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四百零八章 新学之争!立场鲜明与明哲保身!

第四百零八章 新学之争!立场鲜明与明哲保身!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在明初的读书人中,方孝孺之名如雷贯耳,声名远扬。
    而年轻的解缙与之相较,亦是毫不逊色,同样在文坛与官场中崭露头角,备受瞩目。
    而且,方孝孺虽然才名极高,却从未涉足科举考场。
    身为大儒宋濂的得意门生,凭借着出众的学识和才华,被人举荐,得以直接面圣,由此绕过了科举这一常规进阶之路,直达天听。
    解缙自幼便被视作神童,传闻他天赋异禀,读书时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能日记万言,且自幼便遍览儒家经典。
    传言他十岁时,便已将四书五经的义理融会贯通,
    到了十五岁,更是腹有诗书五车,各种典故皆是信手拈来,令诸多饱学之士都为之惊叹。
    原本解缙想要参加科举,一展宏图,却被父亲以修身养性为由,强令其在家潜心沉淀三年。
    直至十八岁,解缙方才出山,一举夺得江西乡试解元之位。
    随后在会试、殿试中一路过关斩将,位居前列。
    如此年少有为,着实让那些皓首穷经、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儒生们自惭形秽,被他的光芒压得抬不起头来。
    入朝为官后的解缙,曾多次上奏言事,针砭时弊。
    其所奏之事,亦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例如,他曾上奏弹劾左都御史袁泰。
    尽管当时未能成功扳倒袁泰,但解缙凭借自身的名声和威望,让袁泰心生忌惮,即便心怀怨恨,也不敢对他进行打击报复。
    不仅如此,解缙还写过为韩国公李善长申冤的奏折。
    要知道,李善长之事乃朱元璋钦定。
    解缙此举可谓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然而,老朱最终也并未因此治他的罪。
    后来,解缙因种种缘由离开了朝廷官场,转而投身于民间讲学。
    他虽身处江湖之远,却并未就此沉寂。
    反而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在民间养望,四处讲学传道。
    所到之处,学子云集。
    随着时间的推移,解缙的名声愈发响亮,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也正因如此,当有书生骤然听到他的名字时,才会表现得那般惊讶,眼中满是敬仰与震撼。
    解缙听到有人开口便称自己为“神童”,心中不禁五味杂陈,颇有些哭笑不得之感。
    毕竟那不过是幼时旁人给予的赞誉之言罢了。
    可谁能想到,在自己长大成人,历经世事,甚至当了官,还四处讲学,门下弟子众多,已然成为众多学子敬仰的“老师”之后,这“神童”之名却始终如影随形,难以摆脱。
    在外人的传说中,自己仿佛永远都只是那个年少聪慧的孩童,而非如今成熟稳重,有着丰富阅历和深刻见解的大儒!
    也不知究竟该为这份名声感到高兴,还是该为始终被这个标签所束缚而悲哀呢?
    一时间,心中感慨万千。
    解缙微微苦笑,开口道:“大人之称,实不敢当。我如今已不再是朝廷命官,而是一介白衣,逍遥于江湖之中了。”
    “解先生谦逊,令人钦佩。”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之色,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透着敬仰,笑着说道:“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
    “解先生虽不在朝廷为官,却学富五车,才冠天下,德行更是高洁无暇,志趣亦高远非凡。”
    “似您这般人物,称一声‘大人’,又有何不当之处呢?”
    那书生摇头晃脑,文绉绉地说着,字里行间皆是对解缙的夸赞。
    不过,他话虽这么说,却并没有一味固执己见,而极为识趣且顺从地改口成了“解先生”。
    这一番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功夫,施展得恰到好处,应变之机敏,可谓是炉火纯青。
    看来也不是寻常人物。
    也不知是解缙自傲地认为自己确实当得起这“大人”之称,还是觉得再这般推让下去实在没什么意义,只是轻轻一笑,笑容中带着几分洒脱,并未再做反驳。
    此时,周围的人见状,纷纷快步上前,恭敬地向解缙见礼。
    解缙的名声,可谓是如雷贯耳,响亮至极。
    即便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贩夫走卒,大多也都听闻过这位自幼便被称作“神童”的传奇人物。
    在寻常百姓的眼中,这般能让一众读书人都钦佩得五体投地的人物,定然是文曲星降世,有着非凡的才。
    方孝孺虽说名声同样响亮,可他的年龄到底比解缙大了十几岁。
    人们往往对年轻的天才更为好奇。
    能与解缙见上一面,哪怕只是攀谈寥寥几句,对这些人来说,日后都能在亲朋好友面前大肆吹嘘,成为一段引以为傲的谈资。
    他们自然乐得过来攀谈一番。
    解缙赶忙拱手,满脸笑意,极为客气地向众人一一回礼。
    少不得又是一番互相吹嘘与客套之语。
    待众人皆见礼完毕,解缙重新坐下后,人群中便有人开口问道:“解先生此番奉旨进京,议新学之事,却不知先生对此究竟秉持着怎样的看法,能否向我等说一说呢?”
