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叛贼守国门
推荐阅读:山村小神医、星沉暗夜、十界主宰、混沌剑神、夫人她马甲又轰动全城了、我修仙全靠被动、我团宠小师妹,嚣张点怎么了、上门龙婿、从学霸开始、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长安城,人心不稳,人心浮动,人心惶惶。
原本闹忙的街道空空荡荡,甚至连个流民或者乞丐的踪影都难寻觅。
昔日繁华的帝国中心,几乎完全沦为了一座鬼城。庄严高大的楼房城墙仍在,而它们的主人却不见踪迹,显得格外冷清诡异。
围墙高耸的深宅大院,宾客行色匆匆,在槐树的阴影下,留下一抹抹鬼影似的赤红色。
红,对大唐人来是高贵的颜色,普通贩夫走卒不得穿红。
而院子里的宾客们,无不身穿象征着高级品秩的赤红圆领袍。这些贵人们全程低着头,保持着沉默。
即使碰见相熟的同僚,他们也只是微微点点头,一言不发,仿佛是为了刻意配合长安城死气沉沉的氛围似的。
大院的中心,树影掩映的一座楼阁。
碧瓦朱檐,阆苑琼楼,有如神仙的住所一般——虽奢华精美,但却清冷无比,不接地气。
楼阁的正堂非常宽敞,穿过窗户的光线都无法覆盖整个房间。导致即使在大白天,堂里也黑漆漆的。
诸位贵宾悉数座,正堂没有点灯,他们的脸都隐藏在了黑暗之中,就像佛堂的一尊尊泥塑菩萨像,威严而不近人情。
“今次烦请诸君莅临寒舍是为了什么,想必诸位也心中有数。”
黑暗的主座方向,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原来那个座位上一直有人,只是因为环境太黑,咋看之下,就像一团边缘不定的模糊阴影。
“主上是天,主上的圣意如同天意,我等凡人难以逆料。”座下,一个刚健的声音回答道。
主人轻笑一声:
“张使君,如今京中的形势想必您也知晓。现时不比以往,我等不妨打开天窗亮话——
“宫中最近的异常,诸君有什么看法?”
一片沉默。
在家里怼天怼地别人管不着,但是聚众探讨宫里的动向,是很犯忌讳的。
若是在平时,随便一封“大不敬”的弹劾折子就能让在座的所有人吃不了兜着走。
再吃一个“意图谋反”的全族超级大满贯也不是不可能。
否则你们这么关心圣人的起居干什么?总不是想钻个空子,和后宫嫔妃谈谈心吧?
但是,正如开场所言,现在不是过去了。
有“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杵在那里,再玩宫斗政斗,那就未免显得太不识时务了。
就目前这战况,你就算真的是忠臣,可能一觉醒来就变成“反贼”了。
过了许久,一个苍老的叹息声。
一位老臣幽然开口,打破了长久的沉默:
“前几日,我等照常入宫等候陛下差遣,却被宦官以陛下身体不适、不便会客为由,请出了宫。
“接下去的数日,一直到今天,一次朝会也没有召开。
“若陛下真的龙体欠安,那可病得太严重了。”
话虽然这么,但听他淡定的语气,可一点也不为陛下的“重病”而感到担心。
他一开口,便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附和:
“正如安平县公所言。
“陛下想必病得非常、非常重。
“事关社稷存续,宦官却不许臣等探病。这可如何是好啊。”
他们知道宦官在忽悠他们,但他们就是不破。
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功底还是很在线的。
宅邸的主人单刀直入:
“某以为,陛下未必在宫里,可能出宫寻访名医了。诸君以为呢?”
此言一出,在座的衮衮诸公又陷入了沉默。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宫里的近况,诸公早就通过宫人的大嘴知道个七七八八了。
皇帝北狩,宗亲和妃嫔们也跟着一起北上了。
现在的太极宫,只有一群宦官宫女在那儿空转,营造一个一切如常的假象。
这个假象维持了数日,今天到底是被戳破了。
“陛下乃是国家的大脑。陛下出宫,如群龙无首,我等该如何自处?如何替天子守好国门?
“这就是某邀请诸位的原因。”
主人得很是直白。
若是换做魏晋南北朝的“美好旧日”,什么?皇帝不在家?
还有这种好事?
权臣们早就毛遂自荐,竞争上岗了,哪里还轮得到主持人专门召集大伙儿。
只是现在和礼崩乐坏的南北朝还不一样。
不是因为大唐的大臣们都是忠心耿耿的模范员工——毕竟大家都是从隋末大乱斗海选出来的有为中老年,谁不想进步呢?
