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傻孩子,快跑啊!
推荐阅读:成为了道医之后、神眼鉴定师、第一薅神、茶味恋爱日常、黄金黎明 II、苟在边境当小兵、全球返祖:从召唤武将赵云开始、法师奇幻之旅、从一人开始诸天万界、学艺十八年才出山、
“竟能将朕当成坛子里的王八……呵呵,有点意思,那子真的有点意思!”
李世民坐在颠簸的马车里,望着车窗外高低起伏的山峦,一边呵呵笑着,一边恶狠狠地从牙齿缝里挤出几个字。
这让周围的侍从不敢靠近,不知太上皇陛下是在高兴还是在生气。
在太上皇的指挥下,唐军这一路东奔西跑,跑得连自己都摸不着头脑。
在他们军粮见底、以为就此寄己的时候。
突然陛下发起绝地反击,率领他们一波捅穿了明军阵营。
就在他们以为柳暗花明,摩拳擦掌地打算教育教育河北佬、就此翻盘的时候。
陛下却只准许他们在朔州补给几天,便又立刻轻装启程,却不是向东进攻河北,而是向南回撤晋州。
这一来一回是图啥,越野拉练吗?
不但是底层的兵。
连唐军指挥官也对陛下的指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是,天策上将还是天策上将,宝刀未老,仍然能带领弟兄们打赢几场关键战役。
但是,在得了风疾以后,天策上将又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他了。
在事上骚操作不断,亲手把大家刚建立起来的信任又给归零了。
“停下,就地休整,生火造饭!”
经过一天一夜的强行军后,唐军短暂地停下了。
趁这个机会,李世绩、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三位主将一起碰头,开个短会。
“太上皇陛下突然放弃追击残敌,掉头南下。你们怎么看?”
大总管李世绩开门见山,征求意见。
李靖部队已经被击溃了,正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
战损比就是在这样的追击中刷出来的。
结果陛下轻轻一张口命令全军南下,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了。
这是陛下出的昏招吗?
阿史那社尔当即表态道:
“凡是天可汗的战略,我等都应坚决执行,凡是天可汗的决策,我等都当始终不渝地遵循!”
天无二日,在大唐忠臣阿史那的心中,只有李世民一位可汗。
郭孝恪则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我也不是太上皇陛下老糊涂了,但是就在昨天夜里,陛下突然大喊着什么‘林中的树在话,明军伏兵来了’,便强令士兵向汾河中央行军,差点酿成大祸。
“结果一觉醒来,太上皇又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不只是他老糊涂,我只是向二位分享一下最近的经历。”
作为大好年纪被踢到西北当个“安西都护”、去年才总算咸鱼翻身瓦岗寨老哥,他在心里对唐廷难免有些意见。
“简直大逆不道,颠倒黑白!”大忠臣阿史那社尔听见有人污蔑天可汗,不禁勃然大怒。
“要不是可汗的战略得当,你和你的部队早就不知饿死在哪个深山老林里了!”
被同僚当面点草,郭孝恪的脾气也上来了,立马驳斥道:
“那昨晚你怎么不跳进汾河啊?别你没听见嗷!”
“你……不忠不孝之徒!”
两人吵成一团。
李世绩感到脑壳疼。
手下有这样的分歧也是情有可原,因为李世民这段时间的状态就在“神”和“神经”之间摇摆。
虽然在战略上打了个漂亮仗,但是出错的地方更多,只是为尊者讳,没有一件件详细记录罢了。
天知道陛下这次南撤的命令是“神仙操作”还是“神经操作”。
如果陛下是一直犯糊涂,那还则罢了,还可以作为一个反向指标。
最怕的就是这种不知对错的指令,和开盲盒似的。
而在如今大唐风雨飘摇之际,这盲盒要是开错了,大家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界。
“总之,我先去探探陛下的意思。”
李世绩打断了两人的争吵。
“如果陛下言之有理,那自当遵令。
“如果陛下智者千虑有一失……那某也当直言进谏,毕竟事关我军和大唐的前途命运。”
这做法很稳妥,没有理由反对。
“那就请大总管替我等问出个准数了。”
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一边互掐,一边回头对李世绩道。
“……”李世绩不想继续搭理这两个夯货,起身向陛下的龙辇走去。
龙辇之前,李世民在侍从的搀扶下歪歪扭扭地站着,正在活动筋骨。
“得好好劝谏劝谏。”李世绩在心里自言自语。
脱逃的李靖部队,让他如鲠在喉。
根据一般经验,在攻坚战阶段,那支八万人的主力部队应该并没有遭受多么巨大的损失。
损失的大头一般都是在“追亡逐北”的阶段造成的。
结果我才刚要发力,彪炳史册的重大军功就在眼前,结果却被陛下扯住缰绳拉了回去。
换谁谁遭得住啊?
