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我们没干什么,只是准备铲平晋阳而已
推荐阅读:维吉尔的综漫之旅、帝少的独宠娇妻、逍遥高手闯都市、仙家淘宝店、我们的1983、超自然进化、娱乐之教师也疯狂、飞针神医、我的模特女友、英雄联盟之上古卷轴、
“陛下可真是……出手不凡啊。”
对于李明陛下最近的“奇思妙想”,长孙无忌尽量高情商地点评道。
从杨太后所居住的后宫、到马车的驻泊地,还有一段距离。大明帝国的左右二位宰相并肩而行。
对于老同僚、老对头的抱怨,房玄龄不置可否道:
“陛下自有圣裁,我等亦步亦趋地跟从便是。”
这老房头归,但脚步倒是利索得很,让他差不多十五岁的长孙无忌跟得都有点吃力了。
“呼,可是……”长孙无忌深深地喘着气:
“陛下召集百万民夫前往山西战场,也就罢了。
“可陛下还要尽收天下油脂油膏,一并运往山西。
“为了一场并不影响大局的局部性战役,竟花费这么大的血本,这……是否太激进了?”
搜刮“民脂民膏”(字面意义),这就是李明从山西前线给后方下达的最高指示。
什么脂膏都可以,猪油、牛油、菜籽油、桐油……任何能起到润滑作用的玩意儿,来者不拒。
他和房玄龄两位大明宰相今日拜访皇太后,就是为了这条政令。
这件事,让长孙无忌很是抓狂。
“只是打个仗而已,要这么多精壮汉子和润滑油干什么?
“陛下到底想在山西干什么?”
房玄龄耸了耸肩膀:
“陛下的计谋,不是已经在来信里写得一清二楚了吗?
“先以民夫荡平山头,然后……”
“是的,我知道。可是……”长孙无忌打断道:
“陛下到底想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这么做,真的能成吗?耗费巨资如果一事无成,又该怎么办?”
对于工作搭子的一连串关键发问,房玄龄还是一脸无所谓的态度:
“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到真发生了再吧。陛下总有他的打算。”
长孙无忌听得太阳穴一跳。
有的时候,他真的很羡慕李明“十四奸党”的原始股东们。
房玄龄也好,杨太后也罢,还有房遗则、韦待价,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好大孙长孙延在内……
他们每一个人,都对李明有着近乎盲从的信任。
不论老大出了什么脑洞大开的鬼点子,他们都能心安理得地接受、支持、执行到底。
不像他长孙无忌这个半路出家的,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生怕翻车。
“油脂乃是金贵之物,即使在平州,也是价格不菲。
“陛下此举对战事有何影响,暂且未知。
“可是已经直接让全国油脂价格飞涨,严重影响了民生啊。”
长孙无忌旁敲侧击地叹息一声。
他这法并不是在夸张。
虽然在大唐来客的眼里,大明是一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
但是和大明自己纵向比较,战争还是对民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油脂类产品。
大明并没有超越时代的生产力,诸如花生、葵花籽之类的油料作物也还没有传入。
所以,每年的油料产量并不可观。
市场本来就,李明又以战争为由,突然加大了油脂的需求。
这么一番操作,哈耶克的大手果断发动,把油价托举到了高高在上的地位。
你不能只在自由市场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才赞颂哈圣的伟大。
“战争总是有代价的,油价上涨算不得大问题,大明百姓教育开化,大家与国共进退,会理解陛下的良苦用心的。”
房玄龄还是一脸的无所谓。
同样的,老房也并没有夸张。
大明百姓都是李明陛下的脑残粉。
只要陛下有需要,大伙儿暂时忍受一下物价腾飞的折腾,并不是不行。
油脂又不是米粮那样的生活必需品,几天不吃又饿不死人。
只要没有发生大规模饥荒,那就都不是事儿。
大明的公民主体,原先要么是辽东半汉半夷的边民,要么是高句丽的农奴,要么是被唐王朝和地方门阀双重剥削的河北佃农。
大家伙儿都是从苦日子过过来的,只要饿不死,做菜少吃点油倒也并不打紧,没有那么矫情。
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李明陛下的恩情啊。
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大明百姓是不屑于做的。
“战争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所幸,在陛下的精耕细作之下,我大明基础稳固,无需长孙公多操心。”
房玄龄把长孙无忌的第二个担忧也给堵了回去。
“这……就算民怨不沸腾,可此战的巨大成本,对国家财政也是巨大的压力吧!”长孙无忌还是很不踏实。
“百万民夫自不必,在全国范围内收购油脂更是一笔不的花费。”
听到“财政”两字,房玄龄的表情终于掀起了一点波澜。
如果他的儿子房遗则在现场,那掀起的恐怕就不是“一点”波澜,而得是惊涛骇浪了。
经常治国的朋友都知道,李明在大明实行的,是一套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为体、哈耶克为用了属于是。
这样操作虽然给国民经济打了一针鸡血,但是也容易造成天量的财政赤字。
为了偿还战争债券,首席大“会计”房遗则左支右绌,拆东墙补西墙,已经穷尽了一切财技。
现在,李明轻飘飘一道命令,又凭空造成了更为天量的支出。
这么大一个财税窟窿,该怎么补?
