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18章 “卧槽,大明好强!”“我去,大唐好猛!”

第318章 “卧槽,大明好强!”“我去,大唐好猛!”

推荐阅读:魔童:开局龙族坐骑,敖闰求饶开局长生不死,谁都以为我无敌阳光满溢连长散烟班长点,两年义务成将帅林楠林北文武双全!唐大小姐叱咤七零年代惊!重生后前夫脑子似乎有洞!无始皇手谕,不得出银河边关花荣打造忠义新梁山十圣纪元:机械飞升圣王录

    “那接下去该怎么办?”李世绩迷茫了。
    虽然天黑看不清,但不用看也知道,明军正在平稳而有序地通过大桥,逃离包围圈。
    跟着他们一起逃离的,是大唐的江山社稷。
    “齐州至沂州防线是敌人苦心经营的防线,多山多水、易守难攻。
    “隔着一条泗水,我军恐怕很难打过去将叛军剿灭。”
    李世绩虽然不明,但话里话外都在请求太上皇陛下收回成命,趁着夜色莽一波,尽量杀伤还没有来得及撤离的明军残余。
    “怕什么?对面不是还给我们留了一座桥么?”程知节对他的担忧不屑一顾道:
    “寇可往,我亦可往!有了这座桥,跨河和叛匪作战又有何难?”
    李世绩斜了这老山匪一眼,呵呵一笑:
    “得好,你就不怕他们在桥底下设置了机关?到时候把桥墩子一抽,把你的部队连人带马一起掀进河里去。”
    “这……”程知节听得直挠头。
    这种过桥抽梁的骚操作,还真是对面那群贱人干得出来的。
    两人继续争论了一会儿,发现能“毕其功于一役”的路都被封死了。
    “就算李明不毁桥,放我军大摇大摆地进去,你敢走吗?”
    车驾里,李世民话了。
    “把我军主力全部耗在齐鲁大地上,倒是能让对面毕其功于一役。
    “我军,败了。”
    李世绩和程知节同时闭嘴,面面相觑。
    失败主义者领导的一席话,算是给本场战役定调了——
    唐军费劲千辛万苦,让出大片中原的土地,把明军主力“骗进来杀”的计策。
    以计策全面失败、明军大部顺利脱逃的结果而告终。
    “那,我们……”李世绩的嘴唇艰难地蠕动着。
    “撤吧,继续傻杵在这儿也无非是空耗粮草。五十万大军的吃喝,足够让李承乾头疼了。”
    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无力:
    “况且……我们的后方也起火了,李明放的。得回去收拾残局了。”
    “后方?!”李世绩和程知节俱是吃了一惊。
    “交州,是交州都督府生乱了。”李世民的声音越发乏力,带着深深的揶揄和自嘲:
    “大明朝勾结交州的蛮酋土人,撺掇他们屡屡作乱,严重影响了南方的安定。
    “呵……和蛮夷打交道,那子可太熟练了。”
    老李和老程听得嘴角抽搐。
    他们也感受到了太上皇的同款乏力感。
    李明那厮就算是在治国打仗,也透着一股浓烈的顽童气息——
    精力充沛,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让对手捉摸不透。
    明明前线都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了,自己的主力都被放在火上烤了。
    居然还有这个闲心,跑到大老远的交州去开辟第二战场。
    顽劣,简直顽劣!
    哪有这么打国战的,把死生之地当成了孩童的游乐场吗?!
