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一百零五章 舆论的威力,金融革命!

第一百零五章 舆论的威力,金融革命!

推荐阅读:玄幻:开局投资气运之子剑道狂神失忆后独美,薄情父子跪我房门口玄黄道主开局长生不死,谁都以为我无敌钓系假千金,四个大佬争着哄侯府来了个女煞星去请家仙,却给女鬼下婚书四合院:开局奔赴长津湖,立大功魔童:开局龙族坐骑,敖闰求饶

    若有人问,穿越去了大明最想干什么?
    那一定是进行工业革命!
    事实上,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几近停滞的。
    在鸦片战争之后能进行的改良,造枪造炮建工厂修铁路……在大明这个时代,都是同样可以进行的。
    因为两者的社会基础条件,实际上相差不大。
    但朱允熥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工业革命必须以天量的资金为基础。
    农业社会聚集资金的能力是很弱的。
    即使是国家也不例外。
    以满清为例,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四千万两。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越来越腐败,每况愈下。
    但因为进行“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小规模的工业化,因而财政收入反而激增。
    到清朝末亡前,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已增加至二亿六千万两。
    但即使这样也不够花。
    因为工业化既是赚钱的利器,也是吞金的巨兽。
    资本在原始积累的时候,是最残酷也最无情的。
    要在大明实行工业革命,就必须要天量的资金投入。
    筹不到钱,这个进程就会非常缓慢。
    故而,朱允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钱”的问题。
    开设银行,是敛财最快的方法,也是被后世证明了能成功的。
    至于说社会基础,民情国情……据朱允熥所了解,清朝末年的时候,钱庄和银号飞速发展,由此产生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巨富。
    清末和明初,同处农业社会,同处封建时代。
    虽然相隔几百年,但实际上的社会基础,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清末能行得通,现在也一定行得通。
    何况,朱允熥的理念,远比清末的钱庄银号更先进。
    还有大明帝国做后盾和担保,初始资本也远比那些私人的钱庄银号雄厚。
    这时候,《大明日报》的威力,也开始显现出来了。
    随着报纸的大力宣传,街头巷尾里面,尽是关于大明银行和新钞的议论。
    “你们看报纸了吗?今天又有一位富商,往大明银行里面存了三十万两银子。”
    “哇,真有钱啊!以前怎么没听说过这号富商呢?”
    “这年头,谁有银子不是在家里藏得紧紧的,难道还抱着银子招摇过市不成?”
    “是啊!要不是大明银行存钱不收保管费,还有利息,谁会将银子从土窟里面搬出来,存到大明银行去呢?”
    纯朴善良的百姓们,并没有想过这只是朱允熥编造出来的故事。
    所谓的富商,都是他找人打扮。
    若是在后世,这种手段只能用低劣不堪四个字来形容。
    经历过广告轰炸和各种骗局轮番上阵的后世百姓,对这种故事,大多是嗤之以鼻的。
    但这个时代的百姓,见识远不能和后世相提并论。
    他们是真的很纯朴!
    “你们说,这大明银行真的可靠吗?咱也有几两银子,想存进去,可又怕……”
    “怕什么?没看到报纸上面说的,那么大富商都往大明银行存钱了,几十万两几十万两的存,他们都不怕,你怕什么?”
    “可不是嘛。大明银行就算要弄银子,也不缺你这三瓜两枣的。”
    “还有新钞,你们兑换了吗?看着花花绿绿的,可好看了,那手感都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但真的能用吗?”
    “怎么不能啊?没看报纸上面说了吗?拿着新钞,可以去大明银行兑换成银子,只收百分之五的手续费。”
    “不止,还可以去粮仓买粮,还可以用来给朝廷交税。”
    “这大明银行兑换银子,那是童叟无欺,不像别的地方,总想方设法从中抹油克扣。”
    实际上,在用白银作为货币交易的时代,交易是非常不便的。
    电视里面上演的银子掏出来,往桌上一放,转身就走,这只是后世现代人的浪漫想象。
    实际上,银子拿出来付钱,不但要称重,切割,还要仔细看成色。
    不同的成色,价值都不一样。
    至于官方认可的大锭标准银子,那只是官银,民间用得极少。
    若能用上纸钞,价值一目了解,自然是要方便百倍千倍。
    所以,民间商品对纸币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直客观存在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必须要方便,快捷,实用。
    贵金属相对纸币的弊端,是很显而易见的。
    纸币最大的问题,便是信用。
    “话是这么说,但真的能行吗?”
