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新政开始,富商都疯了!
推荐阅读:神鬼复苏:我在异族当老六、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林楠林北、人在全职搞电竞,善挖墙脚、上门龙婿、万界武尊、吞噬星空之虫族主宰、我看到了一切、十界主宰、抗战之关山重重、
当然,环境治理的脚步绝不仅仅止于金陵一地,而是要如春风般席卷全国。
随着一条条水泥道路铺展开来,交通运输的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昔日崎岖难行的泥泞小道已然被平坦大道所取代。
与此同时,各地煤矿的开采如火如荼,滚滚黑金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为民生与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朱允熥心中早已决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蜂窝煤的使用。
这项技术源于前世的成熟经验,制作工艺简便,推广起来更是事半功倍。
只要让蜂窝煤走进千家万户,老百姓烧饭取暖的日常需求便能得到切实满足。
砍伐树木当“柴”烧,就没有那么紧迫了,至少能大大缓解。
建筑所需要的木材,则随着钢筋水泥的广泛运用而大幅减少。
不仅如此,朱允熥还打算降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
诚然,若任由自然演化,树木也能在无人的荒野中悄然生长,逐渐变得郁郁葱葱。
然而,这种自然的恩赐太过缓慢,远不及人工种植那般迅捷高效。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让山川焕发出勃勃生机。
至于那些因千年耕作而日渐贫瘠的田地,土壤肥力流失的难题却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只有使用化肥才是治本之策。
如今,大明的科学技术正稳步迈进,虽说距离后世那高效的工业化肥尚有一段漫漫征途,但朱允熥并未因此气馁。
一则,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来嘛,他隐约记得,在太平洋的某些偏远海岛上,堆积着厚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鸟粪。
这是数百万年的积攒,储量惊人,足有数千万吨。
这些天然的宝藏,若能寻得并运回大明,未尝不是一条改善土壤肥力的可行之路。
历史上,不就有所谓的“鸟粪时代”吗?
甚至还曾因争夺鸟粪资源而引发过激烈的“鸟粪战争”。
欧洲人能从太平洋彼岸将鸟粪运回欧洲,大明当然也可以。
更不要说,大明距离那些鸟粪岛,比欧洲的航运距离还要近一些。
既然如此,在工业化肥问世之前,利用鸟粪这一最佳的天然肥料来滋养这片土地,绝非异想天开。
这或许是送给大明的一份厚礼,让那些饱经风霜的田野重新焕发丰饶的生机。
不过,这样的构想,眼下还无需急着向那些政务大臣们和盘托出。
朱允熥推行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煤炭开采与运输力度,并推广蜂窝煤的使用,这一系列举措在几位政务大臣看来并无争议。
相比于其他政务,这不过是桩寻常之事。
即便它对百姓生活的改善意义深远,但在朝堂局势的棋盘上,却显得无足轻重。
大臣们并非懵懂无知。
他们深知环境日渐恶化,森林被大量破坏,也明白植树造林的必要性,只是长久以来,苦于无计可施。
人地矛盾,如同一道横亘华夏数千年的死结,早已深深刻入这片土地的命运,引发了无数个王朝兴衰的轮回。
有远见卓识的大臣对此洞若观火。
但若无科学技术的革新,谁也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只能选择视而不见,默然以对。
如今,朱允熥凭借新技术和新思路,试图打破这千年僵局,众人自是欣然支持。
就算是心中对新政十分抵触的王佐,对此也无任何反对意见。
一场御前会议,就此画上句号。
会后,朱允熥即刻颁布圣旨,宣布新政正式施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君临万邦,深念民生疾苦,欲革旧弊,开新局,以固我大明万年基业。”
“兹察赋税之制,弊端丛生,丁银、丁税,苛扰细民,无田者亦受累,实非仁政之道。”
“今特颁新政,推行“摊丁入亩”,凡赋税悉归田亩,不复另征丁银、丁税。”
“凡无田地者,免纳赋税。”
“凡有田地者,按亩计税,分等征收,田多者每亩税重,田少者每亩税轻,以此抑豪强兼并,护小民生计,使耕者有其田,国泰民安。”
“又念大明工商日兴,工业勃发,富国强民之机已至。”
“朕决意开设股市,天下地主可以田地折价,换公司股票,得享工业振兴之利,既免高税之累,亦开致富新途。”
“凡愿入股者,朝廷允之,务使土地流转有序,工商并举,共创盛世。
“复思贱籍之制,久为民困,辱人伦,阻生机。”
“今悉废之,自此贱民与良民平等,无贵贱之分,民间职业,皆可自由择取,不受拘束。”
“许民自愿入城务工,兴工商,活经济,使人人皆有立身之所,国力益增。”
“另,衙役旧制,弊病滋深,扰民甚矣。”
“今尽纳其入官员管理体系,严加约束,依朝廷法度行事。”
“各级官府,须于大明银行开设国库,收支分明,凡开支、收入,皆入账册,清白可查,以杜贪墨之风。”
“朝廷更兴教育,修水利,建农田,植树造林,务使子民有学可上,田地丰饶,水旱无忧,林木葱茏,惠及后世。”
“凡后所述,皆为富民强国的长久之计,皆臣工皆当奉旨遵行,布告天下,勿怠勿违。钦此!”
