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兵入河东,二将归降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在关中动荡之际,张虞已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而太原晋阳至河东平阳(今临汾市)距离有七百里左右,大军花了十日,于五月二十日至平阳。
于夫罗得知张虞亲至平阳的消息,遂亲自带人出迎。
“拜见君侯!”
今时不同往日,昔张虞仅有上党时,于夫罗尚能与张虞平等交流,而今张虞坐拥并州,协调了袁绍、公孙瓒之间的战事,其名声已是显赫河朔。于夫罗今见张虞,却是要出城下马以候张虞。
张虞下马扶起于夫罗,笑道:“孤与单于有姻亲之交,何须这般见外!”
于夫罗拱手道:“单于之名有名而无实,近来多谢君侯钱粮赏赐。”
张虞笑道:“昔上党受蝗灾之难,单于舍当岁口粮,今并州稍是富饶,岂能不记昔日之情。”
于夫罗话倒是巧妙,当年张虞为让于夫罗倒戈,与其约定相应的报酬。
同年上党受蝗灾波及,于夫罗同意张虞延期当年的粮草。而今随着张虞地盘扩大,已能如期向匈奴交付口粮,甚至将当年所欠的粮草一并还上。
今于夫罗这番言语,则是有变相提醒张虞莫忘当年承诺帮他复国的言语。而张虞则是表明他没忘诺言。
顿了顿,张虞手挽于夫罗手臂,道:“我欲伐匈奴久矣,仅是碍于种种原因,暂难征讨匈奴。我今率兵南下河东,清除贼人牛辅,不知单于以为能成否?”
二人至丘上谈话,于夫罗居高临下眺望,却见道路上几乎是牵马挽驼的兵卒,队列绵延十里,而骆驼、驮马背上尽数甲胄、兵器,以及携带半月的口粮。
“君侯骑卒数目不下万人,当为天下少有之精骑,仅是马少了些。”于夫罗道。
“哈哈!”
张虞笑了笑,道:“麾下兵马虽有一万五千人,但其中骑卒仅五千人,余者皆为步卒。步卒单人单骑,或驼或马;骑卒单人双骑,为身形高大骏马。”
闻言,于夫罗头皮不禁发麻,他本以为妹婿麾下这支兵马是骑卒,而不料却是一支高机动性的步骑混编军队,连步卒都配备帮忙托运的坐骑,实在太过吓人了!
“君侯兵马强勇,装备精良,区区牛辅必非君侯对手!”于夫罗道。
着话,于夫罗脑子里在快速思考。
张虞发展如此快速,仅两三年时间,便从上党一郡扩张到五郡之地。今董卓被王允所杀,张虞灭牛辅,若再收降河东郡,其之实力将远胜于他。
不难猜想,随着张虞势力的进一步扩张,自己的话语权怕不是会越来越弱。眼下趁得妹妹为张虞生下次子,自己尚有话语权,但早作打算。
念及于此,于夫罗道:“君侯既欲灭牛辅,我愿出精骑千人从军,由我弟呼厨泉统领。”
张虞瞄了眼于夫罗,笑眯眯道:“我闻单于欲征伐匈奴,今遣精骑千人于我,不知何以讨匈奴?”
于夫罗面露尴尬之色,他之前不愿让张虞执掌匈奴治理之权,故一直瞒着张虞,盘算如何拼一己之力讨伐匈奴,而今不料被张虞知晓。
于夫罗收敛神情,拱手道:“劳君侯讨灭牛辅后,率兵为我部复国。日后我部听候君侯差遣,诸部匈奴由君侯亲治。”
“好!”
张虞大笑几声,道:“往后非我独治,当与卿族同治匈奴。”
“多谢君侯!”