没错,朝廷那边确实传来了坏消息,李明在中原和南方有动作。
可是那些地方本就空虚,被明军占格子捡了漏,不代表李明凭空刷出了两队火星兵。
更不代表唐军必须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抵御那支“军队”上去。
相比未知真假的大军,李靖才是看得见的威胁。
等到李靖重新整训,那八万人又是八万条好汉,届时从北方捅咕下来该怎么办?
压倒当时第一名将李靖的机会就在眼前,结果又被那老子给觅得了一条活路,这让李世绩如何能不耿耿于怀?
他深呼吸一口,略踌躇片刻,便在李世民刚要回车憩时从树后走了出来,双拳一抱:
“陛下,关于南下之事……”
“哦,世绩啊,朕正好有事要找你。”
李世民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便立刻吩咐道:
“朕想过了,一股脑涌到南方不是一个好主意。”
李世绩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陛下您终于开窍啦!
“那我军何时东进太行山,攻略河北,横扫贼寇?”他问。
李世民的眉毛疑惑地挑了起来:
“东进?东什么进?朕的是,之前的考虑欠妥当了,不该一股脑全部涌到山西之南的蒲州。
“抵达晋州以后,朕坐镇晋阳即可。你领一支部队继续南下,你去守蒲州。”
什么什么?
不知是不是李世民话含糊不清,还是语速太快,李世绩发现自己完全没能跟上太上皇的思路。
“啊?我去吗?”
“没错,你有单独带兵的能力,你去最合适。”李世民拍拍属下的肩膀,勉励道:
“此战时间紧任务重。蒲州乃是汾河汇入黄河的地方,你要同时加强巩固当地城防与河防。
“必要时,用铁索之类的一切手段,封锁河域,不可给对方可乘之机!
“此去一路艰险,你要时刻心树林中的伏兵,必要时可以逃入汾河躲避。
“还有……”
对于这番不知是正经话还是胡话的发言,李世绩只能耐心听着。
没想到老李得上头,已将就是一刻多钟,临了打了个哈欠道:
“就这么办吧,朕困了。”
便伸着懒腰要回驾歇息。
李世绩正听得迷迷糊糊,一个激灵赶忙拦住对方。
“陛下!末将有一事实在不明,请陛下为末将解惑。”
李世民疑惑地看着手下爱将:
“怎么了?吧。”
“歼灭李靖的大好机会就在眼前,为何我军不攻略河北,而要掉头向南呢?”李世绩直白地问出了心中的问题。
而李世民的回答也很直白:
“朕不是了吗?李明的部队马上就要从中原方向过来了。
“从中原往山西,他必然取道大河,那么蒲州便是必经之路。你得要好好防守啊。”
一句话让李世绩槽点满满:
“中原只是防守空虚,被对方趁虚而入而已,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凭空又变出来一支足以和我军匹敌的军队吧?
“只派一支偏师去守着蒲州城,恐怕也行吧?
“况且,假设对方真有这么一支大军,那他们完全可以去攻打洛阳和长安啊,可是那个方向并没有传来急报。
“陛下为何坚持认为,他们会跳过东西两京,而先攻打山西呢?”
这很不合逻辑啊!
但是李世民却固执己见:
“你不了解李明。临时占领几座城池,有什么意义?这种徒劳无功的事情他不会做的。
“他一定事先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决不可掉以轻心。”
再怎么做好准备,难道李明是魔法师,能撒豆成兵,凭空刷出士兵来么……李世绩摁住心里的槽点。
“那长安岂不是更……”
“长安算什么,怎么入得了他的眼?李明的目标从始至终就只有朕!”
