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寿的怀疑,暹罗的用途!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寿的怀疑,暹罗的用途!不战而屈人之兵!

推荐阅读:无限娇宠傲娇小萌妃:殿下太腹黑万古神帝碎月如粥萌神信徒军人子女我的23岁美女总裁腥红大佬甜妻宠上天顾九辞辐射避难:开局邀请戈登弗里曼

    这一夜,明军军营内一片欢腾。
    处处洋溢着载歌载舞的喜庆氛围。
    众人尽情庆祝和平,庆祝大明与暹罗自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思聪吩咐麾下谋士们,连夜共同商议敲定了几个补充条款。
    将其作为附件,加入《明暹友好互助协议》之中。
    与此同时,他还仔细斟酌,敲定了更多的细节。
    每一个条款、每一处细节,都反复考量,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第二日一大早。
    暹罗特使便带着双方精心草拟好的条约,匆匆返回大城府。
    准备向暹罗国王详细汇报此次谈判的成果,并最后签字。
    待送走暹罗特使后,朱寿挥了挥手,示意左右随从皆退下。
    大帐内只留下他与李思聪二人。
    朱寿收起之前的笑容,神色凝重,开口道:“此次出征之前,陛下特意叮嘱我,大明与暹罗、蒲甘打交道,涉及签条约之事,交由你全权负责。”
    “我只需专心指挥军队作战,全力配合你便是。”
    “但话虽如此,我毕竟身为军务大臣,亦是此次出征的统帅,有些事,我实在是不太明白,还望你能为我解释一二。”
    “否则,那个所谓的《明倭友好互助协议》,我可难以认同。”
    李思聪闻言,脸上露出一抹谦逊的笑容,恭敬道:“大将军但有疑惑,尽管直言相问。下官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论品级,李思聪不过是个五品文官。
    而朱寿则是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将军。
    论地位,李思聪出身进士。
    此前曾在行人司任职,主要负责传旨、册封等事务。
    (PS:明初之时,只有极少数圣旨由太监传旨,正式的圣旨大多由行人司负责。)
    那时他仅是九品小官,地位卑微。
    此次幸得杨荣举荐,出使暹罗、蒲甘,被陛下授予大明驻东南半岛特命全权大使之职,才得以擢升为五品。
    在朝中,他根基尚浅,人脉单薄。
    反观朱寿,身为军务大臣,又是舳舻侯。
    权势滔天,地位显赫。
    虽说朱寿的军务大臣之职,原则上只管治军领军,不涉政务。
    但一旦涉及真正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国策。
    在决策之时,军务大臣同样会参与其中,必要时还需向陛下给出建议。
    说白了,朱寿是真正能够参与制定大明核心国策的朝中重臣。
    而李思聪不过是一名低阶文官。
    那些重要且机密的国策,他连听闻的资格都没有。
    两人虽不属于同一系统,可实际上地位相差悬殊。
    只不过,正因为分属不同系统,双方之间并无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
    再加上李思聪是陛下亲封的特命全权大使。
    朱寿才给予他足够的尊重,让他自行决策。
    否则,换作另一个与朱寿一同出征的五品武官。
    恐怕连在朱寿面前大声说话、参与讨论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让李思聪自行决策,并不意味着朱寿真的就会不闻不问。
    且不说他还是此次出征的统帅。
    就算仅凭借军务大臣的身份,面对如此重要的事,他也完全有理由好好质询一番。
    甚至在必要时出手先行阻止,再请陛下定夺!
    “暹罗军队,不过是土鸡瓦狗,毫无战斗力可言,根本不堪一击。”
    “如今我大明天南海军浩浩荡荡兵临大城府城下,大城府里,上至国王,下至普通平民,哪一个不胆战心惊?”
    “人人皆被恐惧笼罩,吓得瑟瑟发抖。”
    朱寿眉头一挑,满脸不屑地说道,语气中满是对暹罗军队和王公大臣的轻蔑。
    “昨夜,我特意去试探那位暹罗特使的口风。”
    “我看,就算我们对暹罗提出再多的要求,索要再多的金银财宝,他们也绝不敢拒绝,必定会乖乖答应。”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算计的光芒,似是已经看到了暹罗人奉上大量财物的场景。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多要点呢?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朱寿提高了音量,情绪有些激动。
    “我觉着,哪怕我们把索赔的金额再提升三倍,暹罗就算刮地三尺,也会想尽办法赔出来。他们不敢不赔,也承担不起不赔的后果!”
    他越说越兴奋,脸上浮现出一丝自得的神情,仿佛已经掌控了全局。
    “还有,暹罗的矿产资源丰富,我大明想要,直接开口找他们要便是。他们暹罗还敢不给?量他们也没这个胆子!我大明根本无须花钱购买!”
    朱寿神色傲然,在他看来,大明的实力足以让暹罗屈服。
    “我大明虽说富有,但也犯不着在这种事上花冤枉钱,钱要花在刀刃上,不是吗?”
