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出长安记
推荐阅读:能斗、圣罗赫尔兰特记、星际男神是我爸、重生军嫂驭夫计、奈良飞剑、今朝负流年、黑金总裁,豪门新婚告急、都市套路大师、江山做嫁:女皇,求包养、最强医仙混都市、
“陛下!陛下!”
“快叫太医,快!”
太极殿登时乱作一团。
皇帝陛下在上朝途中突然呕心沥血(物理),按理是一件会被史家千古传唱的丰功伟绩。
但若是被敌人给吓吐血的……
这要是被史家给记下来,那我朝就要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了。
在一团混乱之中,皇储李治却格外淡定,道:
“诸位莫惊,只是陛下早晨多饮了些鹿血,反胃上来而已。
“也就是,这是鹿血。”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李治冷静的声音在众人的心头久久回荡不息。
鹿血,哦呦……
李承乾一脸惊诧地看着这位信口开河的老弟,刚想要反驳,却因为过于气急,剧烈咳嗽起来:
“咳咳!”
一边咳嗽,一边还深处食指,愤怒地戳着老弟。
李治当做没看见,和太监对了下眼神。
后者心领神会,尖声道:
“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事已至此,就算是要窜裤裆的急事也得憋回去了。
临退朝前,刘洎向上拱了拱手,表情有些古怪:
“请陛下保重龙体。”
为了大唐的延续,陛下也是勉强自己了啊。
意味深。
“咳咳咳!”李承乾以咳嗽回应对方的关心。
官员们识趣地陆续退出。
“快去叫太医!”
这时,李治才声急促地吩咐。
“是!”
宦官立刻向尚药局飞奔,太监和其他两位老宦官赶紧搀扶住皇帝陛下。
“咳咳!”
偌大的太极殿,回荡着李承乾连绵不断的咳嗽声。
他是真的被老弟给搞出病来了。
李明算一个,李治也算一个。
“陛下请珍重,莫为国事操劳了身体。”
李治给老哥拍着背。
“咳咳,你啊,你……好胆!”
李承乾老哥被老弟气得都不会话了。
“你居然敢造朕的谣!究竟是何居心!
“历次朝会的问答都是有记录的!后世的史书上会怎么记载朕?
“国难当头,还荒淫无度?”
不知是遗传谁的,李承乾陛下特别看重自己的历史评价。
对李承乾来,“荒淫”这口锅可太大太冤枉了。
李治无奈地叹了口气:
“相比身后事,或许身前事更为紧要?
“若群臣得知陛下是因担忧国事而吐血,情况已严峻至此……
“臣担心,他们未必有继续抵抗的勇气了。”
李承乾低头不语。
老实,李治的意见还是很理智的。
为了不让大伙儿泄气,皇帝陛下也只能暂时牺牲一下自己的名誉了。
“受国之垢”的意思是,大领导就是最终背锅人。
“陛下,太医来了!”
在宦官的带领下,尚药局的博士们七手八脚地为皇帝号脉诊断。
一剂药下去,皇帝的咳嗽终于止歇了下去,气色也回复少许。
“陛下请保重龙体,莫要太操劳了。”
简单交代几句后,太医和宦官便很识相地匆匆退下,留两位圣人商讨国事。
“贤弟啊……”
李承乾的气总算理顺了,执起李治的手。
“李明的铁蹄已经踏遍了神州大地。你,洛阳城能挡住他吗?”
大家公开场合一口一个“明匪”,好像挥挥手就能轻松剿灭,那只是而已,你还真信了?
实际上大家心里都和明镜似的,那是他们的“明爹”!
李靖的部队够厉害吧,能和父皇打的有来有回。
而这么吊的部队,李明手下还有至少两支,不是大爹是什么?
在被这位大爹的铁拳制裁面前,只有李治贤弟才是他一条绳上的蚂蚱(划掉)绝对心腹。
“陛下,臣以为,应做好北狩的准备。”李治果断道。
李承乾吃了一惊。
刚才不是你在给群臣打鸡血,做出一副抵抗到底的姿态吗?
怎么回头就要跑路了?
“文武百官可以投降,所以必须坚定他们的抵抗意志。陛下可以向谁投降?李明会接受您的俯首吗?”
