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四百三十二章 雷霆新政定鼎策!

第四百三十二章 雷霆新政定鼎策!

推荐阅读: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大梦王神鬼复苏:我在异族当老六林楠林北人在全职搞电竞,善挖墙脚上门龙婿万界武尊吞噬星空之虫族主宰我看到了一切十界主宰

    姚广孝的声音虽不高昂,却如金石交击,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此言甫出,大殿内的几人神色皆微微一震,气氛霎时凝重了几分。
    “此话何意?”朱允熥眉峰微挑,语气中带着探究,目光直视姚广孝。
    姚广孝微微颔首,沉声道:“陛下想必早已将新政推行的步骤思虑周全,胸有成竹。”
    他顿了顿,续道,“依贫僧之见,陛下何须再迟疑?不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天下昭告新政举措,果断施行。”
    老僧此言一出,宛如惊雷炸响,殿内几人不由得皆同时屏息。
    杨士奇眉头紧锁,忙上前一步,语气中透着几分急切:“新政尚未在朝堂上议定,便如此仓促推行,是否过于急躁了些?若不经周全商议,恐生变故。”
    姚广孝却不为所动,目光冷峻,带着一丝不屑反驳道:“新政牵涉甚广,利害交织。如今那些反对之人看似沉默,可一旦摆上朝堂,他们定会抓住每一丝缝隙,百般挑剔,鸡蛋里找骨头。”
    “届时无论如何商议,都难有定论,反倒拖延时机。”
    他微微侧身,面向朱允熥,声音愈发坚定:“陛下若真欲推行新政,便当有壮士断腕之决心,抛开那些杂音,直击要害。”
    杨士奇听罢,沉吟片刻,忍不住反问道:“难道我们不该尽力争取更多支持,依循民意,顺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
    姚广孝闻言,唇角微微一扬,露出一抹冷笑,缓缓道:“贫僧只知天命所归,不问凡俗之声。”
    这一声“贫僧”,语气中满是傲然与决绝,将他那睥睨尘世的胸襟展露无遗。
    与杨士奇凡事求稳、谨小慎微的性情截然不同,姚广孝心中唯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从不畏惧天下动荡,只求一往无前。
    朱允熥听罢二人之言,目光转而投向杨荣与夏原吉,沉声道:“你二人有何看法?”
    杨荣拱手恭敬道:“陛下所定之策,向来深谋远虑,无懈可击。”
    “此事陛下自当独断乾坤,臣不敢妄加置喙。”
    “只是新军已成,臣以为,若推行新政,切勿再轻易更动军制。”
    “只要军心稳固,朝局便有倚仗。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有新军在侧,陛下皆可高枕无忧。”
    他的言辞虽恭谨,却隐隐透着一股从容,仿佛早已将局势看得通透。
    夏原吉则沉默片刻,似在斟酌言辞。
    忽然,他双膝一屈,跪倒在地叩首,声音低沉却饱含恳切:“陛下圣心独运,智虑深远,天下无双。”
    “只是新政之事关乎社稷根基,臣斗胆直言,陛下若已有定计,不妨稍稍向臣等吐露一二。”
    “臣等虽才疏学浅,远不及陛下之万一,然若能略尽绵薄之力,补陛下之所未及,亦是臣子之幸。”
    “臣此言绝无半点窥探天机之意,唯心系大明江山社稷、黎民福祉,恳请陛下明察!”
    夏原吉这一跪,额头触地,语气中既有对君王的敬畏,又流露出对家国的赤诚。
    他的话语虽谦卑,却字字如珠,情真意切,直叩人心。
    朱允熥亦不禁为之动容。
    场中其余几人,心中未必没有相似的念头,只是无人如夏原吉这般耿直,敢于将肺腑之言和盘托出。
    他这老实人的性子,既质朴又执着,仿佛一柄未经雕琢的朴刀,虽不锋芒毕露,却自有一股撼人的力量。
    “尔等皆为朕之股肱重臣,新政若真要施行,朕自会与你们细细商议。”
    朱允熥语气沉稳,目光扫过殿内诸人,道:“老和尚所言不无道理,新政声势已酝酿许久,那些人如今揪着科举舞弊案不放,无非是想借机扰乱新政与新学的根基。”
    “既然他们存心阻挠,何不快刀斩乱麻,直截了当推行新政,以迅猛之势压下这股暗流?”
