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关中危机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答应了接管指挥权,李牧再次忙碌起来。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不光两广的部队恢复了编制,其余各省也在积极恢复武备。
湖广组建了五镇募兵,江西和浙江各自组建了两镇募兵,福建的官军也进行了改组,整编出了三镇募兵。
除了这些部队外,三位总督都组建了各自的督标,人数大约在三到五千。
新编的这些部队,除了划到浙江的景逸风所部外,其余各军骨干都是从李牧麾下抽调的。
在任用“自己人”上,三位勋贵系大佬的立场,都出奇一致。
一众勋贵子弟纷纷身居高位,走上了历史舞台。
大量的将领被抽调离开,虽然影响了两广六镇的战斗力,也让这些部队变得纯粹起来。
这次围剿傅逆,多省官军一起联合行动。
光动用的募兵,都超过了二十万。
加上配合作战的卫所部队、残存下来的民团武装,总兵力足有三十多万。
需要动员的民夫,更是高达八十万。
脸皮厚一点,完全可以对外宣称百万大军。
历史书上记录的百万大军,大多数时候都加上了民夫人数。
如此多的部队,若非各军主将多是他的旧部,李牧一样抓瞎。
军令如山不假,到了具体实上,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随着朝廷的衰,各地官军在执行上级命令时,经常出现阳奉阴违。
为了保障命令顺畅,大家都喜欢提拔亲信。
亲信的能力或许不是最强,但架不住这些人听话,能够按照主帅意志执行。
换成其他人,能力或许是上去了,能不能指挥顺手,那就得考验运气。
没有完善的权力体系约束,要确保将领们严格执行命令,任用亲信成了最好选择。
“侯爷,这是各省军队的基本讯息,包括将领名单身份背景、大军驻扎、兵力配备、物资储存。”
兰林杰一脸疲惫的道。
李牧这个当老大的忙了起来,他这个师爷的工作量,也变得更大啦。
为了适应需要,幕僚团队先后进行了两次扩编。
除了兰林杰之外,幕僚队伍中陆续进了几名举人、秀才,共同配合李牧处理政务。
“放在那里好了,我后面慢慢看。
当务之急是赶紧催促一下各地,加快速度筹集粮草。
秋收已经进入到了末期,叛军随时可能发起战争,我们必须加快备战步伐。”
李牧神色凝重的道。
勋贵总督的优势是军事,那么短板就是政务。
大家都没有在管理地方的经验,一下子身居高位,境内治理还是在了文官身上。
偏偏大虞朝的文官,堕的不像话,一个个都钻进了钱眼里。
什么大局不大局的,这些家伙都无所谓。
……
太和殿。
“为什么关中会在此时爆发叛乱?”
永宁帝厉声质问道。
一般的农民起义,大都发生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秋收这种时间点,正是大家一年中手头最宽裕的时候,完全没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
“陛下,臣弹劾陕西巡抚贪婪无度,肆意加征……”
督察御史的弹劾,变相的给出了答案。
地方衙门在正税基础上加征,这是大虞朝的常态。
引发农民起义,这顶多算一根导火索,真正原因还是天灾。
干旱少雨,导致粮食严重减产。
本来百姓的日子就苦,偏偏地方官没有看到,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加征。
不堪重负的百姓,壮着胆子和征税的差役理论,惨遭殴打。
在白莲教的鼓动下,关中多地爆发农民起义。
前面遁入山中的义军,也趁机杀了出来,掀起了反虞暴动。
点燃火星的关中大地,很快成了义军的温床,滋生出了大大的义军,将八百里秦川搅得天翻地覆。
见局势失控,盖子捂不下去了,陕西巡抚衙门才向朝廷进行报告。
“混账!”
“简直是无法无天!
一个个肆意妄为,目无君父,活该……”
永宁帝当即怒骂道。
骂的是陕西巡抚,还是起义的关中百姓,又或者是两者皆有之、
这不是群臣所知道的,大家只知道皇帝很生气,后果非常严重。
为了降低存在感,一众大臣纷纷低下头颅,避免目光和永宁帝对上。
“诸位爱卿,陕西爆发叛军,大家可有平叛方案?”