“再发行一期债券吧。只要战争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房玄龄支支吾吾。
这种把雷留到未来的做派,连他自己都没法服自己。
看着老房动摇的表情,长孙无忌乘胜追击:
“动用如此巨大的成本,只是为了一场战术上的胜利。
“这么做,值得吗?”
对于同僚的这个问题,房玄龄的回答倒是一贯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李明陛下总归是有办法的。”
长孙无忌也无语了。
谈话就像鬼打墙,回到了原点。
而两人也正好走到了各自的马车前。
“长孙公,你可还有其他问题?没有的话,恕我先告辞。”
房玄龄麻溜地爬上马车,迫不及待地和同僚告别,各走各的路。
虽然两人的办公室是同一个。
“……便如此吧,为了大明的国计民生,公与在下还需要再多费些心。”
长孙无忌知道老狐狸在躲避问题,但他也知道,只要老狐狸想,他不可能再从对方嘴里撬出什么有意义的回答。
临行前,房玄龄从车窗里探出脑袋,对长孙无忌喊道:
“长孙公,你年纪轻轻就脚步虚浮,应该多吃瘦肉多锻炼,少吃油腻少烦心。”
你这是在向我传授老当益壮的秘诀,还是在阴阳我瞎操心?……长孙无忌嘴角抽搐,眼看着房玄龄的马车扬长而去。
胡来,都特么胡来!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大明整个国家,从皇帝开始往下,都是在瞎搞胡搞!
“明明天下大势已定,山西的战况其实并不影响整场战争的战局了。
“却偏偏要在这最后一战上,倾注如此海量的资源……狮子搏兔也不是这个搏法吧!
“乱搞,乱搞!这工作谁爱干谁干!”
回办公室的一路上,长孙无忌抱怨了一路。
不过抱怨归抱怨,回到办公室以后,他还是很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
房玄龄早就安安静静地坐着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语气如常地问:
“关于征调百万民夫赴山西前线的调令,是否已经拟好?”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回答:
“已经草拟完成。待房相审核完毕无误,便发各级州县执行。”
房玄龄面无表情地点头:“关于第六十二期战争公债……”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接下任务:
“我这就起草募集明书。”
即使心中有再多的疑问。
但既然李明陛下已经下了决定,那长孙无忌作为臣下,便只有执行到底。
这是李明与他父亲的最大区别。
李世民在下决策之前,会与心腹讨论对错得失,突出一个听劝。
而李明则完全是独断专行,不需要属下的意见,只需要属下的忠实执行。
但父子之间也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拿定的主意,基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最后都证实是正确的。
只要结果没有问题,那就算过程再怎么离奇,终究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吧?
“近朱者赤,我也是多少沾染了‘十四党’的习气啊。”
长孙无忌无奈地苦笑。
…………
几天以后,大明各地州县陆续收到来自上峰的奇怪命令:
收集壮汉和润滑油,火速送往山西战场。
这是什么命令?这得花多少钱,对战局又能有什么帮助?
