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最年轻的编委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最年轻的编委
林朝阳很想对陶玉书说,章德宁那帮人估计巴不得你走呢!
但为了家庭的和睦和自身的安危,话到嘴边,他换了套说词。
“去《人民》又不是外地,都在燕京,咱们家就在《燕京》门口,想老同事了回来随时都能看着他们。”
听着林朝阳的话,陶玉书微微点头,似乎有些意动。
林朝阳这时却又说道:“不过去《人民》这事你得考虑清楚,他们那边的水可比《燕京》这边深。”
“什么意思?”陶玉书看向他。
“老李你忘了?”
林朝阳口中的“老李”,是《燕京》前任负责人李轻泉。
李轻泉五十年代便是《人民》编辑部主任,前几年平凡后调回燕京出任《燕京》编辑部负责人。
杂志在他手里短短两年时间便脱胎换骨,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也因为这样的工作成绩,李轻泉在前年七月被调回了《人民》担任排名光年卸任,由王接任。三位副主编葛洛、李轻泉、刘剑青,三去其二,只保留了刘剑青一人,可以说是大动筋骨。
这还没完,王刚来到编辑部,以杂志缺少年轻干部和得力人手为由从《燕京》调来了陶玉书,从《中国青年》调来了祝伟,给编辑部补充了新鲜血液。
编辑部所有人都明白,这两人就是王的亲信。
当然了,除了给自己带来了得力助手之外,王也明白团结老同志的道理。
他主张对编辑部进行人事改革,对原有的编委会进行重组,号召老一代作家退出编委会,由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作家加入。
再从其中遴选出副主编人选,如此一来,副主编人选肯定要从编辑部的老人儿当中选出来,老人也不怕新人抢功劳了,王这个新主编威望必然大涨。
短短几天之内,纵横捭阖,一下子就理清了局势。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陶玉书从祝伟处听来的,祝伟比陶玉书早来了两天,他跟林朝阳是朋友,两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要比跟其他人更亲近。
更何况他们俩还都是被王调过来的,天然就多了一层信任。
了解到了编辑部如今内部的情况,陶玉书并未多说什么,她来《人民》是为了工作的。
林朝阳的《高山下的花环》是在《人民》发表的,崔道义是责编,这是陶玉书在编辑部的又一个熟人。
上面有主编罩着,身边还有熟人同事,陶玉书刚到编辑部,就迅速适应了环境。
到了傍晚下班,她刚走到楼门口,就听讲王在叫她。
“主编,您有什么指示?”
王笑着摆摆手,“什么主编,还是叫老王。”
他又说道:“你们家朝阳最近在忙什么?”
“他能干什么啊,除了上班就是写小说。”
“难怪他产量高,这个创作态度真不是一般的端正。”
王闲聊了两句,提出了去家里拜访的请求,陶玉书自然不能拒绝。
陶玉书骑着摩托车,后面跟着骑自行车的王,两人一路来到小六部口胡同。
林朝阳两口子搬家后,王还是光年当年也提出过让林朝阳加入《人民》编委会,可那都是为了哄他加入文协。
林朝阳没想到隔了几年,这个回旋镖竟然又飞了回来。
给《人民》当编委,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就跟当茅盾奖评委会成员一样,代表的是一种资历。
看看原来的编委里都有谁,就能明白加入其中的含金量了。
沙汀、张天翼、颜文景、魏巍、谢冰心、孙犁、贺靖之……可以说几乎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最了不起的一批名家。
林朝阳真想让章光年好好看看,人家老王这才叫办事的领导。
“成。这是好事,我没有不答应的道理。”林朝阳痛快的说道。
“感谢朝阳你的支持。”王听着他的话,高兴的握住了他的手,又大笑着说:“说起来,你可是《人民》成立之后最年轻的编委了!”
林朝阳很想对陶玉书说,章德宁那帮人估计巴不得你走呢!
但为了家庭的和睦和自身的安危,话到嘴边,他换了套说词。
“去《人民》又不是外地,都在燕京,咱们家就在《燕京》门口,想老同事了回来随时都能看着他们。”
听着林朝阳的话,陶玉书微微点头,似乎有些意动。
林朝阳这时却又说道:“不过去《人民》这事你得考虑清楚,他们那边的水可比《燕京》这边深。”
“什么意思?”陶玉书看向他。
“老李你忘了?”
林朝阳口中的“老李”,是《燕京》前任负责人李轻泉。
李轻泉五十年代便是《人民》编辑部主任,前几年平凡后调回燕京出任《燕京》编辑部负责人。
杂志在他手里短短两年时间便脱胎换骨,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也因为这样的工作成绩,李轻泉在前年七月被调回了《人民》担任排名光年卸任,由王接任。三位副主编葛洛、李轻泉、刘剑青,三去其二,只保留了刘剑青一人,可以说是大动筋骨。
这还没完,王刚来到编辑部,以杂志缺少年轻干部和得力人手为由从《燕京》调来了陶玉书,从《中国青年》调来了祝伟,给编辑部补充了新鲜血液。
编辑部所有人都明白,这两人就是王的亲信。
当然了,除了给自己带来了得力助手之外,王也明白团结老同志的道理。
他主张对编辑部进行人事改革,对原有的编委会进行重组,号召老一代作家退出编委会,由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作家加入。
再从其中遴选出副主编人选,如此一来,副主编人选肯定要从编辑部的老人儿当中选出来,老人也不怕新人抢功劳了,王这个新主编威望必然大涨。
短短几天之内,纵横捭阖,一下子就理清了局势。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陶玉书从祝伟处听来的,祝伟比陶玉书早来了两天,他跟林朝阳是朋友,两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要比跟其他人更亲近。
更何况他们俩还都是被王调过来的,天然就多了一层信任。
了解到了编辑部如今内部的情况,陶玉书并未多说什么,她来《人民》是为了工作的。
林朝阳的《高山下的花环》是在《人民》发表的,崔道义是责编,这是陶玉书在编辑部的又一个熟人。
上面有主编罩着,身边还有熟人同事,陶玉书刚到编辑部,就迅速适应了环境。
到了傍晚下班,她刚走到楼门口,就听讲王在叫她。
“主编,您有什么指示?”
王笑着摆摆手,“什么主编,还是叫老王。”
他又说道:“你们家朝阳最近在忙什么?”
“他能干什么啊,除了上班就是写小说。”
“难怪他产量高,这个创作态度真不是一般的端正。”
王闲聊了两句,提出了去家里拜访的请求,陶玉书自然不能拒绝。
陶玉书骑着摩托车,后面跟着骑自行车的王,两人一路来到小六部口胡同。
林朝阳两口子搬家后,王还是光年当年也提出过让林朝阳加入《人民》编委会,可那都是为了哄他加入文协。
林朝阳没想到隔了几年,这个回旋镖竟然又飞了回来。
给《人民》当编委,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就跟当茅盾奖评委会成员一样,代表的是一种资历。
看看原来的编委里都有谁,就能明白加入其中的含金量了。
沙汀、张天翼、颜文景、魏巍、谢冰心、孙犁、贺靖之……可以说几乎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最了不起的一批名家。
林朝阳真想让章光年好好看看,人家老王这才叫办事的领导。
“成。这是好事,我没有不答应的道理。”林朝阳痛快的说道。
“感谢朝阳你的支持。”王听着他的话,高兴的握住了他的手,又大笑着说:“说起来,你可是《人民》成立之后最年轻的编委了!”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66/20174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