还是因为那个最不寻常的因子——大明。
大明天兵所至,一切皆成齑粉。
还是那句话,在“大明”的霍霍屠刀下,你还在这时候玩宫斗、政斗这类儿戏,那就未免有些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了。
毕竟大明最可怕的,不是她那训练有素、又仿佛无穷无尽的军队,也不是那壕气的铠甲、巨舰等优良装备。
甚至不是那雄厚得如同无底洞一般的国力。
而是那个新兴帝国的统治者本身,李明。
那厮……那位陛下喜怒无常,最是让人捉摸不定。
虽然他正在和他的皇兄李承乾打生打死。
但你若是敢篡了李承乾的位,鬼知道那货会不会给你安个“敢欺负我大兄”的罪名,让你全族体验一下渭水的深浅。
那位的暴君,给京中群臣的心里留下了大大的阴影,让他们不敢对摇摇欲坠的李唐江山踢上一脚。
叛军守国门了属于是。
一个慢条斯理的声音:
“臣下乃是圣上的眼耳口鼻手。圣上在哪,臣下就应该在哪,否则便是不称职。
“如今陛下出宫,臣下岂有安坐京城之理?”
瞧瞧,瞧瞧,所以别人家学渊源,能当御史呢。
能把“咱们跑路吧”得那么清新脱俗,不愧是文化人。
“韦御史所言差异。陛下微服私访,我等更应替陛下打点好国事,以待圣驾归朝才是。”
跑路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因为经过几轮筛选,有跑路意向的家伙已经基本润光了。
从李明“风起于萍末”的原始股东,到监国时期带去辽东的一大批自己人,大明先后两次横扫中原。
以及这次陛下突然“重病”病遁。
理想甚高甚大的、天生有反骨的、或者意志不坚定的,在这几轮筛选过后,该跑的都跑光了。
毕竟连陛下都跑路了。
现在还能坚守在长安的大臣,那是真正的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的。
出乎意料的,这样的“顽石”还挺多。
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一方面,李世民陛下余威尚在。看在老上司的份上,大唐群臣的忠诚度还是有点保障的。
另一方面,则是李明陛下太可怕了。
历经多次乱世,各种拟人非拟人的统治者,各大家族也见识过不少了。
整治老百姓的统治者有很多,但专门整治“各大家族”本身的,那个李明陛下好像还是头一个。
为了保护本族的利益,延续家门,这些顽固派报团取暖,自动团结在“大唐”这杆大旗之下。
尽管李世民、李承乾两位陛下对士族门阀的态度也不咋地。
但是和李明相比,那简直和春风拂面一样温柔。
这些大族在朝中的代表,已经下定决心要和大唐一条路走到黑了。
“诸位的也是。”韦御史没有坚持。
能够确认诸位同僚还愿意坚守长安,有着抵抗到底的意志,这个务虚会就算没有白开。
只是留着归留着,大家的抵抗意志再怎么坚定,但是对如何“替天子守国门”这个问题上,仍然拿不出一个像样的主意。
并非诸君无能,而是明军太豪横。
一力降十会,当大明以数倍于己的国力泰山压顶时,一切计谋都只是雕虫技而已。
强如天可汗,也只能左支右拙,狼狈不堪。
更何况,现在的大唐已经叠满了debuff。
从百姓跑路造反、到南方势力投敌,真正是内忧外患不停。
莫看这么大一个国家,长安诸君所能动用的资源属实有限。
“我等不能为君分忧,真是枉为人臣!”
那个苍老的“安平县公”哀叹道。
旁人莫能回答,只是在一边唉声叹气而已。
出生,死亡,和被李明碾过,这是他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宿命。
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总算让阴森的大堂显得有人气了起来。
只是除了“大唐药丸”以外,他们并没有讨论出个什么结果。
主座之上,主会人也是轻轻叹了一口气,换了一个话题:
“岭南道传来的消息,真腊正在骚扰我国南方边境,杀戮男丁,掠走妇孺为奴。”
岭南还是忠于大唐的,所以时不时还会向长安报告消息,虽然日常传信的延迟比较高,又隔着一大片反贼地区。
那地方处于一个比较奇妙的境地,唐朝人讲“南方”,指代的一般是长江、甚至淮河以南的地界。
至于岭南,那地方在初唐时期实在是太热了,距离“化外”也就一步之遥,融化的化。所以默认是排除出讨论范围的。
这也是岭南人、尤其是当地汉人坚持抱紧大唐大腿的原因——
好不容易当了一回“国人”,他们可不想再被打回“野人”,和其他南方野人在丛林里为了一根香蕉打死打活。
如今岭南道被南蛮骚扰、前来长安求援,诸君闻言,顿时一片哗然。
“真腊……是哪个地方?”