圣旨一经颁布,霎时间,天下为之震颤。
先前,众人皆以为朝廷召集天下大儒入京,商议新学与新政的大事,新政的推行,定会在此番议论之后方才展开。
一些暗中反对新政的人,甚至心存侥幸,期盼朝廷在公开辩论后,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新政未必能顺利施行。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想象中新学与新政的激烈争辩尚未拉开帷幕,皇帝便雷厉风行地颁下圣旨,宣布新政即刻推行。
不过,令许多地主豪绅暗自松了一口气的是,这新政并未如他们先前所恐惧的那般,采取粗暴手段直接没收他们的田产。
要知道,此前民间流传的谣言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心惊胆战。
不少好事者怀着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思,将传闻渲染得愈发耸人听闻。
有的说,朝廷要将天下地主的田地尽数收归国有,再行重新分配。
有的说,连地主家的宅院、积攒的银两,也一样要重分。
还有的甚至宣称,连地主家的漂亮丫鬟,也要一并充公,分给广大贫苦百姓,以实现所谓“天下大公”的宏愿!
这些流言如野火般蔓延,传得沸沸扬扬。
喧嚣声让无数地主豪绅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
好在陛下最终颁布的圣旨并未如传言那般极端。
新政的核心不过是推行“摊丁入亩”,并按照田地多少征收赋税。
虽说这仍大大触动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但与之前那些骇人听闻的“遥传”相比,终究要温和许多。
最令人意外的是,陛下还特意下旨开设了“股市”,鼓励地主们将田地折价入股,以此谋求新的出路。
至于这“股市”究竟为何物,乡绅地主们大多摸不着头脑,满脸茫然。
然而,《大明日报》不遗余力地每日刊登文章,苦口婆心地向他们科普宣传。
报纸上言之凿凿,称股市乃是聚拢天下财力的大势所趋,那些入股的公司如何经营有方、盈利丰厚,被描绘得天花乱坠。
总而言之,报纸上信誓旦旦地宣称,股市的收益,远超田地,足以让投资者一夜暴富。
这些溢美之词倒也并非空穴来风。
据可靠消息透露,即将上市的公司中,至少包括一家新设立的股份制银行、一家规模宏大的大明百货公司,以及众多制造工坊和远航冒险的商船队。
朝廷此举,显然意在以实绩佐证宣传,欲借此新政重塑天下格局。
地主豪绅们虽仍将信将疑,但面对圣旨的威严与报上的鼓吹,心中不免多了几分动摇与期待。
大明银行自成立以来,已历经数载春秋,地主乡绅们对其早已不再陌生,心中更是洞悉这庞然大物蕴藏的惊人财力。
能购得银行的股票,成为其股东之一,单是想想便足以令这些乡绅豪族心潮澎湃,个个趋之若鹜,恨不得即刻分一杯羹。
而大明百货公司,更无需赘言,其名声早已如雷贯耳。
那是稳稳当当的暴利买卖,货物琳琅满目,门庭若市,财源滚滚而来,令人艳羡不已。
至于那些工厂出产的商品,同样不愁销路,供不应求。
地主乡绅们许多都通晓商贾之道,早就因亲眼目睹百货公司货物热销盛况而生出了无尽的贪婪与嫉妒。
他们通过各种门路四处打探,得知这些商品的造价低廉得令人咋舌,而利润却高得叫人眼热。
尽管这些消息未必全然准确,却足以在他们心中点燃熊熊欲火,催生出羡慕嫉妒恨。
与此同时,在朱允熥的精心布局下,探听司悄然肩负起散布消息的重任。
他们四处放风,绘声绘色地宣扬股市如何日进斗金,购置股票又将如何带来令人瞠目的暴利。
《大明日报》的宣传攻势自然从未停歇,日复一日地鼓吹着股市的诱人前景。
然而,总有些人偏爱“小道消息”的神秘与刺激,对官面文章嗤之以鼻。
朱允熥深谙人心,索性投其所好,命探听司将这些传言编得更生动、更可信,恰到好处地撩拨着乡绅豪商们蠢蠢欲动的心弦。
而且,一份股票价值不菲,穷鬼们可没有能力参与,这是专属于“乡绅豪商”的财富盛宴。
据说,也是陛下对广大士绅的“补偿”!