李治反问。
李承乾一时哑然。
争夺皇位这事儿,肯定得见血。
当初玄武门之变,他们共同的爹李世民就咔嚓了自己的两位兄弟。
这还是老李家自己内部的家庭团建。
现如今,李明和李承乾之争已经发展成了明、唐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杀得人头滚滚,生灵涂炭。
两边的矛盾已经缠绕成了一个死结,只有一方的死亡才能彻底解开。
而就目前这个形势来看,想让李明死大概有亿点难度。
“李明已经打进了郑州,洛阳就在眼前。突破了洛阳,接下来就是虎牢关,就是关中,就是长安!”
李治话越来越激动,把李承乾的手握得生疼。
“李明沿大河西进,势不可挡。虎狼明军将长安围困,群臣献城投降。
“届时,陛下将如何自处?”
皇太弟的一番话,句句都到了李承乾的心坎上。
他虽然身体不大好,但要让他立即去世,还是被家里的老幺公开处刑,那还是敬谢不敏了。
“贤弟得在理……
“趁现在还能出城,朕应该尽快逃……尽快安排北狩事宜。”
李承乾就这么轻松愉快地做出了跑路的决定。
问题来了,该往哪里跑?
东都洛阳已经是第一线了,中原彻底沦陷只是个时间问题,那个方向明显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南方丘陵密布、水网纵横,其实是一个割据偏安的好地方。
要不是南方已经集体投了李明的话。
“益州川蜀之地,有高山为墙,内部盆地亦可农耕自持,是否可以为避难……狩猎之所?”李承乾问。
李治摇头:
“巴蜀土人不通教化,被李明收买只是时间问题。
“况且一旦进了益州,再出来就难了。”
毕竟有蜀汉金玉在前,谁想苟在四川都得三思。
“中原沦陷,南方危急,川蜀又去不得……”
李承乾的声音越来越颤抖,颓然撒开李治老弟的手:
“天大地大,竟没有朕的容身之所了吗?”
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巨大的唐朝疆域图,辽阔无垠,仿佛就像她的国祚一样无边无际。
然后,先是辽东巨震,崩出了裂缝,从大唐脱离了出去。
接着便是东北、河北、中原、扬州……
一块块版图逐一脱离,最后只给他剩下了脚下的长安……
“回陛下,是有的。”李治缓缓吐出了两个字,打断了李承乾的幻觉:
“山西!”
“山西?”
听见这两个字,李承乾不禁倒吸一口气。
明、唐两军,不是正在山西打得不可开交吗?
在李承乾的脑海里,那地方已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兵士们没有饭吃、只能吃人的人间炼狱了。
这是让他上前线填线,还是当两脚羊啊?
“现如今,山西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李治一字一句道:
“全国各地不是防守薄弱、人人自危,就是对大唐三心二意、忠诚可疑。
“唯有山西,那里有我们的军队,有我们的父皇!”
“有我们的军队……”李承乾有些恍惚地喃喃重复着。
李家父子都是上过战场的,自然知道君权不是来自什么“天授”,而是从枪杆子里打出来的。
那八万唐军精锐,就是李唐政权最后的倚靠了。
不去那儿还能去哪儿?
“根据最新的前线战报,我军在山西的战事较为顺利。
“李靖军粮寸断,他们如果不想被彻底歼灭,就只能向太行山地逃窜了。”
李治给皇兄带来了难得的好消息。
“只要父皇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待李靖部被驱逐出去,山西便能光复。古晋地表里山河,攻守兼备,我们未尝不可暂居于那里,以拖待变。”
事到如今,就连最乐观的估计也不敢什么,歼灭明军主力、一举扭转乾坤之类的大话了。
就算李靖大军原地消失,又能如何了?
李明手下还有两个!
就算天策上将大发神威,将这两支大军也歼灭了。
天知道李明还能掏出来几支这样的军队!
大明,深不可测
这是纯国力的碾压,与军事无关。
“便只能如此……”李承乾沉吟道。
“朕即刻命令宫人,告知在京的诸皇子、皇女和父皇的妃嫔,准备启程。”
…………
“我不走!”
李明达紧紧抱住了殿里的立柱,一脸和长安共存亡的大无畏气概。
李治一脸无奈:
“对面都打将过来了,你难道想一人挡住他们不成?”
“雉奴哥你看不起我一个弱女子!”李明达叉腰横眉。
对于老妹的胡搅蛮缠,李治都气笑了:
“就算是一个强男子,也挡不住李明的千军万马呀!”
李明达又找起了茬:
“你是不是怪我在朱雀门之变当晚替李明求情,放走了他,以至于闹成如今这局面?”
