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法兰西1794 > 第930章 纷乱的英国政坛

第930章 纷乱的英国政坛

推荐阅读:重生军嫂驭夫计奈良飞剑今朝负流年黑金总裁,豪门新婚告急都市套路大师江山做嫁:女皇,求包养最强医仙混都市全职高手之叶落双秋我的绝世美女校花老婆都市最强兵王

    第930章纷乱的英国政坛
    这些年来,鉴于安德鲁法国在警务改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尤其是法国警务部与巴黎警察总局的高效运作和成功举措,使得法国与首都巴黎的治安大为好转,这令欧洲各国随之纷纷效仿。
    作为法国长期以来的老对手,英国自然不甘落后。一直以来,英国在维持社会治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伦敦这样拥有近80万的大都市,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原有的治安管理体系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看到法国人在警务方面的巨大成功后,小皮特领导的英国议会政-府也意识到警务改革的紧迫性。于是,比起历史提前了30多年,继而成立了一支全新的警察部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治安形势。
    1795年下半年开始,在唐宁街内阁的积极推动下,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法案在议会下院得以通过,伦敦警察总局正式宣告设立。这一举措标志着英国警务体系的重大变革。
    新成立的伦敦警察队取代了原本的弓街警察队,后者类似于现如今的治安巡警。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为维护治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职能和规模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新成立的伦敦警察队的总部设于白厅街4号,便于其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非常有趣的是,该总部有个入口位于大苏格兰场,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于是伦敦警察厅又被人们称之为“苏格兰场”。
    需要说明的是,苏格兰场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因位于当年苏格兰贵族造访伦敦时,下榻的一座中世纪宫殿而得名。
    随着伦敦警察队伍不断的发展壮大,街头治安也在慢慢好转,逐渐赢得了伦敦公众的信任。不久后,当苏格兰场设立刑事调查处(CID)时,这一信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与法国一样,刑事调查处是从警局政治部分出来的,由一群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便衣警探组成的小组,他们如同敏锐的猎手,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收集犯罪活动的资料,锁定嫌疑人,并实施围捕。
    目前,该刑事调查处已经雇用了近百名警探,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执法力量。
    和所有部门一样,伦敦警察局的拨款来自英国议会,自然受到议会两院的节制,不少议会派系都在警局内部安插有自己的代言人。
    现任伦敦陶尔哈姆莱茨警区分局长的豪斯(高级警司),是一位极具才华和野心的警察官员。他在警察队伍中表现出色,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得到了“苏格兰场”一干高层的赏识。
    这种赏识让他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了一次飞跃,他越过了原先的上司,在自己40岁生日的前一天,正式担当了该警区分局的指挥官。这一任命让豪斯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
    从1799年的新年伊始开始,这位陶尔哈姆莱茨警区(分)局长就在意气风发地憧憬着未来。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幻想能在50岁的时候位列苏格兰场的高层,成为一名备受尊敬的领导者。
    在他看来,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尊贵的爵士头衔(终身制,而非世袭的英国贵族)。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几乎就将豪斯从幻想天堂打入凡尘,甚至是该死的地狱。
    10月的最后一天,苏格兰场的高级专员(地位类似副局长或局长助理)戈德温私下派给陶尔哈姆莱茨警区高层一个重要的任务,让豪斯分局长亲自负责围剿金丝雀码头的一个走私仓库,并抓捕那个名叫莫雷尔的伦敦大走私头目。
    心领神会的豪斯局长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他“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调动了大量的警力,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当整个行动看似异常顺利地结束之后,警察分局长这才发现事情有些不太对劲。那个名叫莫雷尔的走私犯居然选择了服毒自尽,而不是提前逃亡海外。
    这一结果让豪斯感到十分困惑,他不明白莫雷尔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选择。
    事实上,这位高级警司已经依照上级的暗示,给予这种伦敦头号酒水走私犯,至少10个小时的从容出逃时间。豪斯原本以为莫雷尔会抓住这个机会逃脱法律的制裁,可现实却出乎自己的意料。
    尤其令人费解的是,莫雷尔的隐蔽办公室内各种走私文件统统一应俱全,竟然没有提前销毁。
