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定策!赌气出走的老朱!

第一百八十七章 定策!赌气出走的老朱!

推荐阅读:上门龙婿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万界武尊吞噬星空之虫族主宰我看到了一切十界主宰抗战之关山重重刚无敌,轮回者老婆求我赐传承仙家戏精快穿:冷情宿主又野又撩人

    外面传来金陵城百姓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百姓们在四处奔走相告太孙殿下重赏庆贺的消息,对能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大明海军好感倍增。
    马车仍在滚滚上前。
    朱允熥撩起窗帘一角,向外扫了一眼。
    将窗帘放下后,他淡淡道:“说得不错。”
    “地方胥吏与豪绅相互勾结,乃是历朝历代的顽疾。”
    “若要大力整治,势必引起强烈反弹。”
    “故而在此之前,必须以军队为后盾。”
    “先将军队治理好了,将军方将领从利益链中剥离出来。”
    “有了军队的支持,税务司才能犁庭扫穴,将其使坏作梗的胥吏和豪绅整治得服服帖帖。”
    重整军队是朱允熥谋划了许久的事情。
    他之前早早就向老朱进谏,要在军队里面实行双主官制。
    但苦于没有足够多的合适人选,实际上一直没有推行。
    自大明军事学院招收新兵的时候,朱允熥就已经打好了这个算盘。
    麾下这一万新军,可全部是按培养军官的模式来培养的。
    他们是兵,但也可以是将。
    他们既有基层当兵的经历,也都读过书,识得字。
    他们懂军事策略,本身还是骁勇善战之士。
    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扔出去,都可以担任百户,甚至是千户。
    其中还有不少人,之前就是军官,不是普通的士兵。
    他们是冲着大明军事学院的招牌,冲着做太孙殿下的学生前途更远大的想法,放弃原来军官的身份,报名进入大明军事学院,成为新军中的一员。
    如今再放回去,提一两级当军官,一点问题都没有。
    杨士奇仍有些担心,道:“太孙殿下,整肃军纪虽是好事,但是否应该一步步推进呢?”
    “若是全面整顿,一旦引起兵变,便是不可收拾之局。”
    朱允熥嘴角边挂起一抹淡淡笑意,道:“无妨,此番不但要整肃军纪,更重要的是裁撤军队。”
    “只保留精兵强将,朝廷可以给军队提供更好的待遇,军纪自然严明。”
    此言一出,杨士奇和姚广孝皆愣住了。
    大明的卫所制度乃是老朱所创,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大明的根本制度。
    但在朱允熥看来,卫所制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却只适合特殊地区,特殊环境下。
    让整个国家的常备军队,都成为卫所军,并不适合。
    热兵器时代已经来临,有枪支大炮的加成,大明不需要养那么多军队。
    大明需要的,是一支专业的精锐强军。
    而不是整天满脑子想着种田的卫所军。
    “裁军?”杨士奇忙道:“太孙殿下三思。”
    “整肃军纪,全面禁止军中将领经商,便已牵涉太大,若是再撤军队,恐后果难料啊!”
    朱允熥笑道:“简单的裁撤,自然会引起将领和兵士的不满。”
    “但如果裁撤之后,给他们安排更好的去处呢?”
    封建时代裁军的方式,通常都是非常简单粗暴的。
    仗打完了,就将士兵们尽数遣散。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至于他们退伍之后的死活,朝廷大多皆是完全不管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
    即朝廷需要征兵的时候,无人愿意主动应征,往往要官府强制摊派。
    而等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仗打完了,朝廷要裁军了,那些兵士又不愿意退伍。
    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其实已无家可归,无处可去了。
    少小离家,再回去早已物是人非。
    战乱时代随老朱打天下的将士,便更是如此。
    他们的家人,多半都已经死于战乱。
    他们又能回哪里去呢?
    老朱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没有将军队大量遣散,而是搞卫所屯田驻军制。
    “如何安排?”杨士奇追问。
    给裁撤的士兵安排更好的去处可不容易。
    他脑海内飞快思索,却想不出来。
    “地方官府衙门的胥吏不是很嚣张吗?”朱允熥笑道:“那就让他们滚蛋,让退役下来的老兵取代他们。”
    杨士奇瞠目结舌。
    大明的胥吏,分为书吏和衙役两类。
    官作决策,吏掌文书,役供差遣。
    书吏,朝廷能够从国子监学子当中挑选并委派。
    衙役则主要依靠当地人。
    衙役又分正役、白役。
    正役属于拥有正式编制的衙役,能够领取官府的薪俸。
    白役通常为临时征发,没有编制,依朝廷规制不能领取任何薪水,属于无报酬的“服役”。
    但规定归规定,实际情形却大不相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各府县的衙役,于朝廷诸位高官而言,自是卑微低贱的存在。