    此言一出,刚才还在极力吹捧解缙,此刻仍笑容满面的那名书生,脸色瞬间一变。
    朝廷征召解缙入京共商国事,这是要他在朝堂内建言献策,而非在民间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
    普通百姓闲来无事,偶尔议论几句国家大事,朝廷一般不会多加干涉。
    即便锦衣卫的密探听闻,上报上去,只要议论的内容不过分,没有公然诋毁皇室,上面的人乃至皇帝陛下看了,往往也只是一笑了之。
    然而,解缙的情况截然不同。
    以他的身份地位,以及在士林和民间的巨大影响力,任何随意的言论都可能被视作妄议朝政。
    若所言契合上面的心意,那自然万事大吉。
    可一旦不合,御史听闻后定会立刻弹劾,让他陷入困境,吃不了兜着走。
    寻常百姓或许不明白其中利害,但这名书生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又对为官之道钻研颇深,对此可谓了若指掌。
    这样的请求极有可能让解缙陷入两难之境,甚至因此得罪对方。
    想到此处,书生急忙上前打圆场:“解先生乃是奉旨进京,他心中藏有无数雄韬伟略,可那是要在面圣之时,当面呈献给皇帝陛下的,岂有先讲给我等听的道理?诸位莫要再问了。”
    众人听后,纷纷应了一声,虽都觉得书生所言在理,可脸上却无一例外地流露出失望之色。
    难得有机会遇到解缙这样的大才子,本满心期待能聆听他的高见,却没想到什么都问不得。
    不料,就在这时,解缙却从容出言道:“无妨。”
    他微微抬起下颌,语气沉稳,缓缓道:“当今陛下尚为储君之际,便曾亲自莅临国子监。”
    “挥毫泼墨,写下一幅闻名天下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陛下此联之意,便是期望读书的监生们,莫要只埋头于书卷之中,更要多多关心朝堂大事。”
    “如今此联仍高挂在国子监正堂,以激励学子们照此行事。”
    “自陛下登基以来,纵观朝堂内外,从未有一人仅因妄议朝政便获罪受罚。”
    解缙稍稍顿了顿,目光扫视一圈众人,见众人皆听得专注,便继续道:“再者,自方希直于白鹿洞书院讲学,创立新学以来,围绕新学的争议,便如汹涌浪潮,从未止息。”
    “各方学者,众说纷纭。”
    “赞成者对新学赞誉有加,将其奉为继程朱理学之后又一伟大创举。”
    “言新学创立者方孝孺尊崇孔孟之道,集诸儒之精华,功绩足以垂范万世。”
    “反对者却称新学不过是暗寻邪径,肆意篡改圣人经典。指责方孝孺传播妖言以蛊惑民众,散布流言来扰乱人心,假借圣人之名,实则心怀不轨,其罪当诛。”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场争论,已然持续许久。”
    “《大明日报》上,亦曾多次刊登过双方针锋相对的文章。”
    “朝廷对于此事的态度,向来公正平和,不偏不倚,既不轻易肯定,也不贸然否定。”
    “更未曾禁止民间百姓或是读书人对此事展开讨论。”
    “新政之事,亦是如此。”
    “此前,有不少书生满怀热忱,给朝廷上书写信,希望能在大明境内,如同东北三省那般推行新政。”
    “可朝廷官员之中,多有反对之声,甚至有人言辞过激,称书生议论朝政,是在攻击朝廷、毁谤陛下,应当治以重罪。”
    “然而,陛下听闻此事后,却置若罔闻,始终未曾降下旨意治罪。”
    解缙神色愈发激昂,提高了音量:“此番陛下召天下贤良及饱学大儒进京,正是为了深入商议新政及新学之事。”
    “陛下更从未有言,禁止民间百姓议论此事。”
    “既然如此,那我又有何说不得的?”