“曾经被林邑蹂躏的南蛮国。”
“哦……那林邑又是什么地方?”
“……”
在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以后,众臣都感到了难以遏制的愤怒和窝囊。
一个甚少耳闻的鼻屎国,居然敢公然欺辱我泱泱大唐了!
而更令他们感到屈辱的是,他们只能听着这坏消息,而毫无办法!
因为大唐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所有主力都投入到了山西战场的绞肉机里,各地空虚。
甚至连首都长安的防御,都是不少地方是开着天窗的,只有二流的卫戍部队躲在城墙后面充数。
更不用提那比南海还深的财政窟窿了。
大唐拿头去组建一支可以在热带丛林作战的野战军?朝廷诸公拿头去支援远在万里之外的岭南?
“想当年,陛下率领我们踏破突厥可汗牙帐,其威赫赫,犹在眼前。
“这才一眨眼的工夫,我大唐竟沦至此……”
不少老臣哀声感慨,带着哭腔。
情绪甚至比得知陛下抛弃首都“跑路”还要激动得多。
毕竟大家虽然一口一个“明贼”,但心里也清楚,这场“明唐争霸”终究是老李家的家事。
大家根子里还是“自己人”。
然而,那个真腊是什么鬼?哪个犄角旮旯里冒出来的猴子!
我们华夏,居然还能被那种的角色欺负?!
这就让大家很难受了。
“国家有难,妖魔横行啊……”
主座上传来一声深深的叹息。
客座也是一片叹息:“刘侍郎所言极是。”
在迷茫和沮丧的氛围中,众人如正午的浓雾般渐渐散去,正堂恢复了之前的死寂。
…………
“皇弟,你朕和你离开长安这么久,京中群臣大概也能看出端倪。他们会不会背着朕,做些祸国殃民的坏事?”
“应——该——不——会——吧,有——李——明——镇——着——”
“呵,也对,那条恶狼倒是条看门的好狗。”
在大唐群臣集体抑郁的同时,大唐的皇帝,李承乾陛下,正在畅快地纵马奔驰。
他的皇太弟李治骑着马,勉勉强强地跟在后面,生怕一开口把自己的舌头给咬了。
在二位贵人的身后,射匮可汗称心率领着突厥亲兵紧紧跟随,一路警戒,护卫着漫长的皇家车队。
他们依照原计划,离开蒲州以后,便沿着黄河北上,寻找着大明水师的防守空当、又水流缓慢的渡口,渡过黄河再掉头往南,回到关中。
一路上,他们轻车简从,华贵的龙辇凤辇一律换成朴实无华的普通富家马车。
毕竟向北就是战区了,不想被当靶子就低调点。
这正好遂了李承乾的意。
他直接弃车上马,撒丫子就飞奔起来。
如同龙归大海。
在马背上的李承乾和平时的李承乾,完全是两个人。
平时的李承乾不是咳血就是体虚,一副气息奄奄的样子,好像命不久矣,一个不注意就随时有可能崩。
可只要一上马,陛下就立刻恢复生龙活虎的状态,那勃勃英姿,宛如年轻的天策上将再临。
“陛——下——请——慢——些——”
李治豁出去了,猛地一夹马腹,不料脚下一松,眼前一黑,便要坠下马去。
他头脑一片空白,只觉天旋地转。
下一秒,他已经坐在了阿兄的马鞍上了。
“你怎么这么不心?骑慢点呀。”李承乾单手将已经不的弟弟捞了上来,顺便责怪一声。
“……”李治张了张嘴,竟无言以对。
不是陛下,危险驾驶的不是您么……
不过现在不是晃神的时候。
李治定了定神,道:
“陛下请心,前方有危险。”
李承乾嘴角一勾,非常自信:“哦?什么危险?”
李治向前指了指。
前面是一道山坡,两边是悬崖峭,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隘口。
在这条必经之路上,两名武士挡在路中央。
他俩扛着枪,一看就位阶不高,只是最基层的大头兵。
但是他们的铠甲依旧非常厚实,护心镜上还纹着狮虎的装饰,在阳光下反射着明亮的光泽。
这身夸张的单兵装备,可太有辨识度了……
是明军!
