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墙内开花墙外香
推荐阅读:
墙内开花墙外香
李小琳用「石头」一锤子将刘昕武闷在当场,老刘满脸失落,与喜上眉梢的李小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用石头丶剪刀丶布来决定小说发表权的归属,是不是有点儿戏啊?」
刘昕武心里的想法被谢大钧说了出来,他是最早被淘汰的,在一旁看着李小琳这麽轻松的就拿到了发表权,越想越觉得吃亏。
此话一出,李小琳笑容收敛,满脸警惕的看着谢大钧,顺便警了刘昕武一眼「你们俩不会想反悔吧?」
她问完这句话,扭头对林朝阳说:「朝阳,刚才你可都看到了,我可没强迫他们俩。」
刘昕武乾巴巴的笑道:「输就输了,《入验师》就让给你们《收获》了。」
李小琳非但不感激他的故作大度,反而说道:「什麽叫让的?这是我赢的!」
实惠没占到,嘴上便宜也没占到,刘昕武和谢大钧对视一眼,脸上写满了郁闷。
《入师》的发表跟他们没关系了,两人也不想在这个伤心地久留,跟林朝阳打了个招呼就要离开。
一出门,两人便互相埋怨上了。
「你说你,出什麽剪刀啊!」
「我好歹坚持到最后,比你强。'
「两个大男人,被一个女同志给灭了,唉!」
「燕京作家的稿子,被沪上刊物拿走了,唉!」
两人来时针锋相对,信心满满,走的时候怨声载道,唉声叹气。
正是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小琳这个渔翁当然是于华通知来的,他这两年跟《收获》走的非常近。
87年《收获》发表了「先锋专号」,刊登了一系列青年作家所着的先锋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于华的《四月三日事件》。
这次「先锋专号」让几位于华丶格非丶苏童丶王硕丶马原他们这些先锋作家名声大噪,之后于华又《收获》发表了两篇小说。
刘昕武和谢大钧走后,李小琳这才松了口气,内心无比庆幸自己刚才的运气。
于华在电话里把《入师》吹的天花乱坠,她心里除了欢喜之外,更多的是跃跃欲试的好奇。
拿到手稿后,她生怕夜长梦多,当即告别林朝阳,往机场出发。
手稿交出后,林朝阳无事一身轻,订了张机票就准备回香江。
在机场候机时他买了张报纸,《人民日报》上一篇《我国个人住房价格将实行双轨制》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
根据报纸上的说法,今年开始住房改革会执行新动向,从过去试点的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职工发放补贴的发券提租,转向单位以优惠房价出售公房过渡。
燕京几个试点单位向职工卖房,房价在200多元1平方米,相当经过折旧的土建费。
看到文章,林朝阳的《花城》这个月转载了,反响相当好!」
李士非说的是林朝阳(日本)研究会会刊上发表的那篇《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
转载外国作品丶热点事件或评论一直是《花城》的一大特色,也是他们创刊后之所以能在国内诸多期刊当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几年林朝阳跟花城出版社的合作关系亲密无间,他们对林朝阳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也很关注。
时不时的就会从海外一些刊物上淘换到关于林朝阳作品的评价或反应,
然后毫无心理负担的翻译转载到自家杂志上。
这类文章在发表后通常都会受到许多读者的好评,不仅是因为林朝阳的读者众多,更关键的是读者们的民族情感在作。
后世为啥很多老外能吃「我爱中国」这碗饭?
不就是抓准了国人的这种心理嘛。
不过相比后世抖阴塑造的那种虚假的「友好」氛围,林朝阳作品的受欢迎要更真实一点,毕竟这年头夸中国作家或者中国作品可没钱赚,
《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发表后,除了在读者群体受到了欢迎,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在林朝阳旅居香江后所创作的三部作品中,《寄生虫》在内地的口碑相对是要好一些的,《楚门的世界》和《大时代》在评论界的口碑就没那麽高了。
《楚门的世界》出版后遭遇了「虚假叙事」「脱离实际」等指控,同名改编电影在海外斩获大奖,口碑立刻回升。
相比之下《大时代》就惨多了,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通俗小说」,是林朝阳创作生涯中的一次滑铁卢。
而界之所以会注意到这篇文章,主要是文章中提到了「香江三部曲」这个概念。
不管是在界还是在其他领域,逼格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怎麽塑造逼格,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就是先塑造概念。
比如「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这名号说出去谁听了不是虎躯一震?