    百姓们仍是心有疑虑。
    大明宝钞的教训摆在前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嘿嘿,实不相瞒,我昨日去大明银行,悄悄换了一点新钞,今日便拿着这新钞,去粮仓买点粮试试,大伙儿要是有兴趣,不妨一起去见证一下。”
    有一名汉子从怀里拿出了一叠新钞。
    “好啊!”
    “好啊!”
    人群纷纷响应,很快,一群人便一起向着粮仓走去。
    到了粮仓前,那名汉子掏出新钞,道:“按官价买一石米。”
    不料,卖米的差役瞥了一眼他手里的新钞,当即沉下脸来道:“对不起,这里只接收白银和铜钱,宝钞一概不收。”
    “凭什么?”汉子大怒道:“《大明日报》上,不是刊登了朝廷的公告,以后一律用新钞购买粮食吗?”
    那名差役翘着大姆指,举手越肩指向身后,道:“我不知道什么朝廷的公告,我知道粮仓老爷的命令,反正宝钞就是不行,甭管是旧的,还是新的。”
    “你哪凉快哪呆着去,想要拿宝钞购粮,门都没有。”
    “再敢聚众闹事,便立即锁拿了你。”
    听到这话,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原来根本不行啊!”
    “什么新钞啊,买不了粮,有什么用?”
    “都是骗人的,大伙儿不要去换什么新钞了!”
    ……
    就在众人议论声四起的时候,一道不大不小的声音,冷冷响起。
    “谁说新钞买不了粮啊?”
    杨士奇带着几名随从,走了过来。
    他身着布衣,未穿官服。
    卖粮的差役自然不认得他,当下横眉怒目道:“老爷我说的。”
    接着用极为囂张的语气,一字一句,大声道:“宝钞买不了粮!”
    杨士奇笑道:“朝廷的命令,你们是不看在眼里了?”
    差役冷笑道:“管粮仓的大人说了,这都是吴王殿下一时心血来潮,办的糊涂事。”
    “粮仓里的粮,乃是大明的命脉所在,可不能被一张纸给骗走了。”
    “这个命令,用不了多久,就会废除。”
    “我们现在不准,是为了帮着大明的粮仓省着点粮食,为朝廷减少损失。”
    “你是什么人?也敢管粮仓的事?”
    “还不速速退去!”
    “再敢鼓动百姓聚众闹事,休怪我翻脸无情,立即便令人将你拿了。”
    “好大的胆啊!”杨士奇走在他面前,用手抓了一把米,看着米从手中慢慢流下去,笑问道:“敢问你们管粮仓的大人是几品官啊?就敢置疑吴王的命令对不对,还抗命不遵?”
    “那你管不着。”差役趾高气扬。
    他心里当然很清楚真实的原因。
    用银子或铜钱来购粮,他们就可以借银子或铜钱成色不足为借口,要求购粮的人,掏更多的钱。
    银子还可以在秤上面克扣一点。
    这其中的油水,非常可观。
    若是用宝钞,那就啥都没有了。
    因为吴王殿下明确说了,新钞不分新旧,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折值。
    自古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管粮仓的官员和差役当然不干了。
    变着法子,找借口来抵制。
    “我当然管得。”杨士奇踏步上前。
    那名差役正要发作,却见杨士奇身后的随从,伸手拿出一块腰牌,亮到他眼前。
    差役的眼珠,一下子瞪大。
    “锦衣卫?”
    他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去将管粮仓的官员招呼过来。”杨士奇吩咐一句,身后的锦衣卫立即去了里面。
    不多时,一名官员带着几名差役赶了过来。
    杨士奇盯着他身前官服上的补子,道:“我还倒是多大的官,竟然敢大言不惭的说监国吴王的命令不对,自己要为国挽回损失,原来只是一个小小从九品。”
    “大人!”那名官员谄媚笑着,跪了下去。
    “小小一个从九品,凭你就敢公然对抗吴王之命,你头上是长了几个脑袋啊?”杨士奇笑问道。
    他是从底层上来的。
    不久前才被简拨。
    因而很清楚“阎王好过,小鬼难缠”的道理。
    在朝廷大员的眼里,别说九品,就是七品的县令,那也是芝麻绿豆大点的官。
    可在寻常百姓看来,衙门里吃公家饭的衙役,都是他们惹不起的存在。
    九品,那已经是普通百姓们只敢跪拜的大老爷了!