李世民不耐烦地打断道。
陛下您疑似有点自我意识过剩了……李靖心里正吐着槽,传令来报。
“陛下,长安的密信。”
“密信?”
两人愣了愣。
李世民伸手接过,读了一段便立刻红温,气得将信一丢。
“蠢货!”
“陛下,这是发生了什么……”
“大唐皇帝和皇储离开长安,来山西‘北狩’了!”
“哦哦……”
李世绩心做得好哇,老李家原来还是有正常人的。
“那两个蠢货怎么这时候来山西添乱了?他们难道不知道这里即将成为朕和李明的主战场吗!”李世民恨铁不成钢道。
李明知道这里会成为主战场吗……李世绩默默地在心里回怼。
李世民自然不知道手下在心里是怎么编排他的,焦急地下令:
“你勿再耽搁了,速速南下前往蒲州,巩固城防,顺便把那两个蠢货劝回去!”
“可是陛下……”
“按朕的做!就算国灭了也是朕的责任!”
话都到了这份上,李世绩还能什么?
他只能熨平抽搐的眼皮,恭顺地一句:
“遵令。”
…………
虽然心中有一万个槽点,但是李世绩对陛下的命令可不敢怠慢。
他率队星夜兼程,比预定提前两日抵达了蒲州城。
当大军开到时,蒲州刺史吓了一跳。
“大总管怎么来了?难道,北方的贼寇……”
“无事,北方的战事一切顺利,敌军被驱逐进了太行山。”李世绩答道。
“天佑大唐……”刺史松了一口气,接着又疑惑地问:
“那总管为何南下……”
不是应该乘胜追击吗?
唉……李世绩无声吐了口浊气,公事公办地回答:
“根据情报,敌军增援将从大河进入汾河,朔流而上,与李靖部夹击我军。
“所以,陛下遣在下前来巩固城防与河防。”
啊?李明要打蒲州?
刺史也是满脑子问号。
但上头这么做一定有其道理。
一文一武两位顶级打工人不敢怠慢,虽然不理解圣意,但还是忠实地执行了李世民陛下的命令。
勤勤恳恳地巩固蒲州及周边的防御,修补防线上的各个漏洞。
但是陛下的一条政令,让两位老哥犯了难。
“铁索横江,封锁汾河……大总管,您看这……”
刺史十分为难。
“有什么问题吗?”李世绩问。
刺史叹气道:
“您也知道,蒲州是汾河汇入大河的地方,乃是交通枢纽,往来客商极多。
“铁索这么一横,是否能挡住贼寇不好,但我们自己的商船是肯定会被阻挡的。
“更何况……”
“更何况汾河河运,也是我军后勤的重要通道之一。”李世绩替他把下半句也给补上。
后勤已经很困难了,还要把自家的后勤线路也给切断。
这恐怕就是陛下在神志不清的时候,所出的昏招吧。
“那,我们……怎么办呀?”刺史试探着问道。
他可能得抗旨,但是让他抗旨不大可能。
李世绩自然知道这老油条的心思,道:
“陛下其实也没有得很明确,只是举例时,随口提到了铁索……”
“大总管没记错吗?确定陛下是这么的?”刺史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李世绩。
李世绩眉头一挑,摇头:
“或许是我记错了吧。”
两个打工仔一拍即合,愉快地忽略了这个命令,放任河道上船来船往,穿梭如常。
…………
在做完一切准备后,蒲州的众人便像程咬金老哥那样,开始了望穿秋水的等待。
只是相比起高度不确定的李明,更有可能造访蒲州的,是从长安“北狩”出逃而来的李承乾、李治二位。
对于面见润出长安的那两位上司,李世绩不是很期待。
“劝皇帝和皇储回长安……他们能听我的话么?万一出了什么事,这责任我如何担当得起?
“可是这是太上皇亲口交代的大事,不可能打个马虎眼糊弄过去……”
李世绩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夹心饼干,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在左右为难之际,很快宦官来报:
“皇帝陛下圣驾将要经过蒲州,请做好候驾接驾的准备。”
陛下这么快就来了?