(本章完)
原本闹忙的街道空空荡荡,甚至连个流民或者乞丐的踪影都难寻觅。
昔日繁华的帝国中心,几乎完全沦为了一座鬼城。庄严高大的楼房城墙仍在,而它们的主人却不见踪迹,显得格外冷清诡异。
围墙高耸的深宅大院,宾客行色匆匆,在槐树的阴影下,留下一抹抹鬼影似的赤红色。
红,对大唐人来是高贵的颜色,普通贩夫走卒不得穿红。
而院子里的宾客们,无不身穿象征着高级品秩的赤红圆领袍。这些贵人们全程低着头,保持着沉默。
即使碰见相熟的同僚,他们也只是微微点点头,一言不发,仿佛是为了刻意配合长安城死气沉沉的氛围似的。
大院的中心,树影掩映的一座楼阁。
碧瓦朱檐,阆苑琼楼,有如神仙的住所一般——虽奢华精美,但却清冷无比,不接地气。
楼阁的正堂非常宽敞,穿过窗户的光线都无法覆盖整个房间。导致即使在大白天,堂里也黑漆漆的。
诸位贵宾悉数座,正堂没有点灯,他们的脸都隐藏在了黑暗之中,就像佛堂的一尊尊泥塑菩萨像,威严而不近人情。
“今次烦请诸君莅临寒舍是为了什么,想必诸位也心中有数。”
黑暗的主座方向,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原来那个座位上一直有人,只是因为环境太黑,咋看之下,就像一团边缘不定的模糊阴影。
“主上是天,主上的圣意如同天意,我等凡人难以逆料。”座下,一个刚健的声音回答道。
主人轻笑一声:
“张使君,如今京中的形势想必您也知晓。现时不比以往,我等不妨打开天窗亮话——
“宫中最近的异常,诸君有什么看法?”
一片沉默。
在家里怼天怼地别人管不着,但是聚众探讨宫里的动向,是很犯忌讳的。
若是在平时,随便一封“大不敬”的弹劾折子就能让在座的所有人吃不了兜着走。
再吃一个“意图谋反”的全族超级大满贯也不是不可能。
否则你们这么关心圣人的起居干什么?总不是想钻个空子,和后宫嫔妃谈谈心吧?
但是,正如开场所言,现在不是过去了。
有“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杵在那里,再玩宫斗政斗,那就未免显得太不识时务了。
就目前这战况,你就算真的是忠臣,可能一觉醒来就变成“反贼”了。
过了许久,一个苍老的叹息声。
一位老臣幽然开口,打破了长久的沉默:
“前几日,我等照常入宫等候陛下差遣,却被宦官以陛下身体不适、不便会客为由,请出了宫。
“接下去的数日,一直到今天,一次朝会也没有召开。
“若陛下真的龙体欠安,那可病得太严重了。”
话虽然这么,但听他淡定的语气,可一点也不为陛下的“重病”而感到担心。
他一开口,便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附和:
“正如安平县公所言。
“陛下想必病得非常、非常重。
“事关社稷存续,宦官却不许臣等探病。这可如何是好啊。”
他们知道宦官在忽悠他们,但他们就是不破。
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功底还是很在线的。
宅邸的主人单刀直入:
“某以为,陛下未必在宫里,可能出宫寻访名医了。诸君以为呢?”
此言一出,在座的衮衮诸公又陷入了沉默。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宫里的近况,诸公早就通过宫人的大嘴知道个七七八八了。
皇帝北狩,宗亲和妃嫔们也跟着一起北上了。
现在的太极宫,只有一群宦官宫女在那儿空转,营造一个一切如常的假象。
这个假象维持了数日,今天到底是被戳破了。
“陛下乃是国家的大脑。陛下出宫,如群龙无首,我等该如何自处?如何替天子守好国门?
“这就是某邀请诸位的原因。”
主人得很是直白。
若是换做魏晋南北朝的“美好旧日”,什么?皇帝不在家?
还有这种好事?
权臣们早就毛遂自荐,竞争上岗了,哪里还轮得到主持人专门召集大伙儿。
只是现在和礼崩乐坏的南北朝还不一样。
不是因为大唐的大臣们都是忠心耿耿的模范员工——毕竟大家都是从隋末大乱斗海选出来的有为中老年,谁不想进步呢?