每一位地方官都对这条没头没尾、又耗资巨大的政令感到费解。
但是在执行环节,没有一位官员有二话。
他们尽心尽责地收购食油、征集民夫,不折不扣地完成上面派发下来的配额。
以平州为圆心,海量的人员和物资开始了调动。
他们如同血细胞,沿着大明在全国各地修建、如同血管一般错综复杂的驰道和运河,往黄河集中。
黄河岸边,成千上万的民夫、脚夫和船员整装待发。所有的资源将在这里统一装船,逆流而上,向山西方向进发。
大明仿佛一个完整的机体,忠实地执行着头脑发出的指令。
…………
“儿臣拜见母后。”
“……母后。”
安顿在平州的数日之后,李承乾和李治依照约定,共同来到杨太后的下榻处请安。
李承乾的这声“母后”得扭扭捏捏,相比之下,礼学家李治就喊得理直气壮多了。
虽然大唐的皇帝和皇储喊首席逆贼的母亲为“母后”,听上去有些怪怪的。
但是杨太后此时顶着的头衔,是正儿八经的大唐太上皇李世民之正妻。
还真是他俩名正言顺的“母后”,名义上的。
“请坐吧。辽东苦寒之地,二位屈尊在此,可还住得习惯?”
杨太后满面春风地招呼着二位,让下人替二位贵客看茶。
“谢母后。”
太后态度随和,两位“儿臣”可一点也不敢放松,僵硬地各自座。
因为他俩面前的这位妇人,不仅是名义上的皇太后。
更是实质上的大明女皇。
他俩算是看出来了,李明带兵出征,就由杨太后负责看家。
凡军国大事,二位宰相在达成一致以后,还须得到太后的首肯。
太后和家臣,形成了稳定而微妙的互相制衡关系。
加上李明亲自设计的、复杂精妙、除了他本人无人能驾驭的官僚体系,直接避免了一方独大的可能性。
这才是李明敢放心御驾亲征的政治基础。
至于杨太后能否起到牵制房玄龄、长孙无忌两条老狐狸的作用,李承乾和李治不知道。
但他俩知道,只要杨太后有这个心,他俩多半是见不到明天的太阳的……
“呵呵,你们不必如此拘束。”
杨太后捂嘴微笑,开门见山道:
“李明特意交代过,务必保护皇族的周全,尤其是二位‘生命安全’。”
真是用最温柔的语气出最恐怖的话,两人闻言,哪敢放轻松,身体绷得更直了。
交代完了该交代的事,似乎是感到气氛有些凝重,杨太后换了一个话题:
“二位在平州住得可习惯?来惭愧,如二位所知,大明的皇帝陛下并不是一个喜欢讲究排场的人。
“所以,皇族的居所可能未必有太极宫那么堂皇,还请二位见谅。”
杨太后还是得保守了,这里的住处何止是“没有那么堂皇”。
和太极宫一比简直是寒酸。
以至于她自己都没好意思自称“皇宫”,只是笼统地称之为“居所”。
李治还是反应快,立即答道:
“与民同甘共苦,颇有汉文帝之风。我们的父皇最是推崇汉文帝。”
杨太后对这个满分答案微微点头,道:
“居所虽,但平州很大。二位若是不嫌弃偏远,可以在城内多走走、多看看,领略与关中不同的风土人情。”
李承乾注意到了这句话里暗含的意思:
“母后是,吾等可以出入此地?”
杨后掩嘴微微一笑:
“何出此言?二位当然可以自由出入。阿兕子来平州的第二天就满城转悠了。”
两位老哥惊讶地互视一眼。
难怪,这几天都没怎么看见李明达的人。
那姑娘还真是……随遇而安啊!