在这股愈演愈烈的造势之下,乡绅豪商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在接下来的风口上大干一场,大量购入那传说中的“股票”。
期待如烈火般在他们胸中燃烧,日复一日地堆积,终于迎来了高潮。
金陵证券交易所庄严揭牌,大明第一批股份制公司正式上市。
那一日,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首次登台亮相的公司名单令人目不暇接。
大明百货集团、大明进出口贸易公司、大明发展银行、金陵新医药公司、金陵珠宝公司、商业出版印刷公司、大明农业技术公司、大明建筑集团、大明粮食集团、大明道路集团、金陵城市投资公司、新印象房地产集团、大明工业集团、申城造船集团、大明蒸汽机公司、大明军工集团、大明投资集团、大明保险集团、大明环境保护集团……
这一连串名字如星辰般璀璨,熠熠生辉!
这些公司,皆是朱允熥殚亲自甄选出来的。
上市的目的何在?
自然是为了聚拢资金。
说得直白些,就是要将那些豪绅地主的银子“收归囊中”,用以兴办工厂、创建企业、开设公司,从而推动大明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上市的本质,便是奔着敛财而去。
凡是发展所需资金的领域,便相应设立公司,为其募集资本。
这其中,有些公司早已财源广进,利润丰厚。
例如金陵珠宝公司,凭借贩售翡翠珍宝、古玩字画,早已赚得金银满仓,富得流油。
然而,在朱允熥眼中,这远远不够。
他雄心勃勃,决意将这种专割富人“韭菜”的买卖推广至全国各大繁华都市,开枝散叶,遍地开花。
而要实现这一宏图伟业,募集资金自是重中之重。
至于公司营业所赚的钱,可以收归国库,用作他途。
另有一些公司,则尚在襁褓之中,成立时日尚短,盈利尚无踪影。
说穿了,不过是先搭起一个空壳,虚张声势罢了。
计划是待上市募集到足够的银两后,再徐图发展,逐步壮大。
然而,这一切并不打紧。
股市的精髓,从来不在于眼下的盈亏,而在于能否编织出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勾得投资人甘愿解囊掏银。
朱允熥深谙此道,早已运筹帷幄。
上市当日,金陵城内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证券交易所门前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别说抢购股票,就连一张进入交易所大厦的门票,都被炒到了十几两银子一张的高价。
即便如此,仍是有价无市,求购者趋之若鹜,却无从入手。
更多人只能聚集在交易所外的广场上远远观望,分享这盛况的余波,甚至连广场都挤不进去,被迫在外围翘首张望,艳羡不已。
这一天,朱允熥以大明皇帝的身份,亲临金陵证券交易所,敲响了开市的大钟。
钟声悠扬激荡,回荡在金陵上空,昭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此时的天下,还远非后世的信息社会,股票并非电脑屏幕上的一串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纸质凭证,精心印刷而成,带着几许墨香。
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允熥早早命姚广孝暗中布置人手,备下资金,准备在必要时进行“托市”。
若无人问津,便由自己人暗中操作,左手倒右手,硬生生将这股热潮掀起来。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份谨慎纯属多虑。
那些公司的股票甫一亮相,便如烈火燎原,瞬间被抢购一空。
交易所内人声鼎沸,银票飞舞,豪绅商贾们争先恐后,唯恐落于人后。
那场面之火爆,远超朱允熥的预想。
……
随着一条条水泥道路铺展开来,交通运输的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昔日崎岖难行的泥泞小道已然被平坦大道所取代。
与此同时,各地煤矿的开采如火如荼,滚滚黑金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为民生与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朱允熥心中早已决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蜂窝煤的使用。
