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汉官 > 第17章:醉论天下【4K】

第17章:醉论天下【4K】

推荐阅读:龙藏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神话入侵之我在地球斩神明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重生1977大时代荒古武神宋惜惜战北望桃花马上请长缨乡村透视神医高武:从肝二郎神天赋开始变强

    在传舍处短暂盘桓片刻后,魏哲便去了太史慈家拜见其母管氏。
    管氏与魏哲也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半年前黄巾乱起时便是被其所救。
    当时太史慈因为担心母亲安危其实并未有投军的打算。
    还是管氏劝他“吾受魏君大恩,汝为吾子,焉能不报?”
    简单来,这就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妇人。
    不过管氏有时候却太过恩怨分明了,也太好强了些。
    在得知魏哲即将去带方县赴任,却准备让太史慈留下陪她过正旦时,管氏的脸色顿时就沉了下来。
    管氏也不劝魏哲,只是转头面色肃然的瞪着太史慈道:“魏君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你岂能袖手旁观?”
    太史慈闻言顿时苦着脸长跪在母亲身前,不敢分辩。
    看着陷入“忠孝难两全”窘境的太史慈,魏哲都觉得有些可怜,毕竟他这个年纪倘若在后世还在上大学呢。
    “老夫人,此事是我的主意,子义也是一片孝心。”只见魏哲主动开口解围道:“况且正旦乃是大日子,子义离家半载,也确实该好好尽孝一番。”
    与后世不同,当下并无“除夕”的法,只称“正旦”或“正日”。
    实际上在先秦时期春节等节日都尚未定型,还处于萌芽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天下各国的历法实在太乱了,有的用夏历,有的用周历,时令混乱不堪,于是始皇帝索性下令全国统一实行建亥为正,即夏历的十月作为正月。
    也就是在秦朝十月一日才是“正旦”,可以除旧迎新了。
    秦朝灭亡后,前汉初期沿用秦朝历法也是在十月一日过年节。
    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方才重新制定了《太初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这才一直延续下来。
    自前汉至今,每当正月初一朝堂都会举行庆祝仪式,天子会在此日接受百官和四方蛮夷使节的朝贺,在大宴上载歌载舞之后还会祭陵,以及举行“大傩”驱逐疫疠之鬼。
    至于民间在“正旦”这天也会举行各类庆祝活动,比如立桃人、挂苇茭、画虎于门,以驱邪避凶。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天一家老需要一起祭祀祖先,祭祀结束后还会举行丰盛的家宴,随后便是走亲访友,恭贺新年了。
    可以在当下“正旦”甚至要比后世的“除夕”还要受重视。
    因为如今可没有后世那么多节假日,物以稀为贵嘛!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魏哲话音一管氏也不由得沉默了。
    然而正当魏哲松了口气,以为成功服她时,却见管氏忽然果决道:“魏君此言有理,那吾便随慈儿一道去吧!”
    此言一出别太史慈了,就连魏哲都想给管氏跪下了。
    虽然管氏如今才四十多岁,还不算太老,但终究不能和年轻人比呀!
    倘若她要有个三长两短,那魏哲可就真没办法和太史慈交代了。
    然而不论太史慈和魏哲如何苦口婆心,管氏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
    见此情形,魏哲只好无奈作罢。
    “看来到了带方县后第一时间就得把火炕盘起来了!”
