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二百三十一章 税务司成了“剿匪司”?前来自首!

第二百三十一章 税务司成了“剿匪司”?前来自首!

推荐阅读: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全球灾荒,我靠种地成为国宝千万别惹,疯批皇后手段狠宠你生生世世起开,那个凤傲天是我的四合院:我的老婆力拔山兮气盖世婚后失控转生变成白毛狐娘萝莉无字寻仙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

    黄子澄十分硬气。
    无论刑部怎么用刑,他都死死咬定自己在朝中并无任何同伙。
    所作所为,从来与外人没有半分瓜葛。
    与之相比,倭国大将军足利义满,就没有他这样的骨气了。
    没有动刑之前,足利义满誓言自己必视死如归,决不屈服。
    但刑部官员只是将刑具在他眼前亮了亮,告诉足利义满将会如何对他动刑,受刑者有多惨多恐怖,这位曾经统治倭国多年,高高在上的大将军,当场就吓得尿湿了裤子,立即跪地求饶。
    只不过,足利义满招出来的口供,大多没有实际价值。
    说白了,倭国与大明毕竟隔着海,双方往来不便。
    在朱允熥下令大明制造局改进船舶之前,海上航行所需的时间,远比现在要久。
    而且,大明对前往倭国的海上航行路线,都不是十分熟悉。
    坐船去一趟倭国,在许多人眼中,都相当于前往鬼门关走一遭了。
    也就是如今时代大变,海上交往频繁,船行又快,申城都有了固定往返大明与倭国之间的航班,前往倭国才变得简单快捷。
    在此之前,就算真有大臣想和倭国勾结,双方也是很难勾搭得上的。
    除了黄子澄,足利义满此前还真没有与朝中有权有势的大臣交往过。
    他的口供,只能用来“咬人”,打击政敌。
    要真正追查黄子澄的同伙,还得黄子澄自己交待。
    ……
    东宫。
    后院内。
    朱允熥慵懒的躺在摇椅上,晒着太阳。
    一边听着刑部尚书杨靖,左都御史袁泰,以及大理寺卿周志清三法司的汇报。
    “八月七日,税务司在浙江剿匪,剿灭强盗一百余人。”
    “八月十七日,税务司上奏,桐庐县捕头张温武与强人勾结,抢劫商人,已将其击毙。”
    “九月十三日,税务司上奏,税务司有关官员在巡视自浙江通往福建道路上商税征收情况时,发现有多股长期拦路抢劫的劫匪山贼,税务司遂调兵剿匪,先后剿灭七股匪徒,共计三百四十余名。”
    “九月二十四日,税务司上奏……”
    “十月七日,税务司上奏……”
    ……
    “所以,税务司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忙着剿匪吗?”朱允熥闭目养神,享受着初冬温暖和煦的阳光,眼皮都不抬的问道。
    “是!”刑部尚书杨靖忙弯腰道:“小王爷说,路上盗匪横行,若不加以剿灭,则商路不畅。税务司既然收了商人的税,就该帮他们将商路打通。”
    “小王爷还说,只有税务司才能收税,那些小山贼,竟敢拦路收钱,必须全部清除。”
    “故而,小王爷令税务司的人,在全国各地清理‘路霸’‘路匪’,誓要将各地山贼,绿林强盗,以及不法乡民,皆一一铲除,以振兴大明商业。”
    “前些日子,小王爷又率领税务司的官兵,抓捕了一批试图从海上走私货物,不交关税的商人,并将其货物全部没收,为首者当场处斩。”
    朱高煦还挺会给自己揽活的啊。
    让他主管税务司,他愣是搞成了“剿匪司”了?
