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三十八,我已经快要退休了!
推荐阅读:傲妃倾城:妖孽魔王靠边站、儒道至圣、穿书之系统助我成女主、提笔画江山、血刀客、废土大统领、星域圣芒、我是道士仙、修仙不累、第一婚宠:老公大人请自重、
四月的天气已经彻底暖和起来。
对李云峰来说,时间过得太快了。
五三年出生的他,今年过了生日,就正式三十八周岁,迈向三十九了。
不再是那个可以随便折腾的愣头青。
身体倒还好,常年练拳,加上「青龙古茶」滋养,比小年轻还壮实。
但心态上,总归是有了些变化。
这天,老丈人孙兴国,丈母娘杨敏,还有老爹李大江,风尘仆仆地从海东之国回来了。
三个老人精神头都不错,尤其是李大江,在海东那边待了一段时间,整个人看着都硬朗了不少。
四合院里顿时热闹起来。
“哎哟,我的乖孙女,快让姥爷抱抱!”孙兴国一进门就张开双臂。
两个小丫头立刻扑了上去。
“姥爷!姥姥!爷爷!”
杨敏和李大江也是满脸笑容,挨个抱了抱孙女。
“瘦了没?在那边吃得好不好?”
孙丽娟迎上来,关切地问自己爸妈。
“好着呢!那边空气好,吃得也好,你爸这老胳膊老腿都感觉有劲儿了!”
杨敏拍了拍孙兴国的胳膊。
“为瀚弄的那个什么疗养院,真不错,每天泡泡温泉,按按摩,比在家舒坦。”
孙兴国感慨道。
李大江也点点头:“海东那边,现在变化大得很。到处都在盖房子,修路,建工厂,跟咱们这边完全不一样。”
“爸,您在那边还习惯?”
李云峰给老爹递了杯茶。
“有啥不习惯的?都是龙国人,说话都一样。”
李大江摆摆手,“就是那边太冷了,没有咱们这儿四季分明。”
“爸,妈,你们先坐着歇会儿,我去准备饭。”孙丽娟说着就要往厨房走。
“不用忙活,一会咱们一起去?”杨敏拉住她。
“那不行,我得亲自给你们做顿接风宴。”孙丽娟坚持。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聊着海东之国的见闻,聊着家里的琐事。
大爷李大海大娘,还有爷爷奶奶,也跟着一起聊了起来。
这下更热闹了,整个院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几天后,大爷大娘和爷爷奶奶觉得在城里待着不自在,还是习惯村里的生活,便坐车回了大草甸子村。
老丈人孙兴国和丈母娘杨敏则留了下来,打算在四九城多住一段时间。
等过段时间在去海东之国看一看。
李云峰也难得清闲,在家陪了几天老人孩子。
白天陪老丈人下下棋,听老爹讲讲海东之国的新鲜事,晚上陪媳妇女儿说说话。
这种安逸的日子,对他来说,实在难得。
但清闲总是短暂的。
这天,小何送来一份加密报告。
「亚特兰蒂斯-藏南基地:一期工程已于日前正式动工。初步地基开挖完成,主体结构建设按计划进行中。预计工期:两年。」
报告很简洁,但信息量巨大。
那个位于世界屋脊的庞大地下工程,终于开始动工了。
李云峰看着报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两年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
这个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紧接着,关于黄土高原边缘新城的规划方案也送到了。
「龙腾新城(暂定名):选址已确认,位于黄土高原东南边缘,毗邻规划中的生态农业区。初期规划容纳人口五十万,相关基建招标工作即将启动……」
李云峰仔细看着规划图。
这座新城,将是未来黄土高原开发的前哨站,也是容纳部分移民和产业工人的重要载体。
不能马虎。
“通知下去,新城项目,即刻启动前期准备工作。”李云峰对小何吩咐道。
“是,厂长。”
还没等他喘口气,又一个项目的启动报告摆在了面前。
「黄河及内陆水系改造工程(一期):启动。」
「渤海湾人工海堤坝工程:启动。」
这两个项目,是“绿洲计划”和“人造江南”构想的核心环节。
改造黄河,治理水患,同时将部分水资源引入内陆干旱地区。
在渤海湾围海造陆,建设巨大堤坝,未来甚至可能形成一个内陆咸水湖,调节气候。
这手笔,堪称逆天改命。
每一个项目,单独拿出来,都是足以震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工程。
现在,它们几乎同时启动了。
饶是李云峰,也感到了一股沉甸甸的压力。
“这么多大项目同时开工,资金方面……能撑住吗?”