于夫罗如此识相,张虞不能无视,自然需分出政治利益与于夫罗一族。况治理匈奴诸部的政策,张虞已略有见解,且需要于夫罗一族的帮忙。
毕竟瓦解匈奴的社会体系实在太困难,汉化为汉人的时间太长。因此张虞打算用粗糙的半流官、半世袭的制度治理以部为单位的胡人社会,故对匈奴部里的原大族需大用。
在于夫罗的盛情邀请下,张虞在平阳留宿一夜。然在平阳留宿之余,因于夫罗治理平阳不善,城内百姓稀少的景象,倒是让张虞记在心里。
河东郡有县二十,平阳位于河东郡的北部,周围有襄陵、杨县、永安三县。因受匈奴、白波贼乱之故,诸县人口稀少,长吏在之前动乱中早早舍官而走。
张虞自入主并州,瞄中了平阳以北的诸县,遂让西河郡太守崔钧兼任管理。因考虑到于夫罗与张虞的关系,崔钧不愿与之针锋相对,仅是维护秩序,让百姓在远离匈奴的地方耕作,以避匈奴的劫掠。
待张虞收降河东诸县,必然要好生整治一番,恢复河东郡的生计,如将匈奴迁出汉地,以避免匈奴侵犯汉人,或是汉人欺辱匈奴人。
呼厨泉率骑千人加入大军,今张虞兵马已有一万六千人。自离平阳后,张虞所部走了一百余里,便到了绛邑。
张虞率兵至绛邑时,士孙萌带家眷前来投效,张虞询问长安近况消息,得知王允不采纳自己计策,导致郭汜、李傕等将纠集董卓余孽,起兵反攻长安,由是感叹不已。
“果不出君侯所料,董卓余孽因王公行为反复而生顾虑,今董卓余孽死灰复燃,李肃讨董越不成,关中必生混乱。”郭图蹙眉道。
“君侯,董卓余孽联合起兵,恐长安有危!”辛毗道:“今欲解关中之难,需先尽快击破牛辅。否则若让郭、李破关中,关西诸将恐会驰援牛辅!”
张虞沉吟几许,道:“今让徐晃至闻喜县,看能否服杨奉、韩暹二人倒戈。若是能让二人倒戈,牛辅性情胆怯,兵将士气尽无,将不足畏。”
因有前世的了解,故张虞虽知道郭、李等将反叛,但并未有太强的反应,更多是对王允做事的固执而叹息。
与此同时,身为先锋的徐晃奉令已至闻喜县下营,其与安邑相隔不到百里,与杨奉、韩暹二人仅隔六十余里。
徐晃胆气过人,得知杨奉、韩暹二人的消息,便只身单骑前往二人营寨,欲服二人倒戈。
大帐内,烛光摇晃,杨奉披甲坐于椅上,神情间充满了忧虑。
“将军,营外有故人求见?”侍从闯入军帐,禀告道。
“是何姓名?”杨奉问道。
“其人姓徐,自言与将军共事于白波!”侍从道。
“姓徐?”
杨奉神情微变,似乎想起某人,赶忙道:“速邀故人入帐!”
“诺!”
少顷,却见徐晃身着便服入帐,见到面露惊色的杨奉,作揖笑道:“故人别来无恙?”
杨奉从椅上惊起,瞧了几眼,见果是徐晃面容,问道:“我闻公明今在张将军帐下效力,且已率兵至闻喜,今怎会于此出现,不畏我命人擒杀?”
徐晃道:“我与杨君有同事之情,今率兵于此,得知故人踪迹,欲进一言,故冒死而来。”
“不知公明前来何意?”杨奉明知故问道。
徐晃沉吟少许,道:“董卓受诛而亡,朝廷由王允秉政,董卓余孽惶恐。而今张君侯率甲士两万,兵下河东,征讨牛辅。然牛辅为无能之辈,非张君侯之敌,而君之勇略,勇冠三军,岂能屈身于贼人,并为其赴死。”
“张君侯为当世英雄,名声威震河朔,好贤礼士,三晋之人尽知。昔与君交手之时,君侯初见杨君勇略,便深爱君之才干。晃念故人情谊,而君侯敬重君之勇略,故晃斗胆奉邀。”
“不知君能否弃暗投明,率部投效君侯?”
