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狗皮膏药
推荐阅读:
狗皮膏药
转眼九月份已经过了大半,再有三天就是中秋节。
现在中秋不放假,但不妨碍节日气氛的浓厚。
明天是周日休息,图书馆早早的就张罗着给职工发福利。
这年头单位的福利待遇很朴实,都是日常能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礼盒。
职工们最盼的就是发米面粮油这些东西,这年头买啥都要票证,日常饮食又关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能不用票证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林朝阳作为馆里的牲力军,忙了一大早,跟几个年轻同事一起将福利搬回了馆里。
今年中秋的福利是一袋十斤的富强粉,五十年代以后国内的面粉没有牌号,统一改为一、二、三等面粉,分别定名为富强、建设和生产。
富强粉是一等粉,精细、面筋含量高、杂质少,类似于后世的高筋面粉。
这个时候大家很少舍得买,都是等单位发。平时也很少吃,都是拿来招待客人用的。
除了一袋面粉,还有一盒稻香村的点心,约莫有二斤,再就是两块香皂。
同事们说说笑笑的领着福利,但也有個别人在抱怨。
“发什么点心,多来几斤大米白面好不好?再不济粗粮也行啊!”
不用问,这一定是家里人口多的。
点心在这个年代是稀缺,但这玩意属于锦上添花的食物,也就是给老人孩子开开胃口、解解馋,怎么着也没有米面粮油实惠。
林朝阳听着同事的抱怨,心中一动,拉着抱怨那人去旁边说了几句,然后两人一个掏钱,一个递东西,林朝阳手里的点心就这样多了一盒。
杜蓉问道:“朝阳,你买的点心?”
“嗯。家里人口多,都爱吃甜食,正好有人不愿意要。他拿着钱去换点粮票,两全其美。”林朝阳解释了一句,又问杜蓉,“你点心卖不?”
杜蓉一下子把点心藏在身后,“你少打我的主意,一年多了,这可是《雁滩的春天》。
文章中提到,1979年末,兰州李德祥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作“万元户”。
这个名词随着文章的流传而被广泛传播,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成了全中国人民最耳熟能详的新名词。
如果这个时候要评选1980年度热门词汇的话,“万元户”这个词一定榜上有名。
对于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个很遥远的目标,可祝昌盛却知道,这对林朝阳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不提别的作品,今年光是《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的收入恐怕就让林朝阳赚的盆满钵满。
林朝阳笑了笑,“哪有那么夸张,《高山》能卖那么好是有特殊原因。”
“有什么原因咱不管,稿费你可是实打实的拿到了手。你这一部中篇,比别人写两篇长篇赚的都多。”
祝昌盛的语气中三分感叹,七分羡慕。
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林朝阳的这种收入是不敢想象的。
这年头一篇中篇的稿费通常三五百块钱,发表之后出版得看运气,印数稿酬什么的就更不能指望了。
即便是卖出10万册,也不过20%的印数稿酬。别看现在国内读书气氛浓厚,但一般的图书想卖到这个销量其实并不容易。
《高山下的花环》在半年时间里狂销超过二百万册,是天时地利人和,哪怕是放在人文社这样的国家级出版社里,也是极其罕见的情况。
“我们社里最近还有人说呢,当初真不应该把《高山》这只下金蛋的母鸡给放跑。
不过我们还有《赖子的夏天》,社里最近在张罗给《赖子的夏天》开座谈会。
过段时间应该会跟你聊《赖子的夏天》的出版事宜,又是一大笔稿费。”
祝昌盛是《当代》的编辑,并不负责人文社的图书出版业务,所以只是给林朝阳漏了个口风。
林朝阳摇了摇头,说道:“哪儿就一大笔稿费了。你还当《赖子的夏天》的销量能跟《高山下的花环》一个水平?你们杂志卖了多少,你又不是不知道。”
《赖子的夏天》发表在今年《当代》的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国内各大杂志和评论杂志的版面上。
这几个月时间里,“中国式意识流”这个名词红遍了中国界,人们热衷于评价和谈论这样一部具有话题的优秀作品。
界对于《赖子的夏天》的热捧,不断向外扩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群体,许多原本对于意识流并不感兴趣的读者因为那些花团锦簇的评论文章选择了阅读这部。
这些读者的支持,也助推刊载《赖子的夏天》的《当代》德宁不一样,他老奸巨猾,听着林朝阳这么说,也不着恼。
“我知道,我知道。你有了想法可以跟我说说嘛,我给你参考参考,我老祝好歹也从业二十多年了。”
“等有想法的。”
“行,那等你过两天想好我再来。”
如果说章德宁的组稿风格是直来直去,刘昕武的组稿风格是杀人不见血,那么祝昌盛的组稿风格就是狗皮膏药,让人想对他发脾气都发不起来。
转眼九月份已经过了大半,再有三天就是中秋节。
现在中秋不放假,但不妨碍节日气氛的浓厚。
明天是周日休息,图书馆早早的就张罗着给职工发福利。
这年头单位的福利待遇很朴实,都是日常能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礼盒。
职工们最盼的就是发米面粮油这些东西,这年头买啥都要票证,日常饮食又关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能不用票证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林朝阳作为馆里的牲力军,忙了一大早,跟几个年轻同事一起将福利搬回了馆里。
今年中秋的福利是一袋十斤的富强粉,五十年代以后国内的面粉没有牌号,统一改为一、二、三等面粉,分别定名为富强、建设和生产。
富强粉是一等粉,精细、面筋含量高、杂质少,类似于后世的高筋面粉。
这个时候大家很少舍得买,都是等单位发。平时也很少吃,都是拿来招待客人用的。
除了一袋面粉,还有一盒稻香村的点心,约莫有二斤,再就是两块香皂。
同事们说说笑笑的领着福利,但也有個别人在抱怨。
“发什么点心,多来几斤大米白面好不好?再不济粗粮也行啊!”