    “李大人宅心仁厚,心怀仁义,不愿再起战端,以免生灵涂炭,朱某对此十分钦佩。”
    说到这里,朱寿看向李思聪,语气骤然一变。
    “但暹罗之民,终究不是我大明子民,不过是些蛮夷而已。”
    “他们是战死,还是饿死,李大人真有必要如此在意吗?”
    他微微皱眉,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解和疑惑。
    “李大人该不会……”
    朱寿话说一半,突然停顿下来,意味深长地看着李思聪,没有将后半句话说出口,但那未尽之意,已是不言而喻。
    说白了,朱寿此刻就觉得,眼下正是狠狠敲暹罗一笔的绝佳时机。
    要让暹罗大出血,将他们的财富尽可能多地掠夺过来。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导致暹罗大量民众乃至王公贵族倾家荡产,甚至让整个国家破产,他觉得那与大明毫无关系。
    在朱寿的认知里,这些都不重要。
    他身为大明的大将军,又是舳舻侯,一心想着要尽最大可能为大明谋取更多的利益。
    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可李思聪与暹罗特使签订的条约,虽说对大明确实有利,可在朱寿眼中,远远不够。
    这份条约没有将暹罗的价值榨干,反而像是放了暹罗一马,这让朱寿很是不满。
    特别是大明开发暹罗的矿产居然还要付钱,这一点让朱寿更是难以理解。
    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朱寿眼中,暹罗大军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整个暹罗就如同大明的“战利品”。
    虽然暹罗与大明相距甚远,风土人情差异极大,大明不会直接统治暹罗。
    搜刮“战利品”,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怎么能轻易放过暹罗人呢?
    难不成这个李思聪,私下里收受了暹罗人的贿赂不成?
    朱寿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怀疑,紧紧盯着李思聪,似乎想要从他脸上看出些端倪。
    “杀鸡取卵,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李思聪神色平静,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目光平和地看向朱寿:“舳舻侯可还记得宋朝时令人至今仍痛心疾首的‘靖康之耻’?”
    朱寿听闻此言,原本坚毅的脸色微微一愣。
    作为行伍出身的武将,他常年征战沙场,平日里钻研的多是兵法韬略、排兵布阵,对历史所知确实有限。
    不过,“靖康之耻”这般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典故,他还是知晓的。
    甚至还专门研究过,当时的宋朝,要如何才能力挽狂澜,转败为胜。
    李思聪神色一正,面容变得严肃起来,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当年的靖康之耻,堪称我汉人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金人当时肆意妄为,对汉人百般羞辱。”
    “他们不仅蛮横地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帝王,还将大量的后宫嫔妃、贵卿朝臣一并裹挟而去。”
    “开封城中,无论是公家的积蓄,还是百姓的私人财物,都被他们抢劫一空,洗劫得干干净净。”
    “宋人所遭受的耻辱,自是不必多提。”
    “乍一看,金人似乎在这场事变中占尽了便宜,捞取了无数好处。”
    “然而,若我们静下心来,重新认真复盘这段历史,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自靖康之耻后,金宋之间战火连绵不断,战争从未停歇。”
    “岳飞、韩世忠等一众爱国将士,正是在这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崛起于战火纷飞之际。”
    “他们心怀家国,奋勇抗敌,一心想要收复失地,雪洗国耻。”
    “倘若不是赵构昏庸无能,被一己之私蒙蔽双眼,驱使秦桧与金人议和,更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那么这场宋金大战的最终结果究竟如何,仍犹未可知。”
    “再看金人,他们最后所得到的,无非是侵占了大量的宋国土地而已。”
    “但实际上,其中的绝大部分土地,早在靖康之耻发生之前,就已被金人通过各种手段占领了。”
    “即便金人当时没有掳走徽钦二宗,宋人在之前也早已签订了条约,愿意割让这些土地。”
    “排除所占土地这一因素来看,金人当时将宋人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更是把徽钦二宗掳走,看似威风八面,不可一世。”
    “可实际上,若站在更高的国家利益层面去考量,这无疑是一步极为愚蠢的棋。”
    “倘若金人当时没有将宋人逼至绝境,而是采用慢慢逼迫、循序渐进的策略,细水长流。”
    “或许在当时,他们抢不走那么多的财富,无法短期内获得巨大利益。”
    “但假以时日,经年累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天长地久之下,最终,金人的获利将会更大,而且也不会因为持续不断的战事,承受那般巨大的损失。”
    “不过蛮族大多是些鼠目寸光之辈,根本不懂这个道理罢了。”
    此言一出,朱寿像是被定住了一般,整个人猛地再度愣住。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异色。
    显然,这是他从未思索过的全新角度。
    朱寿下意识地拧紧了眉头,脑海中开始不受控制地翻腾起各种念头。
    这思路乍一听,竟似天马行空,但细细咂摸,似乎又真有那么几分难以辩驳的道理。
    回想起那段历史,金人当时向宋朝狮子大开口,索要五百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白银,还限定日期,要求立即赔偿,分毫不许拖延。
    这天文数字般的赔偿,无疑远远超出了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完全是把宋朝往绝路上逼。
    最终,本应在强权下“屈膝”的宋朝,被逼迫到了死角,不得不奋起反击。
    朱寿忍不住在心底暗自揣度,倘若金人当时没有这般凶狠相逼,依旧留着徽钦二宗,转而要求宋朝每年上供钱财,让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囊中,是不是最终获得的利益会更为可观呢?
