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武侠小说 >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 第658章自此以后,大明再无衍圣公之名

第658章自此以后,大明再无衍圣公之名

推荐阅读:宿主大佬又美又飒我在异界有座城氪金使我超神我对同桌的你凶不起来我才不是叫花子我在末世建个城传奇公爵穿成八零团宠小福宝世界遗产自救组织三岁半大佬又在靠卖萌求生

    今日,锦衣卫不打算亲自动手。
    他们手握绣春刀,顺着官员队伍中特意留出的通道穿行,将人群分隔开来。
    接着,不待刘建安吩咐。
    来自内宫24衙门的太监小厮,带着不屑且严厉的神情步步进前。
    “都给我瞪大眼睛瞧好了。”
    “机灵点儿,动作都利索些。”
    “官服、官帽,还有官靴、绶带、腰带,统统卸了。”
    在众臣子面前,一名司礼监的老太监,双手往腰上一叉,站在刘建安背后半步远,挺胸收腹,大声吆喝着。
    “本官无罪。”
    “凭什么夺我官袍。”
    随着太监步步逼近,一名大臣猛然喊叫,手中笏板、奏折也被吓得扔了一地。
    两个小太监上前,打算强行扒下他身上那件大红袍。
    眼见事态突变。
    领头太监还未发号施令,身后一小太监已是一脸凶相,快步上前,右臂猛地一挥,带起一阵风声。
    啪!
    清脆一声。
    在洪武门前响起。
    那个甩手打脸的小太监,使出了吃奶劲儿,巴掌重重地落在了红袍大臣脸上。
    几颗带着血丝的牙齿,自大臣嘴里飞出。
    老太监眉头一皱,眼里却闪过一丝赞许。
    小太监见状,连忙低头。
    “大胆。”
    太监冷声呵斥,却不明是在责怪低头小太监,还是对其他人。
    随后他转向红袍大臣:“皇上圣意,特许你们告老还乡。你这般作为,莫非是想违抗圣旨?”
    红袍大臣刹时半边脸颊肿胀如鼓。
    他踉跄着跌坐在地,双手胡乱捂着火辣辣的脸。
    鲜血顺着唇角汩汩而流,染红了衣襟。
    多年仕途,红袍加身,高居庙堂之上。
    生死予夺,尽在他一念之间。
    哪曾料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内侍,竟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扇了他的脸。
    大臣心里翻江倒海。
    周围同僚个个心惊肉跳,眼见其他内侍步步逼近,意图剥夺他们官服冠冕,心头怒火与恐惧交织,却只能强自按下,不敢表露分毫。
    这时,领头太监冷声开口。
    “劳驾锦衣卫,替这两个没用的东西,卸了这人的官服官帽。”
    身边锦衣卫迅速收刀入鞘,三两步跨上前,将那位官员牢牢摁在地上。
    转瞬间,那身鲜艳大红官服就被剥了下来,官帽也被摘去。
    一身白衫,就像废棋被弃于尘土里。
    又一群宫廷侍从紧接着行动,卸下那些在洪武门前请求致仕的官员们的衣冠。
    周围百姓哪见过这种阵仗,就算翻遍历史,何时有过如此情景。
    现场只剩下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此刻谁也不敢多嘴半句。
    但这就算完了?
    马上的朱允熥姿态悠闲地侧头低语:“接着读。”
    刘建安连忙又伸出手,第二道圣旨便落入掌中。
    “奉天……大明辉煌,已历28载,开国虽乱,而今十四道皆是威武之师累累战功而得。当前四方不宁,境外侵扰频发,王道未彰,霸道凸显。”
    “咱遍览史书,历数前朝,仅有秦法可鉴,欲立万世伟业,强军方能万世。今日起,咱重启秦时旧制,再行军功爵制,望百万雄师,扬国威于四海,开创万世伟业,保我大明盛世永固。”
    “着令朝中各部,共议此事,一切以江山社稷为重。钦此。”
    大明重启秦代军功授爵的政策,并正式向天下公布,广为人知。
    身为应天百姓,对于这套军功爵制,只需稍加思索,便能意识到皇上这道旨意背后的深意。
    而那些被宫中侍从一一剥去官服的大臣们,在听到这第二道圣旨时,个个瞳孔骤缩。
    大明文官阶层的颜面,在此刻被彻底踩在了泥土里。
    起初,他们不明白皇上为何敢于做出这样的决策。
    但此刻一切都清晰明了。
    皇上仅凭一道圣旨,就牢牢掌握了可以颠覆百万人命运的权柄。
    大明再也不是文人的天下了。
    文臣们一片哀叹。
    这一次,刘建安无需朱允熥的吩咐,主动读起第三道旨意。
    “奉天承运……国之文化,儒家为尊,天下百姓尊孔子为万世师表,此为民心所向。先圣遗风惠及千年,致和平教化,功绩流传万世。”
    “然先圣之后,不思先辈之德,不行先辈之志,无视国法,私祭前朝,私通异族,以下犯上,罪不可赦。咱崇圣贤之道,心怀宽恕,死罪可免,活罪当受。”
    “故剥夺衍圣公之爵,孔氏功名尽削,命有司将其押至南征大将军麾下,以王道之仁安抚新民,并遣往欧罗巴,传扬中原圣贤之道。钦此。”
    洪武门前的哀嚎终于沉寂。
    今天,若说皇上允了百官告老还乡,皇太孙策马威凌群臣,是把文官脸面狠狠地摔在地上。
    那么褫夺孔府衍圣公爵位,抄没九族功名,放逐至遥远的欧罗巴,则无疑是将全天下士子学者,一股脑儿地踩入了尘埃。
    自此以后,大明再无“衍圣公”之名。
    孔子依旧是孔子,那位载誉千秋的大德圣人,世人仍将敬仰,与大明同享永恒荣光。
    但儒生们从此成了皇权笼罩下的一脉学问,不再超然。
    三道圣旨,一道比一道惊心动魄,如巨浪般一次次拍打着文臣们的心,冲击着嵩永街上围观的百姓,以及那些未请求致仕却匆匆而来的官员。
    在这一连串震撼中,刘建安面容平静,诵读起第四道旨意。
    “奉天……普天之下,亿兆黎民,朝廷设官十四道,官吏二万八千,岁岁官位虚悬。咱念民生之苦,忧社稷之重。国需良才,科举取士虽正途,然栋梁稀少。”
    “今思变革,广设学院,教人识字明理,学得真本领,推行新政,办新学。开放公考,不论出身贵贱,上下并进,于新政之中,凡有才智,有志愿者,皆可于春日赴京,报名以显志向。”
    “望四方周知,愿万民明白,盼有志之士汇聚朝堂,共绘大明盛世之图。钦此。”
    新政与新学为何?
    洪武门前,懂的人寥寥无几。
    朝廷日后自会慢慢给大家说明白。
    可有一点很明确,此后,在大明朝想要当官。
    光靠考取举人,甚至挤进两榜进士的行列,已经不够了。
    举人、进士们,依旧得经过那套公考流程。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1896/7449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