“谢母后,谢李明……陛下宽大为怀。”
李承乾诚恳地一拜。
确实,他现在的衣食住行虽然远比不上在大唐时那般排场,但和大明本身的皇族——也就是李明和杨太后——基本是平等的。
他甚至还享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虽然,不必多也知道,暗中一定又很多暗哨在“保护”着他。
对一名亡国之君来,对一个本应上刑场的期货死人来,能有这样的待遇,夫复何求?
不好李明这么做,是出于兄弟手足之情,还是纯粹没把他俩放在眼里、压根没觉得两位哥哥会对他的家庭帝位构成任何挑战。
但是从结果上看,总还是双赢的。
“二位何必如此见外。”杨后温婉地笑道: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不管这句话是否出自真心,李承乾和李治仍然大受触动。
僵硬的氛围不知不觉柔和了下来,三人自然而然地聊了起来。
“居然还有这件事,韦珪变成了这幅样子?”
杨太后捂着嘴叹息。
李治忍住捧腹大笑的冲动,作沉重状:
“是啊,自从那天与母后惊鸿一瞥以后,韦姨娘便时而颐指气使,仿佛是天地的主宰一般;又时而卑微怯懦,如同最低贱的蝼蚁。
“好像两个灵魂,被囚禁在一副躯壳之中似的。”
听上去,似乎李唐皇族内部又经过了一系列的宫斗,韦珪是斗败的一方,被整成了精神分裂。
也是,在确定李承乾、李治的生命威胁被解除以后,韦珪岂是他俩的对手?
“竟然还有此事,真是令人扼腕。”
杨太后感到真诚的惋惜,就像看见路边被马车碾过的死猫一样。
“看来你们来到平州之后,还是发生了不少事啊。”
李承乾立刻接上话茬:
“儿臣发现,平州的气氛相比我们初来乍到时有些变化,百姓似乎在忙碌着什么。
“难道在我们来到此地以后,也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对于这个问题,杨氏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与韦妃失心疯相比,并不是什么大事。”
话已至此,李承乾和李治便不好多问了。
他俩还是很有比数的。
不论杨太后嘴上得再好听,但是双方心里都很清楚,他俩只是俘虏。
身为俘虏,如果乱打探人家的军事机密,那就不礼貌了。
就在两人以为谈话到此为止的时候。
便听得杨后淡淡地补了一句:
“我们只是,准备铲平晋阳而已。”
对于李明陛下最近的“奇思妙想”,长孙无忌尽量高情商地点评道。
从杨太后所居住的后宫、到马车的驻泊地,还有一段距离。大明帝国的左右二位宰相并肩而行。
对于老同僚、老对头的抱怨,房玄龄不置可否道:
“陛下自有圣裁,我等亦步亦趋地跟从便是。”
这老房头归,但脚步倒是利索得很,让他差不多十五岁的长孙无忌跟得都有点吃力了。
“呼,可是……”长孙无忌深深地喘着气:
“陛下召集百万民夫前往山西战场,也就罢了。
“可陛下还要尽收天下油脂油膏,一并运往山西。
“为了一场并不影响大局的局部性战役,竟花费这么大的血本,这……是否太激进了?”
搜刮“民脂民膏”(字面意义),这就是李明从山西前线给后方下达的最高指示。
什么脂膏都可以,猪油、牛油、菜籽油、桐油……任何能起到润滑作用的玩意儿,来者不拒。
他和房玄龄两位大明宰相今日拜访皇太后,就是为了这条政令。
这件事,让长孙无忌很是抓狂。
“只是打个仗而已,要这么多精壮汉子和润滑油干什么?
“陛下到底想在山西干什么?”
房玄龄耸了耸肩膀:
“陛下的计谋,不是已经在来信里写得一清二楚了吗?
“先以民夫荡平山头,然后……”
“是的,我知道。可是……”长孙无忌打断道:
“陛下到底想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这么做,真的能成吗?耗费巨资如果一事无成,又该怎么办?”
