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新手上路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新手上路
陶玉书的户籍所在地是在燕京,毕业后先得到燕京市教委报到。
毕业典礼后也发了不少,她的到来相当于是给我们编辑部添砖加瓦了!”
杨末声音清朗,带着几分雀跃。
编辑们对于陶玉书并不陌生,这几年她的评论时不时就会发表在刊物上,她本人也来过编辑部好几次,包括她的爱人林朝阳跟《燕京》的关系也不错。
大家也都知道,杨末和章德宁一直想拉陶玉书进编辑部。
听着杨末的话,章德宁德宁立刻高高的举起了手,迫不及待。
“你把手放下,伱才参加工作几年?还想给人当师父!”
被杨末批评了一句,章德宁悻悻的放下了手。
杨末的眼神在编辑部的几个老编辑身上转了转,陈世冲、周燕如、傅用林……
最后她把目光放在了周燕如身上,都是女同事,相处起来比较方便。
“燕如,你来带带玉书吧。”
杨末是主编,安排工作任务,周燕如自然不能推辞,“好。”
“刘恒,你去跟后勤说,给玉书安排一套桌椅还有办公用品。”杨末又吩咐道。
刘恒今年才二十七岁,在陶玉书没来之前,他是编辑部资历最浅的一个,平时自然少不了干些脏活累活。
听着杨末的吩咐,刘恒二话没说便起身往外走。
简单的安排好陶玉书之后,杨末跟她交代了几句,便离开了编辑部。
等杨末一走,章德宁立刻过来拉住了陶玉书,“你可算是来了!盼了你这么多天。”
“这还慢啊?我昨天毕业,今天就来报到,满燕京应该都没有比我报到快的大学生了。”
两人说说笑笑,章德宁又拉着陶玉书,把编辑部的同事挨个给她介绍了一遍。
这里面的绝大多数人陶玉书都认识,不过有几个压根没说过话,借着这次介绍,她郑重的跟大家打了个招呼。
“玉书一来,咱们编辑部的半边天更红了!”陈世冲跟陶玉书打完招呼后调侃了一句。
《燕京》是月刊,历来很受欢迎,销量巨大,所以编辑部成员在行业里算是比较多的。
女同志不少,主编杨末算一个,还有周燕如、章德宁、王洁,现在又来了个陶玉书,人数几乎与男同志持平了。
众人说着话,出门十多分钟的刘恒带人搬着桌椅进了办公室。
《燕京》编辑部的面积不大,也就三十平左右,原本就已经很挤了,这回又添了陶玉书的桌椅,就更挤了。
大家挪了挪靠墙一排的办公桌,硬是在角落里给陶玉书挤出了个位置。
“挤了点,将就着吧。这两年我们这栋楼是越来越挤了,连点多余的地方都没有。”周燕如说。
安排好了办公的硬件设施,周燕如又给陶玉书说起了编辑部的工作内容。
щшш. ttkan. ¢ o
“我们是编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审稿。我们的杂志内容你也了解,综合性杂志嘛,、诗歌、散文、报告、评论这些体裁的作品我们都发,每个人负责的也不尽相同。
我负责的东西比较杂,像老傅就是专门负责组的,老赵是负责诗歌的……
现在我们杂志的来稿量最多的就是,以后你就负责部分业余作者来稿的登记和初审。
刘恒……”
说着话,周燕如叫了一声刘恒。
刘恒似乎早有准备,高高兴兴的站起身抱起桌上的来稿信走过来,还没等周燕如吩咐便将来稿信放到了陶玉书桌上。
在陶玉书来之前,登记读者来稿信这事一直都是他干的。
这回好了,他终于解脱了。
不光如此,还有退稿信的差事他也可以一并都交给陶玉书。
熬了两年多,他终于熬出头了!