不用问,这一定是家里人口多的。
点心在这个年代是稀缺,但这玩意属于锦上添花的食物,也就是给老人孩子开开胃口、解解馋,怎么着也没有米面粮油实惠。
林朝阳听着同事的抱怨,心中一动,拉着抱怨那人去旁边说了几句,然后两人一个掏钱,一个递东西,林朝阳手里的点心就这样多了一盒。
杜蓉问道:“朝阳,你买的点心?”
“嗯。家里人口多,都爱吃甜食,正好有人不愿意要。他拿着钱去换点粮票,两全其美。”林朝阳解释了一句,又问杜蓉,“你点心卖不?”
杜蓉一下子把点心藏在身后,“你少打我的主意,一年多了,这可是《雁滩的春天》。
文章中提到,1979年末,兰州李德祥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作“万元户”。
这个名词随着文章的流传而被广泛传播,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成了全中国人民最耳熟能详的新名词。
如果这个时候要评选1980年度热门词汇的话,“万元户”这个词一定榜上有名。
对于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个很遥远的目标,可祝昌盛却知道,这对林朝阳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不提别的作品,今年光是《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的收入恐怕就让林朝阳赚的盆满钵满。
林朝阳笑了笑,“哪有那么夸张,《高山》能卖那么好是有特殊原因。”
“有什么原因咱不管,稿费你可是实打实的拿到了手。你这一部中篇,比别人写两篇长篇赚的都多。”
祝昌盛的语气中三分感叹,七分羡慕。
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林朝阳的这种收入是不敢想象的。
这年头一篇中篇的稿费通常三五百块钱,发表之后出版得看运气,印数稿酬什么的就更不能指望了。
即便是卖出10万册,也不过20%的印数稿酬。别看现在国内读书气氛浓厚,但一般的图书想卖到这个销量其实并不容易。
《高山下的花环》在半年时间里狂销超过二百万册,是天时地利人和,哪怕是放在人文社这样的国家级出版社里,也是极其罕见的情况。
“我们社里最近还有人说呢,当初真不应该把《高山》这只下金蛋的母鸡给放跑。
不过我们还有《赖子的夏天》,社里最近在张罗给《赖子的夏天》开座谈会。
过段时间应该会跟你聊《赖子的夏天》的出版事宜,又是一大笔稿费。”
祝昌盛是《当代》的编辑,并不负责人文社的图书出版业务,所以只是给林朝阳漏了个口风。
林朝阳摇了摇头,说道:“哪儿就一大笔稿费了。你还当《赖子的夏天》的销量能跟《高山下的花环》一个水平?你们杂志卖了多少,你又不是不知道。”
《赖子的夏天》发表在今年《当代》的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国内各大杂志和评论杂志的版面上。
这几个月时间里,“中国式意识流”这个名词红遍了中国界,人们热衷于评价和谈论这样一部具有话题的优秀作品。
界对于《赖子的夏天》的热捧,不断向外扩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群体,许多原本对于意识流并不感兴趣的读者因为那些花团锦簇的评论文章选择了阅读这部。
这些读者的支持,也助推刊载《赖子的夏天》的《当代》德宁不一样,他老奸巨猾,听着林朝阳这么说,也不着恼。
“我知道,我知道。你有了想法可以跟我说说嘛,我给你参考参考,我老祝好歹也从业二十多年了。”
“等有想法的。”
“行,那等你过两天想好我再来。”
如果说章德宁的组稿风格是直来直去,刘昕武的组稿风格是杀人不见血,那么祝昌盛的组稿风格就是狗皮膏药,让人想对他发脾气都发不起来。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66/20161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