    这在豪斯看来,是极其不符合常理的。一般来说,走私犯在面临危险时,会第一时间销毁这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见状不妙的豪斯分局长想着暗地里烧毁这些文件,以避免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然而,就在他准备行动的时候,苏格兰场的刑事调查处CID)接管了所有罪证。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豪斯感到措手不及,他意识到,整件事情继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可能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
    抓捕行动的第二天,冬日的暖阳终于洒在伦敦的大街小巷,然而这座城市的氛围却已截然不同。《泰晤士报》毫无征兆的全文刊登了一位匿名者寄来的揭发信,这封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信中以极其严谨且详尽的笔触,完整而详细地揭示了陶尔哈姆莱茨警区高层与港务局之间那见不得人的勾当。
    文中宣称:在高额贿赂的强大诱惑下,很多政府官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向伦敦的大走私犯莫雷尔提供安全保障,协助其逃避巨额关税,这种职务犯罪行为令人发指。
    不仅如此,该文章还暗示有下院议员,甚至是内阁成员也参与到这桩错综复杂的走私案中,使得整个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力急剧上升。
    此文一经刊出,整个英国的舆论瞬间哗然一片。那些平日里关注着社会动态的热心伦敦选民们(主要由贵族世家与财富拥有者构成),在震惊之余,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义愤填膺,群情激奋,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向白厅街4号,以及议会大厦所在地的威斯敏斯特宫。
    在这些地方,所有人都情绪激昂,当众指责或是高声抗议苏格兰场的腐败行径。他们的声音响彻云霄,表达着对这种丑恶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被煽动的伦敦市民们同样是态度坚决,一致要求国会对那些包庇走私犯罪的渎职公务员一查到底,哪怕调查会牵扯到下院议员和内阁部长,也绝不能姑息迁就。
    一听到选民们要求惩戒议会下院,最为高兴的莫过于议会上院,也就是贵族院。
    那些世袭罔替的议员们,身份各异,主要包括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家权贵族、终身贵族、苏格兰贵族、爱尔兰贵族、离任首相、法律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等。
    自从1689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贵族院的势力范围就大打折扣,曾经的辉煌和权势已不复往昔。
    尽管上议院依然保留着否决和中止,有权审查或是无限期拖延议会下院的决议案,但在现实中,这种权利通常都不大管用。
    因为下院内阁只需要轻轻摇晃一下手中的财权,那些可怜兮兮的贵族老爷们,就会像宠物狗一样摇头摆尾的讨好议会下院。
    这背后的原因颇为无奈,自从新兴商业贵族和大布尔乔亚成功掌握着大英帝国的财富之后,反倒是不思进取的传统贵族一个个都穷得叮当响。
    为了维系那看似滑稽而可笑的贵族体面生活,其中的很多人不得不向下院议员和他们的同盟者大肆举债,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尊严和地位也随之逐渐丧失。
    现在好了,老贵族们扬眉吐气的时候最终来到了。在得知《泰晤士报》的倒戈爆料,确定议会下院有人卷入到走私案后,贵族院的议员们仿佛瞬间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他们一个个化身为正义使者,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得意的神情,准备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以一种庄严而权威的姿态,调查议会下院和内阁政府成员的贪墨渎职行为。他们摩拳擦掌,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场调查中大展身手,借此重振贵族院的威风,恢复往日的荣耀和地位。
    在《泰晤士报》刊登匿名者的揭发信,还有平日里关心国家大事的“央格鲁-撒克逊老爷们”纷纷上街抗议,以及贵族院的积极干涉之后,原本因“复仇者号”叛舰事件的顺利终结,而稍稍平息的英国政坛,瞬间又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之中。
    对于下议院议员们来说,这封揭发信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他们中间炸开了锅。一些议员们惊慌失措,尤其是那些心中有鬼,可能与走私案有牵连的人。
    他们面色苍白,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平日里在议会中侃侃而谈的自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开始四处奔走,与自己的亲信和盟友秘密会面,试图商讨出应对之策。有的议员试图销毁可能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将那些与走私案相关的文件藏得严严实实,仿佛这样就能掩盖自己的罪行。
    而那些自认为清白的议员们,则感到无比愤怒和委屈。他们义愤填膺地在议会中发表演讲,痛斥这种腐败行为,试图与那些可能的渎职者划清界限。他们呼吁进行公正的调查,以还自己和议会一个清白。这些议员们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正义,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整顿议会的风气,恢复公众对下议院的信任。
    然而,更多的国会议员持观望态度。这些人深知政治的复杂性,不敢轻易表态。他们默默地观察着局势的发展,等待着更多的信息和机会,以便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立场。这些议员们表面上保持着冷静和沉稳,但内心却在不断地权衡利弊,思考着如何在这场看似危机实为机遇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政治前途。
    内阁成员们的反应同样复杂多样。一些内阁部长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担心这起走私案会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应对策略。
