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南乡子
推荐阅读: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诸天:无数的我,加入聊天群、无始皇手谕,不得出银河边关、牧者密续、快穿世界吃瓜第一线、归义非唐、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仙岛养鸡:家族靠卖鸡蛋崛起、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帝国崛起:西班牙、
七月半过后,王安礼去往舒州赴任。老夫人也在女儿的再三恳请下接去孝顺。王氏第二代的王旁、王旉和第三代的王桐、王楠、王棣等则寓居江宁不走。
虽然王氏籍贯在临川,但自王益及妻王吴氏始,王安仁、安石、安国及王雱皆葬于江宁牛首山玩珠峰,此地是为第二故乡。事实上,如王棣、王桐等木字辈子弟便鲜有回临川者。
王氏父祖辈中进士者五人,可谓是满门读书种子,但到了方字辈,唯有才情惊艳的王雱文名远播,木字辈的皆未下场举试,是有后继无人之虞。
不过,厚积薄发,王氏木字辈皆有才名,其中以王棣为最,而方字辈中也有王旁、王旉再战科场,明岁辛未科科试大有可为。
本朝太宗末年起连停科举五年,真宗初又连续举行三年,后行间年一举,以后又渐行间隔二年一举,但还不是定制,所有停举年都要下诏“权停贡举”。英宗治平三年,“诏礼部贡院,今后每三年一开科场”,确定了“三年大比”的制度,为后世所沿袭。同时针对每次考试录取人数增多,诸科人数较进士更多,而“冗官”也日益严重的情况,规定进士以皇佑四年录取数的四分之三为额,“进士以三百人为额,明经诸科不得过进士之数”。
但在此之前,每年秋天,由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在这三级考试中,中乡试者称举人,头名称解元;中会试者称贡士,头名称会元;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名次又另有分排。自太宗起,进士分为三甲,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通称状元。
需要说明的是,王氏子弟若要入仕,除了科举,可走“荫补”路子。
宋代荫补有着明确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以体现特权:
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
高级官吏,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
同样是高级官吏,文臣就比武将多了一个“荫及门客”的特权,而所谓的门客并非是伯乐与千里马这样的纯粹的知遇之恩,它就为极易形成派系关系。
遇到国家重大事件,如新帝登基,太后寿诞等,官员也可以荫补。
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高级官吏退休是时也有特权,“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
大臣病故死亡,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最多可荫五人。
而王安石当过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司空等,去逝后追赠太傅。王安礼早前曾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元丰四年,拜尚书右丞,迁左丞,因多次谏阻神宗派兵攻打西夏,被御史张汝贤所劾,以端明院学士知江宁府,现今加资政院学士知舒州。
以这二位所任官位,大致可荫子弟五至八人。也就是说,自王旁以下的王氏门人皆可荫补选官。
只不过此非正途,非首选之路。
本朝入仕有三:科举、制举、荫补。
科举是常选,制举是特选。
制举又称制科,必须是皇帝下诏才举行的,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科目,也被称为“特举”。应试人的资格,也很有意思。起初没有限制,一般士人和已经做官了但觉得官职不咋样的都可以自荐参加制举,后者很像后世的复读生。
文人自有风骨,以正经科举选官为正途,不屑走荫补之路,尤其是王氏这等书香门第。
王氏方、木二辈共五人一并参加辛未科试举,但前提是得通过今年秋天的乡贡。
乡贡,又称作“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呃,于王旁等人而言,解试不是关,几乎没什么难度。
走科举路子,只是为了证明某些事情。
纵然王安石兄弟因政见不同而显得疏离,但那不关乎亲情,否则王安礼也不可能让孙子过继给三兄。
临川王氏,影响这个时代可见的是五十年,但远非止这般。
更何况还有王棣这个不确定因素。
对于科举,王棣倒无多大排斥之心,那世的高考何尝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浪淘沙,能笑到最后的自是最有能力者。当然,也需要一些些运气。
成功的因素大致有天赋、勤奋及运气。
对于王棣而言,都能穿越了,哪还缺运气?