可实际上呢,这样的禁军教头北宋军中有5700个,就是个从八品的不入流官职。
当然了,林冲本人还是牛的。
《流变》一文提出「香江三部曲」这一概念也是一个道理,感觉一下子就把林朝阳这三部小说的逼格给拉了上去,连带着原来评价不太高的《大时代》也变得高级了起来。
再比如「梁山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星丶七十二地煞星」,你别管里面是不是混进了施恩丶孔明丶孔亮这些废柴这名号一报出来,哪个好汉不立刻神气?不受人敬仰?
同样的道理,「香江三部曲」这个概念被日本人率先提出来,国内的那帮评论家也犯合计了。
咱们之前对这几部作品的评价是不是太苛刻了?人家日本人看了都说好。
中国人自古提倡谦虚,这是个极坏的观念。
你做得好,别人夸你,这本是好事。
你偏要面上谦虚,心里却受用,这样做大致会导致两个结果。
你可能真的会变成一个谦谦君子,但这种概率极低,毕竟道德圣人从来就不多。
大概率变成一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丶不分好坏的糊涂蛋。
所以为什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呢?
因为你表里不一,不分好坏,人家外来的和尚没那麽多顾忌,说了真话,他说的可不就成真理了吗?
反观你这个「谦谦君子」,就成了小丑。
「香江三部曲」这个概念的出现,正应了那句「墙内开花墙外香」,让评论界和读者对这三部作品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聊完了《流变》一文引发的反响,李士非见没事了,就打算回广州。
林朝阳却拉住了他,让他晚上在家里吃顿饭。
晚上李士非在家里吃饭,顺便跟陶玉书聊起了《漫画王》这几个月的发展情况。
如今国内虽说引进了《机器猫》《铁壁阿童木》等日本动画,但日漫还未引进,《漫画王》现在拿港漫当主打,对国内的连环画产业无疑是降维打击。
12月单期销量突破30万册后,《漫画王》的销量表现没有任何滞涩,一路狂突进。
到今年3月份,最新一期的销量已经突破了80万册。
看样子,突破单期百万份就是这两个月的事。
听到这样的消息,陶玉书眉梢尽是喜色。
「看来漫画单行本的事可以提上日程了。』
李小琳用「石头」一锤子将刘昕武闷在当场,老刘满脸失落,与喜上眉梢的李小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用石头丶剪刀丶布来决定小说发表权的归属,是不是有点儿戏啊?」
刘昕武心里的想法被谢大钧说了出来,他是最早被淘汰的,在一旁看着李小琳这麽轻松的就拿到了发表权,越想越觉得吃亏。
此话一出,李小琳笑容收敛,满脸警惕的看着谢大钧,顺便警了刘昕武一眼「你们俩不会想反悔吧?」
她问完这句话,扭头对林朝阳说:「朝阳,刚才你可都看到了,我可没强迫他们俩。」
刘昕武乾巴巴的笑道:「输就输了,《入验师》就让给你们《收获》了。」
李小琳非但不感激他的故作大度,反而说道:「什麽叫让的?这是我赢的!」
实惠没占到,嘴上便宜也没占到,刘昕武和谢大钧对视一眼,脸上写满了郁闷。
《入师》的发表跟他们没关系了,两人也不想在这个伤心地久留,跟林朝阳打了个招呼就要离开。
一出门,两人便互相埋怨上了。
「你说你,出什麽剪刀啊!」
「我好歹坚持到最后,比你强。'
「两个大男人,被一个女同志给灭了,唉!」
「燕京作家的稿子,被沪上刊物拿走了,唉!」
两人来时针锋相对,信心满满,走的时候怨声载道,唉声叹气。
正是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小琳这个渔翁当然是于华通知来的,他这两年跟《收获》走的非常近。
87年《收获》发表了「先锋专号」,刊登了一系列青年作家所着的先锋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于华的《四月三日事件》。
这次「先锋专号」让几位于华丶格非丶苏童丶王硕丶马原他们这些先锋作家名声大噪,之后于华又《收获》发表了两篇小说。
刘昕武和谢大钧走后,李小琳这才松了口气,内心无比庆幸自己刚才的运气。
于华在电话里把《入师》吹的天花乱坠,她心里除了欢喜之外,更多的是跃跃欲试的好奇。
拿到手稿后,她生怕夜长梦多,当即告别林朝阳,往机场出发。
手稿交出后,林朝阳无事一身轻,订了张机票就准备回香江。
在机场候机时他买了张报纸,《人民日报》上一篇《我国个人住房价格将实行双轨制》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
根据报纸上的说法,今年开始住房改革会执行新动向,从过去试点的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职工发放补贴的发券提租,转向单位以优惠房价出售公房过渡。
燕京几个试点单位向职工卖房,房价在200多元1平方米,相当经过折旧的土建费。
看到文章,林朝阳的《花城》这个月转载了,反响相当好!」
李士非说的是林朝阳(日本)研究会会刊上发表的那篇《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
转载外国作品丶热点事件或评论一直是《花城》的一大特色,也是他们创刊后之所以能在国内诸多期刊当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几年林朝阳跟花城出版社的合作关系亲密无间,他们对林朝阳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也很关注。
时不时的就会从海外一些刊物上淘换到关于林朝阳作品的评价或反应,
然后毫无心理负担的翻译转载到自家杂志上。
这类文章在发表后通常都会受到许多读者的好评,不仅是因为林朝阳的读者众多,更关键的是读者们的民族情感在作。
后世为啥很多老外能吃「我爱中国」这碗饭?