    言罢,他略一沉吟,果断下令:“传旨下去,速召詹徽与王佐入殿。今日便将新政之事彻底敲定,即刻颁布施行。”
    门外侍立的小太监闻言,低头应诺,随即脚步匆匆,领命而去。
    推行新政乃国之大事,朱允熥心如明镜,深知詹徽与王佐未必全然支持此举。
    然而,即便他们心存异议,也必须召来当面议定,哪怕是强压着他们点头,也要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参与决策。
    如此一来,若新政激起风浪,这二人既已列席共商,无论内心如何挣扎,情愿与否,皆可顺势推至前台,由他们来挡住那汹涌而来的反对之声。
    这样的安排,既是帝王手腕,也是治国谋略。
    小太监离去后,朱允熥并未停顿,也未等詹徽与王佐抵达,便转而面向殿内四人,坦然道出自己筹谋已久的新政构想。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新政之所以势在必行,皆因旧制积弊深重,早已不合时宜。”
    “譬如朝廷赋税,其中丁银与徭役最为关键。”
    “此二者,皆依人丁征收,不问贫富贵贱,只要无官身在身,便一视同仁。”
    “表面看似公平,实则大谬不然。”
    “对富户而言,这点税赋不过九牛一毛,轻如鸿羽,几乎可忽略不计。”
    “而对贫苦百姓来说,却如一座巍巍巨山,沉重压顶,叫人喘不过气来。”
    朱允熥的语气渐转激昂,带着一丝隐隐的愤慨:“试想,富者田连阡陌,家财万贯,却因丁口稀少而赋役甚轻。”
    “贫者地无立锥,朝不保夕,反而因人丁众多而徭役繁重。”
    “此等不公,天理难容!”
    他深吸一口气,眸子微转,沉声道:“朕欲推行的新政,第一要务,便是废除丁银与徭役,改行摊丁入亩之法,从此不再征收人头税。”
    “依新制,田多者多纳税,田少者少纳税,无田者则全免赋税。”
    “如此,方能减轻那些本就薄田寡产之家所受的苛重负担,使民生得以喘息,国本得以稳固。”
    “施行此法之后,地方官府大可进一步放宽对人口迁徙的约束,甚至积极鼓励那些无田之人前往城中,投身工厂、商肆等地谋求生计。”
    朱允熥的声音沉稳而清晰。
    “不必如从前那般,为了确保丁银与徭役的征收,将百姓死死困于故土,不许外出一步。”
    “即便朝廷三令五申,严禁此等行径,地方官吏却因私利驱动,屡禁不止,视法度如无物。”
    他目光中闪过一丝冷峻:“推行摊丁入亩后,徭役不再强征人丁,而是折算为银钱征收。”
    “如此一来,田多丁少的富户,只需缴纳银两即可,无须再为家中无人服役而忧心忡忡。”
    “而那些无田可耕、仅靠出卖劳力维生的贫苦人家,也不必长年受困乡野,背负沉重负担。”
    “他们大可进城,投身工厂务工,凭一己之力养家糊口,闯出一番新的前程。”
    “从前朝廷征发徭役,缘由有二。”
    “其一,各类工程所需人力浩大,如修筑道路、整治河堤、加固城墙、兴建宫殿,无一不需要大量的人力。”
    “然而,朝廷财力有限,难以斥资雇佣工匠,只能倚仗百姓无偿劳作。”
    “如今,大明已构建起全新的金融体系,国库日渐充盈,这些工程理应拨款聘请技艺娴熟的专业工匠。”
    “工人们既能凭手艺领取报酬,自然干劲十足,工程进度加快,质量更有保障。”
    “百姓免去苦役之累,心中怨气消散,甚至还能借此以工代赈,救济那些挣扎于温饱边缘的贫民。”
    “征发徭役的第二个原因,源于农事有忙闲之分。”
    “每逢农闲,田间无事可做,百姓闲散在家,若精力无处宣泄,难免滋生事端。”
    “更有甚者,三五成群,私下议论不法不敬之事,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犯律法,甚至聚众生乱。”
    “过去,朝廷以徭役驱使他们劳作,也是为了消磨其闲暇时间,防患于未然,免生祸端。”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大明已然拥有众多工厂,各类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亟需人力投入。”
    “农闲时节,百姓大可前往各项工程的工地干活,或入厂谋一份营生。”
    “他们为养家糊口,自会主动寻活计干,根本无需朝廷强行征调。”
    朱允熥说到此处,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弧度:“如此新政,既解民困,又利国本。”
    “田赋公平,劳力自由,民生有望振兴,社稷自能长治久安。”
    言至此处,他略一停顿,目光如炬,语气陡然加重:“此外,还有一事需一并厘清,以往对皇亲国戚,勋贵,以及官绅的徭役减免,自摊丁入亩施行之日起,尽数废止,绝无例外。”
    “对于那些一心向学,且才华出众的士子,朝廷当施以援手,拨付银钱资助他们潜心钻研学问。”