对于工作搭子的一连串关键发问,房玄龄还是一脸无所谓的态度:
“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到真发生了再吧。陛下总有他的打算。”
长孙无忌听得太阳穴一跳。
有的时候,他真的很羡慕李明“十四奸党”的原始股东们。
房玄龄也好,杨太后也罢,还有房遗则、韦待价,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好大孙长孙延在内……
他们每一个人,都对李明有着近乎盲从的信任。
不论老大出了什么脑洞大开的鬼点子,他们都能心安理得地接受、支持、执行到底。
不像他长孙无忌这个半路出家的,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生怕翻车。
“油脂乃是金贵之物,即使在平州,也是价格不菲。
“陛下此举对战事有何影响,暂且未知。
“可是已经直接让全国油脂价格飞涨,严重影响了民生啊。”
长孙无忌旁敲侧击地叹息一声。
他这法并不是在夸张。
虽然在大唐来客的眼里,大明是一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
但是和大明自己纵向比较,战争还是对民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油脂类产品。
大明并没有超越时代的生产力,诸如花生、葵花籽之类的油料作物也还没有传入。
所以,每年的油料产量并不可观。
市场本来就,李明又以战争为由,突然加大了油脂的需求。
这么一番操作,哈耶克的大手果断发动,把油价托举到了高高在上的地位。
你不能只在自由市场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才赞颂哈圣的伟大。
“战争总是有代价的,油价上涨算不得大问题,大明百姓教育开化,大家与国共进退,会理解陛下的良苦用心的。”
房玄龄还是一脸的无所谓。
同样的,老房也并没有夸张。
大明百姓都是李明陛下的脑残粉。
只要陛下有需要,大伙儿暂时忍受一下物价腾飞的折腾,并不是不行。
油脂又不是米粮那样的生活必需品,几天不吃又饿不死人。
只要没有发生大规模饥荒,那就都不是事儿。
大明的公民主体,原先要么是辽东半汉半夷的边民,要么是高句丽的农奴,要么是被唐王朝和地方门阀双重剥削的河北佃农。
大家伙儿都是从苦日子过过来的,只要饿不死,做菜少吃点油倒也并不打紧,没有那么矫情。
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李明陛下的恩情啊。
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大明百姓是不屑于做的。
“战争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所幸,在陛下的精耕细作之下,我大明基础稳固,无需长孙公多操心。”
房玄龄把长孙无忌的第二个担忧也给堵了回去。
“这……就算民怨不沸腾,可此战的巨大成本,对国家财政也是巨大的压力吧!”长孙无忌还是很不踏实。
“百万民夫自不必,在全国范围内收购油脂更是一笔不的花费。”
听到“财政”两字,房玄龄的表情终于掀起了一点波澜。
如果他的儿子房遗则在现场,那掀起的恐怕就不是“一点”波澜,而得是惊涛骇浪了。
经常治国的朋友都知道,李明在大明实行的,是一套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为体、哈耶克为用了属于是。
这样操作虽然给国民经济打了一针鸡血,但是也容易造成天量的财政赤字。
为了偿还战争债券,首席大“会计”房遗则左支右绌,拆东墙补西墙,已经穷尽了一切财技。
现在,李明轻飘飘一道命令,又凭空造成了更为天量的支出。
这么大一个财税窟窿,该怎么补?
“再发行一期债券吧。只要战争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房玄龄支支吾吾。
这种把雷留到未来的做派,连他自己都没法服自己。
看着老房动摇的表情,长孙无忌乘胜追击:
“动用如此巨大的成本,只是为了一场战术上的胜利。
“这么做,值得吗?”
对于同僚的这个问题,房玄龄的回答倒是一贯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李明陛下总归是有办法的。”
长孙无忌也无语了。
谈话就像鬼打墙,回到了原点。
而两人也正好走到了各自的马车前。
“长孙公,你可还有其他问题?没有的话,恕我先告辞。”
房玄龄麻溜地爬上马车,迫不及待地和同僚告别,各走各的路。
虽然两人的办公室是同一个。
“……便如此吧,为了大明的国计民生,公与在下还需要再多费些心。”
长孙无忌知道老狐狸在躲避问题,但他也知道,只要老狐狸想,他不可能再从对方嘴里撬出什么有意义的回答。
临行前,房玄龄从车窗里探出脑袋,对长孙无忌喊道:
“长孙公,你年纪轻轻就脚步虚浮,应该多吃瘦肉多锻炼,少吃油腻少烦心。”
你这是在向我传授老当益壮的秘诀,还是在阴阳我瞎操心?……长孙无忌嘴角抽搐,眼看着房玄龄的马车扬长而去。
胡来,都特么胡来!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大明整个国家,从皇帝开始往下,都是在瞎搞胡搞!