徐晃服杨奉的话半真半假,杨奉勇武倒是出众,但不至于让张虞深爱而难忘,无非是想几句好听的话,以便让杨奉归降。
杨奉沉吟良久,继而叹息道:“我故知今形势危急,而牛辅非成事之人。奈何困顿之际投效,今不忍舍弃而走。”
徐晃观察杨奉神情,见其所言非真,道:“君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遇可事之主,若因些许情谊而失之交臂,岂不自误!”
“况牛辅为贼子,今君侯持天子诏讨之,岂有助贼之理?”
杨奉思考半响,道:“公明所言极是,今愿从君言。然今无礼进献,恐会受贼身连累,难得君侯器重。”
“不然!”
徐晃摇头道:“君侯选人以才,而非观出身尊卑。我昔为贼人而降,但君侯今仍拜为骑都尉,故杨君勿要以此为虑。”
着,徐晃思虑了下,道:“君欲求进献之礼?何不如诛杀牛辅?”
杨奉眉头大皱,神情不悦,道:“以臣弑主,非义士所能为。况我受牛辅收留之恩,今若杀之,则为不义之举,奉不愿为之。”
“君乃义士也!”
徐晃用欣赏的目光瞧了几下杨奉,他没想到杨奉手段倒不下作,换做其他人或许会借牛辅脑袋以换取富贵。
顿了顿,杨奉道:“我与韩暹关系亲密,今可服韩暹与我一同率兵投效君侯。”
“彩!”
徐晃欣喜道:“我素知韩暹骁勇,今君能服韩暹而降君侯,君侯必将大喜过望。”
当晚,杨奉连夜让人请来韩暹,韩暹本因张虞率兵逼近而惶恐,今得见徐晃前来招降,当即同意杨奉所投效张虞之事。
次日天明,杨奉、韩暹二人假传军令,率部前往绛邑,投效到张虞麾下。
ps:明天三更
于夫罗得知张虞亲至平阳的消息,遂亲自带人出迎。
“拜见君侯!”
今时不同往日,昔张虞仅有上党时,于夫罗尚能与张虞平等交流,而今张虞坐拥并州,协调了袁绍、公孙瓒之间的战事,其名声已是显赫河朔。于夫罗今见张虞,却是要出城下马以候张虞。
张虞下马扶起于夫罗,笑道:“孤与单于有姻亲之交,何须这般见外!”
于夫罗拱手道:“单于之名有名而无实,近来多谢君侯钱粮赏赐。”
张虞笑道:“昔上党受蝗灾之难,单于舍当岁口粮,今并州稍是富饶,岂能不记昔日之情。”
于夫罗话倒是巧妙,当年张虞为让于夫罗倒戈,与其约定相应的报酬。
同年上党受蝗灾波及,于夫罗同意张虞延期当年的粮草。而今随着张虞地盘扩大,已能如期向匈奴交付口粮,甚至将当年所欠的粮草一并还上。
今于夫罗这番言语,则是有变相提醒张虞莫忘当年承诺帮他复国的言语。而张虞则是表明他没忘诺言。
顿了顿,张虞手挽于夫罗手臂,道:“我欲伐匈奴久矣,仅是碍于种种原因,暂难征讨匈奴。我今率兵南下河东,清除贼人牛辅,不知单于以为能成否?”
二人至丘上谈话,于夫罗居高临下眺望,却见道路上几乎是牵马挽驼的兵卒,队列绵延十里,而骆驼、驮马背上尽数甲胄、兵器,以及携带半月的口粮。
“君侯骑卒数目不下万人,当为天下少有之精骑,仅是马少了些。”于夫罗道。
“哈哈!”
