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推荐阅读:神道山下、不败战神、割鹿记、贵女跌落神坛,佛子跪地轻哄、捡漏漏啦!舅舅快开门收国宝、小叔子兼祧两房后,夫君回来了、异度荒尘、我只会蹭热度啊!、快穿之顾七七的散装人生、重生:从警察学院开始、
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的陆逊在猇亭、夷陵一带大破蜀兵。先主刘备败退回白帝城,赵云领兵据守。不久,马良赶到,看到大军已然惨败,懊悔不已,将诸葛亮之前说的话,向先主奏明。先主长叹一声,说道:“我要是早点听丞相的话,也不至于落得今日这般惨败!如今我还有什么脸面再回成都去见群臣呢!” 于是传下旨意,就在白帝城驻扎下来,并将馆驿改名为永安宫。
有人来报,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人都为国事捐躯,先主悲痛万分。又有近臣上奏说:“黄权率领江北的军队,投降魏国去了。陛下可以把他的家属交给有关部门治罪。” 先主却说:“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想要回蜀地却无路可走,不得已才投降魏国,这是我辜负了他,并非他辜负我,为什么要治他家属的罪呢?” 依旧下令供给黄权家属禄米,好好赡养他们。
黄权投降魏国后,众将带着他去拜见曹丕。曹丕问道:“你如今归降我,是想要效仿陈平、韩信吗?” 黄权流着泪上奏说:“臣深受蜀帝的厚恩,待遇十分优厚,他派臣督领各路军队驻扎在江北,却被陆逊截断了归路。臣回蜀地没路,投降东吴又做不到,所以才来投奔陛下。臣是败军之将,能免一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敢追慕古人的功绩呢!” 曹丕十分高兴,于是封黄权为镇南将军,黄权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忽然有近臣奏报:“有细作从蜀地来,说蜀主将黄权的家属全都诛杀了。” 黄权却笃定地说:“我和蜀主推心置腹,彼此信任,他了解我的本心,一定不会杀我的家小。” 曹丕也认同他的话。后人写诗指责黄权道:“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曹丕问贾诩:“我想要统一天下,是应该先攻打蜀国,还是先攻打吴国呢?” 贾诩回答说:“刘备有雄才大略,再加上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东吴的孙权能洞察虚实,陆逊现在又屯兵在险要之地,隔着长江、湖泊,都很难仓促谋划取胜。依臣看来,诸位将领当中,都没有孙权、刘备的敌手。就算陛下凭借天威前去征讨,也未必能有万全的把握。眼下只适合坚守,等待两国发生变故。” 曹丕说:“我已经派了三路大军去讨伐吴国,怎么会有不胜的道理?” 尚书刘晔说:“最近东吴的陆逊刚刚大破蜀兵七十万,现在他们上下齐心,又有长江、湖泊的阻隔,很难仓促制服,而且陆逊足智多谋,必定有所准备。” 曹丕质问:“你之前劝我讨伐吴国,现在又劝谏阻止,这是为什么?” 刘晔解释道:“时势不同了。过去东吴多次被蜀国打败,势力受挫,所以可以攻打;如今他们大获全胜,士气高涨,不可轻易进攻。” 曹丕说:“我心意已决,你不要再多说了。” 于是率领御林军,亲自前去接应三路兵马。
很快,有哨探来报,东吴已经有了防备:派吕范领兵抵御曹休,诸葛瑾领兵在南郡抵御曹真,朱桓领兵在濡须抵挡曹仁。刘晔说:“既然东吴有了防备,去了恐怕也没有好处。” 曹丕不听,带兵出发了。
东吴将领朱桓,年仅二十七岁,却极有胆略,孙权十分赏识他。当时朱桓在濡须督军,听说曹仁率领大军去攻打羡溪,于是把所有的兵马都调去防守羡溪,只留下五千骑兵守城。忽然有消息传来,说曹仁派大将常雕会同诸葛虔、王双,率领五万精兵,飞速向濡须城杀来。众人听了,都面露惧色。朱桓手按宝剑,说道:“战争的胜负在于将领,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寡。兵法上说:客军兵力是主军的两倍,主军仍能战胜客军。如今曹仁千里迢迢赶来,人马疲惫不堪。我们和大家一起据守在高高的城墙上,南面是大江,北面背靠山险,以逸待劳,以主制客,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势。就算曹丕亲自来,都不用担忧,更何况是曹仁等人呢!” 于是传令下去,让士兵们放倒军旗,停止击鼓,装作无人守城的样子。
魏将先锋常雕,率领精兵来攻打濡须城,远远望去,城上看不到一个士兵。常雕催促军队快速前进,离城不远时,一声炮响,城上旌旗林立。朱桓横刀跃马而出,直取常雕。两人交战不到三个回合,朱桓手起刀落,将常雕斩于马下。吴兵乘势冲杀过去,魏兵大败,死伤无数。朱桓大获全胜,缴获了无数的旌旗、兵器和战马。曹仁领兵随后赶到,却被从羡溪杀出的吴兵截击。曹仁大败而逃,回去拜见魏主,详细奏明了大败的经过。曹丕大惊失色。