“明明天下大势已定,山西的战况其实并不影响整场战争的战局了。
“却偏偏要在这最后一战上,倾注如此海量的资源……狮子搏兔也不是这个搏法吧!
“乱搞,乱搞!这工作谁爱干谁干!”
回办公室的一路上,长孙无忌抱怨了一路。
不过抱怨归抱怨,回到办公室以后,他还是很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
房玄龄早就安安静静地坐着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语气如常地问:
“关于征调百万民夫赴山西前线的调令,是否已经拟好?”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回答:
“已经草拟完成。待房相审核完毕无误,便发各级州县执行。”
房玄龄面无表情地点头:“关于第六十二期战争公债……”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接下任务:
“我这就起草募集明书。”
即使心中有再多的疑问。
但既然李明陛下已经下了决定,那长孙无忌作为臣下,便只有执行到底。
这是李明与他父亲的最大区别。
李世民在下决策之前,会与心腹讨论对错得失,突出一个听劝。
而李明则完全是独断专行,不需要属下的意见,只需要属下的忠实执行。
但父子之间也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拿定的主意,基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最后都证实是正确的。
只要结果没有问题,那就算过程再怎么离奇,终究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吧?
“近朱者赤,我也是多少沾染了‘十四党’的习气啊。”
长孙无忌无奈地苦笑。
…………
几天以后,大明各地州县陆续收到来自上峰的奇怪命令:
收集壮汉和润滑油,火速送往山西战场。
这是什么命令?这得花多少钱,对战局又能有什么帮助?
每一位地方官都对这条没头没尾、又耗资巨大的政令感到费解。
但是在执行环节,没有一位官员有二话。
他们尽心尽责地收购食油、征集民夫,不折不扣地完成上面派发下来的配额。
以平州为圆心,海量的人员和物资开始了调动。
他们如同血细胞,沿着大明在全国各地修建、如同血管一般错综复杂的驰道和运河,往黄河集中。
黄河岸边,成千上万的民夫、脚夫和船员整装待发。所有的资源将在这里统一装船,逆流而上,向山西方向进发。
大明仿佛一个完整的机体,忠实地执行着头脑发出的指令。
…………
“儿臣拜见母后。”
“……母后。”
安顿在平州的数日之后,李承乾和李治依照约定,共同来到杨太后的下榻处请安。
李承乾的这声“母后”得扭扭捏捏,相比之下,礼学家李治就喊得理直气壮多了。
虽然大唐的皇帝和皇储喊首席逆贼的母亲为“母后”,听上去有些怪怪的。
但是杨太后此时顶着的头衔,是正儿八经的大唐太上皇李世民之正妻。
还真是他俩名正言顺的“母后”,名义上的。
“请坐吧。辽东苦寒之地,二位屈尊在此,可还住得习惯?”