“你刚来编辑部,负责的工作内容肯定会比较杂一点。
业余读者来信登记、退稿信、稿件初审这些都是你的工作,等你熟悉熟悉工作,接下来还有外出约稿、撰写评论这些事。”
听着周燕如的话,陶玉书一言不发,只是默默的都记在了心里,她这个人一向要强,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对待工作,都是如此。
周燕如断断续续说了半个小时,最后说道:“你今天才刚来,不要有压力,我刚才说的那些还需要你一点一点的学习和适应。”
“我明白,谢谢周老师。”陶玉书说。
周燕如笑容和善,“都出学校了,就别叫老师了,叫我老周就行。”
她见陶玉书紧绷着表情,知道她德宁总算是有了和她说话的机会,两人叽叽喳喳了好一会儿。
到了饭点儿,章德宁亲密的挽着她的胳膊,带她去食堂吃饭。
下午陶玉书正式进入工作状态,《燕京》是全国知名的杂志,每天接收的业余作者来稿有数百份之多。
其中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绝大部分稿件的质量都达不到发表的标准,但这并不代表业余作者来稿就不重要。
不管是在《燕京》还是在其他杂志,业余作者来稿一向都是发掘新人作家的最重要途径。
责编手里有成名作家的作者资源对于编辑部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可如果一份杂志不能够挖掘、培养新人作家,那么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注定是有限的。
陶玉书今天刚上班,对于审稿抱有极大的热情,拆开的每一封信她都仔细认真的阅读,生怕因为自己的态度不认真而埋没了一个有才华的作家苗子。
等连续看了三个多小时的业余读者来稿之后,她心中不免产生一丝颓然。
这业余作者来稿的质量实在是……一言难尽啊!
她轻轻的叹了口气,引来了章德宁的注意,“玉书,是不是对这些业余作者来稿感到很失望?”
陶玉书没说话,用眼神回答了她。
章德宁以一副过来人的口吻说道:“我们审这些业余作者来稿,那就是沙里淘金,发现了好作品,那属于意外之喜,没发现才是常态。要是碰见个有潜力的作者,你就偷着乐吧,说不定经你的挖掘,人家就成名成家了。”
她说到这里又忍不住聊起了闲篇儿,“现在你知道当年我在一堆业余作者来稿里发现你们家朝阳的大作有多惊喜了吧?”
她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几分洋洋自得,显然是以林朝阳的伯乐来自居的。
陶玉书看着她的表情就想打击她几句,“这事朝阳还跟我说过,你们当时审稿那叫一个慢,他说早知道《牧马人》就不投给你们了。”
章德宁不忿道:“他这个人,真是过河就拆桥!”
两人半真半假的开着玩笑,很快便到了下班的时候,陶玉书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陶玉书的户籍所在地是在燕京,毕业后先得到燕京市教委报到。
毕业典礼后也发了不少,她的到来相当于是给我们编辑部添砖加瓦了!”
杨末声音清朗,带着几分雀跃。
编辑们对于陶玉书并不陌生,这几年她的评论时不时就会发表在刊物上,她本人也来过编辑部好几次,包括她的爱人林朝阳跟《燕京》的关系也不错。
大家也都知道,杨末和章德宁一直想拉陶玉书进编辑部。
听着杨末的话,章德宁德宁立刻高高的举起了手,迫不及待。
“你把手放下,伱才参加工作几年?还想给人当师父!”
被杨末批评了一句,章德宁悻悻的放下了手。
杨末的眼神在编辑部的几个老编辑身上转了转,陈世冲、周燕如、傅用林……
最后她把目光放在了周燕如身上,都是女同事,相处起来比较方便。
“燕如,你来带带玉书吧。”
杨末是主编,安排工作任务,周燕如自然不能推辞,“好。”
“刘恒,你去跟后勤说,给玉书安排一套桌椅还有办公用品。”杨末又吩咐道。
刘恒今年才二十七岁,在陶玉书没来之前,他是编辑部资历最浅的一个,平时自然少不了干些脏活累活。
听着杨末的吩咐,刘恒二话没说便起身往外走。
简单的安排好陶玉书之后,杨末跟她交代了几句,便离开了编辑部。
等杨末一走,章德宁立刻过来拉住了陶玉书,“你可算是来了!盼了你这么多天。”
“这还慢啊?我昨天毕业,今天就来报到,满燕京应该都没有比我报到快的大学生了。”
两人说说笑笑,章德宁又拉着陶玉书,把编辑部的同事挨个给她介绍了一遍。
这里面的绝大多数人陶玉书都认识,不过有几个压根没说过话,借着这次介绍,她郑重的跟大家打了个招呼。
“玉书一来,咱们编辑部的半边天更红了!”陈世冲跟陶玉书打完招呼后调侃了一句。