    在会议上,气氛紧张而压抑,每个人都表情严肃,眉头紧锁。一些部长们主张迅速展开调查,以显示政府对腐败行为的惩戒,同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平息民众的愤怒。
    而另一些内阁成员则对成立特别委员会表示担忧。他们担心贵族院的调查会扩大化,不仅会牵扯到与走私案真正相关的人,还可能会对整个政府的运作造成干扰。这些成员们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与贵族院进行沟通和协商,希望能够限制调查的范围和力度,以保护政府的稳定。
    还有一些内阁成员则将注意力放在了舆论的引导上。他们动用政府的宣传力量,试图在媒体上塑造政府积极应对的形象,同时淡化走私案的影响。
    不久,唐宁街发布了声明,强调政府对腐败行为的坚决打击态度,并承诺会尽快查明真相,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然而,这些努力在民众的愤怒和质疑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总的来说,揭发信刊出后,这起涉及走私案以及可能牵连到下院议员和内阁成员的调查,从职权归属来看,确实属于上议院责无旁贷的职权范围。
    上议院作为英国议会体系中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组成部分,在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监督审查方面,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权力。下院议员们即便心里不情愿,想去阻拦上议院成立调查委员会的行动,却也在制度和程序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不过,下议院也并非完全被动挨打,他们以一种颇具政治手腕的方式——掺沙子,将几个政治立场倾向平民下院的贵族院议员(而且这些议员还身负巨额欠债),送到了议会上院的调查委员会中。
    这些被安插进去的议员,就像是下议院埋在上议院调查委员会里的“眼线”,他们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调查的走向,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将调查委员会的动态反馈给下议院,以便下议院及唐宁街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按照业已形成的大英帝国的优良传统,在通常状况下,这类政治丑闻只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毕竟,在英国的政治生态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调查委员会的参与者们往往并非真心想要彻查真相、惩治腐败,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自己家族或是所在一方的政治团体,捞取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一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们就会选择罢手,让这起政治丑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淡忘。
    那些老态龙钟的传统贵族们其实颇有自知之明,他们清楚地知道,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无法取代充满生命力的新兴贵族,更不可能完成像斯图亚特王朝在1660年那样的复辟之举。
    事实上,1660年也是贵族院再次复辟的日子,从那以后,贵族院的权力和影响力就在逐渐衰退,新兴的商业贵族和资产阶级势力不断崛起,成为了英国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主导力量。
    无论是上议院,还是下议院,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大家都形成了一套应对危机的标准处理策略,也就是所谓的“四阶战术”:
    第一阶段,当政治丑闻刚刚曝光时,他们宣称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试图淡化事件的影响,让公众相信一切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第二阶段,随着事件的发酵和公众关注度的提高,他们会说也许有事发生,但是我们不该采取行动,继续拖延时间,希望公众的注意力能够被其他事情分散;
    第三阶段,当舆论压力进一步增大时,他们会说也许应该行动,但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把责任推给各种客观因素,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
    第四阶段,当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时,他们会说也许当初能做点什么,但现在已经太迟了,以此来逃避自己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责任。
    在1787年,就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英国议会通过了对涉嫌贪污及勒索的前孟加拉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作出弹劾,并委任18人调查团对事件做出深入聆讯。
    然而,随着这种有意无意、错综复杂的聆讯一直拖沓地进行,英国各界对聆讯关注的热潮亦渐渐减退。调查团的成员们似乎并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在各种利益的博弈和权衡中,让聆讯变得越来越冗长。
    而有关聆讯迟至数年之后才正式宣告结束,那位黑斯廷斯前总督则被裁定无罪。这一结果让很多人对英国的司法和政治体系产生了质疑,也让人们看到了政治丑闻在这种处理方式下是如何被淡化和消解的。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628/117096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