发泄一阵之后,永宁帝强忍着怒气询问道。
关中大乱爆发,让刚刚安稳下来的大虞朝,再次陷入了危险境地。
本次大乱爆发,最直接后果就是蜀地局势,再也无力回天。
朝廷没有能力多线开战,镇压这次关中叛乱,只能速战速决。
战事一旦拖延下来,不光蜀地局势受到影响,江南战场也会发生变化。
“陛下,当务之急是赶紧封锁消息,切勿让事情传到南方。
江南会战即将开启,此时收到陕西沦陷的消息,很容易动摇军心。
镇远侯和汉水侯皆出自陕西,一旦知道老家出事,必然影响他们的指挥。
现在的局势非常危险,朝廷必须尽快收复江南!”
庞承杰一脸焦虑的道。
又一个省的赋税没了,对财政严重赤字的大虞来,这是非常致命的。
镇压关中叛乱容易,想要稳定关中局势,就没那么简单啦。
无论谁主持关中事务,都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缺粮。
旱灾影响的不光陕西,北方其他省份,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粮食减产。
北方指望不上,南方更不用。
主要产粮地是收了回来,可接下来马上要发起大战,正是最需要钱粮的时候。
此时从南方调粮,势必影响收复江南的战斗。
相较于陕西,江南对大虞的战略意义,明显要高得多。
“庞大人,现在封锁消息,恐怕是一厢情愿。
同陕西接壤的省份众多,关中发生叛乱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天下。
与其掩耳盗铃,不如坦率的承认。
遮遮掩掩,未来消息泄露后,局面还会更加糟糕。”
沈启元当即反驳道。
身份决定立场。
作为关中人,他无法容忍朝廷放弃陕西。
不过户部尚书给出的理由太过充分,完全是从大局出发,他没法直接反驳。
只能寄希望于从关中走出来的两位勋贵系大佬顶住压力,从湖广分兵增援关中。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朝廷封锁消息,哪怕知道知道关中发生变故,李家叔侄大概率也会装聋作哑。
一方面是为了大局,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现实。
秋收刚结束,农民起义就迅速席卷陕西多个州府,足以证明下面的灾情,比地方官上报的更加严重。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粮食赈灾,李家叔侄同样变不出来粮食来。
真要是手中有足够的粮食,针对傅逆的平叛战争,也不会拖到秋后才开启。
仅仅老家在关中,还不足以让人家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跑去跳陕西的火坑。
“沈大人,江南会战不容有失。
现在朝中的一切,都必须为收复江南让道。
陕西局势恶化,也不至于一天都坚持不住。
让他们坚守几个月,等到平定傅逆之后,再出兵关中不迟。
为了大局着想,还是收起那些心思吧!”
首辅万俊辉当即警告道。
永宁朝多灾多难,从他担任首辅到现在,就没有过上几天舒心日子。
如果早知道局势这么糟糕,当初他什么,也不会争这个首辅的位置。
内心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
等官军收复南京之后,就找机会闪人。
力挽狂澜这种事,谁爱干就来干,反正他能力有限,应付不了现在的复杂局势。
“兵部,举荐平叛人选吧!”
永宁帝缓缓开口道。
看似没有表态,实际上他已经告诉众人,他是支持优先收复江南地区的。
朝廷既缺精兵,又缺钱粮。
现在派往关中的平叛人选,纯粹就是填坑的。
不求能迅速扑灭叛乱,只要稳住陕西局势即可。
……
武昌府。
看着从老家寄来的书信,李原暗自伤神。
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最近几年,陕西的雨水越来越少。
同族中通信的时候,他就没少听族老们抱怨,年景不好。
“六子,回去告诉族老们,扩编民团拱卫宗庙。
如果局势完全失控,那就放弃祖地,暂避叛军的锋芒!”
李原语气低沉的道。
放弃祖地,可是大不孝。
非到万不得已,没人会选择这么干。
不过陕西的局势,着实让他没底。
短期内朝廷除了调动京营之外,就只能从九边抽兵。
在最近几年的战争中,无论是京营,还是九边精锐都损失惨重。
后续补足了编制,却不等于恢复了战斗力。
九边中军事实力增加的,唯有辽东镇。
以他对辽东镇的了解,这帮无利不起早的家伙,肯定不会去趟陕西这潭浑水。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粮,势必影响各部的积极性,陕西局势难了。
相较于其他人,李家这种大族,还算是好的。
灾情再怎么厉害,也没有饿肚皮。
日子过不去,还可以从军。
他的督标中,就充斥了不少旁系远支。
哪怕出了五服,同宗知根知底,也更值得信赖。
“叔爷爷,不至于吧!