既然选择不走荫补之路,那么就专心科举吧。
在杭州时,苏轼这位科场前辈没少提点他,将科场之事详详细细的说了个通透,尤其要注意规避忌讳的字眼,否则定必黜落。另外,策论中切忌不可用未知出处的典故。
这是经验之谈。
仁宗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组织的一场考试,在这场考试中,苏轼写下了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通篇文章可以说的结构严谨,说理清楚,用词简练并通俗易懂,与当时整个文坛流行的五代浮靡艰涩之风大为不同,因此受到主考官欧阳修和阅卷官梅圣俞的赞赏。
虽然王氏籍贯在临川,但自王益及妻王吴氏始,王安仁、安石、安国及王雱皆葬于江宁牛首山玩珠峰,此地是为第二故乡。事实上,如王棣、王桐等木字辈子弟便鲜有回临川者。
王氏父祖辈中进士者五人,可谓是满门读书种子,但到了方字辈,唯有才情惊艳的王雱文名远播,木字辈的皆未下场举试,是有后继无人之虞。
不过,厚积薄发,王氏木字辈皆有才名,其中以王棣为最,而方字辈中也有王旁、王旉再战科场,明岁辛未科科试大有可为。
本朝太宗末年起连停科举五年,真宗初又连续举行三年,后行间年一举,以后又渐行间隔二年一举,但还不是定制,所有停举年都要下诏“权停贡举”。英宗治平三年,“诏礼部贡院,今后每三年一开科场”,确定了“三年大比”的制度,为后世所沿袭。同时针对每次考试录取人数增多,诸科人数较进士更多,而“冗官”也日益严重的情况,规定进士以皇佑四年录取数的四分之三为额,“进士以三百人为额,明经诸科不得过进士之数”。
但在此之前,每年秋天,由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在这三级考试中,中乡试者称举人,头名称解元;中会试者称贡士,头名称会元;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名次又另有分排。自太宗起,进士分为三甲,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通称状元。
需要说明的是,王氏子弟若要入仕,除了科举,可走“荫补”路子。
宋代荫补有着明确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以体现特权:
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
高级官吏,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
同样是高级官吏,文臣就比武将多了一个“荫及门客”的特权,而所谓的门客并非是伯乐与千里马这样的纯粹的知遇之恩,它就为极易形成派系关系。
遇到国家重大事件,如新帝登基,太后寿诞等,官员也可以荫补。
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高级官吏退休是时也有特权,“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
大臣病故死亡,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最多可荫五人。
而王安石当过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司空等,去逝后追赠太傅。王安礼早前曾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元丰四年,拜尚书右丞,迁左丞,因多次谏阻神宗派兵攻打西夏,被御史张汝贤所劾,以端明院学士知江宁府,现今加资政院学士知舒州。
以这二位所任官位,大致可荫子弟五至八人。也就是说,自王旁以下的王氏门人皆可荫补选官。
只不过此非正途,非首选之路。
本朝入仕有三:科举、制举、荫补。
科举是常选,制举是特选。
制举又称制科,必须是皇帝下诏才举行的,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科目,也被称为“特举”。应试人的资格,也很有意思。起初没有限制,一般士人和已经做官了但觉得官职不咋样的都可以自荐参加制举,后者很像后世的复读生。
文人自有风骨,以正经科举选官为正途,不屑走荫补之路,尤其是王氏这等书香门第。
王氏方、木二辈共五人一并参加辛未科试举,但前提是得通过今年秋天的乡贡。
乡贡,又称作“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呃,于王旁等人而言,解试不是关,几乎没什么难度。
走科举路子,只是为了证明某些事情。
纵然王安石兄弟因政见不同而显得疏离,但那不关乎亲情,否则王安礼也不可能让孙子过继给三兄。
临川王氏,影响这个时代可见的是五十年,但远非止这般。
更何况还有王棣这个不确定因素。
对于科举,王棣倒无多大排斥之心,那世的高考何尝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浪淘沙,能笑到最后的自是最有能力者。当然,也需要一些些运气。
成功的因素大致有天赋、勤奋及运气。
对于王棣而言,都能穿越了,哪还缺运气?
既然选择不走荫补之路,那么就专心科举吧。
在杭州时,苏轼这位科场前辈没少提点他,将科场之事详详细细的说了个通透,尤其要注意规避忌讳的字眼,否则定必黜落。另外,策论中切忌不可用未知出处的典故。
这是经验之谈。
仁宗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组织的一场考试,在这场考试中,苏轼写下了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通篇文章可以说的结构严谨,说理清楚,用词简练并通俗易懂,与当时整个文坛流行的五代浮靡艰涩之风大为不同,因此受到主考官欧阳修和阅卷官梅圣俞的赞赏。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11/193960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