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四百四十九章 铁龙震天下,新的和约!

第四百四十九章 铁龙震天下,新的和约!

推荐阅读:庶女翻身:不做帝王宠逆天帝皇丫鬟王妃穿梭诸天从神庙逃亡开始具现化无赖圣尊一念成魔大明:寒门辅臣吞噬古帝狼少的贴身小女佣最强魔妃

    郑和率领船队凯旋归来的消息如惊雷炸响,席卷金陵城,瞬间点燃了百姓心中的炽热情焰。
    数年来,大明的出海热潮如烈焰燎原,愈演愈烈。
    前往倭国、远赴南洋,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往来台湾,更是如同走亲访友般寻常。
    然而,那更为遥远的大洋深处,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心生向往却又望而却步。
    如今,郑和的归来如同一道耀眼的曙光,刺破了这份未知的迷雾,掀起了街头巷尾的热烈议论。
    人们三五成群,围聚在茶肆酒肆,眉飞色舞地揣测:这是否意味着通往那广袤新大陆的航线,已然彻底贯通?
    金陵城宛如一锅沸腾的热汤,喧嚣、振奋与憧憬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乐章,充斥在每一寸空气中,久久不散。
    相较之下,蒸汽机公司新建厂房、专门打造大型蒸汽机车,以及朝廷宣布兴建全国首条铁路的计划,却未能在民间激起太多波澜。
    这几年,大明的新奇事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从水泥铺就的宽阔大道到蒸汽驱动的机械奇观,百姓早已见惯了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心态从最初的惊叹转为习以为常。
    在他们眼中,铁路不过是一种特殊的道路,与水泥路并无太大差别,远不及海外探险的传奇故事那般引人入胜。
    然而,朝堂之上,情况却截然不同。
    文武百官被铁路兴建所需的天文数字震慑得瞠目结舌。
    据估算,这笔巨资足以修建数十条水泥大道。
    若非朱允熥以帝王之威强令推行,怕是满朝上下无人敢于附议。
    毕竟,用如此庞大的开支来修一条路,在许多老臣看来,太过疯狂了。
    他们私下议论,忧心忡忡,唯恐这雄心勃勃的计划若有闪失,将拖累国库,动摇根基。
    大明首条铁路的路线,早已由朱允熥亲自圈定,规划周详:自金陵启程,途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直抵申城。
    随后南下,经嘉兴至杭州,再折向湖州,继而前往宣州,穿越太平府境内的抚湖与马鞍山,最终返回金陵。
    这条线路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勾勒出一个覆盖长三角的恢宏环形圈域。
    它不仅将经济最为繁荣的城邑尽数囊括,还巧妙纳入了数座矿藏丰富的重镇,为日后利用铁路运输矿产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毫无疑问,这条铁路一旦落成,势必如血脉贯通,为大明的经济腾飞注入无穷活力,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
    皇宫,勤政殿内。
    一场御前会议正在进行。
    殿中烛火摇曳,映照着群臣肃立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息。
    新政推行以来,整体势头虽如江河顺流,进展顺畅,但并非毫无波折。
    毕竟,只要有人在,便免不了利益的纠葛与争斗。
    有些人即便已将利益的大半收入囊中,仍贪心不足,恨不能将所有好处尽数独吞,丝毫不愿他人分毫。
    这种赤裸裸的欲望,根植于人性深处,难以根除。
    人心复杂,远非棋盘上的棋子,可以按既定的轨迹运行。
    即便是一项对上下皆有益的政策,也可能因私心作祟而受阻,难以落地。
    因此,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因暗中抵触、阳奉阴违而被朱允熥果断免职,甚至治罪的官员,并非个例。
    这些人或明或暗的“软对抗”,如涓涓细流,虽未掀起滔天巨浪,但在平静的朝堂之下,仍激起阵阵涟漪。
    幸而,在整体利益未受大的侵害、朝局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这些零星的反对声,终究未能成气候,未曾掀起什么大的风波。
    在以前老朱治下,官员的升迁与罢黜本就是朝堂常态,或因功擢升,或因过获罪,起落无常。
    如今,朱允熥承继大统,亦延续了这份铁腕作风。
    他不仅沿用了太祖的密探制度,派遣耳目遍布四方,刺探各地真实情形,还巧妙利用邮传部的书信网络,开启了“全民监督”的新篇章。
    百姓的来信如雪片般飞入京师各部,或诉冤屈,或揭弊端,比之以往的监察手段更为直接、更为犀利。
