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是真名士自风流
推荐阅读:都市无敌战神、林北林天策、战龙归来林北林天策、战龙归来林北林楠、战龙归来林北苏婉、战龙归来、林北苏婉_、逆剑狂神林轩唐玉、林轩唐玉、林轩是哪部小说主角、
钟山,最早叫做金陵山,战国时楚国在此设置的金陵邑即由此山而得名,也是“金陵”的由来。
到了秦汉时代,统称为钟山。东吴时,因孙权的祖父名钟,为了避讳,而此山又是东汉末年秣县尉蒋子文的死地,所以改称蒋山。至东晋初年,人们常常看到山顶上缭绕着紫金色的云彩,所以就叫它紫金山,或金山。
钟山以“龙蟠”之势,屹立于扬子江畔,饮霞吞雾,历经千年而郁郁葱葱,纳数朝君王和英雄豪杰而松青柏翠,引文人墨客竞相来访,留下丹青墨宝无数。
宋元丰七年七月,正值酷暑时节,蒋山游客却较往日不少反多。
这些游客以士子居多,齐聚蒋山乃是听闻苏子瞻、黄鲁直、秦太虚等名士尽在此处拜访大丞相王介甫。
秦太虚倒也罢了,在江南一地只小有名气尔。其名观,字少游,又字太虚,高邮人士,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
此人出名乃是因东坡居士之故。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有“俨云髾以侍侧兮,笑言乐而忘时。发哀弹与豪吹兮,飞鸟起而参差”之句,苏轼称赞他“有屈、宋之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友谊。
但纵算有苏子瞻不吝提携,秦观仍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名声算不得响亮。
然苏轼何许人也?昔日文宗欧阳修读其中试文章,与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而单以诗词文章论,其并不逊当世文宗王介甫分毫。
至于治平四年中第的黄庭坚也算是名动天下的人物,其首提作诗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书法方面,其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尝作诗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对王羲之书法之感悟深也。
苏子瞻至江宁与王介甫公相会,此乃文坛美事,也难怪士子云集,一为拜见名士真颜,亦求入得苏、王法眼提携一二。
是日,阵雨来的快去的也快,空气中总算有了淡淡的凉爽之意。
蒋山山脚,两艘乌篷船缓缓靠岸。当头的乌篷船船舱走出数人,尽是十多岁的少年,看装束应是主仆。
“蒋山,即钟山。自六朝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又是江东佛教胜地,且均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遨游钟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王棣当先领路,不忘解说一番。
“在钟山风物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为佛寺建筑。在六朝时期,钟山寺宇达七十余所,梵宫刹宇林立,钟磬之声相闻,而金陵之地更不知凡几,正所谓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风掠过,吹动衣袂飘拂,一袭白裳的王棣愈显丰朗俊朗,年仅十岁的他身量高出同龄人不少,俨然是唇红齿白的翩翩美少年:“可惜的是,岁月沧桑,历代迭有兴废,至今仅山左之‘灵谷寺’犹具规模。呶,前面隐约可见的庙宇便是了……钟山其余寺庙,大多荒废,如梁武帝普通元年在钟山绝顶兴建的‘大爱敬寺’,最为宏丽,武帝萧衍曾亲往游览赋诗,昭明太子萧统和之。该寺已毁于战火,至今犹可见其遗址。其余如无量殿、宝公塔、志公殿、定林寺等,或破败不堪,或已成残垣断壁。然钟山绝顶或半山溪谷之间,时见颓垣遗基,古寺废址,六朝钟山佛寺全盛景象,可见一斑。”
他又指向山峰,侃侃而言:“钟山有三个山峰,呈笔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为宁镇山脉之最高峰。其东南第二峰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称天堡山。环山溪流交汇,湖泊众多,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尤负盛名。”
他姿容俊美,声音中童气尚未散尽,但言语不疾不徐,隐隐然已具名士儒雅之风。
身旁那着紫箩裳的清丽少女撇了撇嘴,作不屑状:“年纪小小,倒是挺能说的。”
王棣淡淡的笑道:“祖父令我陪伴贵客,总需得尽地主之谊。”
少女偏偏唱反调:“是显得你能吧?叽里呱啦的说个没完没了。”
另一个圆脸少年略微期艾地插话:“姑姑,三郎为咱们导游解说也是一番好意……”
少女杏目一瞪:“过儿,你要作甚?帮着外人欺负我么?”