    “但不得不承认,他这么胡搅蛮缠,也确实令我们焦头烂额,头疼不已啊。”
    李世民的笑声带着沉沉的倦怠,最后长叹一声:
    “撤退吧,这一轮对决结束了。”
    大势,已去。
    …………
    回京的路上,唐军垂头丧气,士气低迷,完全没有了前几日追亡逐北、直抵兖州的精气神。
    甚至这支唐军连规模都了许多。
    注水出来的所谓“五十万大军”大都是征召的兵募,已经发放路费,就地遣散了。
    临时充数的士兵们分到了例钱,赶忙回家,急着赶上夏收的尾巴。
    一路上,李世绩、程知节等将领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跟着大部队行进着,全程没有一句话。
    败军之将,不足言勇。
    太上皇的龙辇中,李世民半躺在车子里,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
    蓝天上,一行白鹭正在自由地翱翔。
    “那子的翅膀已经硬了啊,朕完败于他……”他声喃喃,表情看不出喜乐。
    儿子青出于蓝,让这位老父亲兼老皇帝的心里极其矛盾。
    不知自己是该感到高兴、不服、欣慰,还是应该担忧。
    兼具有之吧。
    在战场战术上,李世民还略胜一筹,大部分时间能够掌握战局的主动,对方只能瞅准机会打几波反攻。
    但是这一点优势,被李明利用大明那强到变态的生产力给抹平了。
    “才多久的工夫,居然起了一座桥……”李世民到现在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相比李明所展现出的、将来会让李世绩等一大票将领铭记一生的、天马行空的战略思路,那座泗水桥给李世民带来的震撼更为巨大。
    作为治国者,李世民的眼光不仅仅局限在战场上。
    他的着眼点更高、更宏大。
    他看的是大明作为一个国家实体的真正“实力”。
    国家实力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包括生产力、凝聚力、战斗力等多个维度。
    而这些又都通过这一座泗水大桥,让李世民得以窥见一斑。
    这惊鸿一瞥,让老李大为震惊和敬畏。
    “大明染指齐鲁、和大唐彻底撕破脸,并没有多长时间吧?
    “就算从第一天开始造桥,这座泗水桥也仅仅耗时几个月……
    “大明的工匠,恐怖如斯……”
    这活儿如果交给大唐的工匠来干,没有几年时间是完成不了的。
    区区几个月……恐怕连给那座桥准备木料和石料的前期工作都不见得足够。
    大明的工匠都是怪物吗?
    虽然李世民没有读过什么《国富论》,但是作为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当然知道民间生产力对一个国家的支柱作用。
    现实世界终究是唯物的,大明的生产力强于大唐,那么大明的国力也终将超过大唐。
    这也就意味着,他亲手打下来的大唐江山,终将会被李明的大明给替代。
    而他这个实际意义上的大唐开国皇帝,很有可能亲眼见证这一痛苦的过程。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直白而不留情面,不以个人的意志好恶为转移。
    “居然能把东北的那片蛮荒之地治理成这样,让化外之民爆发出如此恐怖的能力……
    “在治国方略上,那子甚至远远在我之上啊。
    “呵,也算是天下人的幸事了,将来能有个好皇帝。”
    李世民苦笑着摇头。
    “只是苦了李承乾和李治,他们大约是当不了皇帝了。
    “这也不能怪我,怪他们自己技不如人吧。”
    老李很快就想通了,心情轻松了起来。
    …………
    “哦?李靖的部队全部安然抵达了沂州?
    “唐军没有追击吧?没有?而且他们还向南撤退了?”
    平州行在。
    李明第一时间得到了前线传来的捷报。
    他镇定自若,状似随意地向通报这个消息的尉迟循毓再确认一遍:
    “前方没有谎报军情吧?”
    “没有!”黑炭头把胸脯拍得啪啪响:
    “李靖大总管的战报得到了情报部门的确认。
    “全军顺利转移到了泗水东侧,主力得以保留,敌人忌惮于我军在沂州的工事阵地,知难而退了。”
    “不错。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李明举重若轻,平静地道:
    “要吸取教训,将来不可盲动。”
    尉迟循毓的黑脸顿时就黑了下去:
    “你得对,我会替你把这番责备转告给李卫公的。”
    气鼓鼓地走了。
    在确定伙伴已经走远了以后,李明脸色骤变,劫后余生地大大吐出一口浊气。
    “终于撤了……哎哟我的妈耶,太吓人了!”
    李可完全没有老李以为的那么泰然自若、一切尽在掌握。
    他也被对面给震惊了。
    这场大明和大唐的对决,属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大唐被大明所展现出来的变态生产力给吓了一跳。
    而大明,又何尝没有被大唐的战场能力给吓一跳呢?
    “主力差一点就被包饺子……不,已经被包饺子了!
    “要不是泗水大桥及时成,我家基地差一点就被一波捅穿了!”
    李明心有余悸,疯狂地拍打胸脯。
    他可一点也没有夸张,要是李靖的部队被吃掉了,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失去了军队的保护,唐军可以肆无忌惮地渡过黄河北伐,长驱直入。
    齐鲁和薛延陀故地是不用想了,河北也是铁定保不住的。
    战线又被推到了燕山一线,一夜回到解放前。
    要是唐军再来一次仁川登陆,不定连高句丽腹地都得丢。
    到那时候,大明就真的芭比Q了,国祚还不到一年。
    国运就在一桥之间啊!