    离开太史慈家后,魏哲忍不住如此想着。
    ……
    ……
    且不太史慈在家如何长吁短叹。
    魏哲这边在安顿好随从宾客之后,便开始找起了渡船。
    毕竟他们这么一行连人带马着实不少,一般船还真运不了。
    也幸好东莱郡造船业还算发达,各类海舟都有。
    其实早在前汉武帝时期,为了攻打卫氏朝鲜,朝廷便派遣楼船将军杨仆领五千水军从东莱郡直趋卫氏朝鲜首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并且成功登陆。
    多年发展下来,东莱郡以泛海操舟为业的人早就不计其数。
    若非如此,东莱的海上贸易也不会如此兴盛了。
    仗着地处海上要道,东莱商贾可以是上承接辽东皮毛、药材,下转运江东特产、南州异物。南北物产齐聚于此,而后方才输于青徐各郡。
    至于青徐之地的豪商巨贾拿到货之后卖往何地,他们就不管了。
    只能东莱郡不愧是齐国故地,颇有管仲遗风。
    次日,三山岛。
    魏哲之所以在此,皆因这三山岛是离黄县最近的一处不冻港。
    千年后的烟台港如今则在东莱郡东牟县境内,离魏哲还远着呢。
    不过这三山岛是海中岛屿,其实离黄县就十几里水路而已,轻舟可至。
    魏哲也是来到此世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海岛。
    至于为什么在后世名声不显,全因三山岛离大陆太近了,后经岁月流逝竟然直接与陆地相连,成为了半岛。
    对了,先秦时期海上“三神山”的传便是因此岛而来,据传始皇帝与汉武帝都曾为求不死药来过此地。
    当然,魏哲此刻自然没心情想这些。
    只见一个锦袍鹤氅,头戴进贤冠的富态老者笑着指向一艘海舟颇为得意道:“魏君,你观此舟如何,可还使得?”
    魏哲抬眼望去,只见此船宽有两丈余,长约十丈,首尾上翘,方头平底。上立四帆、舱有两层,望之颇为臃肿笨拙。细问之后方知底层还有九处分舱,相互隔绝,各有镇舱之物。
    见他这么一,魏哲当即不由颔首赞道:“好一艘巨船,管翁好手段!”
    听其夸赞,那富态老者显然也颇为自得,不过还是摆了摆手道:“不敢当巨船之称,听闻会稽有七帆海船,两万斛巨舟,能蹈汪洋而不覆。与之相比此船不过舟尔。”
    魏哲闻言轻轻一笑也没接话,只是反问道:“不知此舟载重多少?”
    “寻常麦粟可装六千斛,若是载人可乘五百余。”那富态老者闻言毫不犹豫便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复:“魏君宾客虽多,但连人带马两艘已然足矣!”
    闻听此言,魏哲不由在心里暗自点头。
    没办法,时间太赶,这已经是他能找到吨位最大的一艘船了。
    甚至这位船东管翁还是太史慈母亲管氏介绍的,否则他还不知有此船。
    也不知道这位管翁是不是看在管氏的面子,给的价格倒是颇为优惠。
    于是不过三言两语,双方便达成了交易。
    买卖谈成了,自然少不得推杯换盏一番。
    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古今习俗那是惊人的一致。
    不过当下东莞的特产还是莞席呢,自然没有什么莞式按摩可以体验了。
    幸好管翁在三山岛有处别院,颇为雅致,便让仆役收拾了一番款待魏哲。
    推杯换盏之际,魏哲总算弄清了这位管翁为何示好。
    来也简单,其实皆因他这个官身。
    从魏哲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已执掌一方大县来看,其必然有过人之处。
    仅凭这一点,便足以让管翁在价格上稍作让步,结个善缘。
    而管翁也差不多搞清了魏哲这带方令是怎么来的。
    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随便找个太守府基本都能弄清封赏圣旨的内容。
    于是两人略微交底之后,这气氛就更融洽了。
    ……
    “魏君,你是平乱功臣,依你来看这黄巾贼日后还会再来吗?”
    做生意嘛,自然是最讨厌这种不稳定的经商环境。
    所以管翁此言也是想请教一下魏哲这类资深人士的意见。
    然而在饮了一口黍酒后魏哲却忍不住有感而发道:
    “生民安则黄巾平,但如今这世道……唉~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无真药。当用人参反施甘草,如此焉能治病?”
    “嗯?此言何解?”
    见他这么一,魏哲索性也就直言了,反正如今骂朝堂、骂天子的官员不在少数,甚至有些越骂越受世人尊敬。
    于是只见魏哲将杯中黍酒一饮而尽后便指点江山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光武之时去战攻未久。朝廷留意于武备,财用优饶。主者躬亲,故官兵常牢劲精利。然世随时变,如今贪禄之吏竞约其财用,狡猾之工复盗窃之。以至劣铁为甲,刀矛悉钝。是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
    到这里,只见魏哲越发气愤的拍案怒斥道:
    “凡汉所以能制胡者,多赖铠弩之利也。今甲胄不坚,弩则不劲,永失所恃矣。便是三军皆有孟贲之勇,亦难免常败之忧!”
