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与世家决裂?

推荐阅读:赶山1978,我在深山当猎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抄家后,她赚疯!权臣跪着求入赘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老婆飞升后,我靠躺平成仙!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房玄龄和杜如晦躬身退出御书房,留下李世民一人独坐太极宫。
    金碧辉煌的大殿,此刻在李世民眼中却如同囚笼,压抑得他喘不过气。
    他烦躁地揉了揉眉心,殿内檀香袅袅,却无法平复他内心翻涌的苦闷。
    “唉……”
    一声长叹,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无尽的无奈和无力。
    李世民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北方,那里是突厥铁骑肆虐的草原,是渭水之盟的耻辱之地。
    他想起颉利可汗嚣张的面孔,想起大唐被迫签订渭水之盟,心中便是一阵刺痛。
    如今,大炎又虎视眈眈,边境摩擦不断,更是让他火上浇油。
    “朕乃一代雄主,怎能受此奇耻大辱!”
    李世民猛地站起身,一把扫落桌案上的奏折,玉玺滚落在地,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来回踱步,龙袍下摆在身后划出凌厉的弧度。
    “世族,世族!”
    李世民咬牙切齿,仿佛要将这两个字嚼碎吞下。
    “他们把持朝政,垄断资源,将朕视作傀儡!朕想要有所作为,却处处受制于人!”
    他停住脚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巍峨的长安城,“朕并非不愿与他们合作,共创盛世。可他们眼中只有家族利益,何曾将大唐江山放在心上?”
    李世民的手紧紧握住窗棂,指节泛白,仿佛要将木头捏碎。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如同陷入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
    他知道,打破世族垄断科举势在必行,这是为大唐注入新鲜血液的唯一途径。
    “可是……”
    李世民喃喃自语,声音低沉得几乎听不见,“朕该如何去做……”
    他转身,目光落在散落一地的奏折上,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他弯腰拾起玉玺,紧紧握在手中,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重量,那是大唐江山的重量,也是他肩上的责任。
    “来人……”
    李世民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尖锐而有力。
    内侍匆匆进来,躬身静候吩咐。
    “传朕旨意,宣众卿上朝!”
    金銮殿上,香炉中檀香袅袅,气氛却凝重得仿佛凝固了一般。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鸦雀无声。
    李世民高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群臣。
    他清晰地感受到,一股暗流在朝堂上涌动,世家官员们看似恭谨,实则暗藏抵触。
    裴寂站在世家官员的前列,捋着花白的胡须,眼神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昨日与几位家主商议的结果,让他心中笃定。
    长安城中,寒门读书人纷纷出走,前往炎国。
    消息传来,世家官员们非但没有担忧,反而暗自庆幸。
    “陛下,长安城中,寒门读书人出走之事,老臣已知晓。”
    裴寂上前一步,语气沉稳,“此等刁民,不堪教化,留之无用。他们离去,反倒清净了长安,于我大唐有利无害。”
    他话音刚落,便得到几位世家官员的附和。
    他们眼中闪烁着轻蔑,仿佛那些寒门读书人如同蝼蚁一般,不值一提。
    李世民冷冷地看着他们,心中冷笑。
    这些世家官员,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岂能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他深知,若不打破世族垄断,广纳天下贤才,大唐迟早会被蛀空,走向覆灭!
    早朝看似有序进行,奏折一份份呈上,李世民却觉得异常压抑。
    往日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总是积极谏言,今日却异常沉默。
    李靖、高士廉等人也是一言不发,仿佛有什么顾虑。
    唯有世家官员们,声音洪亮,侃侃而谈,似乎要将整个朝堂都掌控在手中。
    一股无名之火在李世民心中燃烧,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一声巨响。
    “够了!”
    大殿瞬间寂静,落针可闻。
    众官员皆是一惊,纷纷看向李世民,眼中带着疑惑和不安。
    李世民缓缓站起身,目光如刀锋般扫过群臣,最终落在长孙无忌身上。
    “辅机……”
    长孙无忌感受到李世民目光中的锐利,心中一凛,暗道不妙。
    他缓步走出队列,官服曳地,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陛下。”
    长孙无忌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要奏报,幽州蝗灾一事,已呈愈演愈烈之势。地方官员无能,赈灾不力,民怨沸腾,若不及时处置,恐生民变。”
    李世民闻言,眉头紧锁,龙椅上的身躯微微前倾。
    “辅机有何良策?”
    长孙无忌抬起头,目光灼灼,语气坚定:“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选贤任能,安抚民心。而要广纳贤才,莫过于——完善科举!”
    “完善科举?”李世民重复着这两个字,
    长孙无忌掷地有声:“科举取士,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此举若成,则天下英才皆可为陛下所用,大唐国运必将绵延不绝!”
    他话音刚落,杜如晦便紧随其后,出列附议。
    “陛下,长孙大人所言极是!不重出身的科举乃利国利民之策。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8/8848/363799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