    而恰恰也就是这些底层小吏,胆大包天,什么事都敢做。
    吴王刚刚监国不久,前几天才杀了通政司一干大小官员。
    朝廷上的官员很清楚,这个时候公然和吴王作对,就是自己伸长了脖子,送上去给吴王砍。
    但小吏们不一样。
    官员们不敢,他们敢!
    就算明知有掉脑袋的危险,他们还是敢。
    “大人饶命啊!下官再也不敢啦!”
    管粮仓的官员,并不知道杨士奇究竟是何身份来历。
    但对方既然能带着锦衣卫当护卫,显然是朝廷大员无疑了。
    “没有下次了!”
    杨士奇摇了摇头,道:“我要借你一样东西一用。”
    这名官员一愣,怔怔道:“大人要借什么?”
    杨士奇冷笑了一声,道:“当然是你的项上人头!”
    不待官员反应过来,杨士奇已吩咐随行的锦衣卫道:“将他们全部抓起来,枭首示众。”
    锦衣卫当即上前,将人都抓了,随后便手起刀落,将管粮仓的官员和衙差全部砍了。
    杨士奇站在高台上,大声喊道:“乡亲们,我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也是吴王殿下的老师。”
    “吴王殿下已经下令,自即日起,粮仓只收新钞,不收银子和铜钱。”
    “有要购粮的,可以去大明银行,将银子和铜钱兑换成新钞,再行购买。”
    “有官吏拒收新钞,故意从中作梗的,这些人就是榜样。”
    说毕,一颗颗的人头,从旗杆上高高挂起。
    “好!”
    “好!”
    下方的百姓高声呼喊,震耳欲聋。
    ……
    第二日的《大明日报》,全篇报道了这一事件,并再度严肃重申吴王的命令。
    有违令不从者,杀无赦。
    在各种造势和宣传之下,新钞迅速在民间开始流行。
    “还是新钞方便啊,以前用银子,还得辨成色,称重量,切割大小,可麻烦了,如今用新钞,一目了然啊。”
    “是啊,太方便了!放在腰包里面,也没啥重量,不像以前的铜钱,老重了。”
    “你们说,会不会有伪钞出来啊?”
    “新钞可不是旧钞。怎么辨别真伪,报纸上都登着呢。你再看这新钞的质地,手一摸就不一样,造假的人,根本就造不出来。”
    “反正我现在还没有看到过假钞呢。”
    “造不出来,造不出来,一般的人,根本就不可能造成一模一样的假钞。”
    “看来,以后真的都要用新钞了。”
    ……
    有了《大明日报》的全力宣传,以及朱允熥一系列的强制措施重压下,新版大明宝钞迅速在民间铺开。
    开始的时候,就连许多官员都不信什么新钞。
    发了俸禄,立即便去大明银行兑换成银子和铜钱。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新钞的使用,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接受度反而比银子和铜钱更高,因为实在太方便了。
    确认新钞可以用来购粮之后,各行各业,都迅速认可了新钞。
    于是,官员们又再度悄悄的将银子和铜钱,重新换回了新钞。
    朱允熥靠着五百万两银子做保证金发行新钞。
    第一批新钞发出去之后,大量的人挤向银行兑换银子。
    对此,朱允熥的态度就只有一个——换!
    要多少,就给换多少。
    国库里面的银子,很快就如水一般,哗啦啦的流了出去。
    最低潮的时候,大明银行的库房里面,只剩下不到两百万两的银子。
    连杨士奇都有点慌了。
    朱允熥却仍然心有成竹。
    事情的发展,也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一般。
    在银两只剩不到两百万两之后,百姓们终于开始相信新钞的信誉,相信大明银行的信誉。
    新钞,不是以前的大明宝钞。
    而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于是乎,老百姓们又再度将手中的银子和铜钱,重新换成了新钞。
    这一进一出,反而让大明银行凭白大赚了一笔手续费。
    新钞的币值,也正式稳定下来,被社会各界所普遍接受。
    并以金陵为中心,逐步向四周扩散。
    大明王朝,正在悄然无息中,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革命。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563/25447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