张虞笑了笑,道:“麾下兵马虽有一万五千人,但其中骑卒仅五千人,余者皆为步卒。步卒单人单骑,或驼或马;骑卒单人双骑,为身形高大骏马。”
闻言,于夫罗头皮不禁发麻,他本以为妹婿麾下这支兵马是骑卒,而不料却是一支高机动性的步骑混编军队,连步卒都配备帮忙托运的坐骑,实在太过吓人了!
“君侯兵马强勇,装备精良,区区牛辅必非君侯对手!”于夫罗道。
着话,于夫罗脑子里在快速思考。
张虞发展如此快速,仅两三年时间,便从上党一郡扩张到五郡之地。今董卓被王允所杀,张虞灭牛辅,若再收降河东郡,其之实力将远胜于他。
不难猜想,随着张虞势力的进一步扩张,自己的话语权怕不是会越来越弱。眼下趁得妹妹为张虞生下次子,自己尚有话语权,但早作打算。
念及于此,于夫罗道:“君侯既欲灭牛辅,我愿出精骑千人从军,由我弟呼厨泉统领。”
张虞瞄了眼于夫罗,笑眯眯道:“我闻单于欲征伐匈奴,今遣精骑千人于我,不知何以讨匈奴?”
于夫罗面露尴尬之色,他之前不愿让张虞执掌匈奴治理之权,故一直瞒着张虞,盘算如何拼一己之力讨伐匈奴,而今不料被张虞知晓。
于夫罗收敛神情,拱手道:“劳君侯讨灭牛辅后,率兵为我部复国。日后我部听候君侯差遣,诸部匈奴由君侯亲治。”
“好!”
张虞大笑几声,道:“往后非我独治,当与卿族同治匈奴。”
“多谢君侯!”
于夫罗如此识相,张虞不能无视,自然需分出政治利益与于夫罗一族。况治理匈奴诸部的政策,张虞已略有见解,且需要于夫罗一族的帮忙。
毕竟瓦解匈奴的社会体系实在太困难,汉化为汉人的时间太长。因此张虞打算用粗糙的半流官、半世袭的制度治理以部为单位的胡人社会,故对匈奴部里的原大族需大用。
在于夫罗的盛情邀请下,张虞在平阳留宿一夜。然在平阳留宿之余,因于夫罗治理平阳不善,城内百姓稀少的景象,倒是让张虞记在心里。
河东郡有县二十,平阳位于河东郡的北部,周围有襄陵、杨县、永安三县。因受匈奴、白波贼乱之故,诸县人口稀少,长吏在之前动乱中早早舍官而走。
张虞自入主并州,瞄中了平阳以北的诸县,遂让西河郡太守崔钧兼任管理。因考虑到于夫罗与张虞的关系,崔钧不愿与之针锋相对,仅是维护秩序,让百姓在远离匈奴的地方耕作,以避匈奴的劫掠。
待张虞收降河东诸县,必然要好生整治一番,恢复河东郡的生计,如将匈奴迁出汉地,以避免匈奴侵犯汉人,或是汉人欺辱匈奴人。
呼厨泉率骑千人加入大军,今张虞兵马已有一万六千人。自离平阳后,张虞所部走了一百余里,便到了绛邑。
张虞率兵至绛邑时,士孙萌带家眷前来投效,张虞询问长安近况消息,得知王允不采纳自己计策,导致郭汜、李傕等将纠集董卓余孽,起兵反攻长安,由是感叹不已。
“果不出君侯所料,董卓余孽因王公行为反复而生顾虑,今董卓余孽死灰复燃,李肃讨董越不成,关中必生混乱。”郭图蹙眉道。
“君侯,董卓余孽联合起兵,恐长安有危!”辛毗道:“今欲解关中之难,需先尽快击破牛辅。否则若让郭、李破关中,关西诸将恐会驰援牛辅!”
