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石灰窑

推荐阅读: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全球灾荒,我靠种地成为国宝千万别惹,疯批皇后手段狠宠你生生世世起开,那个凤傲天是我的四合院:我的老婆力拔山兮气盖世婚后失控转生变成白毛狐娘萝莉无字寻仙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

    陈远志笑着说,“我是陈秋梨的弟弟,你是我姐家邻居吧?”
    “哦~原来是秋梨嫂子的弟弟啊!”
    李老六恍然大悟,“我记得你,叫什么来着?陈皮,是吧?你是来看你姐的?”
    陈远志点点头,“对,我来买点月饼,一会儿去我姐家。”
    李老六脱口而出,“你姐这会儿可能不在家。”
    陈远志微微皱眉,“她去哪了?”
    李老六嘴角扯了扯,带着几分说不清楚的意味,“还能去哪,下地干活了呗!”
    陈远志感觉他眼神不太对,就继续追问,“我姐没啥事吧?”
    李老六含糊其辞的说,“能有啥事,不过她好像又怀孕了。”
    “又怀孕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二姐前面已经有两个闺女,这就是第三胎了!
    怀着孕还要下地干活,这在前世小仙女眼里,简直是不可想象。
    然而,在那个时代却很正常。
    并且,而且,很少有流产的,一个两个的,特别能生。
    不想要都不一定行!
    还记得二姐家大姑姐,婆家不要她了,嫌她懒。
    当时怀着孕,二姐家大姑姐就各种作,譬如跳冷水,爬墙头上往下跳,想把孩子弄掉。
    结果孩子生命力顽强,硬是生下来了。
    大姑姐气的没法,给孩子起名叫多余,意思是纯粹多余!
    因此,对于二姐下地干活,陈远志倒是没有想太多。
    瞅瞅天色不早了,一会儿还要去小山沟,想着今天见不着二姐,干脆不去了,改天再来。
    于是就拜托李老六说,和二姐说一声,就说家里一切都好,改天会来看她。
    李老六迟疑着说,“给你传话没问题,不过最好还是你亲自去看看。”
    陈远志感觉他话里有话,心里不由咯噔一下。
    莫不是二姐还有其他事情?
    心里隐隐有些不安,但是二姐现在不在家,去也没用,只能明天再来。
    于是陈远志就问:“那我姐明天会在家吗?”
    李老六不确定的说,“这个说不准,这几天正在给玉米上粪,不知道她家干完没有,你明天来看看吧!”
    陈远志点头说好,就骑上自行车走了。
    他记得临汝镇北边有一个石灰窑,具体情况还要先去看看再说。
    临汝镇是个大镇,比汤屋街大多了,据说以前是县城,所以才有东营、西营两个村子。
    所谓营,就是拱卫的意思。
    如今,临汝镇虽然不是县城了,但依然是比较繁华的。
    至少和汤屋街比起来算得上繁华。
    尤其是到公路口往北,快到正大街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个小商店,代销店,还有摆摊的临时商贩。
    陈远志骑着自行车,心里就在想,现在有自行车了,改天有空,就来官街或者临汝镇来卖十三香,肯定比汤屋街卖的更多。
    不过汤屋街也不能放弃,以后得好好规划一下,能用的人都用起来。
    从临汝镇往北,过了铁路桥,大约二里地,远远的就能看到石灰窑了。
    特征很明显。
    首先是鼓起的大土谷堆,冒着烟,不过看不到石灰。
    石灰在下面。
    陈远志走近了,才看到旁边有一个斜坡,拐着弯通到下面出口。
    上面也有一个斜坡,整车的石头拉过来,直接从上面倾卸下去。
    但是出石灰就要从下面出口了,而且是人工一块一块往外搬,要多少搬多少。
    斜坡很陡,陈远志没有骑车,推着洋马走下去,刚好看到两个说不出来是三十多岁还是四十多岁的人在往外出石灰。
    那时候的人生活条件差,加上风吹日晒,都很显老。
    三十岁就像四十岁,四五十岁就像老头老太太。
    陈远志走过去,拄着洋马问:“两位大叔,石灰咋卖?”
    其中一个胡子拉碴的,拉着架子车,瞥了他一眼说,
    “俺们都是干活的,只管干活,不管卖。”
    陈远志把洋马扎好,掏出两根烟递过去,“能看出来,恁俩是干活的,老板呢?”
    胡子拉碴的男人点上烟,美美的抽上两口,这才一脸满足的说,“老板在那个小屋里,你自己去找。”
    陈远志扭头看去,这才发现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屋,于是走过去问:“老板在吗?我买石灰。”
    “你要石灰?”
    一个瘦高个,略微有些驼背的老人从里面走出来,盯着陈远志问。
    “对,我想买点石灰盖房子。”
    陈远志掏出一根烟递过去,“大爷,石灰咋卖?”
    老人白了他一眼,眼神怪怪的说,“我才五十多,你就叫我大爷?”
    陈远志讪笑着挠了挠头,“那啥,看不出来……”
    本来就显老,加上衣裳脏兮兮的,满脸花白的胡茬子,这谁能看出来啊!
    老板倒也没有怪他,点上烟,有些自嘲的说,“不过你也没说错,确实显老。”
    如果在前世,五十多岁还是正年富力强的年纪,但是在这个时候,就感觉像老大爷了。
    陈远志想了想,改口说,“那我叫您大伯吧,大伯,石灰咋卖?”
    老板笑了,露出一口泛黄的牙齿,“你这年轻人倒是怪懂礼貌的,你不用这么客气,就叫我老史就行。”
    陈远志不确定的问:“史还是石?”
    老板略微有些尴尬的笑了笑说,“史,历史的史。”
    “哦,老史,石灰咋卖?”
    本来这个姓没啥毛病,但是谁让它和屎谐音呢,叫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老史倒是习惯了,一只手夹着膀子,一只手夹着烟,一边吞云吐雾,一边问:“你要多少?百八十斤是一分钱二斤,要多了可以适当便宜点。”
    陈远志问:“我第一次盖房子,不知道买多少合适,你给介绍下?”
    老史点点头,“你盖啥房子?堂屋还是厦子?”
    陈远志脑子里大概过了一下说,“我想盖三间堂屋,还有东西厦子,你看得多少石灰?”
    老史突然被烟呛了一下,接连咳嗽了好几声,这才惊讶的打量着陈远志。
    “看不出来,你小子挺有钱啊!”
    陈远志貌似憨厚的挠挠头,“最近是挣了点钱,所以想盖房子。”
    “理解,理解。”
    不得不说,华夏人对房子有一种特殊的执念。
    没条件就不说了,但凡稍微有点条件,哪怕是吃的差点,穿的差点,省吃俭用也要把房子盖起来。
    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安居乐业吧!
    老史点着头说,“你要的多,给你按批发价,三厘一斤,怎么样?”
    陈远志道:“价钱倒是合适,就是……我没有车,你们能送货上门不?”
    老史反问:“你家哪的?”
    “环山村的。”
    “环山村?”
    老史皱着眉头,“这地方没听说过,在哪?”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574/21358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