李治连连摆手:“我不是我没有,你不要乱!”
李明达:“你是不是嫌弃我今天回宫先迈左腿?”
李治:“???”
在装淑女装了一年以后,李明达一夜之间又蜕变回了那个孩子气的阿兕子——
有点过于孩子气了,她就算在时候也是很乖巧的。
哪像现在,活像一个被“孩子气”充满的气球。
李治无奈地叹气:
“你就这么不想离开长安?”
李明达顿了顿,身上的气慢慢泄了,声音有些哽咽:
“如果连我们姓李的都逃跑了,那还有大唐吗?祖宗的江山,还在吗?”
李治愣住了。
不过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苗子,他没有拘泥于什么“存人失地”的大道之辨,而是干脆利地示意左右:
“请晋阳公主上驾!”
“我不走!我们走了大唐就亡了~”
李明达的嚎叫声越来越远。
李治心情复杂地看着妹妹逐渐消失的身影。
舍不得离开长安的,又何止是李明达一人?
对李治本人来,他人生中的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长安度过的。
现如今,他所熟悉的一切,仿佛都在一夜之间崩溃。
太极宫、长安城、整个大唐……
他也忍不住在心里问自己:
“大唐,亡了吗?李明真的会亡了他阿爷阿翁开创的基业吗?李明会亡了……他的父兄吗?”
但是得不到任何答案。
老十四的脑子不知是用什么做的,没人猜得出他的下一步到底是什么。
朱雀门之变当夜,自己是不是太心软了,以至于给自己、给祖宗江山留下了这么大一个祸害?
“唉,愿赌服输。这也是我自己做的决策。”
李治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把注意力收拢回“跑路”这件同等大事上。
唉,都是些什么事儿啊……
为了不提前走漏消息,跑路的事由他亲自全权负责。
全是鸡毛蒜皮的烦心事,还少不得和宫里的女眷打交道,把他都变得婆婆妈妈了起来。
…………
送走了最难搞的李明达,皇族的其他成员、以及后宫的姨娘们,也总算做好了陪侍陛下“北狩”的准备。
一行人整装待发。
“你已经通知父皇,吾等将与他会合、略尽孝道了?”
李承乾骑着高头大马,姗姗来迟。
不知是不是错觉,只要屁股一沾上马鞍,体弱多病的皇帝陛下好像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甚至苍白的面色也渐渐红润,变得神采飞扬了起来。
“陛下给太上皇陛下的密信已经寄出。”李治答道。
李承乾叹了口气:
“吾等未经父皇同意,擅自离开首都,不知父皇会如何看待吾等……”
“论家事,我等皆是子。但论国事,陛下才是真龙天子,当以陛下的旨意为准。”李治的话非常政治正确。
李承乾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兴奋地策马扬鞭。
“走!贤弟,晋州见!”
一骑绝尘而去,仿佛龙回大海。
“请殿下恕属下失陪。”
名义上的禁军头领,“射匮可汗”称心向李治打了个拱,便赶紧追上陛下的步伐。
新突厥残部紧随其后。
这些移居大唐、没有被草原奇怪宗教腐化的突厥人,是长安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
在如今资源捉襟见肘的大唐,他们已是不可多得的战兵了。
“走吧,山西见。”
李治心事重重地上路了。
就把这长安,姑且留给李明那厮吧!
…………
次日,来太极宫面圣的群臣,无一例外都吃到了闭门羹。
“陛下龙体抱恙,请几位择日再来。有要事可由奴家代为转达。”
宦官冷冷地回答。
“病遁”一般是跑路的标准操作。
但是陛下在大朝会上吐血的操作,给这个借口增添了不少可信性。
群臣心里虽然犯嘀咕,但大体还是接受了这个法。
各自回到各自的衙门里,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命运的到来——
李明何时踏破虎牢关,何时叩响长安的城门?
一天过去了……
一旬过去了……
无事发生。
滞留长安的人们,从惴惴不安变成了满腹疑惑,最后甚至有点望穿秋水了。
他们和千里之外的程咬金产生了共鸣——
李明那家伙人呢?
…………
“傻子才先攻长安呢!”
黄河之上,一艘巨大的楼船溯流而上。
李明站在楼船的甲板上,迎着渐渐有些暖意的春风,畅快地高声呼喊。
他所乘坐的龙船就像一条真正的龙,船体呈流线型,操纵起来十分灵活。
在这艘龙船的后面,是无数艘和它一样吊的战舰。
这些龙船排成整齐的队列,又组成了一条更为震撼的巨龙,迅速向山西蒲州挺进。
(本章完)
“快叫太医,快!”