    天天带着手下的兵丁四处剿匪,连金陵城都不回。
    说起来,虽然如今天下太平,但大明境内,各种路霸路匪,仍是多于牛毛。
    这也是封建时代的顽疾。
    几千年来,一直都存在。
    大抵就是“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这话并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实打实的。
    拦路打劫的强盗,分很多种类。
    一类是劫财财色,下狠手的。
    就是不管你身上有多少钱,全部给抢光,如果是长得好看的女子,还会被强暴。
    另一类就是路边村庄里的百姓。
    看到有外地人经过,携带了值钱的货物,便过来“打秋风”,拦路讨要买路钱。
    一般不会真的动手抢货抢钱,但肯定要路过的商人“大出血”。
    不过,无论是哪一类,大多数都有“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规矩,只对外地人下手,不会打劫本地人。
    因为古代社会讲究“民不告,官不究”。
    出门在外的商人,举目无亲,被人拦路打劫,往往也只能自认倒霉,无法去向当地官府告状申冤。
    这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长期霸占山头,路口,进行拦路打劫。
    如果是朝廷押送物资的车队,或者运送快递信件的,再或者是官员经过,他们都是绝不会去拦路抢劫的。
    便是进京赶考的书生,这些路霸路匪都知道要避而远之,不敢去打劫他们。
    因为有资格进京赶考的书生,都有功名在身。
    这些人如果被抢了,往当地官府衙门递一张名帖,官老爷就会派衙差来抓人了。
    读书人他们惹不起!
    唯独在外面四处走家串户的行脚商人,到各地卖艺的江湖艺人,因有事要去远方的普通百姓等……这些人社会地位低,离了家乡,没有亲戚朋友帮衬,可以尽情欺侮。
    挑柿子拣软的,自古皆然。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在官府官员眼中的通畅坦途,在底层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却是到处有强人拦路打劫的危险地带。
    本地人眼中治安良好,百姓皆安居乐业的地方,在外地人的传说里,却是穷山恶水,刁民遍地,盗贼横行!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后面就慢慢发展出了专门护卫出行的“镖局”。
    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镖门文化。
    不过,如今这个时代,商业社会才刚刚开始起步。
    很多物品的运输,仍掌握在官府手中。
    故而问题不算很大。
    但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经商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此前,杨士奇和夏原吉都曾经上报过,大明银行运送银钱的马车,曾几次遭遇强盗拦路打劫。
    对于是否在运送银钱的马车上,明确贴出大明银行的标志,打上大明银行的旗号,两人的意见有些分歧,还没有定论。
    打出大明银行的旗号,会让一些胆小的盗匪不敢轻易造次。
    但同样,也会吸引某些胆大包天的强盗山贼。
    利弊皆有。
    关键还在于通讯条件的限制,如果在路上被抢,等上报情况,再去抓捕盗贼,往往都已经晚了。
    保证商路的畅通无阻,不被任何强盗或乡民拦路打劫,在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
    否则,也不会发展出专门护卫的镖局。
    要知道,请镖局护卫,价格非常高昂。
    一般的商人根本雇佣不起。
    而且,这也会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阻碍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当然,眼下的大明还没有镖局。
    可普通人出远门贩卖货物,进行经商却仍困难重重。
    若无官方身份庇护,普通百姓携带钱财出一趟远门,都无异于一次生死大冒险!
    “你对此怎么看呢?”朱允熥淡淡问道。
    杨靖没有立即答话,似乎在思索着该如何回答。
    旁边,左都御史袁泰道:“太孙殿下,自古君王以仁义治天下。”
    “而今天下太平,对百姓应尽量教化,少用刑罚。”
    “何况剿匪之事,本是地方官府之责,税务司越俎代庖,实属不该。”
    “之前税务司就因征税之事,与地方官府以及各地乡绅多有矛盾冲突。”
    “如今再这般行事,只恐激起更大的矛盾。”
    “下官以为,太孙殿下应当传令,召小王爷回京,对其严加训斥,约束税务司之行为。”
    朱允熥伸了一个懒腰,侧目瞥了袁泰一眼,道:“本宫隐约记得,你弹劾税务司的奏章,都上了二十几本吧?”