李世绩立刻登上城楼,望向河面。
在黄河与汾河交汇的地方,确实有一支船队,正在向这里缓缓驶来。
船队所到之处,其他船只纷纷避让,不敢造次。
那应该就是陛下所乘的龙船了。
“嘶……龙船后面跟着的是啥?”
(本章完)
李世民坐在颠簸的马车里,望着车窗外高低起伏的山峦,一边呵呵笑着,一边恶狠狠地从牙齿缝里挤出几个字。
这让周围的侍从不敢靠近,不知太上皇陛下是在高兴还是在生气。
在太上皇的指挥下,唐军这一路东奔西跑,跑得连自己都摸不着头脑。
在他们军粮见底、以为就此寄己的时候。
突然陛下发起绝地反击,率领他们一波捅穿了明军阵营。
就在他们以为柳暗花明,摩拳擦掌地打算教育教育河北佬、就此翻盘的时候。
陛下却只准许他们在朔州补给几天,便又立刻轻装启程,却不是向东进攻河北,而是向南回撤晋州。
这一来一回是图啥,越野拉练吗?
不但是底层的兵。
连唐军指挥官也对陛下的指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是,天策上将还是天策上将,宝刀未老,仍然能带领弟兄们打赢几场关键战役。
但是,在得了风疾以后,天策上将又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他了。
在事上骚操作不断,亲手把大家刚建立起来的信任又给归零了。
“停下,就地休整,生火造饭!”
经过一天一夜的强行军后,唐军短暂地停下了。
趁这个机会,李世绩、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三位主将一起碰头,开个短会。
“太上皇陛下突然放弃追击残敌,掉头南下。你们怎么看?”
大总管李世绩开门见山,征求意见。
李靖部队已经被击溃了,正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
战损比就是在这样的追击中刷出来的。
结果陛下轻轻一张口命令全军南下,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了。
这是陛下出的昏招吗?
阿史那社尔当即表态道:
“凡是天可汗的战略,我等都应坚决执行,凡是天可汗的决策,我等都当始终不渝地遵循!”
天无二日,在大唐忠臣阿史那的心中,只有李世民一位可汗。
郭孝恪则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我也不是太上皇陛下老糊涂了,但是就在昨天夜里,陛下突然大喊着什么‘林中的树在话,明军伏兵来了’,便强令士兵向汾河中央行军,差点酿成大祸。
“结果一觉醒来,太上皇又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不只是他老糊涂,我只是向二位分享一下最近的经历。”
作为大好年纪被踢到西北当个“安西都护”、去年才总算咸鱼翻身瓦岗寨老哥,他在心里对唐廷难免有些意见。
“简直大逆不道,颠倒黑白!”大忠臣阿史那社尔听见有人污蔑天可汗,不禁勃然大怒。
“要不是可汗的战略得当,你和你的部队早就不知饿死在哪个深山老林里了!”
被同僚当面点草,郭孝恪的脾气也上来了,立马驳斥道:
“那昨晚你怎么不跳进汾河啊?别你没听见嗷!”
“你……不忠不孝之徒!”
两人吵成一团。
李世绩感到脑壳疼。
手下有这样的分歧也是情有可原,因为李世民这段时间的状态就在“神”和“神经”之间摇摆。
虽然在战略上打了个漂亮仗,但是出错的地方更多,只是为尊者讳,没有一件件详细记录罢了。
天知道陛下这次南撤的命令是“神仙操作”还是“神经操作”。
如果陛下是一直犯糊涂,那还则罢了,还可以作为一个反向指标。
最怕的就是这种不知对错的指令,和开盲盒似的。
而在如今大唐风雨飘摇之际,这盲盒要是开错了,大家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界。
“总之,我先去探探陛下的意思。”
李世绩打断了两人的争吵。
“如果陛下言之有理,那自当遵令。
“如果陛下智者千虑有一失……那某也当直言进谏,毕竟事关我军和大唐的前途命运。”
这做法很稳妥,没有理由反对。
“那就请大总管替我等问出个准数了。”
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一边互掐,一边回头对李世绩道。
“……”李世绩不想继续搭理这两个夯货,起身向陛下的龙辇走去。
龙辇之前,李世民在侍从的搀扶下歪歪扭扭地站着,正在活动筋骨。
“得好好劝谏劝谏。”李世绩在心里自言自语。
脱逃的李靖部队,让他如鲠在喉。
根据一般经验,在攻坚战阶段,那支八万人的主力部队应该并没有遭受多么巨大的损失。
损失的大头一般都是在“追亡逐北”的阶段造成的。
结果我才刚要发力,彪炳史册的重大军功就在眼前,结果却被陛下扯住缰绳拉了回去。
换谁谁遭得住啊?