太极殿登时乱作一团。
皇帝陛下在上朝途中突然呕心沥血(物理),按理是一件会被史家千古传唱的丰功伟绩。
但若是被敌人给吓吐血的……
这要是被史家给记下来,那我朝就要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了。
在一团混乱之中,皇储李治却格外淡定,道:
“诸位莫惊,只是陛下早晨多饮了些鹿血,反胃上来而已。
“也就是,这是鹿血。”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李治冷静的声音在众人的心头久久回荡不息。
鹿血,哦呦……
李承乾一脸惊诧地看着这位信口开河的老弟,刚想要反驳,却因为过于气急,剧烈咳嗽起来:
“咳咳!”
一边咳嗽,一边还深处食指,愤怒地戳着老弟。
李治当做没看见,和太监对了下眼神。
后者心领神会,尖声道:
“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事已至此,就算是要窜裤裆的急事也得憋回去了。
临退朝前,刘洎向上拱了拱手,表情有些古怪:
“请陛下保重龙体。”
为了大唐的延续,陛下也是勉强自己了啊。
意味深。
“咳咳咳!”李承乾以咳嗽回应对方的关心。
官员们识趣地陆续退出。
“快去叫太医!”
这时,李治才声急促地吩咐。
“是!”
宦官立刻向尚药局飞奔,太监和其他两位老宦官赶紧搀扶住皇帝陛下。
“咳咳!”
偌大的太极殿,回荡着李承乾连绵不断的咳嗽声。
他是真的被老弟给搞出病来了。
李明算一个,李治也算一个。
“陛下请珍重,莫为国事操劳了身体。”
李治给老哥拍着背。
“咳咳,你啊,你……好胆!”
李承乾老哥被老弟气得都不会话了。
“你居然敢造朕的谣!究竟是何居心!
“历次朝会的问答都是有记录的!后世的史书上会怎么记载朕?
“国难当头,还荒淫无度?”
不知是遗传谁的,李承乾陛下特别看重自己的历史评价。
对李承乾来,“荒淫”这口锅可太大太冤枉了。
李治无奈地叹了口气:
“相比身后事,或许身前事更为紧要?
“若群臣得知陛下是因担忧国事而吐血,情况已严峻至此……
“臣担心,他们未必有继续抵抗的勇气了。”
李承乾低头不语。
老实,李治的意见还是很理智的。
为了不让大伙儿泄气,皇帝陛下也只能暂时牺牲一下自己的名誉了。
“受国之垢”的意思是,大领导就是最终背锅人。
“陛下,太医来了!”
在宦官的带领下,尚药局的博士们七手八脚地为皇帝号脉诊断。
一剂药下去,皇帝的咳嗽终于止歇了下去,气色也回复少许。
“陛下请保重龙体,莫要太操劳了。”
简单交代几句后,太医和宦官便很识相地匆匆退下,留两位圣人商讨国事。
“贤弟啊……”
李承乾的气总算理顺了,执起李治的手。
“李明的铁蹄已经踏遍了神州大地。你,洛阳城能挡住他吗?”
大家公开场合一口一个“明匪”,好像挥挥手就能轻松剿灭,那只是而已,你还真信了?
实际上大家心里都和明镜似的,那是他们的“明爹”!
李靖的部队够厉害吧,能和父皇打的有来有回。
而这么吊的部队,李明手下还有至少两支,不是大爹是什么?
在被这位大爹的铁拳制裁面前,只有李治贤弟才是他一条绳上的蚂蚱(划掉)绝对心腹。
“陛下,臣以为,应做好北狩的准备。”李治果断道。
李承乾吃了一惊。
刚才不是你在给群臣打鸡血,做出一副抵抗到底的姿态吗?
怎么回头就要跑路了?
“文武百官可以投降,所以必须坚定他们的抵抗意志。陛下可以向谁投降?李明会接受您的俯首吗?”
李治反问。
李承乾一时哑然。
争夺皇位这事儿,肯定得见血。
当初玄武门之变,他们共同的爹李世民就咔嚓了自己的两位兄弟。
这还是老李家自己内部的家庭团建。
现如今,李明和李承乾之争已经发展成了明、唐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杀得人头滚滚,生灵涂炭。
两边的矛盾已经缠绕成了一个死结,只有一方的死亡才能彻底解开。
而就目前这个形势来看,想让李明死大概有亿点难度。
“李明已经打进了郑州,洛阳就在眼前。突破了洛阳,接下来就是虎牢关,就是关中,就是长安!”