    或许,金人并非没有想到这种细水长流的好处,只是受限于自身国力,不敢冒险。
    毕竟,若是给宋人充足的时间厉兵秣马、筹备力量,再来一场交锋,宋人还真未必会输给金人!
    所以,金人在当时,急切地想趁着战胜的余威,尽可能多地索要战利品,快速充实自己。
    但大明与暹罗的局势截然不同。以大明如今强盛的国力,就算再来一百次、一千次战争,也依旧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暹罗。
    完全不用担心暹罗会借此获得喘息的机会,进而卧薪尝胆,日后卷土重来、奋起反抗。
    既然如此,那为何非要将暹罗一次性压榨到极致,而不选择细水长流的方式呢?
    朱寿作为战功赫赫的武将,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多次凭借智谋与果敢击败诡计多端的敌人,他自然不是愚笨之人。
    相反,他聪慧过人,心思缜密。
    否则,在那充满阴谋算计、兵不厌诈的战场上,他早就被敌人的奸计所害,尸骨无存了。
    更别提立下数不清的显赫战功,获封大明的舳舻侯了!
    只不过,之前他多少有些陷入思维惯性之中,一门心思只想着尽快、尽可能多地帮大明获取利益。
    却从未想过换个角度去考量问题。
    如今听李思聪这么一番剖析,朱寿只觉眼前突然豁然开朗,仿佛一道光照进了此前被忽略的角落。
    李思聪神色沉稳,不紧不慢地接着说道:“大将军,你也知道,大明对暹罗的土地并无索求之意。”
    “若是直接统治暹罗,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治理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必然会让我们得不偿失。”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一处能驻军的港口,凭借此地驻扎大军,便能对南洋诸国形成强大的威慑之势。”
    “如今,这一要求已然得到满足。”
    他脸上浮现微微笑意,对此十分开心。
    “该赔偿的军费,暹罗方面也已然同意赔偿。”
    “至于开发矿产资源一事,为何要付钱呢?”
    李思聪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笑意,娓娓道来:“倘若不付钱,即便暹罗朝廷点头应允,可暹罗的百姓,内心必定会觉得这是一种耻辱,认定大明是在抢夺属于他们的东西。”
    “如此一来,他们说不定就会想尽各种办法,骚扰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虽说我大明天威赫赫,并不惧怕这些骚扰。”
    “但即便如此,若长期派兵保护,耗费的军饷、物资,开销可着实不低。”
    “更会因此而彻底丢失暹罗的民心。”
    “与其因这区区不多钱财,种下仇恨的种子,倒不如花钱去收买人心。”
    “这笔钱,看似买的是矿产资源,实则买的是暹罗百姓对大明的好感,是暹罗的民心所向。”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助力暹罗进行开发建设。”
    “一方面,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利益。我大明对暹罗的资源需求迫切,而暹罗同样也需要我大明制造出的各类精美产品。”
    “双方互通有无,商贸往来,定能创造丰厚的财富。”
    “另一方面,这也会实实在在地让暹罗百姓从中受益,是真正的双赢之举!”
    “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暹罗百姓不仅不仇恨大明,反而对大明心生向往,对大明感恩戴德。”
    李思聪的语气愈发坚定,掷地有声:“唯有如此,即便有一天,暹罗的国王或是其他权臣妄图反抗大明,暹罗的百姓也绝不会支持他们。”
    “甚至,若是大明想要废掉某个昏庸的国王,重新拥立一位贤明的新君,暹罗百姓都会夹道欢迎。”
    他眼中透着自信与豪迈,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语气一顿,深吸一口气,而后振声道:“大将军,陛下的宏图伟略,目标从来都不是一个小小的暹罗,而是整个天下。”
    “除了倭国之外,暹罗是大明远征军出征的第一个海外国家。”
    李思聪神色凝重,开始剖析其中的不同:“对倭国,我们是为了彻底根除倭寇之患,是为了一雪前耻,复仇之战,势在必行。”
    “然而暹罗却不一样。”
    “虽说亦有大明百姓被囚禁之事,但暹罗并未直接派兵入侵,不过是些人贩子在作恶。这与倭寇公然侵扰沿海的恶劣行径,还是要区分开来的。”
    “大明征服了暹罗,若是还能让暹罗从此走向繁荣富强,让暹罗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便是给天下所有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告诉他们,任何国家只要诚心投效我大明,便能走向富裕昌盛之路。”
    “到那时,他们又会如何抉择呢?”
    “恐怕无须我大明派兵征伐,他们便会争先恐后,主动前来臣服。”
    他微微眯起眼睛,嘴角露出一丝自信的微笑,仿佛已经看到了万国来朝的盛景。
    “我大明便能借此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更何况,大明本身也急需暹罗的市场和资源。助力他们致富,不过是举手之劳,顺手为之。”
    “对我大明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563/254380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