不就是抓准了国人的这种心理嘛。
不过相比后世抖阴塑造的那种虚假的「友好」氛围,林朝阳作品的受欢迎要更真实一点,毕竟这年头夸中国作家或者中国作品可没钱赚,
《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发表后,除了在读者群体受到了欢迎,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在林朝阳旅居香江后所创作的三部作品中,《寄生虫》在内地的口碑相对是要好一些的,《楚门的世界》和《大时代》在评论界的口碑就没那麽高了。
《楚门的世界》出版后遭遇了「虚假叙事」「脱离实际」等指控,同名改编电影在海外斩获大奖,口碑立刻回升。
相比之下《大时代》就惨多了,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通俗小说」,是林朝阳创作生涯中的一次滑铁卢。
而界之所以会注意到这篇文章,主要是文章中提到了「香江三部曲」这个概念。
不管是在界还是在其他领域,逼格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怎麽塑造逼格,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就是先塑造概念。
比如「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这名号说出去谁听了不是虎躯一震?
可实际上呢,这样的禁军教头北宋军中有5700个,就是个从八品的不入流官职。
当然了,林冲本人还是牛的。
《流变》一文提出「香江三部曲」这一概念也是一个道理,感觉一下子就把林朝阳这三部小说的逼格给拉了上去,连带着原来评价不太高的《大时代》也变得高级了起来。
再比如「梁山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星丶七十二地煞星」,你别管里面是不是混进了施恩丶孔明丶孔亮这些废柴这名号一报出来,哪个好汉不立刻神气?不受人敬仰?
同样的道理,「香江三部曲」这个概念被日本人率先提出来,国内的那帮评论家也犯合计了。
咱们之前对这几部作品的评价是不是太苛刻了?人家日本人看了都说好。
中国人自古提倡谦虚,这是个极坏的观念。
你做得好,别人夸你,这本是好事。
你偏要面上谦虚,心里却受用,这样做大致会导致两个结果。
你可能真的会变成一个谦谦君子,但这种概率极低,毕竟道德圣人从来就不多。
大概率变成一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丶不分好坏的糊涂蛋。
所以为什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呢?
因为你表里不一,不分好坏,人家外来的和尚没那麽多顾忌,说了真话,他说的可不就成真理了吗?
反观你这个「谦谦君子」,就成了小丑。
「香江三部曲」这个概念的出现,正应了那句「墙内开花墙外香」,让评论界和读者对这三部作品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聊完了《流变》一文引发的反响,李士非见没事了,就打算回广州。
林朝阳却拉住了他,让他晚上在家里吃顿饭。
晚上李士非在家里吃饭,顺便跟陶玉书聊起了《漫画王》这几个月的发展情况。
如今国内虽说引进了《机器猫》《铁壁阿童木》等日本动画,但日漫还未引进,《漫画王》现在拿港漫当主打,对国内的连环画产业无疑是降维打击。
12月单期销量突破30万册后,《漫画王》的销量表现没有任何滞涩,一路狂突进。
到今年3月份,最新一期的销量已经突破了80万册。
看样子,突破单期百万份就是这两个月的事。
听到这样的消息,陶玉书眉梢尽是喜色。
「看来漫画单行本的事可以提上日程了。』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66/20652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