李治话越来越激动,把李承乾的手握得生疼。
“李明沿大河西进,势不可挡。虎狼明军将长安围困,群臣献城投降。
“届时,陛下将如何自处?”
皇太弟的一番话,句句都到了李承乾的心坎上。
他虽然身体不大好,但要让他立即去世,还是被家里的老幺公开处刑,那还是敬谢不敏了。
“贤弟得在理……
“趁现在还能出城,朕应该尽快逃……尽快安排北狩事宜。”
李承乾就这么轻松愉快地做出了跑路的决定。
问题来了,该往哪里跑?
东都洛阳已经是第一线了,中原彻底沦陷只是个时间问题,那个方向明显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南方丘陵密布、水网纵横,其实是一个割据偏安的好地方。
要不是南方已经集体投了李明的话。
“益州川蜀之地,有高山为墙,内部盆地亦可农耕自持,是否可以为避难……狩猎之所?”李承乾问。
李治摇头:
“巴蜀土人不通教化,被李明收买只是时间问题。
“况且一旦进了益州,再出来就难了。”
毕竟有蜀汉金玉在前,谁想苟在四川都得三思。
“中原沦陷,南方危急,川蜀又去不得……”
李承乾的声音越来越颤抖,颓然撒开李治老弟的手:
“天大地大,竟没有朕的容身之所了吗?”
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巨大的唐朝疆域图,辽阔无垠,仿佛就像她的国祚一样无边无际。
然后,先是辽东巨震,崩出了裂缝,从大唐脱离了出去。
接着便是东北、河北、中原、扬州……
一块块版图逐一脱离,最后只给他剩下了脚下的长安……
“回陛下,是有的。”李治缓缓吐出了两个字,打断了李承乾的幻觉:
“山西!”
“山西?”
听见这两个字,李承乾不禁倒吸一口气。
明、唐两军,不是正在山西打得不可开交吗?
在李承乾的脑海里,那地方已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兵士们没有饭吃、只能吃人的人间炼狱了。
这是让他上前线填线,还是当两脚羊啊?
“现如今,山西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李治一字一句道:
“全国各地不是防守薄弱、人人自危,就是对大唐三心二意、忠诚可疑。
“唯有山西,那里有我们的军队,有我们的父皇!”
“有我们的军队……”李承乾有些恍惚地喃喃重复着。
李家父子都是上过战场的,自然知道君权不是来自什么“天授”,而是从枪杆子里打出来的。
那八万唐军精锐,就是李唐政权最后的倚靠了。
不去那儿还能去哪儿?
“根据最新的前线战报,我军在山西的战事较为顺利。
“李靖军粮寸断,他们如果不想被彻底歼灭,就只能向太行山地逃窜了。”
李治给皇兄带来了难得的好消息。
“只要父皇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待李靖部被驱逐出去,山西便能光复。古晋地表里山河,攻守兼备,我们未尝不可暂居于那里,以拖待变。”
事到如今,就连最乐观的估计也不敢什么,歼灭明军主力、一举扭转乾坤之类的大话了。
就算李靖大军原地消失,又能如何了?
李明手下还有两个!
就算天策上将大发神威,将这两支大军也歼灭了。
天知道李明还能掏出来几支这样的军队!
大明,深不可测
这是纯国力的碾压,与军事无关。
“便只能如此……”李承乾沉吟道。
“朕即刻命令宫人,告知在京的诸皇子、皇女和父皇的妃嫔,准备启程。”
…………
“我不走!”
李明达紧紧抱住了殿里的立柱,一脸和长安共存亡的大无畏气概。
李治一脸无奈:
“对面都打将过来了,你难道想一人挡住他们不成?”
“雉奴哥你看不起我一个弱女子!”李明达叉腰横眉。
对于老妹的胡搅蛮缠,李治都气笑了:
“就算是一个强男子,也挡不住李明的千军万马呀!”
李明达又找起了茬:
“你是不是怪我在朱雀门之变当晚替李明求情,放走了他,以至于闹成如今这局面?”
李治连连摆手:“我不是我没有,你不要乱!”
李明达:“你是不是嫌弃我今天回宫先迈左腿?”
李治:“???”
