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战时内阁

推荐阅读:贫道姓张,嚣张的张老六修仙:我靠捡修为横扫三界斩神:月神?王者女神修炼法则死遁归来,禁欲佛子为我带崽三年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逍遥四公子万圣毒仙全民:求生游戏,我有空间戒指权力之巅哎呦,谁家权臣抱着昏君亲呀

    “那……农民的权益又该由哪个议员来代表呢?”
    沉默了一阵后,郭怀一突然开口问道。
    他是去年才被股东会选为董事的,代表的是一些投资农业的股东的利益。
    “当然是农业专家喽。”李国助云淡风轻地道。
    郭怀一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对“专家”一词的理解有偏差。
    其实“专家”一词古已有之,
    常用来表示在某一技艺、学问领域非常专精、擅长的人,
    侧重于强调某人在特定方面有精深的造诣,是行家。
    这跟现代的意思其实也差不多了。
    只是这个词在古代的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一般人未必见过。
    郭怀一眼中一亮,显然是有所明悟,但马上又皱起了眉头:
    “可是每个城镇,专家的席位只有两个,农业专家未必能当选吧。”
    李国助轻笑一声:
    “我刚才只是举个例子而已,未必每座城的议员席位都是12个,”
    “其中专家的席位也未必一定要是两个。”
    “这些都要根据每个城镇的具体情况去定。”
    “比如说雅兰城,咱们的机械厂、枪炮厂、造船厂、纺织厂、成衣厂等如今都在那里,”
    “那么雅兰城的议员就至少应该给上述每个领域的专家留一个席位吧。”
    “其实等咱们的城多了以后,每座城都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在生产上有所侧重。”
    “比如咱们刚刚建成的新城,周边有大片低山丘陵,将来肯定是蚕场集中之地,”
    “咱们超过七成的蚕场,将来都会在那座城所辖的乡村,”
    “加上那座城还靠着一条水量不错的河,”
    “将来咱们的纺织厂和成衣厂可能都会搬过去,”
    “纺织专家和制衣专家自然也会跟着集中过去。”
    “如此一来,那座城的专家议员席位就只需留给这两种专家。”
    “由于纺织厂和成衣厂的迁离,雅兰城就只剩下机械厂、枪炮厂、造船厂。”
    “那么雅兰城的专家议员席位就只需留给机械、枪炮、造船专家。”
    “再比如南边豆满江北岸一带,将来咱们若能占领,并建了新城,”
    “由于那一带地势低平,水草丰美,将来必是农场和畜牧业集中之地,”
    “农业和畜牧业专家当然就会集中过去。”
    “这样南边几座城的专家议员席位就只需留给农业和畜牧业的专家。”
    “其实只要能形成这样的产业布局,将来规定每座城都只能有12个议员席位也没问题。”
    “这我就放心了。”郭怀一咧嘴一笑。
    “还有!”
    李国助却猛地提高音量,紧接着道,
    “因为土地狭小,我不打算把土地分给农户,让他们成为小农。”
    “相反,我要成立几家农业公司,把有限的土地划分给它们,雇佣人来经营农场。”
    “也就是说,南海边地以后将没有地主、小农、佃农之流,只有农业公司和农场雇工。”
    郭怀一又皱起了眉头,显然没能理解李国助的意思,但却没有马上提问。
    “那么咱们的国会应该如何组建呢?”
    颜思齐突然开口问道,
    “有必要像英格兰那样分为上下两院吗?”
    “当然有必要!”
    李国助斩钉截铁地道,
    “上议院和下议院应有职权之分,”
    “上议院的主要职权是司法,还有权审查、修正、否决下议院通过的法案。”
    “下议院的主要职权是立法、监督财政和政府。”
    “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会成员都应该有上议院的席位,”
    “此外上院还应该有司法议员、灵职议员、功勋议员的席位。”
    “上院的司法权主要由司法议员行使。”
    “灵职议员的职权,是处理宗教相关事务,必须由咱们华人的道教和佛教领袖担任。”
    “如今西班牙人的传教士已经过来了,他们在日本干的那些坏事相信大家都有耳闻。”
    “所以我们必须在政策导向上对传教士的渗透做出应对。”
    “功勋议员顾名思义,就对国家、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比如由永明学会审批通过的,拥有生祠的人可以担任功勋议员。”
    “此外,在战争中立下不世功勋的将帅也可以担任功勋议员。”
    “这类人也有权立生祠,但需要由国会审批。”
    “下议院就由各城镇委员会的议员组成即可。”
    “此外还应该有一个总揽大权的人,可以叫执政、总理,或者首相。”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仿佛是在斟酌什么,片刻之后,继续道,
    “姑且就叫总理吧,由上议院选举产生,任期5年。”
    “总理有权组建内阁,协助自己管理国家政务。”
    “内阁成员可由总理从上下两院挑选合适的人出任。”
    “战争时期,总理有权组建战时内阁。
    “战时内阁独揽大权,能集中全力,高效调动国家资源进行战争。”
    “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解散或保留战时内阁。”
    “但战时内阁不应长期存在,应根据战后形势的缓和情况逐渐转变回常规政府。”
    “颜叔以为如此安排可否?”
    颜思齐用询问的目光逐一看向董事会的其他成员。
    “战时内阁!”廉司南眼神明亮地看着李国助,“这个主意是你想出来的?”
    不怪他会有此一问,因为战时内阁是英国到18世纪才开始进行的尝试。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一些战争期间,英国面临对外战争等紧急情况时,
    政府会临时召集部分核心大臣组成专门的小组,集中精力应对战争相关事务,
    比如协调军事战略、保障物资供应等。
    不过当时还未形成规范、固定化的战时内阁制度,
    只是在特殊战争阶段的一种临时性举措,但其基本思路已经显现,
    即通过组建精简高效的决策团体来处理战时紧急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传统的内阁运作模式在应对战争的高效决策、资源快速调配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战争复杂局势,1916年12月,大卫?劳合?乔治出任英国首相后,正式组建了战时内阁。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928/27652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