    除此之外,朱允熥还设立了密奏制度,特许少数心腹重臣,在遭遇紧急或重大事件时,可绕过通政司与政务处,直接上呈密折,密封送至御前,由他亲手拆阅。
    密奏内容,除皇帝与上奏者本人,再无第三人知晓。
    这份绝对的机密性,不仅确保了信息的真实可靠,更让朝臣心生敬畏,唯恐别人告秘密告御状,不敢轻生异心。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制度,宛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大明的每一寸土地牢牢罩住。
    无论是边陲小镇的细微动向,还是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皆逃不过朱允熥的耳目。
    他对天下局势的掌控,精准而深刻,犹如手握棋局的至高棋手,每一步落子皆胸有成竹。
    正因如此,新政才能稳步前行,渐显成效。
    直至今日,原来的许多封建地主,大部分都已经转为了手持大量公司股份的新型产业资本家。
    立场一变,看法自然也跟着改变。
    很多变革,甚至都不用朱允熥去主动推动。
    此际,群臣肃立殿中,望向御座上的年轻帝王,心中既敬且畏,深知这位君主看似随性风流,实则能洞察秋毫,手段雷霆,绝非可轻易糊弄之人。
    “坐吧,大家伙儿都坐下说。”
    朱允熥轻轻一挥手,语气温和。
    一队太监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动作整齐划一,在每位大臣身后放置了一把精致却低矮的楠木凳。
    凳子虽小巧,雕工却细腻,透着一股朴素的尊贵,与金銮殿的庄严肃穆相得益彰。
    群臣面面相觑,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彼此交换着不解的目光。
    这样的安排,在朝堂上可是前所未有。他们一时揣摩不透这位年轻帝王的心意,气氛中多了几分谨慎。
    朱允熥目光缓缓扫过殿内,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传遍大殿每个角落:“自今日起,凡朝会超过一个小时,凡有资格入殿议政的臣工,皆予以赐座。”
    “朕不希望你们心神耗费在站立的疲惫上,心中暗自盼着散朝归家,而是将全部精力倾注于为国谋策,为民解忧。”
    朱允熥太明白这些朝臣的心思了。
    那些在朝堂上站立良久的大臣,与他前世记忆中那些被冗长会议折磨的普通人并无本质不同。
    站得久了,腰酸腿麻,思绪早已飘散,满心只想着会议何时结束,哪还有余力为国事思考太多?
    前世一些让底层打工人站立开会的会议,纯粹是为了进行服从性测试,形式远超实质。
    而朝堂之上,君臣共议国事,却需要真刀真枪的智慧与谋略。
    过度强调臣下的恭顺,或许能彰显皇权至高无上,但若因此让臣子心力交瘁,疏忽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又何谈社稷长久?
    因此,朱允熥思考之后,决定短时间的会议依旧维持站姿,以示天子威仪,提醒群臣不忘君臣之礼。
    而若议事时间过长,则赐座以示恩宠,让臣子们能稍得喘息,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国策的制定中。
    这不仅是对臣下的体恤,更是为了让他们能集中精神在如何治国上。
    “朕知诸位臣工皆忠心为国,夙夜在公。”
    朱允熥目光中多了一抹温情:“大明如今蒸蒸日上,工业勃兴,民生日新,国事愈发繁复。”
    “昔日农耕之世,循规蹈矩或可安稳度日,而今工业兴起,经贸繁荣,却需诸位臣工集思广益,殚精竭虑,方能应对这千头万绪的局势。”
    “朕不愿见诸位臣工因身体疲惫而心有旁骛,赐座之举,既是体恤,亦是期望,望诸位臣工以更饱满的精神,为大明江山谋万世之基。”
    这番话如同春风拂面,群臣听罢,无不动容。
    “谢陛下隆恩!”群臣齐声拜倒,磕头谢恩。
    朱允熥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起身。
    群臣一个个小心翼翼地起身,落座于矮凳之上。
    “今日朝会,需议之事有二。”
    杨士奇站起来,宣布了会议的事项。
    “其一,高丽使团来我大明,缔结和约之事;其二,郑和船队远航归朝事宜。”
    朱允熥端坐龙椅,面容沉静。
    自登基以来,他便立下铁律:朝会只议既定之事,无关话题一律不得提及。
    若有臣子需禀奏其他事务,可单独求见或递呈奏疏,绝不可在朝堂上擅自发声,违者以扰乱朝纲论处。
    朱允熥很清楚,历史上不乏心怀叵测者,借朝会人多势众之机,抛出突兀议题,煽动舆论,暗中掣肘皇权。
    朝堂之上,群臣云集,若有人暗中患谋,再突然蓄意发难,皇帝也可能迫于情势而不得不妥协。
    私下面圣,则是君臣一对一的交锋,帝王更易掌控局面。
    朱允熥岂会容许这等隐患滋生?
