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成了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成了
    燕京师大的校园里,上午的课刚刚结束,陶玉书和同学们一起从教室里出来,向着食堂走去。
    “上课的时候你看什么呢?还跑到韩老师的课上看来了?”陶玉书问身边的女同学吴颖芳。
    上午的课是韩兆琦老师讲《史记》,广受燕师大中文系学生欢迎。
    吴颖芳将夹在课本里的杂志露出来,语气带着几分神秘,“刚发表的小说,《牧马人》,又一个《伤痕》!”
    杂志封面上的“燕京文艺”四个字清清楚楚,陶玉书问:“《牧马人》?”
    “嗯,我觉得比《伤痕》还要好。”吴颖芳说着眼神不由得露出几分憧憬,“我要是能认识小说里的许灵均就好了,高大帅气、温文尔雅。这个作者笔名就叫许灵均,你说他会不会就是照着自己的样子写的许灵均?”
    陶玉书没看过小说,她调侃道:“又在犯花痴了!”
    “什么花痴!等你看过就知道了。”
    “好了,赶紧去吃饭吧。”
    《燕京文艺》在国内是比较老牌的刊物,又因为当年的主编是老舍、赵树理这样的大家,在全国范围内很有些名气。
    这两年国内的重新起步,因为面对长期形成的思想戒律与艺术戒律,需要跨越冰冷的教条所设置的重重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因着这两年接连两任负责人的风格都比较保守,所以《燕京文艺》复刊之后并没有发出多少造成影响力的作品。
    在周燕如这个资深编辑看来,林朝阳所写的《牧马人》与年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班主任》和年中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伤痕》如出一辙。
    都带有对过去年代的强烈控诉,揭开了那个年代给人们造成的伤疤,将时代的悲剧用文字精准的呈现了出来。
    但《牧马人》比这二者更优秀的地方是在于,它并不只是一味的控诉,其中的反思和温度更让人动容,从立意上来说要比二者高出一个层次。
    尤其是在父亲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十分具有象征性,对父子二人关系的处理也非常有智慧,在呼应读者内心感受的同时,又做到了理性、克制,成功的塑造出了许灵均这样一个历尽苦难、却初心不改的知识分子形象。
    种种要素汇聚在一起,周燕如朴素的认为《牧马人》即便无法形成《伤痕》那般强大的影响力,也应该是一时之选,足以让林朝阳在文坛一举成名。
    显然,她的想法是颇有道理的。
    德宁一脸喜色的喊住周燕如,手里扬着报纸,“你瞧这个!”
    “什么呀?”
    周燕如接过报纸,是今天的《燕京日报》,章德宁指着报纸的其中一个版块,“你看!”
    《:苦难是一面镜子》——胡德佩。
    “这么快就有评论文章了?还是胡德佩写的?”周燕如又惊又喜。
    胡德佩是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现在还是《新史料》杂志的副主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批评家,他所著的《〈李自成〉艺术谈》在界研究《李自成》的资料当中颇有影响力。
    “看来《牧马人》确实要火了!”章德宁喜滋滋的说道。
    “现在说还太早了。”
    尽管周燕如心里也是这么觉得的,但她嘴上却说的很保守。
    “那加上这个呢?”章德宁又从桌上拿过来几封信。
    “这是……读者来信?”
    章德宁点了点头,“早上刚到的。”
    一个星期时间,刊物要加印了、评论文章发表了、读者反馈也开始陆续到来,一切的预兆都显示《牧马人》正在形成一股不小的影响力。
    周燕如随手拆开了一封信,这封信来自于燕京市二二零七工厂一位叫朱虹的工人同志,她也曾是一位知青,下乡7年后于76年返回燕京。
    “……许灵均所遭受的苦难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集中体现,下乡劳教、环境艰苦、政治动荡,主人公许灵均一一经受了这些苦难。
    但也恰恰是这些磨难,逐渐培养出了对于脚下这块土地的热爱,他仍旧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的这种品德是值得我们推崇与赞扬的。
    读《伤痕》,我会泪流满面,因为那篇作品宣泄了我对过去岁月的不满和怨怼。
    但读《牧马人》,除了那种感同身受,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了人性在艰难困苦之中的玉汝于成。我不仅在里面看到了对过去的控诉,更看到了反思和温暖与美好。
    我想,《牧马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感受着写信人因为《牧马人》这篇小说所收获的精神力量,周燕如对章德宁说道:“《牧马人》,成了!”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66/195436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