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文豪1978 > 第472章 吾辈拍马难及也

第472章 吾辈拍马难及也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吾辈拍马难及也
    香江人过圣诞,也过元旦,12月的月末整座城市显得格外的热闹和忙碌,林氏影业也是如此。
    先有张婉婷执导的《秋天的童话》开机,这部电影投资号称1000万港元,请来了周润发和钟楚红,在现在的香江电影市场绝对是大卡司了。
    这种大投资,2000万票房只能保个本,要赚钱必须依靠外埠收益。
    好在《英雄本色》上映后,周润发在湾岛、东南亚、日韩地区已经红的发烫了。
    只要电影别拍成一堆屎,赚钱根本不是问题。
    《秋天的童话》开机后,又有王晶的新片《最佳损友》也在筹备开机,他携《精装追女仔》大卖之势再开新片,同样引发了许多同行的关注。
    不仅是同行,很多报纸、杂志也非常关注林氏影业的动向,现在皇子大厦的楼下已经开始有狗仔队出没了。
    除了这两位导演,林氏最近又多了一位导演。
    杜琪峰从新艺城跳槽到林氏影业,迫切的想要表现自己,这天他拿了个剧本来到公司。
    陶玉书对他的积极当然很高兴,刚翻开剧本打算看看,她放在桌上的大哥大响了起来。
    “黄生,这件事我已经跟麦生知会过了。我们林氏也要发展,并不是去故意挖你们新艺城的墙脚。
    你们新艺城人才济济,阿杜没多大名气,又大半年没开戏了……”
    当杜琪峰听到陶玉书喊对面的人作“黄生”时,立刻变得有些坐立不安。
    等挂断了电话后,陶玉书冲杜琪峰笑了笑。
    “黄生很看重你,不想放你离开啊!”
    “是啊,离开之前他找我谈过。不过黄生在公司话语权不高,再加上我上部戏的票房确实不理想。”
    杜琪峰解释了一句,然后又问道:“林太,不会给你们惹麻烦吧?”
    陶玉书脸色轻松,“大家都在电影圈,人员流动再正常不过了。都是一个行业,本来就是竞争关系,有什么惹不惹麻烦的。”
    自从《英雄本色》续集的事没谈拢之后,林氏跟新艺城的关系变得微妙了起来。
    虽然还没到敌对的程度,但显然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之前的关系。
    杜琪峰见状没再说什么,而是继续跟陶玉书阐述着剧本。
    在新艺城,拍喜剧片是每一个导演都要做的功课,只要你没牛逼到让三位老板觉得你可以自己独立开戏,那么就必须拍喜剧片。
    杜琪峰本来他是可以复制徐克、林岭东在新艺城的发展轨迹,成为顶梁柱导演之一。
    可没想到《开心鬼》中这样写道:
    “初读《寄生虫》我总有种熟悉的感觉,回想半天,才想起这种感觉来自于初中时所读的《变形记》。
    这部由卡夫卡所创作的小说虽与《寄生虫》在内容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在叙事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那贫乏物质生活带给人的感官上的冲击,比如两部小说不约而同的都写到了人因环境而产生的隔离和冷漠……
    董事长家的豪宅代表着财富、地位和权力,老金一家居住的半地下室则代表着贫穷、卑微和边缘化;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气味”代表的同样是阶级的差异和底层人民身上无法摆脱的贫困印记。富人对穷人身上气味的嫌弃,反映的是阶级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穷奢极欲,追求享乐,肆意浪费,整个社会沉浸于肤浅的、虚幻的繁华之中,难以自拔。
    《寄生虫》如同一把匕首,以他锋利的刃刺破了香江社会最不堪的一面,给这个腐朽的社会以最深刻的批判。
    所有看过这部小说的读者将不得不思考社会公平、贫富分化这些宏大的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一定会成为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
    《明报》日销过十万份,是香江大报,也一直为香江社会各个阶层所追捧。
    《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谈小说<寄生虫>》这篇文章刊登当天便在广大的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一直以来,香江的纯式微都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少有作家能以纯作品吸引大众视线。
    哪怕是很多成名作家,也不得不在作品之中加入更多的通俗元素才能以文字糊口。
    林朝阳的出现是个极其诡异的例外,《明报》以头版特稿的形式发表的这篇对他新作的书评,足以说明对《寄生虫》这部作品的重视。
    同时书评中对于这部作品评价极高的溢美之词也让这些读者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评刊发的中虽然赞美的内容有很多,但却并未言过其实。
    许多文坛同行在看完了林朝阳这部小说后,回看董桥的这篇文章内心无不深感认同。
    近二十年来,香江社会的高速发展固然造就了经济神话,惠及了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民众。
    但人们不能忽略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市民是被这种高速发展抛下的。
    别的不提,仅仅是小说中所描述的老金一家所住的“半地下室”,哪个香江人看到不心有戚戚?
    对于很多香江人来说,哪怕是半地下室已经是“优渥”的住房了。
    经济是发展了,但普通市民的工资涨幅却远远无法追上房价的涨价速度。
    多年来,政府同开发商大刮地皮,实行高地价政策,靠卖地皮维持庞大的开支,至今尚盈库存几百亿港元。
    高地价肥了政府和开发商,却苦了贫民百姓。
    这些年来,香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亿万富豪,大多是靠着地产发的家。
    这些地产大亨赚的钱里,又有多少是民众们的穷极一生的血汗钱。
    即便如此,那些能以一生的血汗钱买到一块立锥之地的普通民众已经算是这座城市当中的幸运儿了。
    一呎上千元的畸形房价,让更多的人只能望楼兴叹。
    一方面是空置的数万个单元无人居住,一方面是上百万人仍住在危险的木屋区和如九龙城寨这般的贫民窟。
    还有那些在码头和天桥的廊下露宿的流浪者,无不在用他们的境遇诉说着这座城市底层人民的血泪史。
    八十年代的香江在那些影视作品中,似乎永远是那样的繁华祥和,却没人关注过这座城市背后的伤疤。
    短短几天时间里,刘以鬯、舒巷城、西西等多位知名作家陆续在多家报纸上发文盛赞《寄生虫》。
    八十年代不仅是内地文坛的黄金时代,同样也是香江文坛的黄金期。
    在度过了七十年代的“阴暗期”后,八十年代以来香江文坛出现了难得的蓬勃发展机遇。
    包括香江艺术协会等一系列的团体成立,《文艺》《当代文艺》《素叶》等杂志纷纷创刊,青年作家陆续涌现,香江文坛一片朝气蓬勃。
    在这样积极的大环境下,这些作家的声音比以前更能够让民众们听的清晰、真切。
    在诸多发文的作家中,尤以刘以鬯在《明报》上发表的文章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和赞誉。
    他在文章中说:
    “《寄生虫》中最后爸爸老金躲进了豪宅的地下室成为了‘寄生虫’,儿子写信说会计划新的生活,把那座豪宅买下来,让老金正大光明的走出来。
    可这一切只是儿子的美好想象,那种美好的想象与苍白的现实所产生的碰撞比之前的爆裂的杀戮更震撼人心了一百倍。
    让人在阅读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留下满地的震撼与沉思。
    我以为林生是内地生人,于香江社会总难以亲近、关切。
    然而《寄生虫》一书所展现的对香江社会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却是许多香江土生土长的所谓‘本土作家’望尘莫及的。
    他如同一位执着手术刀的精诚良医,精准剖开了香江社会贫富差距的脓疮,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吾辈拍马难及也!”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66/20648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