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推荐阅读:超神里的骑士、重生完美时代、我在东京签到打卡、洪荒之太白剑仙、我儿子成了反派舔狗、剑王传说、白月光男神对我心动了、遮天之人王、万衍道尊、妃越千年、
话说寇员外得以死而复生后,重新张罗起幢幡鼓乐,带着僧道和亲友,像之前一样为唐僧师徒送行,暂且不表。且说唐僧师徒四人踏上大路,这西方佛地果然与别处不同,一路上能看到奇花异草、古柏苍松。所经过的地方,家家户户都向善,人人都乐于斋僧。山下总能看到潜心修行的人,林间也常听到有人诵经。师徒们日夜兼程,又过了六七天,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带高楼和几层巍峨的楼阁。那楼阁气势非凡:
高耸入云,直插天际。低头能俯瞰落日,伸手仿佛能摘取飞星。宽敞明亮的窗轩似能容纳宇宙,巍峨的栋宇连接着云雾屏障。黄鹤传来秋意,树木显得更加苍老;彩鸾携来书信,晚风也变得格外清爽。这里是灵宫宝阙,琳馆珠庭。人们在殿堂中谈道,在天地间传播经文。花朵在春天绽放出美丽,松树在雨后愈发青翠。紫芝仙果年年生长,丹凤飞翔带来万千祥瑞。
三藏挥动马鞭,远远指着说道:“悟空,真是个好去处啊!” 行者说:“师父,您在那些假境界、假佛像面前,反倒坚持要下拜。如今到了这真正的佛境,见到了真佛像,却还不下马,这是为何?” 三藏听了,慌忙翻身下马。此时已到了楼阁门前,只见一个道童斜站在山门之前,高声问道:“来的莫非是东土来的取经人?” 长老急忙整理衣衫,抬头打量。只见那道童:
身披锦衣,手摇玉麈。身披锦衣,常赴宝阁瑶池的宴会;手摇玉麈,每在丹台紫府挥洒尘缘。手肘处悬挂着仙箓,脚上穿着履鞋。神态飘然,一看就是真正的羽士,模样秀丽,实在是超凡脱俗。修炼成了长生不老之身,居住在这胜境,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圣僧不认识这位灵山来客,他正是当年的金顶大仙。
孙大圣认出了他,连忙说:“师父,这是灵山脚下玉真观的金顶大仙,他来迎接我们了。” 三藏这才恍然大悟,上前施礼。大仙笑着说:“圣僧今年才到啊,我被观音菩萨哄了。她十年前领了佛祖的金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原本说两三年就会到我这里。我年年在这里等候,却一直没有消息,没想到今年才相逢。” 三藏双手合十说:“有劳大仙盛情相迎,感激不尽!” 于是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一同进入观中,又与大仙一一相见。大仙立刻吩咐上茶摆斋,又叫小童烧好香汤,让圣僧沐浴,准备登上佛地。正所谓:
功行圆满就该沐浴净身,修炼驯服本性方能契合天真。
历经千辛万苦如今终于停歇,秉持九戒三皈从此焕然一新。
妖魔除尽果然登上佛地,灾祸消除得以拜见佛门。
洗净尘世污垢毫无沾染,回归本源恢复不坏之身。
师徒们沐浴完毕,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便在玉真观住下。
第二天早上,唐僧换好衣服,披上锦襕袈裟,戴上毗卢帽,手持锡杖,登上大堂,向大仙拜别。大仙笑着说:“昨天还普普通通,今日却光彩照人,看这模样,真是佛子啊。” 三藏拜别后就要出发,大仙说:“且慢,我送送你们。” 行者说:“不用你送,老孙认得路。” 大仙说:“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没踏上云路,应当从陆路走。” 行者说:“这话有理。老孙虽然走过几次,但都是腾云来去,确实没走过陆路。既然有陆路,那就麻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切,还请不要迟疑。” 大仙满脸笑容,拉着唐僧的手,引领着这位旃檀功德佛走向佛门。原来这条路不用出山门,从观宇的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大仙指着灵山说:“圣僧,你看那半空中有祥光五色、瑞霭千重的地方,就是灵鹫高峰,是佛祖的圣境。” 唐僧见了,立刻下拜。行者笑着说:“师父,还没到该拜的地方呢。俗话说:‘望山走倒马。’离那山顶还有很远,现在就拜,等拜到山顶,得磕多少头啊?” 大仙说:“圣僧,你和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经到了福地,看到了灵山,我就回去了。” 三藏于是拜别大仙,继续前行。
大圣带着唐僧等人,缓缓向灵山走去。没走五六里,就看到一条奔腾的活水,水流湍急,浪花滚滚,河面大约有八九里宽,四周不见人迹。三藏心里一惊,说:“悟空,是不是走错路了?莫不是大仙指错了方向?这河水如此宽阔汹涌,又不见船只,怎么渡过去呢?” 行者笑着说:“没错!你看那边不是有一座大桥吗?要从那桥上走过去,才能修成正果。” 长老等人走近一看,桥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 “凌云渡” 三个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这桥看起来:
远看像横在空中的玉栋,近看则是截断水流的枯木。
架海过河都还算容易,可这独木单梁让人怎么行走!