正商议间,忽然有探马来报:“曹真、夏侯尚包围了南郡,却被陆逊在城内设下伏兵,诸葛瑾在城外设下伏兵,内外夹攻,因此大败。” 话还没说完,又有探马报:“曹休也被吕范打败了。” 曹丕得知三路兵败,长叹一声,说:“我不听贾诩、刘晔的话,果然遭遇了这样的失败!” 当时正值夏天,瘟疫流行,马步军十有六七都染病身亡,曹丕只好率领军队返回洛阳。从此,吴、魏两国关系不和。
有人来报,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人都为国事捐躯,先主悲痛万分。又有近臣上奏说:“黄权率领江北的军队,投降魏国去了。陛下可以把他的家属交给有关部门治罪。” 先主却说:“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想要回蜀地却无路可走,不得已才投降魏国,这是我辜负了他,并非他辜负我,为什么要治他家属的罪呢?” 依旧下令供给黄权家属禄米,好好赡养他们。
黄权投降魏国后,众将带着他去拜见曹丕。曹丕问道:“你如今归降我,是想要效仿陈平、韩信吗?” 黄权流着泪上奏说:“臣深受蜀帝的厚恩,待遇十分优厚,他派臣督领各路军队驻扎在江北,却被陆逊截断了归路。臣回蜀地没路,投降东吴又做不到,所以才来投奔陛下。臣是败军之将,能免一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敢追慕古人的功绩呢!” 曹丕十分高兴,于是封黄权为镇南将军,黄权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忽然有近臣奏报:“有细作从蜀地来,说蜀主将黄权的家属全都诛杀了。” 黄权却笃定地说:“我和蜀主推心置腹,彼此信任,他了解我的本心,一定不会杀我的家小。” 曹丕也认同他的话。后人写诗指责黄权道:“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曹丕问贾诩:“我想要统一天下,是应该先攻打蜀国,还是先攻打吴国呢?” 贾诩回答说:“刘备有雄才大略,再加上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东吴的孙权能洞察虚实,陆逊现在又屯兵在险要之地,隔着长江、湖泊,都很难仓促谋划取胜。依臣看来,诸位将领当中,都没有孙权、刘备的敌手。就算陛下凭借天威前去征讨,也未必能有万全的把握。眼下只适合坚守,等待两国发生变故。” 曹丕说:“我已经派了三路大军去讨伐吴国,怎么会有不胜的道理?” 尚书刘晔说:“最近东吴的陆逊刚刚大破蜀兵七十万,现在他们上下齐心,又有长江、湖泊的阻隔,很难仓促制服,而且陆逊足智多谋,必定有所准备。” 曹丕质问:“你之前劝我讨伐吴国,现在又劝谏阻止,这是为什么?” 刘晔解释道:“时势不同了。过去东吴多次被蜀国打败,势力受挫,所以可以攻打;如今他们大获全胜,士气高涨,不可轻易进攻。” 曹丕说:“我心意已决,你不要再多说了。” 于是率领御林军,亲自前去接应三路兵马。
很快,有哨探来报,东吴已经有了防备:派吕范领兵抵御曹休,诸葛瑾领兵在南郡抵御曹真,朱桓领兵在濡须抵挡曹仁。刘晔说:“既然东吴有了防备,去了恐怕也没有好处。” 曹丕不听,带兵出发了。
东吴将领朱桓,年仅二十七岁,却极有胆略,孙权十分赏识他。当时朱桓在濡须督军,听说曹仁率领大军去攻打羡溪,于是把所有的兵马都调去防守羡溪,只留下五千骑兵守城。忽然有消息传来,说曹仁派大将常雕会同诸葛虔、王双,率领五万精兵,飞速向濡须城杀来。众人听了,都面露惧色。朱桓手按宝剑,说道:“战争的胜负在于将领,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寡。兵法上说:客军兵力是主军的两倍,主军仍能战胜客军。如今曹仁千里迢迢赶来,人马疲惫不堪。我们和大家一起据守在高高的城墙上,南面是大江,北面背靠山险,以逸待劳,以主制客,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势。就算曹丕亲自来,都不用担忧,更何况是曹仁等人呢!” 于是传令下去,让士兵们放倒军旗,停止击鼓,装作无人守城的样子。
魏将先锋常雕,率领精兵来攻打濡须城,远远望去,城上看不到一个士兵。常雕催促军队快速前进,离城不远时,一声炮响,城上旌旗林立。朱桓横刀跃马而出,直取常雕。两人交战不到三个回合,朱桓手起刀落,将常雕斩于马下。吴兵乘势冲杀过去,魏兵大败,死伤无数。朱桓大获全胜,缴获了无数的旌旗、兵器和战马。曹仁领兵随后赶到,却被从羡溪杀出的吴兵截击。曹仁大败而逃,回去拜见魏主,详细奏明了大败的经过。曹丕大惊失色。
正商议间,忽然有探马来报:“曹真、夏侯尚包围了南郡,却被陆逊在城内设下伏兵,诸葛瑾在城外设下伏兵,内外夹攻,因此大败。” 话还没说完,又有探马报:“曹休也被吕范打败了。” 曹丕得知三路兵败,长叹一声,说:“我不听贾诩、刘晔的话,果然遭遇了这样的失败!” 当时正值夏天,瘟疫流行,马步军十有六七都染病身亡,曹丕只好率领军队返回洛阳。从此,吴、魏两国关系不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913/183524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