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声声慢
推荐阅读: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诸天:无数的我,加入聊天群、无始皇手谕,不得出银河边关、牧者密续、快穿世界吃瓜第一线、归义非唐、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仙岛养鸡:家族靠卖鸡蛋崛起、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帝国崛起:西班牙、
王棣很是矛盾,因苏轼而起。
这位大文豪才情万丈,为人豁达豪迈,但一生颠沛、仕途多舛,人生境遇终是不圆满的。
而这一切与王安石密不可分。可以这么认为,苏轼的仕途起伏正好与王安石变法的成败相辅相成。
神宗时期,新政从无到有乃至雷厉风行展开,作为旧党的苏轼因反对变法太急而外放杭州通判、被贬黄州;神宗皇帝殡天、王安石去世,高太后听政、司马光拜相,尽废新法,新党干将或去或贬,旧党人马入政朝堂,苏轼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待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乃知杭州;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绍圣四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虽然大宋朝在华夏历史上的“国土面积”羞于启齿,但与唐代一样,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许多为后世所称道的文学家、艺术家。从范仲淹、欧阳修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唐宋八大家”占了六人,更有数不尽的词人留下名篇无数。是时,星光璀璨,百花齐放。
只是,文人固有相亲,更有相轻。所谓“新旧党争”,所谓“元佑更化”,说到底既是政治理念相悖,又何尝不是文人之间的“争风吃醋”?
苏轼的仕途因王安石而跌宕起伏,王安石又何尝不是因旧党的围追堵截而使得变法之路一波三折?文人之争虽未见刀光剑影,却更为云谲波诡。
但王、苏皆是谠言直声、胸怀坦荡的正人君子,虽曾针锋相对,却终究一笑泯恩仇。
穿越之前的王棣,是个文学迷,也勉强算是文字工作者,尤其喜好宋词,很是诵读了多篇名作。制词大家如大小晏、李后主、柳三变、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的名篇更是熟读多遍,最推崇的便是东坡居士。
苏轼此人,尽管在仕途中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并没有因为自己人生的跌宕起伏而就此消沉,反而乐在其中,拥有豁达的胸襟,展现出其豪迈慷慨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文为心声,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这是个率真孤傲、豁达洒脱之人。也唯有如此,词坛方能留下多篇不朽之作。
他敬苏轼之才华无双,自也希望其有幸福美满的人生,至少能避免流放儋州之苦。
他不知道蝴蝶效应能对这个时空产生怎样的影响,又或许这本就是平行宇宙的某个位面,与原本的时空纵横交错,却互不影响?!
但,或许是能做些什么的,唯求心安。
至少就目前来看,已是有了不同于原本的历史轨迹。既如此,顺心意而为之吧。
此次杭州涝害固然损失惨重,后续进展却是不错。
期间的民乱被及时有效地控制,貌似消弭于无形。
灾民因灾后重建的如火如荼的进行而不至于人心惶惶,吃饭穿衣住房,始终是国人的追求,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大抵是不再思变的。
另外,“社仓”一事也提上了日程。
灾前,王棣在苏轼面前粗粗谈了谈“社仓”。
社仓,即义仓,但王棣口中的“社仓”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社仓,二者有着本质之别。
隋代长孙平倡设义仓时即立仓于乡社。《隋书·食货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窑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此类设仓于社,并由社司管理的义仓就是后代的社仓。时社仓、义仓无别。唐贞观二年,戴胄奏请仿隋制,并正式以“社仓”命名,但实际上大多设于郡、县。宋代亦有义仓设于乡社者,亦称社仓。诏各地乡村立社仓,市镇立义仓。
此时的社仓也好,义仓也罢,皆为民营,效果远不如常平仓,聊胜于无罢了。
先前,高俅曾建言道:“可借常平仓或富人粮于乡社设仓,责富户主持,由都社首、保正及在乡士大夫协同办理。至于收息可集思广益,理出个切实可行的章程……”
这,与百年后朱熹创导的路数已是高度吻合了,王棣不由得又高看了高俅几分。
在原本那个时空,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建宁府大饥。当时在崇安开耀乡的朱熹,同乡绅刘如愚向知府借常平米六百石赈贷饥民。贷米在冬天归还,收息二成,小歉利息减半,大饥全免。计划待息米相当于原本十倍时不再收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后来归还了政府的常平米,至淳熙八年已积有社仓米三千一百石。这一年朱熹将《社仓事目》上奏,孝宗“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在福建路的建阳、光泽,两浙路的金华、宜兴,江南西路的南城、萍乡,荆湖南路的长沙等县都建立了社仓。在建仓地区,数十年间“人无菜色,里无嚣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位大文豪才情万丈,为人豁达豪迈,但一生颠沛、仕途多舛,人生境遇终是不圆满的。
而这一切与王安石密不可分。可以这么认为,苏轼的仕途起伏正好与王安石变法的成败相辅相成。
神宗时期,新政从无到有乃至雷厉风行展开,作为旧党的苏轼因反对变法太急而外放杭州通判、被贬黄州;神宗皇帝殡天、王安石去世,高太后听政、司马光拜相,尽废新法,新党干将或去或贬,旧党人马入政朝堂,苏轼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待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乃知杭州;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绍圣四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虽然大宋朝在华夏历史上的“国土面积”羞于启齿,但与唐代一样,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许多为后世所称道的文学家、艺术家。从范仲淹、欧阳修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唐宋八大家”占了六人,更有数不尽的词人留下名篇无数。是时,星光璀璨,百花齐放。
只是,文人固有相亲,更有相轻。所谓“新旧党争”,所谓“元佑更化”,说到底既是政治理念相悖,又何尝不是文人之间的“争风吃醋”?
