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汉官 > 第107章:偶然中的必然

第107章:偶然中的必然

推荐阅读:龙藏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神话入侵之我在地球斩神明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重生1977大时代荒古武神宋惜惜战北望桃花马上请长缨乡村透视神医高武:从肝二郎神天赋开始变强

    身居高句丽腹地的他们,完全没想竟然会遇到汉人的袭击。
    于是在一干海贼的突袭之下,很快便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不过魏慕华也不敢多待,要知道蚁多也能咬死象的。
    于是在掳掠了十几车山参与貂皮之后一行人便准备呼啸而去。
    然而当海贼们按照惯例刚准备放火烧仓时,魏慕华却忽然拦下了。
    略做思量,便见他拉过随行的译者玩味一笑道:“去,告诉外面的黔首们,仓库的粮食随便拿,机不可失,过时不候!”
    此言一出,译者顿时明白了魏慕华的意思,当即一脸奸笑的跑了出去。
    片刻之后,当魏慕华一行人在城外的山坡上驻足观望时,仓库外已然是一副蚂蚁搬家的景象。
    众多甚至连草鞋都没有一双的贫民,一个个好似疯了般扛起粮食就走。
    甚至有些人脱下麻衣,捡起草袋就直接扒拉起来,反而花样繁多。
    直到怕死的城主府护卫匆匆赶到,这群人才一哄而散。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守卫们少不得要杀几个贱民出出气。
    见此情形,魏慕华这才满意一笑。
    “如此甚好,看来以后就得这么办!”
    毕竟他们这点人手能搬多少东西?全烧了也太可惜的,还不如废物利用。
    罢魏慕华方才心情大好的带着一干海贼呼啸而去。
    且不魏慕华在高句丽如何劫富济贫。
    辽东郡这边也发生了一些颇为有意思的事情。
    ……
    翌日,辽东郡学。
    这日魏哲闲来无事,准备来此看看求学的士子。
    却不想刚进入修文堂内,便看见华歆高坐其上为士子讲学。
    见此情形,魏哲顿时心中微惊。
    毕竟华歆被举为孝廉之后朝廷便授予郎中一职,如今该在洛阳才对。
    魏哲见状也没有惊动,而是悄悄绕至后院与邴原在树下闲话。
    片刻之后,待华歆结束讲学前来拜见时,魏哲方才笑着与其寒暄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子鱼可是让我等得好苦呀!”
    华歆闻言顿时有些惭愧道:“君侯错爱,歆实在汗颜!”
    随后不待魏哲追问他自己便忍不住长叹一声。
    “实不相瞒,吾这次入辽,实为避祸而来!”
    此言一出,魏哲顿时面露诧异之色。
    如今党锢已经解除,像华歆这样的名士应该无人敢加害才对。
    想到这里,魏哲不由惊疑不定道:“子鱼莫不是又得罪了宦官?”
    然而华歆闻言却忍不住苦笑道:“这次还真不是宦官迫害,实为党人同道所连累尔!”
    见华歆实在羞于启齿,一旁的邴原这才面色复杂的帮着解释道:“府君有所不知,故太傅陈蕃之子陈逸与方士襄楷数月前曾与冀州刺史王芬言【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王芬信以为真。”
    来也不怪王芬轻信他人,实在是这个襄楷确实不是一般人。
    此人本是青州平原国人,乃是本朝有名的方士,好学博古,善天文阴阳之术,最关键的是他的师尊名为“于吉”。
    顺帝时,于吉自言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清领书》。特意献与天子,然而天子以为多巫觋杂语、妖妄不经,故藏于秘府,不示众人。后来不知道张角为何得到了此书,竟然奉为《天书》,更是以此掀动了天下浩劫。
    别看士族豪门对张角多鄙薄之言,可心中却不敢视。
    因此之故,对于于吉的亲传弟子襄楷也都高看一眼,认为他有灵异之处。
    到这里,只见邴原无奈道:“是故,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连结豪杰,谋废今上,欲立合肥侯为帝。”
    至于邴原为什么能知道这么隐秘的事情,自然是有人告诉他的。
    毕竟邴原也是党人名士,知交好友亦是不在少数。
    一旁的华歆没想到邴原竟然知道的这么详细,顿时又忍不住仰面长叹。
    《易经》有言: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废立天子这种大事连伊尹、霍光都会感到棘手,王芬竟然能弄得广为人知,可想而知此事必败!
    当然,站在王芬的角度或许认为党人都是可以相信的,无需怀疑。
    更何况他还准备大肆招揽志同道合之辈一起干大事呢,怎能遮遮掩掩。
    不过无论王芬怎么想,反正华歆是不看好他们。
    甚至他不仅自己没去,连一同被王芬邀请的平原名士陶丘洪都劝住了。
    华歆甚至直言: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恐将祸及其族。
    不过华歆也没有向朝堂检举王芬的大逆不道。
    一来是因为他对当今天子也无甚好感。
    要知道两次党锢之祸的影响可是颇为深远。
    虽然被禁止出仕的党人占士族的比例并不大,可是不少士族却因此与大汉朝离心离德。
    这让很多士族对合法扳倒宦官彻底失去希望,开始考虑放下汉律,拿起刀剑话。
    从这个角度来,黄巾之乱也少不得某些人的推波助澜。
    至于第二点么,其实很简单。
    同为党人,即便王芬意图造反华歆也不方便检举,否则他在天下的名声必然会臭不可闻。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亲亲相隐的社会。
    故此华歆宁愿躲到辽东避祸,也不愿意沾染上背信弃义、戕害同道的名声。
    片刻之后,一直藏在书房的陶丘洪也出来朝魏哲躬身一礼,一脸惭愧道:“仓促来此,还望不夜侯莫要见怪!”
    魏哲见状连忙将陶丘洪扶起,信誓旦旦道:“君大可放心,有吾在此,两位必可平安无事!”
    见魏哲如此态度,陶丘洪自然是感激万分。
    毕竟一旦王芬造反的事情暴露出来,他们这些人可都有同谋的嫌疑。
    退一万步来,得知此事没有检举也是一桩大罪。
    魏哲愿意冒着这样的风险庇护他们,确实是够意思了。
    也正是因为魏哲在士林中的名声不错,华歆才会想到来辽东避祸。
    对了,上一个这么干的还是袁绍。
    当年他就是在党锢之祸中大肆庇护党人名士,才有了“天下楷模袁本初”的名声。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9/9917/391813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