    但对底层百姓而言,手握权力的衙役,可是老百姓绝不敢招惹的。
    拥有令老百姓惧怕的权力,他们便有无数捞钱的手段。
    没有一分钱报酬的白役,都有人争抢着去当。
    朝廷规定白役最多只能服役一年,随后便要轮换。
    可实际上,有些地方想出了投机取巧的办法,那便是每年更改一个名字。
    今年叫李二,明年叫李三,后年叫李六……
    上报给朝廷的衙役人员姓名,便不相同。
    借此蒙混过关,赖在官府衙门持续服役。
    这种状况,在各地衙门当中,并非罕见。
    由此也能够看出,当衙役是许多人一心向往之事。
    要知道在明初之时,朝堂上的高官,有不少出身于胥吏。
    半晌过后,杨士奇方才回过神来:“地方官府衙门的正役无法安排如此众多之人,若让他们去做白役,情形恐怕更为糟糕。”
    他曾长期于底层社会生活,对胥吏之害了如指掌。
    正役或许还有些忌惮,担忧被人告状而丢掉工作,白役则更为狠辣。
    毕竟,他们无法从衙门领取报酬,只能依靠自身想方设法“捞钱”。
    一个县,往往仅有数十个正役。
    全国一千多个县,加起来也不过几万人。
    老朱在全国设立了三百多个卫所。
    依照规制,每个卫所约五千六百余人。
    三百多个卫所累加起来,总计有一百八十余万军队。
    即便只裁撤三分之一,全国的衙门,也难以安置这么多人。
    更别提,原来衙门的胥吏,也不能尽数裁撤。
    总得有熟悉衙门各项事务的人引领,不然,那些退役归来的大头兵,无论何事都可能弄得一塌糊涂。
    朱允熥笑道:“朝廷可增加各地衙门的衙役编制,另外再设置能够领取薪水的帮役。”
    “至于当下无报酬的白役,其中出色者可转为正役或帮役,余下之人,全部裁撤。”
    地方官府衙门的工作极为繁重,此前的人手根本难以满足需求。
    以“白役”来从事这些工作,表面上看,能够为朝廷节省银钱。
    这也是老朱如此安排的初衷所在。
    卫所军队通过屯田养活自身,国家便无需支出军费。
    官府衙门使用免费的白役,朝廷也无需支付薪俸。
    老朱始终难以摆脱老农朴素的思想,能节省一分是一分。
    不花费钱财便能将事情办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但实际上,人性不可违逆,如此行事只会导致乱象频生。
    军队屯田致使军队逐渐丧失战斗力。
    白役不发放薪俸,他们便会自行设法捞取钱财。
    在朱允熥看来,这些皆为弊端,必须大力改革。
    他心中早有成竹,此刻讲来,亦是条理清晰。
    “裁军后的安排,可分为三类。”
    “其一,给予遣散银子。领了银钱后,任其自行离去。”
    “其二,分配田地,给予与原军户时相同份额的屯田。得了田地,以后又无需再赴前线浴血拼杀,他们又怎会有怨言?”
    “其三,转为各地衙门的正役或帮役。”
    “至于将领,一部分转为相应的地方官吏,一部分进入大明军事学院读书深造,日后编入新军。”
    “倘若他们皆不愿,也能够领取一笔银钱,归家安享余年。”
    “又或者如军屯一般,分配相应的田地。”
    “只要士兵和将领在裁军之后,皆能安置妥当,便无需担忧军队生乱。”
    “裁军和整肃军纪可同步进行。”
    “只保留精锐之兵。”
    “全国所有的兵马,皆似如今大明海军一般,待遇高,前途好,又何愁不能做到军纪严明呢?”
    “到那时,税务司查税,军队便不会再成为阻碍了!”
    杨士奇再度呆住,他猛然响起外面的新军将士,仅以一万人,便能不费吹灰之力的征服倭国。
    如果大明的军队,都有这般战力。
    那大明军队的数量,确实可以大幅度裁减。
    “太孙殿下的治国之能,远超卑职万倍。”
    “如此安排甚是妥当。”
    “只是,要做成此事,所需的银钱,恐怕并非小数。”
    朱允熥笑道:“这就得依靠你的大明银行了,先行贷款垫付。”
    “后续朝廷每年皆有巨额商税收入,不必忧心还款之事。”
    这便是有钱的益处。
    若无银钱,他所有的规划皆为空中楼阁。
    “太孙殿下谋算周全,胸有成竹,卑职钦佩之至。”
    他们于马车上交谈着,不知不觉间,已然抵达了皇宫门前。
    杨士奇笑道:“这最后一事,乃是陛下对太孙殿下违旨出征倭国之事极为震怒,殿下恐怕需好好向陛下请罪了!”
    姚广孝合十言道:“太孙殿下无需过度忧心。昔日太孙殿下抗旨未归朝,率军远征,朝中便有人呈上奏章弹劾太孙殿下,称太孙殿下自作主张,公然抗旨,不忠不孝,恐难以承继大统。”
    “陛下阅此奏章之后,勃然大怒,当下便下旨,将上奏之人活活杖毙。”
    “自此之后,朝中再无人敢参劾太孙殿下。”
    “由此可见,陛下虽对太孙殿下违旨远征之事心怀恼怒,但心底还是颇为疼爱太孙殿下的。”
    朱允熥嘴角微微上扬。
    老朱最大的优点之一,便是对子孙后代极为宠爱。
    当然,若换一个角度,这也可能是他最大的缺陷。
    马车在宫门前停了下来。
    “陛下口谕!”公公扯着那刺耳的鸭公嗓尖声喊道。
    朱允熥赶忙疾步上前接旨。
    只听得那公公高声念道:“咱年事已高,哪经得起那般热闹,这献俘仪式,咱绝不参加!”
    “咱这脾气,糟糕得很,更是半点儿气都受不得,那个忤逆不孝、抗旨不遵的孙儿,咱一眼都不想见!”
    “咱要到城外好生休养去了!”
    “这皇宫,就留给那个大逆不道的逆孙独自呆着吧!”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563/254449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