孙丽娟端着茶走进来,看到李云峰面前堆积如山的文件,忍不住担忧。
“放心吧,钱不是问题。”
李云峰揉了揉眉心,“龙腾集团现在的现金流,还顶得住。”
“顶得住也不能这么干啊!”
孙丽娟把茶杯放下,语气带着埋怨,“你看看你,刚在家歇几天,又开始连轴转了!藏南那个什么基地,黄土高原那个新城,现在又搞什么河流改造,人工海……你一个人能忙得过来吗?”
“这不是有团队嘛。”
李云峰笑了笑,“我就是把握个大方向。”
“把握大方向也累人!”
孙丽娟瞪了他一眼,“你都快四十的人了,还当自己是二十岁小伙子?”
“三十八,周岁。”
李云峰纠正道。
“有什么区别?!”
孙丽娟没好气地说,“反正不年轻了!得注意身体!”
“知道了知道了。”
李云峰敷衍着。
他拿起那份关于河流改造的报告,看着上面标注的复杂水系图和工程节点。
心里清楚,这绝不是“把握大方向”那么简单。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计算和周密部署。
出一点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藏南那边,环境那么恶劣,工程能顺利吗?”
孙丽娟还是不放心。
“放心,我们有最顶尖的技术团队,还有特种工程单位配合,安全措施都是最高级别的。”李云峰解释道。
“那个新城,要盖多大?真要往那边移那么多人?”
“嗯,黄土高原的开发,人口是关键。新城是第一步。
“行了,我不打扰你看文件了。”孙丽娟拿起空杯子,“你自己注意休息,别太累了。”
“嗯。”李云峰应了一声。
孙丽娟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他一眼。
“云峰,不管做什么,安全第一。”
“我省得。”李云峰抬头,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笑容。
孙丽娟这才转身离开。
李云峰重新将注意力放回文件上。
亚特兰蒂斯,藏南基地,两年工期。
龙腾新城,黄土高原,基建先行。
河流改造,人工海,百年大计。
还有之前的绿洲计划,七亿亩土地的规划,北方商会的整合,体育产业的布局……
一桩桩,一件件,千头万绪。
他确实不再年轻了。
三十八周岁。
在这个年代,很多人已经开始考虑退休养老的事情了。
而他,却仿佛才刚刚开始。
李云峰拿起笔,在新城规划方案上,写下几个字:「教育、医疗配套,必须优先建设。」
他放下笔,活动了一下肩膀。
干吧。
路还长着呢。
他拿起电话:“小何,通知工程部,明天开会,讨论河流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
对李云峰来说,时间过得太快了。
五三年出生的他,今年过了生日,就正式三十八周岁,迈向三十九了。
不再是那个可以随便折腾的愣头青。
身体倒还好,常年练拳,加上「青龙古茶」滋养,比小年轻还壮实。
但心态上,总归是有了些变化。
这天,老丈人孙兴国,丈母娘杨敏,还有老爹李大江,风尘仆仆地从海东之国回来了。
三个老人精神头都不错,尤其是李大江,在海东那边待了一段时间,整个人看着都硬朗了不少。
四合院里顿时热闹起来。
“哎哟,我的乖孙女,快让姥爷抱抱!”孙兴国一进门就张开双臂。
两个小丫头立刻扑了上去。
“姥爷!姥姥!爷爷!”
杨敏和李大江也是满脸笑容,挨个抱了抱孙女。
“瘦了没?在那边吃得好不好?”
孙丽娟迎上来,关切地问自己爸妈。
“好着呢!那边空气好,吃得也好,你爸这老胳膊老腿都感觉有劲儿了!”
杨敏拍了拍孙兴国的胳膊。
“为瀚弄的那个什么疗养院,真不错,每天泡泡温泉,按按摩,比在家舒坦。”
孙兴国感慨道。
李大江也点点头:“海东那边,现在变化大得很。到处都在盖房子,修路,建工厂,跟咱们这边完全不一样。”
“爸,您在那边还习惯?”