在装淑女装了一年以后,李明达一夜之间又蜕变回了那个孩子气的阿兕子——
有点过于孩子气了,她就算在时候也是很乖巧的。
哪像现在,活像一个被“孩子气”充满的气球。
李治无奈地叹气:
“你就这么不想离开长安?”
李明达顿了顿,身上的气慢慢泄了,声音有些哽咽:
“如果连我们姓李的都逃跑了,那还有大唐吗?祖宗的江山,还在吗?”
李治愣住了。
不过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苗子,他没有拘泥于什么“存人失地”的大道之辨,而是干脆利地示意左右:
“请晋阳公主上驾!”
“我不走!我们走了大唐就亡了~”
李明达的嚎叫声越来越远。
李治心情复杂地看着妹妹逐渐消失的身影。
舍不得离开长安的,又何止是李明达一人?
对李治本人来,他人生中的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长安度过的。
现如今,他所熟悉的一切,仿佛都在一夜之间崩溃。
太极宫、长安城、整个大唐……
他也忍不住在心里问自己:
“大唐,亡了吗?李明真的会亡了他阿爷阿翁开创的基业吗?李明会亡了……他的父兄吗?”
但是得不到任何答案。
老十四的脑子不知是用什么做的,没人猜得出他的下一步到底是什么。
朱雀门之变当夜,自己是不是太心软了,以至于给自己、给祖宗江山留下了这么大一个祸害?
“唉,愿赌服输。这也是我自己做的决策。”
李治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把注意力收拢回“跑路”这件同等大事上。
唉,都是些什么事儿啊……
为了不提前走漏消息,跑路的事由他亲自全权负责。
全是鸡毛蒜皮的烦心事,还少不得和宫里的女眷打交道,把他都变得婆婆妈妈了起来。
…………
送走了最难搞的李明达,皇族的其他成员、以及后宫的姨娘们,也总算做好了陪侍陛下“北狩”的准备。
一行人整装待发。
“你已经通知父皇,吾等将与他会合、略尽孝道了?”
李承乾骑着高头大马,姗姗来迟。
不知是不是错觉,只要屁股一沾上马鞍,体弱多病的皇帝陛下好像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甚至苍白的面色也渐渐红润,变得神采飞扬了起来。
“陛下给太上皇陛下的密信已经寄出。”李治答道。
李承乾叹了口气:
“吾等未经父皇同意,擅自离开首都,不知父皇会如何看待吾等……”
“论家事,我等皆是子。但论国事,陛下才是真龙天子,当以陛下的旨意为准。”李治的话非常政治正确。
李承乾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兴奋地策马扬鞭。
“走!贤弟,晋州见!”
一骑绝尘而去,仿佛龙回大海。
“请殿下恕属下失陪。”
名义上的禁军头领,“射匮可汗”称心向李治打了个拱,便赶紧追上陛下的步伐。
新突厥残部紧随其后。
这些移居大唐、没有被草原奇怪宗教腐化的突厥人,是长安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
在如今资源捉襟见肘的大唐,他们已是不可多得的战兵了。
“走吧,山西见。”
李治心事重重地上路了。
就把这长安,姑且留给李明那厮吧!
…………
次日,来太极宫面圣的群臣,无一例外都吃到了闭门羹。
“陛下龙体抱恙,请几位择日再来。有要事可由奴家代为转达。”
宦官冷冷地回答。
“病遁”一般是跑路的标准操作。
但是陛下在大朝会上吐血的操作,给这个借口增添了不少可信性。
群臣心里虽然犯嘀咕,但大体还是接受了这个法。
各自回到各自的衙门里,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命运的到来——
李明何时踏破虎牢关,何时叩响长安的城门?
一天过去了……
一旬过去了……
无事发生。
滞留长安的人们,从惴惴不安变成了满腹疑惑,最后甚至有点望穿秋水了。
他们和千里之外的程咬金产生了共鸣——
李明那家伙人呢?
…………
“傻子才先攻长安呢!”
黄河之上,一艘巨大的楼船溯流而上。
李明站在楼船的甲板上,迎着渐渐有些暖意的春风,畅快地高声呼喊。
他所乘坐的龙船就像一条真正的龙,船体呈流线型,操纵起来十分灵活。
在这艘龙船的后面,是无数艘和它一样吊的战舰。
这些龙船排成整齐的队列,又组成了一条更为震撼的巨龙,迅速向山西蒲州挺进。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669/21612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