苏轼的仕途因王安石而跌宕起伏,王安石又何尝不是因旧党的围追堵截而使得变法之路一波三折?文人之争虽未见刀光剑影,却更为云谲波诡。
但王、苏皆是谠言直声、胸怀坦荡的正人君子,虽曾针锋相对,却终究一笑泯恩仇。
穿越之前的王棣,是个文学迷,也勉强算是文字工作者,尤其喜好宋词,很是诵读了多篇名作。制词大家如大小晏、李后主、柳三变、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的名篇更是熟读多遍,最推崇的便是东坡居士。
苏轼此人,尽管在仕途中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并没有因为自己人生的跌宕起伏而就此消沉,反而乐在其中,拥有豁达的胸襟,展现出其豪迈慷慨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文为心声,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这是个率真孤傲、豁达洒脱之人。也唯有如此,词坛方能留下多篇不朽之作。
他敬苏轼之才华无双,自也希望其有幸福美满的人生,至少能避免流放儋州之苦。
他不知道蝴蝶效应能对这个时空产生怎样的影响,又或许这本就是平行宇宙的某个位面,与原本的时空纵横交错,却互不影响?!
但,或许是能做些什么的,唯求心安。
至少就目前来看,已是有了不同于原本的历史轨迹。既如此,顺心意而为之吧。
此次杭州涝害固然损失惨重,后续进展却是不错。
期间的民乱被及时有效地控制,貌似消弭于无形。
灾民因灾后重建的如火如荼的进行而不至于人心惶惶,吃饭穿衣住房,始终是国人的追求,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大抵是不再思变的。
另外,“社仓”一事也提上了日程。
灾前,王棣在苏轼面前粗粗谈了谈“社仓”。
社仓,即义仓,但王棣口中的“社仓”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社仓,二者有着本质之别。
隋代长孙平倡设义仓时即立仓于乡社。《隋书·食货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窑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此类设仓于社,并由社司管理的义仓就是后代的社仓。时社仓、义仓无别。唐贞观二年,戴胄奏请仿隋制,并正式以“社仓”命名,但实际上大多设于郡、县。宋代亦有义仓设于乡社者,亦称社仓。诏各地乡村立社仓,市镇立义仓。
此时的社仓也好,义仓也罢,皆为民营,效果远不如常平仓,聊胜于无罢了。
先前,高俅曾建言道:“可借常平仓或富人粮于乡社设仓,责富户主持,由都社首、保正及在乡士大夫协同办理。至于收息可集思广益,理出个切实可行的章程……”
这,与百年后朱熹创导的路数已是高度吻合了,王棣不由得又高看了高俅几分。
在原本那个时空,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建宁府大饥。当时在崇安开耀乡的朱熹,同乡绅刘如愚向知府借常平米六百石赈贷饥民。贷米在冬天归还,收息二成,小歉利息减半,大饥全免。计划待息米相当于原本十倍时不再收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后来归还了政府的常平米,至淳熙八年已积有社仓米三千一百石。这一年朱熹将《社仓事目》上奏,孝宗“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在福建路的建阳、光泽,两浙路的金华、宜兴,江南西路的南城、萍乡,荆湖南路的长沙等县都建立了社仓。在建仓地区,数十年间“人无菜色,里无嚣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11/193960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