还是因为那个最不寻常的因子——大明。
大明天兵所至,一切皆成齑粉。
还是那句话,在“大明”的霍霍屠刀下,你还在这时候玩宫斗、政斗这类儿戏,那就未免有些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了。
毕竟大明最可怕的,不是她那训练有素、又仿佛无穷无尽的军队,也不是那壕气的铠甲、巨舰等优良装备。
甚至不是那雄厚得如同无底洞一般的国力。
而是那个新兴帝国的统治者本身,李明。
那厮……那位陛下喜怒无常,最是让人捉摸不定。
虽然他正在和他的皇兄李承乾打生打死。
但你若是敢篡了李承乾的位,鬼知道那货会不会给你安个“敢欺负我大兄”的罪名,让你全族体验一下渭水的深浅。
那位的暴君,给京中群臣的心里留下了大大的阴影,让他们不敢对摇摇欲坠的李唐江山踢上一脚。
叛军守国门了属于是。
一个慢条斯理的声音:
“臣下乃是圣上的眼耳口鼻手。圣上在哪,臣下就应该在哪,否则便是不称职。
“如今陛下出宫,臣下岂有安坐京城之理?”
瞧瞧,瞧瞧,所以别人家学渊源,能当御史呢。
能把“咱们跑路吧”得那么清新脱俗,不愧是文化人。
“韦御史所言差异。陛下微服私访,我等更应替陛下打点好国事,以待圣驾归朝才是。”
跑路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因为经过几轮筛选,有跑路意向的家伙已经基本润光了。
从李明“风起于萍末”的原始股东,到监国时期带去辽东的一大批自己人,大明先后两次横扫中原。
以及这次陛下突然“重病”病遁。
理想甚高甚大的、天生有反骨的、或者意志不坚定的,在这几轮筛选过后,该跑的都跑光了。
毕竟连陛下都跑路了。
现在还能坚守在长安的大臣,那是真正的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的。
出乎意料的,这样的“顽石”还挺多。
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一方面,李世民陛下余威尚在。看在老上司的份上,大唐群臣的忠诚度还是有点保障的。
另一方面,则是李明陛下太可怕了。
历经多次乱世,各种拟人非拟人的统治者,各大家族也见识过不少了。
整治老百姓的统治者有很多,但专门整治“各大家族”本身的,那个李明陛下好像还是头一个。
为了保护本族的利益,延续家门,这些顽固派报团取暖,自动团结在“大唐”这杆大旗之下。
尽管李世民、李承乾两位陛下对士族门阀的态度也不咋地。
但是和李明相比,那简直和春风拂面一样温柔。
这些大族在朝中的代表,已经下定决心要和大唐一条路走到黑了。
“诸位的也是。”韦御史没有坚持。
能够确认诸位同僚还愿意坚守长安,有着抵抗到底的意志,这个务虚会就算没有白开。
只是留着归留着,大家的抵抗意志再怎么坚定,但是对如何“替天子守国门”这个问题上,仍然拿不出一个像样的主意。
并非诸君无能,而是明军太豪横。
一力降十会,当大明以数倍于己的国力泰山压顶时,一切计谋都只是雕虫技而已。
强如天可汗,也只能左支右拙,狼狈不堪。
更何况,现在的大唐已经叠满了debuff。
从百姓跑路造反、到南方势力投敌,真正是内忧外患不停。
莫看这么大一个国家,长安诸君所能动用的资源属实有限。
“我等不能为君分忧,真是枉为人臣!”
那个苍老的“安平县公”哀叹道。
旁人莫能回答,只是在一边唉声叹气而已。
出生,死亡,和被李明碾过,这是他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宿命。
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总算让阴森的大堂显得有人气了起来。
只是除了“大唐药丸”以外,他们并没有讨论出个什么结果。
主座之上,主会人也是轻轻叹了一口气,换了一个话题:
“岭南道传来的消息,真腊正在骚扰我国南方边境,杀戮男丁,掠走妇孺为奴。”
岭南还是忠于大唐的,所以时不时还会向长安报告消息,虽然日常传信的延迟比较高,又隔着一大片反贼地区。
那地方处于一个比较奇妙的境地,唐朝人讲“南方”,指代的一般是长江、甚至淮河以南的地界。
至于岭南,那地方在初唐时期实在是太热了,距离“化外”也就一步之遥,融化的化。所以默认是排除出讨论范围的。
这也是岭南人、尤其是当地汉人坚持抱紧大唐大腿的原因——
好不容易当了一回“国人”,他们可不想再被打回“野人”,和其他南方野人在丛林里为了一根香蕉打死打活。
如今岭南道被南蛮骚扰、前来长安求援,诸君闻言,顿时一片哗然。
“真腊……是哪个地方?”