这项技术源于前世的成熟经验,制作工艺简便,推广起来更是事半功倍。
只要让蜂窝煤走进千家万户,老百姓烧饭取暖的日常需求便能得到切实满足。
砍伐树木当“柴”烧,就没有那么紧迫了,至少能大大缓解。
建筑所需要的木材,则随着钢筋水泥的广泛运用而大幅减少。
不仅如此,朱允熥还打算降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
诚然,若任由自然演化,树木也能在无人的荒野中悄然生长,逐渐变得郁郁葱葱。
然而,这种自然的恩赐太过缓慢,远不及人工种植那般迅捷高效。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让山川焕发出勃勃生机。
至于那些因千年耕作而日渐贫瘠的田地,土壤肥力流失的难题却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只有使用化肥才是治本之策。
如今,大明的科学技术正稳步迈进,虽说距离后世那高效的工业化肥尚有一段漫漫征途,但朱允熥并未因此气馁。
一则,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来嘛,他隐约记得,在太平洋的某些偏远海岛上,堆积着厚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鸟粪。
这是数百万年的积攒,储量惊人,足有数千万吨。
这些天然的宝藏,若能寻得并运回大明,未尝不是一条改善土壤肥力的可行之路。
历史上,不就有所谓的“鸟粪时代”吗?
甚至还曾因争夺鸟粪资源而引发过激烈的“鸟粪战争”。
欧洲人能从太平洋彼岸将鸟粪运回欧洲,大明当然也可以。
更不要说,大明距离那些鸟粪岛,比欧洲的航运距离还要近一些。
既然如此,在工业化肥问世之前,利用鸟粪这一最佳的天然肥料来滋养这片土地,绝非异想天开。
这或许是送给大明的一份厚礼,让那些饱经风霜的田野重新焕发丰饶的生机。
不过,这样的构想,眼下还无需急着向那些政务大臣们和盘托出。
朱允熥推行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煤炭开采与运输力度,并推广蜂窝煤的使用,这一系列举措在几位政务大臣看来并无争议。
相比于其他政务,这不过是桩寻常之事。
即便它对百姓生活的改善意义深远,但在朝堂局势的棋盘上,却显得无足轻重。
大臣们并非懵懂无知。
他们深知环境日渐恶化,森林被大量破坏,也明白植树造林的必要性,只是长久以来,苦于无计可施。
人地矛盾,如同一道横亘华夏数千年的死结,早已深深刻入这片土地的命运,引发了无数个王朝兴衰的轮回。
有远见卓识的大臣对此洞若观火。
但若无科学技术的革新,谁也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只能选择视而不见,默然以对。
如今,朱允熥凭借新技术和新思路,试图打破这千年僵局,众人自是欣然支持。
就算是心中对新政十分抵触的王佐,对此也无任何反对意见。
一场御前会议,就此画上句号。
会后,朱允熥即刻颁布圣旨,宣布新政正式施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君临万邦,深念民生疾苦,欲革旧弊,开新局,以固我大明万年基业。”
“兹察赋税之制,弊端丛生,丁银、丁税,苛扰细民,无田者亦受累,实非仁政之道。”
“今特颁新政,推行“摊丁入亩”,凡赋税悉归田亩,不复另征丁银、丁税。”
“凡无田地者,免纳赋税。”
“凡有田地者,按亩计税,分等征收,田多者每亩税重,田少者每亩税轻,以此抑豪强兼并,护小民生计,使耕者有其田,国泰民安。”
“又念大明工商日兴,工业勃发,富国强民之机已至。”
“朕决意开设股市,天下地主可以田地折价,换公司股票,得享工业振兴之利,既免高税之累,亦开致富新途。”
“凡愿入股者,朝廷允之,务使土地流转有序,工商并举,共创盛世。
“复思贱籍之制,久为民困,辱人伦,阻生机。”
“今悉废之,自此贱民与良民平等,无贵贱之分,民间职业,皆可自由择取,不受拘束。”
“许民自愿入城务工,兴工商,活经济,使人人皆有立身之所,国力益增。”
“另,衙役旧制,弊病滋深,扰民甚矣。”
“今尽纳其入官员管理体系,严加约束,依朝廷法度行事。”
“各级官府,须于大明银行开设国库,收支分明,凡开支、收入,皆入账册,清白可查,以杜贪墨之风。”
“朝廷更兴教育,修水利,建农田,植树造林,务使子民有学可上,田地丰饶,水旱无忧,林木葱茏,惠及后世。”
“凡后所述,皆为富民强国的长久之计,皆臣工皆当奉旨遵行,布告天下,勿怠勿违。钦此!”