    不错,这次平乱魏哲确实见识到大汉的武库储备有多么庞大。
    可是魏哲也没少遇到各种劣质兵器,尤其是地方郡武库,几乎少有优品。
    所以一个王朝的崩塌看似是一个点的问题,可实则却是全面性的崩溃。
    再了,键政嘛,这玩意儿是个男人都擅长。
    于是越越上头的魏哲一边举杯畅饮,一边慷慨激昂道:
    “况且当今天下之疾,已然病入膏肓矣!”
    “须知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如人,制度日削,则病体愈重!一旦恩赏不节,赋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诸病便如排山倒海而至!”
    正当魏哲侃侃而谈之际,一位身着淡蓝绸袍,外披大氅的苍髯老者则缓步行至别院前,似乎准备推门而入。
    不过院中传来的声音却让他停住了脚步,驻足聆听起来。
    魏哲对此自然不知,依旧醉眼朦胧道:
    “《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此言诚为天下至理!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
    “是故救生民之病,便是去政事之弊,革纪纲之坏哉!”
    “利而不兴则国虚;病而不救则民怨;弊而不去则人得志;”
    “腐肉不去,则病体难愈!”
    “不过如今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已然成积重难返之势……”
    见魏哲越越露骨,一旁的钟扈看不下去了,只能连忙上前道:“郎君,醉酒伤身,今日还有他事,切莫耽搁了!”
    被他这么一提醒魏哲也反应过来,当即装醉道:“此皆醉后胡言尔,管翁切莫在意!”
    罢,他便借醉酒不支,带着钟扈直接开了。
    至于门外的那名老者,却是待其走后方才从另一处院门进来。
    那管翁本还在想着魏哲方才的言论,一见这身形瘦削的苍髯老者当即诧异道:“兄长,你怎么来了?”
    “闲来无事,出门走走。”
    那苍髯老者罢便好奇的指了指魏哲的去向,问道:“此为何人?”
    “哈哈~兄长也听见他那番高论了?”
    苍髯老者闻言微微颔首,而后不禁抚须感慨道:“此人诚为王佐之才也!”
    见老者对魏哲的评价如此之高,倒是让管翁有些惊讶了。
    于是他也没有再继续卖关子,直接介绍道:
    “此人姓魏、名哲、字公威,乃辽东人士。”
    “辽东人士?”苍髯老者闻言顿时忍不住愁眉自语道:“辽东之地好似并无魏姓士族呀?”
    与此同时,管翁想起了这次交易的由来,当即又补充道:
    “对了,此人貌似是因今岁投军平乱,朝堂论功行赏方得为带方令。”
    “他此行上任携有精骑五百余,个个形容彪悍,据都是平乱虎士,此次前来也是为了雇佣船只运送人马至辽东。”
    见他这么一,那苍髯老者眼神的惊讶之色顿时越发浓郁了。
    他本以为魏哲只是王佐之才,却不想此人竟然还是沙场猛将。
    念及此处,也不知道这苍髯老者想到了什么,竟然直接踱步沉思起来……
    -----------------
    感谢【书友20211028212309583】的打赏。
    感谢各位大佬的月票!多谢!
    …………
    PS:实在的,以前都是看历史,第一次自己写,真的很忐忑。不瞒各位,草稿箱里面的资料都快六十万字了,都是些史料、论文,还去杭州各大图书馆找来了一堆历史工具书,啃的欲仙欲死,当年毕业论文都没这么用功。
    但是资料查的越多就越不敢写,一下笔就感觉太过苍白,无法描绘出那个世道。
    所以真的很感谢几位的支持,原来我写的东西还是有人愿意看的!谢谢了!
    我不会太监的,就算为了这些资料也会写下去的,不然太浪费了!o(╥﹏╥)o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9/9917/39179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