《燕京》是月刊,历来很受欢迎,销量巨大,所以编辑部成员在行业里算是比较多的。
女同志不少,主编杨末算一个,还有周燕如、章德宁、王洁,现在又来了个陶玉书,人数几乎与男同志持平了。
众人说着话,出门十多分钟的刘恒带人搬着桌椅进了办公室。
《燕京》编辑部的面积不大,也就三十平左右,原本就已经很挤了,这回又添了陶玉书的桌椅,就更挤了。
大家挪了挪靠墙一排的办公桌,硬是在角落里给陶玉书挤出了个位置。
“挤了点,将就着吧。这两年我们这栋楼是越来越挤了,连点多余的地方都没有。”周燕如说。
安排好了办公的硬件设施,周燕如又给陶玉书说起了编辑部的工作内容。
щшш. ttkan. ¢ o
“我们是编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审稿。我们的杂志内容你也了解,综合性杂志嘛,、诗歌、散文、报告、评论这些体裁的作品我们都发,每个人负责的也不尽相同。
我负责的东西比较杂,像老傅就是专门负责组的,老赵是负责诗歌的……
现在我们杂志的来稿量最多的就是,以后你就负责部分业余作者来稿的登记和初审。
刘恒……”
说着话,周燕如叫了一声刘恒。
刘恒似乎早有准备,高高兴兴的站起身抱起桌上的来稿信走过来,还没等周燕如吩咐便将来稿信放到了陶玉书桌上。
在陶玉书来之前,登记读者来稿信这事一直都是他干的。
这回好了,他终于解脱了。
不光如此,还有退稿信的差事他也可以一并都交给陶玉书。
熬了两年多,他终于熬出头了!
“你刚来编辑部,负责的工作内容肯定会比较杂一点。
业余读者来信登记、退稿信、稿件初审这些都是你的工作,等你熟悉熟悉工作,接下来还有外出约稿、撰写评论这些事。”
听着周燕如的话,陶玉书一言不发,只是默默的都记在了心里,她这个人一向要强,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对待工作,都是如此。
周燕如断断续续说了半个小时,最后说道:“你今天才刚来,不要有压力,我刚才说的那些还需要你一点一点的学习和适应。”
“我明白,谢谢周老师。”陶玉书说。
周燕如笑容和善,“都出学校了,就别叫老师了,叫我老周就行。”
她见陶玉书紧绷着表情,知道她德宁总算是有了和她说话的机会,两人叽叽喳喳了好一会儿。
到了饭点儿,章德宁亲密的挽着她的胳膊,带她去食堂吃饭。
下午陶玉书正式进入工作状态,《燕京》是全国知名的杂志,每天接收的业余作者来稿有数百份之多。
其中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绝大部分稿件的质量都达不到发表的标准,但这并不代表业余作者来稿就不重要。
不管是在《燕京》还是在其他杂志,业余作者来稿一向都是发掘新人作家的最重要途径。
责编手里有成名作家的作者资源对于编辑部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可如果一份杂志不能够挖掘、培养新人作家,那么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注定是有限的。
陶玉书今天刚上班,对于审稿抱有极大的热情,拆开的每一封信她都仔细认真的阅读,生怕因为自己的态度不认真而埋没了一个有才华的作家苗子。
等连续看了三个多小时的业余读者来稿之后,她心中不免产生一丝颓然。
这业余作者来稿的质量实在是……一言难尽啊!
她轻轻的叹了口气,引来了章德宁的注意,“玉书,是不是对这些业余作者来稿感到很失望?”
陶玉书没说话,用眼神回答了她。
章德宁以一副过来人的口吻说道:“我们审这些业余作者来稿,那就是沙里淘金,发现了好作品,那属于意外之喜,没发现才是常态。要是碰见个有潜力的作者,你就偷着乐吧,说不定经你的挖掘,人家就成名成家了。”
她说到这里又忍不住聊起了闲篇儿,“现在你知道当年我在一堆业余作者来稿里发现你们家朝阳的大作有多惊喜了吧?”
她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几分洋洋自得,显然是以林朝阳的伯乐来自居的。
陶玉书看着她的表情就想打击她几句,“这事朝阳还跟我说过,你们当时审稿那叫一个慢,他说早知道《牧马人》就不投给你们了。”
章德宁不忿道:“他这个人,真是过河就拆桥!”
两人半真半假的开着玩笑,很快便到了下班的时候,陶玉书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66/20168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