圣旨一经颁布,霎时间,天下为之震颤。
先前,众人皆以为朝廷召集天下大儒入京,商议新学与新政的大事,新政的推行,定会在此番议论之后方才展开。
一些暗中反对新政的人,甚至心存侥幸,期盼朝廷在公开辩论后,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新政未必能顺利施行。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想象中新学与新政的激烈争辩尚未拉开帷幕,皇帝便雷厉风行地颁下圣旨,宣布新政即刻推行。
不过,令许多地主豪绅暗自松了一口气的是,这新政并未如他们先前所恐惧的那般,采取粗暴手段直接没收他们的田产。
要知道,此前民间流传的谣言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心惊胆战。
不少好事者怀着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思,将传闻渲染得愈发耸人听闻。
有的说,朝廷要将天下地主的田地尽数收归国有,再行重新分配。
有的说,连地主家的宅院、积攒的银两,也一样要重分。
还有的甚至宣称,连地主家的漂亮丫鬟,也要一并充公,分给广大贫苦百姓,以实现所谓“天下大公”的宏愿!
这些流言如野火般蔓延,传得沸沸扬扬。
喧嚣声让无数地主豪绅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
好在陛下最终颁布的圣旨并未如传言那般极端。
新政的核心不过是推行“摊丁入亩”,并按照田地多少征收赋税。
虽说这仍大大触动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但与之前那些骇人听闻的“遥传”相比,终究要温和许多。
最令人意外的是,陛下还特意下旨开设了“股市”,鼓励地主们将田地折价入股,以此谋求新的出路。
至于这“股市”究竟为何物,乡绅地主们大多摸不着头脑,满脸茫然。
然而,《大明日报》不遗余力地每日刊登文章,苦口婆心地向他们科普宣传。
报纸上言之凿凿,称股市乃是聚拢天下财力的大势所趋,那些入股的公司如何经营有方、盈利丰厚,被描绘得天花乱坠。
总而言之,报纸上信誓旦旦地宣称,股市的收益,远超田地,足以让投资者一夜暴富。
这些溢美之词倒也并非空穴来风。
据可靠消息透露,即将上市的公司中,至少包括一家新设立的股份制银行、一家规模宏大的大明百货公司,以及众多制造工坊和远航冒险的商船队。
朝廷此举,显然意在以实绩佐证宣传,欲借此新政重塑天下格局。
地主豪绅们虽仍将信将疑,但面对圣旨的威严与报上的鼓吹,心中不免多了几分动摇与期待。
大明银行自成立以来,已历经数载春秋,地主乡绅们对其早已不再陌生,心中更是洞悉这庞然大物蕴藏的惊人财力。
能购得银行的股票,成为其股东之一,单是想想便足以令这些乡绅豪族心潮澎湃,个个趋之若鹜,恨不得即刻分一杯羹。
而大明百货公司,更无需赘言,其名声早已如雷贯耳。
那是稳稳当当的暴利买卖,货物琳琅满目,门庭若市,财源滚滚而来,令人艳羡不已。
至于那些工厂出产的商品,同样不愁销路,供不应求。
地主乡绅们许多都通晓商贾之道,早就因亲眼目睹百货公司货物热销盛况而生出了无尽的贪婪与嫉妒。
他们通过各种门路四处打探,得知这些商品的造价低廉得令人咋舌,而利润却高得叫人眼热。
尽管这些消息未必全然准确,却足以在他们心中点燃熊熊欲火,催生出羡慕嫉妒恨。
与此同时,在朱允熥的精心布局下,探听司悄然肩负起散布消息的重任。
他们四处放风,绘声绘色地宣扬股市如何日进斗金,购置股票又将如何带来令人瞠目的暴利。
《大明日报》的宣传攻势自然从未停歇,日复一日地鼓吹着股市的诱人前景。
然而,总有些人偏爱“小道消息”的神秘与刺激,对官面文章嗤之以鼻。
朱允熥深谙人心,索性投其所好,命探听司将这些传言编得更生动、更可信,恰到好处地撩拨着乡绅豪商们蠢蠢欲动的心弦。
而且,一份股票价值不菲,穷鬼们可没有能力参与,这是专属于“乡绅豪商”的财富盛宴。
据说,也是陛下对广大士绅的“补偿”!
