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湖广学士王介之

推荐阅读:万古第一神宅魔女这个主神空间怎么是缝合怪啊!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望仙门致命游戏:全能大佬搞钱攻略我的空间能修仙九星霸体诀致异世界混在漫威的玩家们

    湖广,衡阳。
    一栋别致的庭院。
    庭院布局规整,一条笔直的青石径从中穿过,将整个空间一分为二。
    径两侧,历经岁月摩挲的青砖地面微微凹陷,透着温润的光泽。
    此刻金黄的叶星星点点地散其上,仿佛自然为其铺上了一层华丽锦毯。
    庭院正前方,古朴的木质门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门楼上木雕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门楼两侧泛黄的白墙爬满翠绿藤蔓,在瑟瑟秋风中轻轻晃动,藤蔓的叶子边缘已微微泛起红褐,为庭院添了几分深秋独有的韵味。
    墙根下,偶尔能看到几株不知名的草,在秋风中顽强地挺立着。
    穿过门楼,庭院主体呈现在眼前。
    庭院中央,一方巧池塘清澈见底,几尾红鲤在水中自在游弋,时而调皮地泛起几圈涟漪。
    池塘周边环绕的太湖石,在深秋日光的映照下,更显冷峻,石旁一丛丛秋菊正热烈绽放,金黄、淡紫的花瓣层层叠叠,宛如一幅绚丽的秋日画卷。
    彼时,两人静静地坐在池塘边。
    一人年约六十许,须发皆白,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眼神中透着历经沧桑的深邃。
    他叫王朝聘。
    另一人二十许,面容虽谈不上俊朗,但周身散发着温文尔雅的气质,举手投足间沉稳不凡。
    他叫王介之。
    到王介之,名声或许并不是特别响亮,但若是起他的弟弟,便不同寻常了。
    他的弟弟,正是后世被誉为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王朝聘眉头微微皱起,目光静静地看着碧波荡漾的池水,水面上的涟漪似乎也在他心中泛起层层波澜,神情有些复杂难辨。
    他沉默半晌,缓缓自池水中收回目光,看向王介之,声音低沉而沉稳:“你决定了?”
    王介之腰杆挺直,眼神坚定,郑重地点头,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孩儿决定了。”
    到这里,王介之眼神闪烁,双手不自觉地微微攥紧衣角,略显紧张。
    五天前,一份宣传单从遥远的北方辗转传来。
    据河南南阳有暴民作乱,自称圣教。
    圣教贼首杨奇伟有神鬼莫测之威能。
    总之,很难对付。
    一开始,王介之倒也不曾在意。
    当今天下,起义的百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陕北那些义军,不是号称拥兵二十万吗。
    为了对付陕北的义军,朝廷甚至连北方边军都调动了。
    河南临近陕山,受到陕山影响最大,有人起义实在不值得大惊怪。
    可当王介之看到圣教的宣传单,瞬间被深深吸引,不禁对文章作者惊为天人。
    那份宣传单上提到的思想,以及对国家的思考与解析,宛如一道曙光,为他打开了全新的天地,全新的世界。
    之后数日,王介之仿若着了魔一般,废寝忘食,日日夜夜沉浸其中。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反复咀嚼。
    最终,他毅然决定北上!
    只是家中父母尚在,王介之虽然已经打定主意,此时面对父亲,还是不免有些紧张。
    若是王朝聘拒绝,他真不知自己应该如何应对,是听从父亲的话,还是一意孤行。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空气都似乎凝固了。
    王朝聘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声叹息仿佛承载了他半生的无奈与感慨。
    而后,他语气温和地道:“罢了,你既然已经有了决定,那便去吧。”
    “啊~~~”
    王介之没想到父亲答应得如此痛快,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错愕,随即惊喜之色溢于言表。
    他嘴角上扬,欢喜道:“多谢父亲,我还以为~~~”
    到这里,王介之忍不住笑了起来,那笑容中满是如释重负的轻松。
    王朝聘面带微笑,眼中满是对儿子的理解与期许:“父亲虽然年迈,但不糊涂。”
    “大明~~~”
    到这里,王朝聘冷冷地笑了起来,那笑容中带着一丝嘲讽与不屑。
    天启六年,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刚正不阿,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
    崇祯四年,也就是今年。
    他在京城又一次拒绝权相温体仁党羽索贿,气愤之下当场撕毁荐贴,再次黯然返乡,从此彻底绝了参加仕途的想法。
    只是王朝聘虽然因为年迈,断了当官的念想,可每逢想到这些年自己为仕途付出的努力,想到官场的黑暗腐朽,还是忍不住咬牙切齿,心中气愤万分。
    他语气轻蔑,不屑道:“大明走到今天这步田地,也没有多少时日了。”
    王介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认同的光芒,表示认可。
    当今天下,但凡有些见识的读书人都能看出来,大明的天下怕是摇摇欲坠,撑不了多久了。
    内部流民四起,百姓因饥荒、重税被迫起义,烽火燃遍四方;
    面对流民,朝廷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为流民解决麻烦,可大明的做法是解决流民。
    这样一来,矛盾加剧,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直至今日二十万义军呼啸北方。
    除了内部的问题,大明外部强敌环绕,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大明的边疆。
    而朝廷呢,府库空虚,没钱,没粮,就连官员的俸禄,士兵的饷银,都时常拖欠。
    一个连官员俸禄,士兵饷银都发不出来的朝廷,拿什么来维系统治,凭什么延续国祚啊。
    官员士兵也是人,也有家人要养活。
    没钱怎么养家糊口?
    官员倒是还好,哪怕没有俸禄,还有各种朝廷陋规,潜规则,可以盘剥百姓,总归是有渠道能弄到钱。
    但士兵怎么办?
    这些年,大明的士兵因为饷银问题而兵变的事例还少吗?
    往远了,三十多年前。
    大概是万历二十三年,从抗日援朝战场归来的戚家军,因朝廷拖欠薪资和战功奖励未兑现,士兵们为讨薪采取极端手段,却被朝廷视为兵变。
    蓟镇总兵王保奉朝廷旨意,将蓟镇三协南兵营的三千三百多名戚家军官兵召集到演武场,残酷绞杀了他们。
    至此,曾经威名赫赫,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戚家军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兵变。
    除此之外,型兵变更是数不胜数。
    士兵当兵吃饷,本是天经地义。
    可朝廷许诺奖励却不发放,反而将有功将士尽数坑杀,这样的朝廷,这样的皇帝,哪个还会愿意为其卖命。
    以前,王介之虽然感觉大明情况不对,但始终不出来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在看了圣教的宣传单后,他终于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大明之天下,乃是朱氏一家之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
    大明之朝廷,乃是朱氏一家之朝廷,非天下人之朝廷。
    满朝勋贵,皆是民贼!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朝廷,一旦遇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富贵,而不是百姓的死活,更不是所谓的法律,公平。
    背信弃义是常态,冷酷残暴是本质。
    如此朝廷,如此皇帝,留它做什么!!
    王朝聘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缓缓道:“圣教的宣传,为父也看过。”
    到这里,王朝聘抬手轻抚胡须,眼中满是赞叹之色:“其思想之深刻,对国家的解析,实乃千古罕见。”
    “为父虽不知这文章是何人所写,但必是一位博学之士,博古通今的贤良之人。”
    “你虽然自幼聪慧,但到了圣教,切不可轻视他人,自傲自满。”
    “若是圣教能够成事,对我等寒门士人,倒也是一桩美事。”
    王介之恭敬地躬身拜道:“是,孩儿谨记。”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9/9982/394465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