    袁泰一脸正义凛然,道:“下官身为左都御史,有‘纠劾百司’之职,税务司有不法行为,下官自当上奏弹劾。”
    朱允熥没有反驳,微微笑了笑,转而问杨靖道:“本朝立国已有二十余年,天下承平日久,可各地盗匪毛贼却仍层出不穷,百姓出行艰难,你身为刑部尚书,对此有何看法?”
    杨靖弯腰一拜,道:“此皆下官失职。未能督促地方官府恪尽职守,护地安民,致使盗贼不能尽绝……”
    朱允熥挥手打断了他的话,道:“你只是一个刑部尚书,刑部的职责,是掌管刑罚政令,审核刑名。该怎么清剿盗寇山贼,乃是地方官府的职责,与你刑部何干?”
    “本宫问的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有没有好主意,不妨说来给本宫听听。不是让你来请罪担责。”
    杨靖拱手道:“轻徭役,减赋税,选贤任能,使百姓皆能穿暖吃饱,盗贼自然会逐渐消失。”
    朱允熥深深望了他一眼。
    这属于绝对正确的废话,没有一点意义。
    但这个时代的官员,最喜欢说的就是这类话。
    沉默了片刻后,朱允熥道:“传令下去,将朱高煦那个小兔崽子召回金陵城。”
    “他是税务司的主官,要统筹全国税务司之事,怎么能一直在外面四处转呢。”
    此言一出,杨靖,周志清明显皆流露出诧异之色,而袁泰脸上更是明显可见狂喜之情。
    之前太孙殿下一直死死护着税务司。
    无论弹劾税务司的奏章有多少,始终不闻不问。
    后来随着军队裁军,改制,以及各地官府衙门的衙役制度变革,税务司引发的冲突逐步减少。
    地方官府对税务司的态度,也从不满逐渐转为合作。
    甚至不少地方官府还开始帮着税务司说话。
    朝堂上的官员,虽然大多数仍然看税务司十分不顺眼,但弹劾税务司的风潮,却慢慢平息了下去。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朱允熥却突然召朱高煦回京了。
    这是不是说,太孙殿下对税务司的态度,有了转变呢?
    三人皆在心中揣摩着朱允熥的话,用不经意的目光,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太孙殿下的神情。
    却没有看出任何端倪。
    也只能将这份猜测留在心中。
    “黄子澄的案子,审得怎么样了?”朱允熥突然问道。
    三人皆是心中一紧。
    眼下这段时间,审理黄子澄叛国一案,已然成为了三法司最重要的任务。
    今日三人一起来东宫,也正是为了此事。
    只是刚才朱允熥没有询问,他们才不太好开口。
    “下官等已多次提审黄子澄,但他始终拒不交待,坚称朝中并无同伙。”
    大理寺卿周志清拱手弯腰,道:“黄子澄一案,令朝野人心惶惶。”
    “而今,三法司每日收到的举报信不下数百封,但大多皆查无实据,却闹得天下鸡犬不宁,官员百姓,无不心惊胆战,唯恐朝中再度兴起大狱。”
    “下官以为,此案不宜久拖,还须早日结案。”
    自从朱允熥下令开始大张旗鼓的追查黄子澄同伙,其有意再掀起大案的谣言,便不胫而走。
    有之前老朱杀得人头滚滚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三大案的例子在前,洪武朝的官员,对这类大案,本就十分敏感。
    眼下大家都担心“黄子澄案”会成为洪武朝第四大案,又岂有不怕之理?
    朱允熥摆出来的架势,可比当初“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几大案的架势还大得多。
    眼下全国各地,到处都在检举汉奸,揭发黄子澄同党,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
    让许多官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是,这个案子查下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官员们一个个都被喊去单独问话,最后却大多都平安无事的回来。
    这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要知道,此前的三大案,在查案的时候,根本没有闹出如此之大的动静。
    正式下旨定罪之前,很多官员都还以为自己会被朝廷从轻发落。
    直到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大家才回过神来。
    可太孙殿下查“黄子澄叛国”一案,似乎与皇帝陛下查案的方式,截然相反。
    动静很大,非常大。
    不止是朝堂,连全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也都惊动了。
    天下到处都在查汉奸,抓同党。
    《大明日报》上的社论更是一篇比一篇严厉。
    可偏偏又经没有抓多少人。
    看不懂!