没错,朝廷那边确实传来了坏消息,李明在中原和南方有动作。
可是那些地方本就空虚,被明军占格子捡了漏,不代表李明凭空刷出了两队火星兵。
更不代表唐军必须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抵御那支“军队”上去。
相比未知真假的大军,李靖才是看得见的威胁。
等到李靖重新整训,那八万人又是八万条好汉,届时从北方捅咕下来该怎么办?
压倒当时第一名将李靖的机会就在眼前,结果又被那老子给觅得了一条活路,这让李世绩如何能不耿耿于怀?
他深呼吸一口,略踌躇片刻,便在李世民刚要回车憩时从树后走了出来,双拳一抱:
“陛下,关于南下之事……”
“哦,世绩啊,朕正好有事要找你。”
李世民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便立刻吩咐道:
“朕想过了,一股脑涌到南方不是一个好主意。”
李世绩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陛下您终于开窍啦!
“那我军何时东进太行山,攻略河北,横扫贼寇?”他问。
李世民的眉毛疑惑地挑了起来:
“东进?东什么进?朕的是,之前的考虑欠妥当了,不该一股脑全部涌到山西之南的蒲州。
“抵达晋州以后,朕坐镇晋阳即可。你领一支部队继续南下,你去守蒲州。”
什么什么?
不知是不是李世民话含糊不清,还是语速太快,李世绩发现自己完全没能跟上太上皇的思路。
“啊?我去吗?”
“没错,你有单独带兵的能力,你去最合适。”李世民拍拍属下的肩膀,勉励道:
“此战时间紧任务重。蒲州乃是汾河汇入黄河的地方,你要同时加强巩固当地城防与河防。
“必要时,用铁索之类的一切手段,封锁河域,不可给对方可乘之机!
“此去一路艰险,你要时刻心树林中的伏兵,必要时可以逃入汾河躲避。
“还有……”
对于这番不知是正经话还是胡话的发言,李世绩只能耐心听着。
没想到老李得上头,已将就是一刻多钟,临了打了个哈欠道:
“就这么办吧,朕困了。”
便伸着懒腰要回驾歇息。
李世绩正听得迷迷糊糊,一个激灵赶忙拦住对方。
“陛下!末将有一事实在不明,请陛下为末将解惑。”
李世民疑惑地看着手下爱将:
“怎么了?吧。”
“歼灭李靖的大好机会就在眼前,为何我军不攻略河北,而要掉头向南呢?”李世绩直白地问出了心中的问题。
而李世民的回答也很直白:
“朕不是了吗?李明的部队马上就要从中原方向过来了。
“从中原往山西,他必然取道大河,那么蒲州便是必经之路。你得要好好防守啊。”
一句话让李世绩槽点满满:
“中原只是防守空虚,被对方趁虚而入而已,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凭空又变出来一支足以和我军匹敌的军队吧?
“只派一支偏师去守着蒲州城,恐怕也行吧?
“况且,假设对方真有这么一支大军,那他们完全可以去攻打洛阳和长安啊,可是那个方向并没有传来急报。
“陛下为何坚持认为,他们会跳过东西两京,而先攻打山西呢?”
这很不合逻辑啊!
但是李世民却固执己见:
“你不了解李明。临时占领几座城池,有什么意义?这种徒劳无功的事情他不会做的。
“他一定事先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决不可掉以轻心。”
再怎么做好准备,难道李明是魔法师,能撒豆成兵,凭空刷出士兵来么……李世绩摁住心里的槽点。
“那长安岂不是更……”
“长安算什么,怎么入得了他的眼?李明的目标从始至终就只有朕!”
李世民不耐烦地打断道。
陛下您疑似有点自我意识过剩了……李靖心里正吐着槽,传令来报。
“陛下,长安的密信。”
“密信?”