在这股愈演愈烈的造势之下,乡绅豪商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在接下来的风口上大干一场,大量购入那传说中的“股票”。
期待如烈火般在他们胸中燃烧,日复一日地堆积,终于迎来了高潮。
金陵证券交易所庄严揭牌,大明第一批股份制公司正式上市。
那一日,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首次登台亮相的公司名单令人目不暇接。
大明百货集团、大明进出口贸易公司、大明发展银行、金陵新医药公司、金陵珠宝公司、商业出版印刷公司、大明农业技术公司、大明建筑集团、大明粮食集团、大明道路集团、金陵城市投资公司、新印象房地产集团、大明工业集团、申城造船集团、大明蒸汽机公司、大明军工集团、大明投资集团、大明保险集团、大明环境保护集团……
这一连串名字如星辰般璀璨,熠熠生辉!
这些公司,皆是朱允熥殚亲自甄选出来的。
上市的目的何在?
自然是为了聚拢资金。
说得直白些,就是要将那些豪绅地主的银子“收归囊中”,用以兴办工厂、创建企业、开设公司,从而推动大明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上市的本质,便是奔着敛财而去。
凡是发展所需资金的领域,便相应设立公司,为其募集资本。
这其中,有些公司早已财源广进,利润丰厚。
例如金陵珠宝公司,凭借贩售翡翠珍宝、古玩字画,早已赚得金银满仓,富得流油。
然而,在朱允熥眼中,这远远不够。
他雄心勃勃,决意将这种专割富人“韭菜”的买卖推广至全国各大繁华都市,开枝散叶,遍地开花。
而要实现这一宏图伟业,募集资金自是重中之重。
至于公司营业所赚的钱,可以收归国库,用作他途。
另有一些公司,则尚在襁褓之中,成立时日尚短,盈利尚无踪影。
说穿了,不过是先搭起一个空壳,虚张声势罢了。
计划是待上市募集到足够的银两后,再徐图发展,逐步壮大。
然而,这一切并不打紧。
股市的精髓,从来不在于眼下的盈亏,而在于能否编织出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勾得投资人甘愿解囊掏银。
朱允熥深谙此道,早已运筹帷幄。
上市当日,金陵城内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证券交易所门前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别说抢购股票,就连一张进入交易所大厦的门票,都被炒到了十几两银子一张的高价。
即便如此,仍是有价无市,求购者趋之若鹜,却无从入手。
更多人只能聚集在交易所外的广场上远远观望,分享这盛况的余波,甚至连广场都挤不进去,被迫在外围翘首张望,艳羡不已。
这一天,朱允熥以大明皇帝的身份,亲临金陵证券交易所,敲响了开市的大钟。
钟声悠扬激荡,回荡在金陵上空,昭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此时的天下,还远非后世的信息社会,股票并非电脑屏幕上的一串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纸质凭证,精心印刷而成,带着几许墨香。
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允熥早早命姚广孝暗中布置人手,备下资金,准备在必要时进行“托市”。
若无人问津,便由自己人暗中操作,左手倒右手,硬生生将这股热潮掀起来。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份谨慎纯属多虑。
那些公司的股票甫一亮相,便如烈火燎原,瞬间被抢购一空。
交易所内人声鼎沸,银票飞舞,豪绅商贾们争先恐后,唯恐落于人后。
那场面之火爆,远超朱允熥的预想。
……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563/25436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