    完全看不懂!
    朝中的官员,个个战战兢兢,却不知道太孙殿下究竟意欲何为。
    周志清便趁着朱允熥询问的机会,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闻言,朱允熥道:“那你觉得,黄子澄在朝中有没有同谋呢?”
    “这……”周志清顿时语塞。
    黄子澄敢去倭国“借兵”,并与倭国签订那等卖国条约,朝中必定有他的内应。
    要不然,他凭什么笃定倭国出兵能有用呢?
    问题在于,这种事情,一定非常隐秘。
    任何文字证据,都会被销毁,不留痕迹。
    正常而言,也不会让第三人知晓。
    因此,当事人如果不主动交待,外人是很难查出来的。
    所谓的检举,作用不大。
    “有同谋却不能将其揪出来,那便始终是一个隐患。”朱允熥的语气冰冷无比。
    周志清,袁泰,杨靖三人悄悄相互对望了一眼,皆是微微摇了摇头。
    这段时间,朝中的官员不少都给三人托信传言,希望三人在向太孙殿下汇报黄子澄情况的时候,向其进言早日结案。
    可真正面对朱允熥的时候,三人都变得犹豫起来。
    这位表面上看起来干干净净,脸庞仍略显稚嫩,像个半大少年的太孙殿下,过去一年,已经创造了太多的传奇。
    对内夺得储君之位,成立大明银行,大明日报,执掌大明军事学院,连燕王朱棣都拜他为师。
    对内,财权,舆论,军权,都被他牢牢抓在手中。
    对外,发动战争连番获胜,倭国,北元,弹指间平定。
    此前因税务司的事,不知道激起了何等汹涌澎湃的反对狂潮。
    朝中官员皆以为太孙殿下会扛不住压力,将不得不退让。
    可他不仅扛住了,还同时大刀阔斧的裁军,改军制,变革衙门差役制度……他仿佛根本不怕因此而激起天下大乱。
    最终结果,天下没有乱,朝堂上那股山雨欲来的可怕气势,反而逐渐消散于无形。
    面对官员们排山倒海般的奏章与弹劾,即使是皇帝陛下,也未必能顶得住。
    然而,太孙殿下什么都没有做,不闻不问,默默进行改革,便不着痕迹的化解了。
    这才是真正的厉害啊!
    与触怒太孙殿下相比,眼下朝中官员这点要求结案的压力算得了什么呢?
    何况此事太孙殿下还占据着绝对的“道义优势”。
    谁也不敢说,朝廷不应该查卖国贼吧?
    风已经起了,谁又能将它停下来呢?
    “查,继续查,一直到查出黄子澄的同党为止。”朱允熥扫了三人一眼:“本宫知道此案查起来不容易,所以没有令你们限时审结,没有给你们规定最后期限。”
    “如果你们想早日结案,那便早日将黄子澄的同党揪出来。”
    “什么时候彻底查明白了,什么时候结案。”
    杨靖,袁泰,周志清三人皆是心中一紧。
    以往办案,最害怕上面定下最后期限。
    时间紧迫,完不成便会被追责。
    可这一次,他们反而恨不得太孙殿下定一个最后期限。
    让案子尘埃落定,早点解脱。
    悬在那里,才是最令人难受的。
    但朱允熥都这般说了,三人又哪里还敢多言。
    “是!”杨靖,袁泰,周志清三人同时应声。
    朱允熥挥了挥手:“先下去吧。”
    三人躬身行礼,正要退下。
    就在这时。
    一名太监疾步赶来,神色慌乱而紧张。
    “兵部主事齐泰,自称自己乃是黄子澄同党,特来向太孙殿下自首。”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563/25443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