“曾经被林邑蹂躏的南蛮国。”
“哦……那林邑又是什么地方?”
“……”
在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以后,众臣都感到了难以遏制的愤怒和窝囊。
一个甚少耳闻的鼻屎国,居然敢公然欺辱我泱泱大唐了!
而更令他们感到屈辱的是,他们只能听着这坏消息,而毫无办法!
因为大唐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所有主力都投入到了山西战场的绞肉机里,各地空虚。
甚至连首都长安的防御,都是不少地方是开着天窗的,只有二流的卫戍部队躲在城墙后面充数。
更不用提那比南海还深的财政窟窿了。
大唐拿头去组建一支可以在热带丛林作战的野战军?朝廷诸公拿头去支援远在万里之外的岭南?
“想当年,陛下率领我们踏破突厥可汗牙帐,其威赫赫,犹在眼前。
“这才一眨眼的工夫,我大唐竟沦至此……”
不少老臣哀声感慨,带着哭腔。
情绪甚至比得知陛下抛弃首都“跑路”还要激动得多。
毕竟大家虽然一口一个“明贼”,但心里也清楚,这场“明唐争霸”终究是老李家的家事。
大家根子里还是“自己人”。
然而,那个真腊是什么鬼?哪个犄角旮旯里冒出来的猴子!
我们华夏,居然还能被那种的角色欺负?!
这就让大家很难受了。
“国家有难,妖魔横行啊……”
主座上传来一声深深的叹息。
客座也是一片叹息:“刘侍郎所言极是。”
在迷茫和沮丧的氛围中,众人如正午的浓雾般渐渐散去,正堂恢复了之前的死寂。
…………
“皇弟,你朕和你离开长安这么久,京中群臣大概也能看出端倪。他们会不会背着朕,做些祸国殃民的坏事?”
“应——该——不——会——吧,有——李——明——镇——着——”
“呵,也对,那条恶狼倒是条看门的好狗。”
在大唐群臣集体抑郁的同时,大唐的皇帝,李承乾陛下,正在畅快地纵马奔驰。
他的皇太弟李治骑着马,勉勉强强地跟在后面,生怕一开口把自己的舌头给咬了。
在二位贵人的身后,射匮可汗称心率领着突厥亲兵紧紧跟随,一路警戒,护卫着漫长的皇家车队。
他们依照原计划,离开蒲州以后,便沿着黄河北上,寻找着大明水师的防守空当、又水流缓慢的渡口,渡过黄河再掉头往南,回到关中。
一路上,他们轻车简从,华贵的龙辇凤辇一律换成朴实无华的普通富家马车。
毕竟向北就是战区了,不想被当靶子就低调点。
这正好遂了李承乾的意。
他直接弃车上马,撒丫子就飞奔起来。
如同龙归大海。
在马背上的李承乾和平时的李承乾,完全是两个人。
平时的李承乾不是咳血就是体虚,一副气息奄奄的样子,好像命不久矣,一个不注意就随时有可能崩。
可只要一上马,陛下就立刻恢复生龙活虎的状态,那勃勃英姿,宛如年轻的天策上将再临。
“陛——下——请——慢——些——”
李治豁出去了,猛地一夹马腹,不料脚下一松,眼前一黑,便要坠下马去。
他头脑一片空白,只觉天旋地转。
下一秒,他已经坐在了阿兄的马鞍上了。
“你怎么这么不心?骑慢点呀。”李承乾单手将已经不的弟弟捞了上来,顺便责怪一声。
“……”李治张了张嘴,竟无言以对。
不是陛下,危险驾驶的不是您么……
不过现在不是晃神的时候。
李治定了定神,道:
“陛下请心,前方有危险。”
李承乾嘴角一勾,非常自信:“哦?什么危险?”
李治向前指了指。
前面是一道山坡,两边是悬崖峭,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隘口。
在这条必经之路上,两名武士挡在路中央。
他俩扛着枪,一看就位阶不高,只是最基层的大头兵。
但是他们的铠甲依旧非常厚实,护心镜上还纹着狮虎的装饰,在阳光下反射着明亮的光泽。
这身夸张的单兵装备,可太有辨识度了……
是明军!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669/216148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