杨太后满面春风地招呼着二位,让下人替二位贵客看茶。
“谢母后。”
太后态度随和,两位“儿臣”可一点也不敢放松,僵硬地各自座。
因为他俩面前的这位妇人,不仅是名义上的皇太后。
更是实质上的大明女皇。
他俩算是看出来了,李明带兵出征,就由杨太后负责看家。
凡军国大事,二位宰相在达成一致以后,还须得到太后的首肯。
太后和家臣,形成了稳定而微妙的互相制衡关系。
加上李明亲自设计的、复杂精妙、除了他本人无人能驾驭的官僚体系,直接避免了一方独大的可能性。
这才是李明敢放心御驾亲征的政治基础。
至于杨太后能否起到牵制房玄龄、长孙无忌两条老狐狸的作用,李承乾和李治不知道。
但他俩知道,只要杨太后有这个心,他俩多半是见不到明天的太阳的……
“呵呵,你们不必如此拘束。”
杨太后捂嘴微笑,开门见山道:
“李明特意交代过,务必保护皇族的周全,尤其是二位‘生命安全’。”
真是用最温柔的语气出最恐怖的话,两人闻言,哪敢放轻松,身体绷得更直了。
交代完了该交代的事,似乎是感到气氛有些凝重,杨太后换了一个话题:
“二位在平州住得可习惯?来惭愧,如二位所知,大明的皇帝陛下并不是一个喜欢讲究排场的人。
“所以,皇族的居所可能未必有太极宫那么堂皇,还请二位见谅。”
杨太后还是得保守了,这里的住处何止是“没有那么堂皇”。
和太极宫一比简直是寒酸。
以至于她自己都没好意思自称“皇宫”,只是笼统地称之为“居所”。
李治还是反应快,立即答道:
“与民同甘共苦,颇有汉文帝之风。我们的父皇最是推崇汉文帝。”
杨太后对这个满分答案微微点头,道:
“居所虽,但平州很大。二位若是不嫌弃偏远,可以在城内多走走、多看看,领略与关中不同的风土人情。”
李承乾注意到了这句话里暗含的意思:
“母后是,吾等可以出入此地?”
杨后掩嘴微微一笑:
“何出此言?二位当然可以自由出入。阿兕子来平州的第二天就满城转悠了。”
两位老哥惊讶地互视一眼。
难怪,这几天都没怎么看见李明达的人。
那姑娘还真是……随遇而安啊!
“谢母后,谢李明……陛下宽大为怀。”
李承乾诚恳地一拜。
确实,他现在的衣食住行虽然远比不上在大唐时那般排场,但和大明本身的皇族——也就是李明和杨太后——基本是平等的。
他甚至还享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虽然,不必多也知道,暗中一定又很多暗哨在“保护”着他。
对一名亡国之君来,对一个本应上刑场的期货死人来,能有这样的待遇,夫复何求?
不好李明这么做,是出于兄弟手足之情,还是纯粹没把他俩放在眼里、压根没觉得两位哥哥会对他的家庭帝位构成任何挑战。
但是从结果上看,总还是双赢的。
“二位何必如此见外。”杨后温婉地笑道: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不管这句话是否出自真心,李承乾和李治仍然大受触动。
僵硬的氛围不知不觉柔和了下来,三人自然而然地聊了起来。
“居然还有这件事,韦珪变成了这幅样子?”
杨太后捂着嘴叹息。
李治忍住捧腹大笑的冲动,作沉重状:
“是啊,自从那天与母后惊鸿一瞥以后,韦姨娘便时而颐指气使,仿佛是天地的主宰一般;又时而卑微怯懦,如同最低贱的蝼蚁。
“好像两个灵魂,被囚禁在一副躯壳之中似的。”
听上去,似乎李唐皇族内部又经过了一系列的宫斗,韦珪是斗败的一方,被整成了精神分裂。
也是,在确定李承乾、李治的生命威胁被解除以后,韦珪岂是他俩的对手?
“竟然还有此事,真是令人扼腕。”
杨太后感到真诚的惋惜,就像看见路边被马车碾过的死猫一样。
“看来你们来到平州之后,还是发生了不少事啊。”
李承乾立刻接上话茬:
“儿臣发现,平州的气氛相比我们初来乍到时有些变化,百姓似乎在忙碌着什么。
“难道在我们来到此地以后,也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对于这个问题,杨氏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与韦妃失心疯相比,并不是什么大事。”
话已至此,李承乾和李治便不好多问了。
他俩还是很有比数的。
不论杨太后嘴上得再好听,但是双方心里都很清楚,他俩只是俘虏。
身为俘虏,如果乱打探人家的军事机密,那就不礼貌了。
就在两人以为谈话到此为止的时候。
便听得杨后淡淡地补了一句:
“我们只是,准备铲平晋阳而已。”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669/216194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