    “为此,朕打算扩充廪生与庠生的名额,提升他们的待遇,使其专心读心,无后顾之忧。”
    “然而,田赋上的优免旧例,必须一律取消。”
    “一则是此举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不公,二来长此以往,必助长土地兼并之风,祸及民生。”
    “皇亲国戚,勋贵和官员亦是如此。”
    “朝廷绝不会亏待他们,该发的俸禄,朕定会足额发放,甚至加厚以酬忠勤。”
    “但那些依仗身份得来的免税特权,从今往后,一概罢免。”
    “欲遏止土地兼并之弊,身为皇亲国戚,或勋贵官员,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万民之表率,方不负朝廷与百姓之望。”
    在他设想的蓝图中,扩充的廪生与庠生将主要聚焦于医学、农学、算学、物理、化学等实用学科,而非囿于传统的儒学训诂。
    这旨在培养科研人员,为大明注入新生之力。
    不过,这些属于后续的具体细则,眼下无需赘述,他只在心中默默勾勒,留待时机成熟再行铺陈。
    听罢朱允熥这一席话,殿内四人不由得互相对视一眼,各自神情各异。
    姚广孝率先打破沉默,抚须一笑,声音中带着几分赞叹:“陛下果然深谋远虑,思虑缜密。此策不仅切中时弊,更显圣心仁厚,贫僧以为妙不可言。”
    杨荣与夏原吉闻言,亦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认同之色。
    杨荣拱手,语气恭谨却不失坚定:“陛下此法,既正纲纪,又惠民生,臣无不赞同。”
    夏原吉则低头沉思片刻,随即轻声道:“陛下胸怀天下,臣心悦诚服。”
    唯有杨士奇沉默稍久,眉头微蹙,似乎在细细咀嚼新政的内容,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废除徭役,推行摊丁入亩,再以征收的税银雇佣工匠来做原来的徭役所干的活,此法确实匠心独运,可谓一举多得。只是……”
    他抬头望向朱允熥,语气中多了几分忧虑与自责:“推行此策的前提,在于精确丈量天下田亩,厘清各家各户的土地数目。”
    “臣深感愧疚,先前陛下命臣主持此事,丈量全国土地并登记造册,虽已初见成效,然与真实情形相比,恐仍有不小偏差。”
    “若田亩基数不清,摊丁入亩之法,又该如何稳妥施行?”
    这句话可谓是直指要害。
    朱允熥也不禁微微一愣
    他之前曾以为,丈量天下田亩不过是桩轻而易举之事,朝廷一声令下,自当水到渠成。
    然而,当他真正委派杨士奇与夏原吉着手操办,才察觉此事的棘手之处。
    用最直白的话来说,从地方官吏到胥吏差役,从乡绅豪强到寻常农人,四方人马,无一愿意坦诚上报自家田亩之数,皆巴不得账目越模糊越好,好蒙混过关。
    下层齐心抗拒,上头纵有通天之能,亦如拳头打在棉花上,无处着力。
    不过,此事的困难,也并非今日才洞悉,他早已心知肚明,自然也有过考虑。
    他唇角轻扬,露出一抹从容笑意,朗声道:“过去田亩难以精确丈量,皆因下层人人存心隐瞒,不愿朝廷握有清晰账册。”
    “可一旦摊丁入亩付诸实施,那些无田或田产微薄的百姓,便会自发站出来分辨真伪。”
    “他们人数众多,且此事直接关乎切身利益,影响深远。”
    “地方官吏、差役乃至乡绅豪族纵有心强压,也断然压不住这股洪流。”
    “只要朝廷严加督察,但凡遭遇不公,这些人自会挺身而出,向朝廷揭露实情。”
    “如此一来,丈量田亩的难题,反而迎刃而解,甚至事半功倍。”
    言罢,他话锋一转,声调陡然严厉几分:“朕决定将命法部与刑部派遣精干之人,下沉各地,加强巡查,严审不公之案,惩治那些恣意妄为的乡绅恶霸。”
    “同时,杨卿所掌都察院,亦需增派御史,深入州县,查访民情,肃清弊端。”
    “此外,此事还需压在各地巡抚、巡按肩上,责令他们全力推行。”
    朱允熥挺直身躯,目光如刀锋般扫过殿内,沉声道:“朝廷将对此设立严苛考评与监察机制。”
    “凡推行摊丁入亩卓有成效者,论功行赏,擢升重用。”
    “若有人胆敢敷衍塞责、拖延误事,轻则罢官免职,重则治罪下狱,绝不姑息!”
    他的声音中透着一股雷霆万钧的气势,似有天威。
    杨士奇微微颔首:“陛下思虑深远,环环相扣,是臣多虑。”
    见殿内四人再无异议,朱允熥闪过一丝异色。
    他原来以为,取消读书人和官员们在纳税上的特权,他们必然会反对的。
    却没有想到,四人竟然都没有提一句。
    仿佛与前面的事相比,这件事很微不足道一样,不禁令朱允熥有些奇怪。
    不过,此时也没必要深究其中的原因,他接着道:“既然你们都无异议,朕便说说第二项新政举措……”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563/25436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