    “何况我此番进京,本就为此事而来。”
    “大丈夫行事,当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
    “况且,此乃关乎天下的公议之事,又并非朝廷机密。”
    “今日有幸与诸位相聚于此,正要与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解缙这一番陈辞,说得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字字句句仿若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在众人耳边回响。
    “好!”众人听闻,情绪瞬间被点燃,纷纷用力拍掌。
    叫好声此起彼伏,一时间,整个茶馆都被这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唯独刚才那名好心给他打圆场的书生,此刻却如遭雷击,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他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不禁腹诽道:我之前出言,分明是一心帮你解围。你虽说从前做过官,可那都已经是几年前的老黄历了。
    常言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
    如今新君在位,整个朝堂早已物是人非。
    你刚入京城,对朝堂当下的局势全然陌生,这个时候,本就该先沉下心来,仔细观察朝廷的一举一动,待把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后,再斟酌该如何发声。
    可你倒好,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发表高见,这般行事,分明是对为官之道一窍不通。
    真想不到,解缙你名动天下,在学识文章上堪称大家,可在这人情世故、官场门道上,竟是如此糊涂不明智之人。
    照你这样为官,又怎能在朝堂之上长久立足呢?
    他这般想着,心底渐渐泛起丝丝寒意,退意悄然萌生。
    起初,他满心想着与解缙结为好友,能抱住这根“大腿”,说不定就是自己日后扶摇青云的“依仗”。
    可如今,形势急转直下。
    他的想法瞬间改变,满心盘算着是不是该远远避开,免得被这“莽撞”的解缙牵连,惹祸上身。
    但刚想抬脚离开,他又猛地顿住。
    转念一想,解缙毕竟是天下闻名的大儒。
    在学界,官场都有着深厚的人脉与影响力。
    若能成功攀上他这层关系,对自己往后的仕途,学业,那可有着莫大的助益。
    今日这般难得的机会摆在眼前,若是轻易错过,实在心有不甘。
    一时间,他只觉左右为难,像被定在了原地,举棋不定起来。
    就在这书生内心天人交战之时,解缙已清了清嗓子,再度开口。
    “圣人之道,天下大公!”
    “解某私以为,方希直所讲授的新学,取法于天地间至高无上的大德,体悟阴阳调和的大同至理,精准切中了圣人的本意,乃当之无愧的圣人之道。”
    他这一出言,立场便十分鲜明。
    众人望向解缙,眼神各异。
    而那名原本就举棋不定的官宦子弟,此刻心中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尽管方孝孺的新学,在底层百姓群体里,收获了诸多称赞与叫好之声。
    那些穷苦书生,更是为了新学奔走相告,兴奋不已。
    总体而言,支持新学的人不在少数。
    然而,在官场上,那些饱读诗书,深谙权谋的官员,以及富可敌国的豪商巨贾们,乃至掌握帝国基层权力的大量乡绅,几乎没有几人认可方孝孺的言论。
    即便是那些武将勋贵,他们虽不通圣人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但一听闻方孝孺的理论是要将天下的田地和财富均分给天下之人,也都一个个破口大骂。
    新政与新学之争,牵涉的利益群体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超乎想象。
    任何人一旦卷入其中,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落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别看当下新学势头看似汹涌澎湃,可仔细思量,若没有官僚阶层的大力支持,仅仅依靠以方孝孺为首的一群手无实权的读书人,以及一群毫无根基的贫民百姓,真的能够成就一番改天换地的大事吗?
    这名官宦子弟对此并不相信。
    此番陛下降旨,召天下贤良入京,商讨新政与新学之事,朝堂上的官员们早已暗中四处串联活动,私下达成共识,誓要在朝堂之上,给方孝孺一个下马威,将新学这股所谓的“歪风邪气”彻底镇压下去。
    以他对朝堂权力运作的理解,这么多官员联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而这解缙,刚刚踏入京城,全然不思如何明哲保身,竟公然站到了方孝孺那一边,这不是自寻死路又是什么?
    官宦子弟想到此处,心中一阵发凉,暗自摇头。
    罢了罢了,自己还是离他远一些为妙。
    别再想着去套近乎、拉关系了。
    省得他日上断头台的时候,鲜血溅到了自己身上,惹来无端灾祸。
    他这般想着,脚下不自觉地悄悄往后退去,身形一转,就要往茶馆外走去。
    就在这时,他眼角余光不经意间一扫,发现在茶馆幽暗的角落里,坐着两个人,正悠然地喝着茶。
    官宦子弟的目光在其中一人的脸上定格,不由得身体猛地一愣,双眼瞳孔骤然放大,似是看到了什么本不应该出现的人……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563/254372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