张虞沉吟几许,道:“今让徐晃至闻喜县,看能否服杨奉、韩暹二人倒戈。若是能让二人倒戈,牛辅性情胆怯,兵将士气尽无,将不足畏。”
因有前世的了解,故张虞虽知道郭、李等将反叛,但并未有太强的反应,更多是对王允做事的固执而叹息。
与此同时,身为先锋的徐晃奉令已至闻喜县下营,其与安邑相隔不到百里,与杨奉、韩暹二人仅隔六十余里。
徐晃胆气过人,得知杨奉、韩暹二人的消息,便只身单骑前往二人营寨,欲服二人倒戈。
大帐内,烛光摇晃,杨奉披甲坐于椅上,神情间充满了忧虑。
“将军,营外有故人求见?”侍从闯入军帐,禀告道。
“是何姓名?”杨奉问道。
“其人姓徐,自言与将军共事于白波!”侍从道。
“姓徐?”
杨奉神情微变,似乎想起某人,赶忙道:“速邀故人入帐!”
“诺!”
少顷,却见徐晃身着便服入帐,见到面露惊色的杨奉,作揖笑道:“故人别来无恙?”
杨奉从椅上惊起,瞧了几眼,见果是徐晃面容,问道:“我闻公明今在张将军帐下效力,且已率兵至闻喜,今怎会于此出现,不畏我命人擒杀?”
徐晃道:“我与杨君有同事之情,今率兵于此,得知故人踪迹,欲进一言,故冒死而来。”
“不知公明前来何意?”杨奉明知故问道。
徐晃沉吟少许,道:“董卓受诛而亡,朝廷由王允秉政,董卓余孽惶恐。而今张君侯率甲士两万,兵下河东,征讨牛辅。然牛辅为无能之辈,非张君侯之敌,而君之勇略,勇冠三军,岂能屈身于贼人,并为其赴死。”
“张君侯为当世英雄,名声威震河朔,好贤礼士,三晋之人尽知。昔与君交手之时,君侯初见杨君勇略,便深爱君之才干。晃念故人情谊,而君侯敬重君之勇略,故晃斗胆奉邀。”
“不知君能否弃暗投明,率部投效君侯?”
徐晃服杨奉的话半真半假,杨奉勇武倒是出众,但不至于让张虞深爱而难忘,无非是想几句好听的话,以便让杨奉归降。
杨奉沉吟良久,继而叹息道:“我故知今形势危急,而牛辅非成事之人。奈何困顿之际投效,今不忍舍弃而走。”
徐晃观察杨奉神情,见其所言非真,道:“君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遇可事之主,若因些许情谊而失之交臂,岂不自误!”
“况牛辅为贼子,今君侯持天子诏讨之,岂有助贼之理?”
杨奉思考半响,道:“公明所言极是,今愿从君言。然今无礼进献,恐会受贼身连累,难得君侯器重。”
“不然!”
徐晃摇头道:“君侯选人以才,而非观出身尊卑。我昔为贼人而降,但君侯今仍拜为骑都尉,故杨君勿要以此为虑。”
着,徐晃思虑了下,道:“君欲求进献之礼?何不如诛杀牛辅?”
杨奉眉头大皱,神情不悦,道:“以臣弑主,非义士所能为。况我受牛辅收留之恩,今若杀之,则为不义之举,奉不愿为之。”
“君乃义士也!”
徐晃用欣赏的目光瞧了几下杨奉,他没想到杨奉手段倒不下作,换做其他人或许会借牛辅脑袋以换取富贵。
顿了顿,杨奉道:“我与韩暹关系亲密,今可服韩暹与我一同率兵投效君侯。”
“彩!”
徐晃欣喜道:“我素知韩暹骁勇,今君能服韩暹而降君侯,君侯必将大喜过望。”
当晚,杨奉连夜让人请来韩暹,韩暹本因张虞率兵逼近而惶恐,今得见徐晃前来招降,当即同意杨奉所投效张虞之事。
次日天明,杨奉、韩暹二人假传军令,率部前往绛邑,投效到张虞麾下。
ps:明天三更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627/11716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