李云峰给老爹递了杯茶。
“有啥不习惯的?都是龙国人,说话都一样。”
李大江摆摆手,“就是那边太冷了,没有咱们这儿四季分明。”
“爸,妈,你们先坐着歇会儿,我去准备饭。”孙丽娟说着就要往厨房走。
“不用忙活,一会咱们一起去?”杨敏拉住她。
“那不行,我得亲自给你们做顿接风宴。”孙丽娟坚持。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聊着海东之国的见闻,聊着家里的琐事。
大爷李大海大娘,还有爷爷奶奶,也跟着一起聊了起来。
这下更热闹了,整个院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几天后,大爷大娘和爷爷奶奶觉得在城里待着不自在,还是习惯村里的生活,便坐车回了大草甸子村。
老丈人孙兴国和丈母娘杨敏则留了下来,打算在四九城多住一段时间。
等过段时间在去海东之国看一看。
李云峰也难得清闲,在家陪了几天老人孩子。
白天陪老丈人下下棋,听老爹讲讲海东之国的新鲜事,晚上陪媳妇女儿说说话。
这种安逸的日子,对他来说,实在难得。
但清闲总是短暂的。
这天,小何送来一份加密报告。
「亚特兰蒂斯-藏南基地:一期工程已于日前正式动工。初步地基开挖完成,主体结构建设按计划进行中。预计工期:两年。」
报告很简洁,但信息量巨大。
那个位于世界屋脊的庞大地下工程,终于开始动工了。
李云峰看着报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两年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
这个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紧接着,关于黄土高原边缘新城的规划方案也送到了。
「龙腾新城(暂定名):选址已确认,位于黄土高原东南边缘,毗邻规划中的生态农业区。初期规划容纳人口五十万,相关基建招标工作即将启动……」
李云峰仔细看着规划图。
这座新城,将是未来黄土高原开发的前哨站,也是容纳部分移民和产业工人的重要载体。
不能马虎。
“通知下去,新城项目,即刻启动前期准备工作。”李云峰对小何吩咐道。
“是,厂长。”
还没等他喘口气,又一个项目的启动报告摆在了面前。
「黄河及内陆水系改造工程(一期):启动。」
「渤海湾人工海堤坝工程:启动。」
这两个项目,是“绿洲计划”和“人造江南”构想的核心环节。
改造黄河,治理水患,同时将部分水资源引入内陆干旱地区。
在渤海湾围海造陆,建设巨大堤坝,未来甚至可能形成一个内陆咸水湖,调节气候。
这手笔,堪称逆天改命。
每一个项目,单独拿出来,都是足以震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工程。
现在,它们几乎同时启动了。
饶是李云峰,也感到了一股沉甸甸的压力。
“这么多大项目同时开工,资金方面……能撑住吗?”
孙丽娟端着茶走进来,看到李云峰面前堆积如山的文件,忍不住担忧。
“放心吧,钱不是问题。”
李云峰揉了揉眉心,“龙腾集团现在的现金流,还顶得住。”
“顶得住也不能这么干啊!”
孙丽娟把茶杯放下,语气带着埋怨,“你看看你,刚在家歇几天,又开始连轴转了!藏南那个什么基地,黄土高原那个新城,现在又搞什么河流改造,人工海……你一个人能忙得过来吗?”
“这不是有团队嘛。”
李云峰笑了笑,“我就是把握个大方向。”
“把握大方向也累人!”
孙丽娟瞪了他一眼,“你都快四十的人了,还当自己是二十岁小伙子?”
“三十八,周岁。”
李云峰纠正道。
“有什么区别?!”
孙丽娟没好气地说,“反正不年轻了!得注意身体!”
“知道了知道了。”
李云峰敷衍着。
他拿起那份关于河流改造的报告,看着上面标注的复杂水系图和工程节点。
心里清楚,这绝不是“把握大方向”那么简单。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计算和周密部署。
出一点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藏南那边,环境那么恶劣,工程能顺利吗?”
孙丽娟还是不放心。
“放心,我们有最顶尖的技术团队,还有特种工程单位配合,安全措施都是最高级别的。”李云峰解释道。
“那个新城,要盖多大?真要往那边移那么多人?”
“嗯,黄土高原的开发,人口是关键。新城是第一步。
“行了,我不打扰你看文件了。”孙丽娟拿起空杯子,“你自己注意休息,别太累了。”
“嗯。”李云峰应了一声。
孙丽娟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他一眼。
“云峰,不管做什么,安全第一。”
“我省得。”李云峰抬头,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笑容。
孙丽娟这才转身离开。
李云峰重新将注意力放回文件上。
亚特兰蒂斯,藏南基地,两年工期。
龙腾新城,黄土高原,基建先行。
河流改造,人工海,百年大计。
还有之前的绿洲计划,七亿亩土地的规划,北方商会的整合,体育产业的布局……
一桩桩,一件件,千头万绪。
他确实不再年轻了。
三十八周岁。
在这个年代,很多人已经开始考虑退休养老的事情了。
而他,却仿佛才刚刚开始。
李云峰拿起笔,在新城规划方案上,写下几个字:「教育、医疗配套,必须优先建设。」
他放下笔,活动了一下肩膀。
干吧。
路还长着呢。
他拿起电话:“小何,通知工程部,明天开会,讨论河流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957/18450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