    “陛下也真是,何必这么冒险,一定要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一座桥上?”
    房玄龄忍不住责备道:
    “明明我们可以动用水军,把李靖的部队运到大河北岸。从大河撤军,不比走泗水更安稳?”
    长孙无忌在一旁冷笑道:
    “还不是因为陛下高瞻远瞩,将船只都调到南海交州一带了?
    “导致我们在大河可以动用的军舰数量不足,被唐军压制,无法执行运输的任务。”
    李明满脸尴尬,挥着手:
    “别了别了,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我偶尔犯了一次错误怎么了?
    “至少结果是好的嘛!”
    房玄龄不以为然地放下茶杯:
    “以国运为赌注,非明君之所为。”
    长孙无忌在一旁连连点头表示附议。
    这番风凉话,立刻把李明的火气给挑起来了。
    他反怼道:
    “是,你们得对。可我当时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你们什么了吗?
    “你们在那个时候,怎么没有劝谏我不要赌国运啊?”
    两位事后诸葛亮立刻就蔫儿了,一个望天,一个看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主君的灵魂发问。
    明军的被动,很大程度上是失去了黄河的“制海权”所导致的。
    大唐的水军从东海进入黄河口,一路逆流而上,站稳了洛州所处的黄河中游地区,不停地驱逐着大明的舰船,打断大明运兵运粮的企图。
    问题来了,大明作为重视海上贸易的国家,海运按理来是很发达的。
    而众所周知,在那个仗剑经商的年代,海运能力约等于海军实力,大明的海军就算不至于超越了大唐,也所差不多。
    可是为什么在整场战役中,大明水军的存在感却远远不如对面呢?
    答案就在交州。
    在此次“中原大战”刚开了个头,李靖正在黄河边上高歌猛进,大唐的战略诱骗还没有展露其狰狞的真面目时。
    李明便派人远渡南海,暗中与交州的土人结盟,撺掇他们造大唐的反,并且把相当一部分运力,用在了向交州的“反唐义士”运输物资上。
    这直接导致前线的水军捉襟见肘,被唐军钻了空子。
    待大明惊觉大河防线失守,再想把舰队主力从南海调过来已经来不及了。
    “大唐支援新罗,试图在我后方开辟第二战场。
    “来而不往非礼也,那我也跑到大唐的后方,支援当地土人,让大唐的诸君也忙活起来——
    “我当时做出此决策的时候,你们可曾反对?”
    李明继续唾沫横飞地为自己辩解着。
    “是是,陛下这么做一定有您的道理,我俩都是马后炮。”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无奈认输,承认自己打输了嘴炮。
    确实如李明所言,大明与交州土人结盟,是得到了诸位重臣的一致认可的。
    这其中的动机,也并没有李世民以为的那样高深莫测。
    这并不是一盘大棋,纯粹是李明依葫芦画瓢,复刻了一波大唐支援新罗的操作而已。
    只是大唐的周边环境比大明复杂多了。
    南方边疆如交州(越南北部)对长安听调不听宣,维持一种松散的羁縻的状态。
    和过去的辽东十分相似。
    而在第二次“八王之乱”以后,交州的离心力就愈发不可收拾了。
    长安动荡,“话事人”先从李世民换成了李明,接着又换上了李治,最后又成了李承乾,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个人。
    你大唐自己都乱了,就别怪交州土人跟着作乱。
    因此,当李明向他们伸出橄榄枝时,双方立刻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效果拔群。
    就当李世民在前线大杀四方、把薛仁贵搞得神经衰弱的时候。
    交州也在大唐的南方大杀四方,把李承乾陛下搞得焦头烂额。
    大唐仍然是古典的封建政权,既对边疆土人的基层控制力不足,又没有利用“魔改印度教”这种精神毒药,摧残瓦解当地土人的意志。
    这就导致大唐并没有很好地办法处理土人内乱,只能用武力强行镇压。
    “至少从结果来看,我的决策还是十分伟大光荣正确的嘛!”
    李明努力为自己挽尊:
    “交州生乱,不但牵制了对面的大量精力,还逼迫我的父皇退兵南下镇压去了。
    “如果没有那边的策应,他们会撤得那么干脆吗?齐州-沂州防线还得继续承压呢……”
    就在他对着面无表情的老房和长孙,唾沫横飞地吹着逼时。
    传令不合时宜地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报!陛下,交州生变!”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669/21601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