的莫雷尔先生!在这方面我想你是可以放心的,属于您的货物未受任何损失,平安到达。”菲尔德回答道。
接着,他带领莫雷尔下到甲板的货仓,里面堆满了绳索和杂物,显得有些昏暗。他命令一名守在附近的船员打开一个暗门,暗门开启时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菲尔德亲自下到船舱内取出一瓶玻璃瓶装的2磅波尔多红酒。
这位新船长熟练地用开瓶器打开了红酒,“嘭”的一声,瓶塞弹出,酒香四溢,在这略带咸湿味的空气中显得格外诱人。他将其倒入船员送过来的一个高脚杯中,然后递给莫雷尔品尝。
“请看看这批酒的质量如何,”菲尔德说,“这是最新一批从波尔多运来的佳酿,品质绝对一流。”
莫雷尔接过酒杯,轻轻摇晃了一下,让酒液在杯壁上缓缓流动,随后靠近鼻尖嗅了嗅。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非常好,”英国商人说,“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味道。看来这次航行虽然遭遇了不幸,但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
“我希望每一次交易都能像今天这样顺利,”莫雷尔继续说着,同时将手中的高脚杯举向菲尔德,“你的专业精神和勇气让我感到敬佩,我的朋友。我相信未来的合作会更加紧密。”
菲尔德微微一笑,回应道:“感谢您的信任,莫雷尔先生。我们会继续努力,确保每一次航行都尽可能完美。”
莫雷尔微微颔首,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领。然而,当涉及到具体货物数量时,英国商人的态度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说吧,准备给我多少件?”毫无疑问,莫雷尔最关心的还是货物的数量。至于酒水的价格,那是他与波尔多方面早已商议好的事情,与运输船无关。通常情况下,6瓶为1件。
菲尔德从怀中掏出一张写满了密密麻麻字迹的纸条,这是他在船长室拿到的货单。他仔细地读道:“一共是两千件,共计1万2千瓶波尔多产的上品红酒,尊敬的先生!”
听到这个数字,莫雷尔显然非常不满,他挥舞着手中的文明棍,语气急促且带着几分愤怒,嚷嚷起来。
“不、不、不!那个该死的莱克勒家伙,这艘‘北海女神号’至少能装运10万瓶红酒,而他却只给我准备了八分之一,这次我要一半!一半,5万瓶红酒,你明白吗?”
莫雷尔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容置疑的决心,仿佛在强调这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生意上的需求,更是一种商业原则问题。
“我的客户遍布伦敦及其周边地区,他们对法国红酒的需求量极大。如果每次只能得到这么少的货物,那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他的声音虽然压低了,但却充满了力量,“我们需要更多的货源来保持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这种供应紧张的情况下。”
面对莫雷尔的强烈反应,菲尔德显得有些为难,他双手一摊,露出一脸无奈的表情解释道:“可是,莫雷尔先生,这次航行遇到了许多意外情况,包括我们失去船长在内的种种困难,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装载能力。现在整个船舱也只有3万瓶。至于其他的,早在克里夫和伊利斯等其他地方卸掉了。”
莫雷尔沉默了片刻,然后深吸一口气,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
“好吧,3万瓶就3万瓶!”伦敦商人莫雷尔不容置疑地挥了挥手,他的动作果断有力,仿佛在划破这黎明前的寂静。
随后,莫雷尔微微侧头,示意跟在他身后的犹太会计点出价值1万英镑的一箱子金币(折合26万法郎)。
那犹太会计身着整洁的黑色西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眼神专注而谨慎。他迅速打开随身携带的账本,仔细核对了一番,然后指挥着身旁的助手,从马车上抬下一个沉重的木箱。
两个壮汉费力地抬着那个装有金银币的木箱,脚步有些蹒跚地走到,已成为“北海女神号”新船主菲尔德·托克的脚下。木箱落地时,发出沉闷的声响,扬起一阵淡淡的尘土。
转过身,英国商人大步走到船舷边,他的身影在黎明前的微光中显得格外高大。他冲着那些急匆匆赶来的一群码头搬运工,大声喊道:“40分钟内搬完,每人3个先令;超过时间的,每人只有1个先令。”
他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使得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不敢怠慢。那些搬运工们原本还睡眼惺忪,听到这极具诱惑力又充满威慑力的话语,瞬间精神一振,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此时已是黎明时分,天边泛起了淡淡的鱼肚白,几缕微弱的晨光穿透厚重的云层,洒在码头上。
莫雷尔回头看了看逐渐泛白的天空,心中明白必须赶在天亮之前将货物全部运出码头。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尽管他本人已经与城市港务局以及伦敦警察厅上下打点妥当,但走私行为绝不能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尤其是在一场朴茨茅斯水兵叛乱搅乱大英帝国这一敏感时期的情况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他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下,稍有不慎,自己多年经营的商业帝国就可能毁于一旦。
随着老板莫雷尔一声令下,搬运工作迅速展开。码头上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肩扛手抬,争分夺秒地将一箱箱红酒从船上搬到停靠码头的大货车上。