    索性一纸禁令,斩断乱象根源。
    表面上看,他有时候很懒惰,对臣子颇为宽厚,不似太祖朱元璋那般事必躬亲,亦无动辄雷霆震怒的威压。
    然而,朝臣们心知肚明,这位年轻帝王看似温和,实则将朝堂权力都控制得死死的,其集权程度远超当年的老朱。
    政务处说是分散化的“丞相”,政务大臣也被官员们私下称为“宰辅”,但实际上,那也是朱允熥不理事时才有权。
    一旦皇帝过问,政务大臣便只能跪受笔录。
    “高丽使团来京已近一年,臣等奉旨与其反复磋商,但始终未能与其达成共识。”
    新任礼部尚书沈墨枢起身,躬身一礼:“臣等无能,请陛下责罚。”
    朱允熥淡淡瞥了他一眼,问道:“朕让你们先拟定好条约,都拟定好了吧?”
    沈墨枢微微一怔。
    条约礼部当然早就定好了。
    但高丽一直不同意,没用啊。
    其实他是想改一改的,谈判嘛,就是双方互相讨价还价。
    虽然大明占据优势地位,但这样一字不改,高丽也不愿签啊。
    可他几次改动,都被政务处驳回了。
    这便让沈墨枢有点进退两难。
    条约不改,高丽不同意。
    条约修改,政务处又不通过。
    故而,双方的谈判便一直僵在那里,已经僵了快整整一年。
    今日陛下终于让朝堂上议论此事。
    “拟定好了,请陛下过目。”沈墨枢略一思索,还是从袖子里拿出那份早就拟写的条约。
    太监连忙走过来,接了过去,再送到朱允熥手中。
    朱允熥展开来一看,这份草案的内容,大致有几条。
    其一,高丽当向大明称臣,效仿倭国旧制,尊大明为宗主。
    自此,高丽王位永远由李氏一脉传承。
    不过,每一继位之君,须经大明朝廷册封,方具正统。
    此条款既彰显大明威仪,亦为高丽王室提供庇护,确保其国祚绵延。
    其二,应高丽之请,大明将派遣精锐之师进驻其境,护卫其国土与李氏王族的安全。
    驻军所需费用,皆由高丽承担,以示其诚意。
    大明将士远赴异邦,肩负守护盟友的重任。。
    其三,大明将倾力协助高丽重振经济,包括兴建一条自北平直通高丽国都的水泥大道以及一座大型海港,以畅通商贸,泽被民生。
    水泥大道在大明境内的部分,由大明负责修建;至于高丽境内,因其缺乏优质水泥与混凝土之技艺,大明将派遣能工巧匠,协助其完成建设。
    相关费用,皆由高丽支付,以体现合作之公平。
    此大道不仅是商贸要道,更是两国友谊的象征。
    待其落成,商贾往来,货物如流,民间交流必将愈发频繁,百姓福祉随之增进。
    海港亦是如此,大明派技术工人来协助兴建,费用由高丽承担。
    其四,本着睦邻友好的宗旨,双方承诺互利共荣,互通有无。
    大明与高丽将向彼此敞开市场,凡进出口贸易,皆互免所有关税,且不得在国内设任何针对性壁垒,以确保商流顺畅。
    高丽更欢迎大明商贾前往投资兴业,无论是大明银行的金融服务、大明日报的文化传播,抑或大明百货的各色商品,皆可自由经营。
    此举旨在让高丽亦能买到大明的商品,共享繁荣。
    ……
    PS:推荐一本朋友的新书,《大明:我真不想当蓝玉啊》,穿越成为蓝玉的小说,挺好看的!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5/5563/25435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