万丈虹霓像平卧的影子,千寻白练连接着天涯。
桥面十分细滑,实在难以渡过,除非是神仙踏着彩霞飞过。
三藏心惊胆战地说:“悟空,这桥不是人能走的。我们再找找别的路吧。” 行者笑着说:“这就是路!这就是路!” 八戒慌张地说:“就算是路,谁敢走啊?水面又宽,波浪又大,就这么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么下脚啊?” 行者说:“你们都站着别动,等老孙走一趟给你们看看。”
高耸入云,直插天际。低头能俯瞰落日,伸手仿佛能摘取飞星。宽敞明亮的窗轩似能容纳宇宙,巍峨的栋宇连接着云雾屏障。黄鹤传来秋意,树木显得更加苍老;彩鸾携来书信,晚风也变得格外清爽。这里是灵宫宝阙,琳馆珠庭。人们在殿堂中谈道,在天地间传播经文。花朵在春天绽放出美丽,松树在雨后愈发青翠。紫芝仙果年年生长,丹凤飞翔带来万千祥瑞。
三藏挥动马鞭,远远指着说道:“悟空,真是个好去处啊!” 行者说:“师父,您在那些假境界、假佛像面前,反倒坚持要下拜。如今到了这真正的佛境,见到了真佛像,却还不下马,这是为何?” 三藏听了,慌忙翻身下马。此时已到了楼阁门前,只见一个道童斜站在山门之前,高声问道:“来的莫非是东土来的取经人?” 长老急忙整理衣衫,抬头打量。只见那道童:
身披锦衣,手摇玉麈。身披锦衣,常赴宝阁瑶池的宴会;手摇玉麈,每在丹台紫府挥洒尘缘。手肘处悬挂着仙箓,脚上穿着履鞋。神态飘然,一看就是真正的羽士,模样秀丽,实在是超凡脱俗。修炼成了长生不老之身,居住在这胜境,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圣僧不认识这位灵山来客,他正是当年的金顶大仙。
孙大圣认出了他,连忙说:“师父,这是灵山脚下玉真观的金顶大仙,他来迎接我们了。” 三藏这才恍然大悟,上前施礼。大仙笑着说:“圣僧今年才到啊,我被观音菩萨哄了。她十年前领了佛祖的金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原本说两三年就会到我这里。我年年在这里等候,却一直没有消息,没想到今年才相逢。” 三藏双手合十说:“有劳大仙盛情相迎,感激不尽!” 于是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一同进入观中,又与大仙一一相见。大仙立刻吩咐上茶摆斋,又叫小童烧好香汤,让圣僧沐浴,准备登上佛地。正所谓:
功行圆满就该沐浴净身,修炼驯服本性方能契合天真。
历经千辛万苦如今终于停歇,秉持九戒三皈从此焕然一新。
妖魔除尽果然登上佛地,灾祸消除得以拜见佛门。
洗净尘世污垢毫无沾染,回归本源恢复不坏之身。
师徒们沐浴完毕,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便在玉真观住下。
第二天早上,唐僧换好衣服,披上锦襕袈裟,戴上毗卢帽,手持锡杖,登上大堂,向大仙拜别。大仙笑着说:“昨天还普普通通,今日却光彩照人,看这模样,真是佛子啊。” 三藏拜别后就要出发,大仙说:“且慢,我送送你们。” 行者说:“不用你送,老孙认得路。” 大仙说:“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没踏上云路,应当从陆路走。” 行者说:“这话有理。老孙虽然走过几次,但都是腾云来去,确实没走过陆路。既然有陆路,那就麻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切,还请不要迟疑。” 大仙满脸笑容,拉着唐僧的手,引领着这位旃檀功德佛走向佛门。原来这条路不用出山门,从观宇的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大仙指着灵山说:“圣僧,你看那半空中有祥光五色、瑞霭千重的地方,就是灵鹫高峰,是佛祖的圣境。” 唐僧见了,立刻下拜。行者笑着说:“师父,还没到该拜的地方呢。俗话说:‘望山走倒马。’离那山顶还有很远,现在就拜,等拜到山顶,得磕多少头啊?” 大仙说:“圣僧,你和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经到了福地,看到了灵山,我就回去了。” 三藏于是拜别大仙,继续前行。
大圣带着唐僧等人,缓缓向灵山走去。没走五六里,就看到一条奔腾的活水,水流湍急,浪花滚滚,河面大约有八九里宽,四周不见人迹。三藏心里一惊,说:“悟空,是不是走错路了?莫不是大仙指错了方向?这河水如此宽阔汹涌,又不见船只,怎么渡过去呢?” 行者笑着说:“没错!你看那边不是有一座大桥吗?要从那桥上走过去,才能修成正果。” 长老等人走近一看,桥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 “凌云渡” 三个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这桥看起来:
远看像横在空中的玉栋,近看则是截断水流的枯木。
架海过河都还算容易,可这独木单梁让人怎么行走!
万丈虹霓像平卧的影子,千寻白练连接着天涯。
桥面十分细滑,实在难以渡过,除非是神仙踏着彩霞飞过。
三藏心惊胆战地说:“悟空,这桥不是人能走的。我们再找找别的路吧。” 行者笑着说:“这就是路!这就是路!” 八戒慌张地说:“就算是路,谁敢走啊?水面又宽,波浪又大,就这么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么下脚啊?” 行者说:“你们都站着别动,等老孙走一趟给你们看看。”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913/18354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