两人愣了愣。
李世民伸手接过,读了一段便立刻红温,气得将信一丢。
“蠢货!”
“陛下,这是发生了什么……”
“大唐皇帝和皇储离开长安,来山西‘北狩’了!”
“哦哦……”
李世绩心做得好哇,老李家原来还是有正常人的。
“那两个蠢货怎么这时候来山西添乱了?他们难道不知道这里即将成为朕和李明的主战场吗!”李世民恨铁不成钢道。
李明知道这里会成为主战场吗……李世绩默默地在心里回怼。
李世民自然不知道手下在心里是怎么编排他的,焦急地下令:
“你勿再耽搁了,速速南下前往蒲州,巩固城防,顺便把那两个蠢货劝回去!”
“可是陛下……”
“按朕的做!就算国灭了也是朕的责任!”
话都到了这份上,李世绩还能什么?
他只能熨平抽搐的眼皮,恭顺地一句:
“遵令。”
…………
虽然心中有一万个槽点,但是李世绩对陛下的命令可不敢怠慢。
他率队星夜兼程,比预定提前两日抵达了蒲州城。
当大军开到时,蒲州刺史吓了一跳。
“大总管怎么来了?难道,北方的贼寇……”
“无事,北方的战事一切顺利,敌军被驱逐进了太行山。”李世绩答道。
“天佑大唐……”刺史松了一口气,接着又疑惑地问:
“那总管为何南下……”
不是应该乘胜追击吗?
唉……李世绩无声吐了口浊气,公事公办地回答:
“根据情报,敌军增援将从大河进入汾河,朔流而上,与李靖部夹击我军。
“所以,陛下遣在下前来巩固城防与河防。”
啊?李明要打蒲州?
刺史也是满脑子问号。
但上头这么做一定有其道理。
一文一武两位顶级打工人不敢怠慢,虽然不理解圣意,但还是忠实地执行了李世民陛下的命令。
勤勤恳恳地巩固蒲州及周边的防御,修补防线上的各个漏洞。
但是陛下的一条政令,让两位老哥犯了难。
“铁索横江,封锁汾河……大总管,您看这……”
刺史十分为难。
“有什么问题吗?”李世绩问。
刺史叹气道:
“您也知道,蒲州是汾河汇入大河的地方,乃是交通枢纽,往来客商极多。
“铁索这么一横,是否能挡住贼寇不好,但我们自己的商船是肯定会被阻挡的。
“更何况……”
“更何况汾河河运,也是我军后勤的重要通道之一。”李世绩替他把下半句也给补上。
后勤已经很困难了,还要把自家的后勤线路也给切断。
这恐怕就是陛下在神志不清的时候,所出的昏招吧。
“那,我们……怎么办呀?”刺史试探着问道。
他可能得抗旨,但是让他抗旨不大可能。
李世绩自然知道这老油条的心思,道:
“陛下其实也没有得很明确,只是举例时,随口提到了铁索……”
“大总管没记错吗?确定陛下是这么的?”刺史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李世绩。
李世绩眉头一挑,摇头:
“或许是我记错了吧。”
两个打工仔一拍即合,愉快地忽略了这个命令,放任河道上船来船往,穿梭如常。
…………
在做完一切准备后,蒲州的众人便像程咬金老哥那样,开始了望穿秋水的等待。
只是相比起高度不确定的李明,更有可能造访蒲州的,是从长安“北狩”出逃而来的李承乾、李治二位。
对于面见润出长安的那两位上司,李世绩不是很期待。
“劝皇帝和皇储回长安……他们能听我的话么?万一出了什么事,这责任我如何担当得起?
“可是这是太上皇亲口交代的大事,不可能打个马虎眼糊弄过去……”
李世绩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夹心饼干,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在左右为难之际,很快宦官来报:
“皇帝陛下圣驾将要经过蒲州,请做好候驾接驾的准备。”
陛下这么快就来了?
李世绩立刻登上城楼,望向河面。
在黄河与汾河交汇的地方,确实有一支船队,正在向这里缓缓驶来。
船队所到之处,其他船只纷纷避让,不敢造次。
那应该就是陛下所乘的龙船了。
“嘶……龙船后面跟着的是啥?”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669/21613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