木箱与木板碰撞的声音、工人们的呼喊声、马车的车轮滚动声交织在一起。汗水从工人们的额头滴落,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没人有着丝毫懈怠,心中只想着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拿到那丰厚的报酬。
清晨时分,所有3万瓶红酒通过十多辆白帆布大货车顺利运往秘密仓库存放后,莫雷尔终于松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也逐渐放松下来。
他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等到准备离开“北海女神号”时,莫雷尔整理了一下衣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精神。
临走前,这位伦敦商人转身低声对新任船长菲尔德嘱咐道:“如果可以的话,下一趟我需要10万,不,是20万瓶红酒,中高档不限,数量越多越好。菲尔德,我亲爱的朋友,你和你的‘北海女神号’最好能在圣诞节之前多跑几趟波尔多到伦敦的航线。等到明年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伦敦郊外买下一座大庄园了。”
菲尔德微微一笑,回应道:“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莫雷尔先生。我们会全力以赴,确保每一次航行都能达到您的期望。”
听完,身材魁梧的莫雷尔敏捷地跳下码头,他的动作矫健而有力,完全不像是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
下一刻,他朝着等候他的马车走去,马车的车夫恭敬地为老板打开车门,他坐进马车,车轮随之缓缓启动,消失在黎明的曙光中。菲尔德一直就站在船舷边,目送着莫雷尔离去。
等到码头恢复平静后,一名负责警戒的船员,来到菲尔德??托克的身后,他微微凑近,继而低声说道:“真是可惜啊,这是我们与这个英国佬的最后一次合作了。说起来,我感觉莫雷尔还算是个好人。他出手大方,对我们这些船员也还算客气。”
“好人?唯有死了的英国人,才是好英国人!”新船长菲尔德??托克一边咬牙切齿,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微微抽搐,一边又面带微笑,那笑容中却透着一丝阴冷和狡黠地说道:
“如果没有那3万瓶红酒,以及3倍多的高额利润,那个英国佬会在第一时间把我们卖给港务局的稽查队。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哪有什么好心可言。另外,英国佬说错了一句话,我可不是荷兰人,而是爱尔兰人!”
这个名叫菲尔德??托克的爱尔兰人,原本是在法国海军中服役的爱尔兰籍水手。数年前,菲尔德被军情局吸收,后以水手身份前往荷兰谋生,并一直在老莱克勒船长的双桅走私船上干活。
仅仅两年时间,这个爱尔兰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从普通水手做到商船大副。
作为“毒酒行动”的一部分,那个与众多英国高官关系密切的伦敦商人莫雷尔,会被军情局作为政治诱饵而牺牲掉。只是这项计划一不小心被莱克勒船长察觉。
毫无疑问,莱克勒船长是个经验丰富且心思缜密的人,他开始对菲尔德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并暗中进行调查。不得已,菲尔德只好精心策划并制造了一场意外事故,将老船长送到海底安葬。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海浪汹涌,狂风呼啸。菲尔德趁着混乱,巧妙地将一根松动的桅杆推向了莱克勒船长,老船长躲避不及,被重重地砸中头部,瞬间失去了生命。
至于这艘名叫“北海女神号”的走私船,所有水手都已被爱尔兰人秘密发展成为情报部的外围人员。
数天之后,位于白厅街4号的伦敦警察厅(苏格兰场)得到了一条极为可靠的线报,有英国商人在首都市区公然贩卖走私而来的高档法国红酒。
这条线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警察厅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组织了力量,准备对这个走私团伙展开调查和抓捕行动。
等到黄昏时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伦敦的街道上,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姗姗来迟”的伦敦军警成功包围了名叫莫雷尔的伦敦商人在金丝雀码头的秘密仓库。军警们荷枪实弹,神情严肃,仿佛即将面临一场激烈的战斗。
临近傍晚,当全副武装的两百多名军警一同冲进这个走私仓库,却最终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而走私头目莫雷尔本人已经服毒自尽。仓库内一片狼藉,一箱箱的红酒散落一地,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军警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第二天,《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一位以“正义之声”为署名的匿名者发来的消息,宣称伦敦警察厅与港务局为掩盖泰晤士河上的走私犯罪事实,提前将大走私商人莫雷尔干掉,还伪装了自杀现场,已达到杀人灭口罪恶目的。
这条消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公众们纷纷对警察厅和港务局的行为表示愤怒和不满,要求彻查此事。
此外,这个爆料者还在文章结尾中暗示,英国内阁成员中某位德高望重,权势极大的大臣,也参与到奸商莫雷尔的“法国红酒走私案”。
这一暗示更是让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猜测和讨论,导致英国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628/11709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