圆脸少年苦着脸“哦”了声,偷偷地向王棣摊了摊手,表示爱莫能助。
王棣简直要拊额长叹,这姑侄二位脾性迥异,侄儿倒是位敦厚的实在人,姑姑却颇具刁蛮公主的潜质。嗯,不是潜质,是特质。
到了秦汉时代,统称为钟山。东吴时,因孙权的祖父名钟,为了避讳,而此山又是东汉末年秣县尉蒋子文的死地,所以改称蒋山。至东晋初年,人们常常看到山顶上缭绕着紫金色的云彩,所以就叫它紫金山,或金山。
钟山以“龙蟠”之势,屹立于扬子江畔,饮霞吞雾,历经千年而郁郁葱葱,纳数朝君王和英雄豪杰而松青柏翠,引文人墨客竞相来访,留下丹青墨宝无数。
宋元丰七年七月,正值酷暑时节,蒋山游客却较往日不少反多。
这些游客以士子居多,齐聚蒋山乃是听闻苏子瞻、黄鲁直、秦太虚等名士尽在此处拜访大丞相王介甫。
秦太虚倒也罢了,在江南一地只小有名气尔。其名观,字少游,又字太虚,高邮人士,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
此人出名乃是因东坡居士之故。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有“俨云髾以侍侧兮,笑言乐而忘时。发哀弹与豪吹兮,飞鸟起而参差”之句,苏轼称赞他“有屈、宋之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友谊。
但纵算有苏子瞻不吝提携,秦观仍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名声算不得响亮。
然苏轼何许人也?昔日文宗欧阳修读其中试文章,与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而单以诗词文章论,其并不逊当世文宗王介甫分毫。
至于治平四年中第的黄庭坚也算是名动天下的人物,其首提作诗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书法方面,其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尝作诗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对王羲之书法之感悟深也。
苏子瞻至江宁与王介甫公相会,此乃文坛美事,也难怪士子云集,一为拜见名士真颜,亦求入得苏、王法眼提携一二。
是日,阵雨来的快去的也快,空气中总算有了淡淡的凉爽之意。
蒋山山脚,两艘乌篷船缓缓靠岸。当头的乌篷船船舱走出数人,尽是十多岁的少年,看装束应是主仆。
“蒋山,即钟山。自六朝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又是江东佛教胜地,且均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遨游钟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王棣当先领路,不忘解说一番。
“在钟山风物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为佛寺建筑。在六朝时期,钟山寺宇达七十余所,梵宫刹宇林立,钟磬之声相闻,而金陵之地更不知凡几,正所谓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风掠过,吹动衣袂飘拂,一袭白裳的王棣愈显丰朗俊朗,年仅十岁的他身量高出同龄人不少,俨然是唇红齿白的翩翩美少年:“可惜的是,岁月沧桑,历代迭有兴废,至今仅山左之‘灵谷寺’犹具规模。呶,前面隐约可见的庙宇便是了……钟山其余寺庙,大多荒废,如梁武帝普通元年在钟山绝顶兴建的‘大爱敬寺’,最为宏丽,武帝萧衍曾亲往游览赋诗,昭明太子萧统和之。该寺已毁于战火,至今犹可见其遗址。其余如无量殿、宝公塔、志公殿、定林寺等,或破败不堪,或已成残垣断壁。然钟山绝顶或半山溪谷之间,时见颓垣遗基,古寺废址,六朝钟山佛寺全盛景象,可见一斑。”
他又指向山峰,侃侃而言:“钟山有三个山峰,呈笔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为宁镇山脉之最高峰。其东南第二峰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称天堡山。环山溪流交汇,湖泊众多,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尤负盛名。”
他姿容俊美,声音中童气尚未散尽,但言语不疾不徐,隐隐然已具名士儒雅之风。
身旁那着紫箩裳的清丽少女撇了撇嘴,作不屑状:“年纪小小,倒是挺能说的。”
王棣淡淡的笑道:“祖父令我陪伴贵客,总需得尽地主之谊。”
少女偏偏唱反调:“是显得你能吧?叽里呱啦的说个没完没了。”
另一个圆脸少年略微期艾地插话:“姑姑,三郎为咱们导游解说也是一番好意……”
少女杏目一瞪:“过儿,你要作甚?帮着外人欺负我么?”
圆脸少年苦着脸“哦”了声,偷偷地向王棣摊了摊手,表示爱莫能助。
王棣简直要拊额长叹,这姑侄二位脾性迥异,侄儿倒是位敦厚的实在人,姑姑却颇具刁蛮公主的潜质。嗯,不是潜质,是特质。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4/4211/19395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