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院士之路 > 第258章 从福建昭武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无机化工专家付贤智

第258章 从福建昭武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无机化工专家付贤智

推荐阅读:赶山1978,我在深山当猎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抄家后,她赚疯!权臣跪着求入赘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老婆飞升后,我靠躺平成仙!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院士出生地
    付贤智院士,1957年7月出生于福建南平邵武。
    邵武,素有“铁城”之称,现为福建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邵武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闽江支流富屯溪中上游。
    邵武东北邻建阳区,东南连顺昌县,南接三明市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西与江西省黎川县毗邻,西北与光泽县交界。
    邵武历史悠久,早在三国吴永安三年就置昭武县,西晋元康元年改名邵武县。
    唐武德四年绥城从邵武分出复立为县,邵武属建州,宋设邵武军,元改邵武路,明为邵武府,清隶属关系不变,民国废府存县,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
    邵武曾是福建八府之一,为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由赣入闽的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邵武人杰地灵,诞生了太极祖师张三丰、宋代名相李纲、江夏黄先贤黄峭、文学评论家严羽等人。
    明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授邵武知县,朱熹曾在和平学院讲学。
    出生地解码
    付贤智院士的出生地福建南平邵武,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多方面影响。
    邵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付贤智从小受到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培养了他对知识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为其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尽管他具体所受当地教育资源助力的细节未明确,但当地教育体系为他早期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使其能在恢复高考后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迈出走向科研高峰的关键一步。
    喝着闽江水长大的付贤智,对故土有着深厚情感,这种乡土情怀促使他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到福州大学创建光催化研究所,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为家乡及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其在光催化领域不断钻研并取得卓越成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1991年,付贤智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1993年,付贤智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1997年,付贤智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付贤智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付贤智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度过了长达13年的学习时光。
    他从本科到博士,系统且深入地掌握了物理化学领域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科研工作筑牢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付贤智先后在北京大学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累计近7年的博士后经历,使他在不同科研环境与前沿学术团队中得到充分锻炼,极大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科研难题的攻克能力。
    付贤智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后研究经历,让他接触到国际顶尖的科研理念、先进技术与前沿研究方向。
    这些经历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能站在全球科研高度审视和开展相关研究,为日后在光催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获得院士殊荣,奠定了国际视角的基础。
    付贤智多年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求学与研究经历,使他结识众多优秀的学者、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人脉资源。
    这些人脉不仅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提供助力,也为他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认可创造了有利条件。
    院士从业之路
    1997年,付贤智作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由福建省引进到福州大学工作,先后担任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催化研究所所长。
    2002年8月—2010年,付贤智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
    2009年12月,付贤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年5月,付贤智担任福州大学校长。
    2023年12月,由于任职年龄原因,付贤智不再担任福州大学校长职务。
    从业之路解码
    付贤智院士的从业之路,在多个方面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付贤智毅然决然回国,到福州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光催化研究所所长。
    这使得他能在国内高校这一平台上,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科研工作。
    付贤智聚焦光催化领域深入钻研,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成为他后续获评院士的重要成果支撑。
    付贤智在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期间,他能从学校层面协调资源,推动光催化研究所乃至全校科研环境的优化。
    同时,他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合作交流,为自身科研工作营造更好条件的同时,也提升了所在领域科研项目的广度与深度,助力其在行业内影响力不断扩大。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7/7779/32344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