区区叛军,焉能让我们……”
不等青年男子把话完,李原就厉声打断道:
“住嘴!”
“傲慢是最大的敌人!”
“还区区叛军?”
“你可知道,就是你口中的区区叛军,就把大虞搅的天翻地覆!”
看得出来,他是真生气了。
李家最近十几年,确实是风光无限,以至于很多族人都飘了。
如果不是家规森严,还不知道闹出多少乱子。
“叔爷爷息怒!”
“孙儿知道错了,往后绝对不会这么狂妄……”
挨了训斥的六子,态度瞬间软化下来,仿佛换了一个人。
宗族社会,族长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大。
像李原这种手握大权的族长,对普通族人更是拥有生杀大权。
他要处理一名族人,报案都没用。
地方衙门中的官员,可不敢管他这位辅政大臣的家事。
“哼!”
“既然知道错了,愣在干什么,还不赶紧去送信!”
李原没好气的训斥道。
实在是太不省心了,一点大局观都没有。
收复江南是国策。
无论是谁,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意见,都不会有好结果。
没有朝廷的命令,他可不敢擅自分兵救援陕西。
……
广州府。
关中危机的消息传来时,恰好赶上了北伐誓师大会。
没有丝毫犹豫,李牧第一时间选择了封锁消息。
军中可有不少李家子弟,一旦让这些人知道老家危险,必然影响军心士气。
“汉中地势险要,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关中的叛军一时半会儿很难取得突破。
我会书信一封给汉中知府,让他加强戒备。
李炜,你回去之后,通知族中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山上的堡垒是时候利用起来了。
尽可能多囤积物资,一旦汉中有变,就带着族人撤到山上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以让族中安排一些年轻子弟南下避祸,等局势稳定后再回去。”
李牧当即对送信之人吩咐道。
相较于关中的宗族,他们汉中这一支,暂时尚未受到战争波及。
秦岭是一道天然分界线。
同样处于冰河时期,汉中的旱情,比起关中轻多了。
境内的几条河流,为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灾情最严重的,还是陕北、宁夏、兰州等地。
本来就是干旱少雨区,赶上大灾之年,农业生产近乎绝收。
“侯爷,汉中虽然受到影响,但总体局势还算稳定。
叛军在陕西肆虐,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关中的祖地怕是不保呀!”
李炜一脸为难的道。
他这次过来送信,除了代表汉中这一支外,还捎带上了关中宗族的求助。
李家在朝为官的人不少,可真正能影响朝廷决策的,还是只有李牧和李原。
“关中的族人,叔父那边会处理,你就不用多事啦!”
李牧当即推脱道。
有些事情,不能摆在明面上来。
李原没有写信通知他,明显是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装糊涂。
朝廷没有发公文陕西出事,那么他们就可以当做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者不罪。
纵使后面祖地入叛军之手,他们也无需承担道德压力。
至于宗族内部,无须担心。
他们是李家的牌面人物,有他们在朝中执掌大权,才有宗族的辉煌。
为了家族利益,族老们也会捂住盖子,不让他们名声受损。
万一运气不好,宗族没有及时撤离,惨遭叛军屠戮。
在外面的家族子弟,就承担着复仇,以及延续宗族血脉的重任。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不光两广的部队恢复了编制,其余各省也在积极恢复武备。
湖广组建了五镇募兵,江西和浙江各自组建了两镇募兵,福建的官军也进行了改组,整编出了三镇募兵。
除了这些部队外,三位总督都组建了各自的督标,人数大约在三到五千。
新编的这些部队,除了划到浙江的景逸风所部外,其余各军骨干都是从李牧麾下抽调的。
在任用“自己人”上,三位勋贵系大佬的立场,都出奇一致。
一众勋贵子弟纷纷身居高位,走上了历史舞台。
大量的将领被抽调离开,虽然影响了两广六镇的战斗力,也让这些部队变得纯粹起来。
这次围剿傅逆,多省官军一起联合行动。
光动用的募兵,都超过了二十万。
加上配合作战的卫所部队、残存下来的民团武装,总兵力足有三十多万。
需要动员的民夫,更是高达八十万。
脸皮厚一点,完全可以对外宣称百万大军。
历史书上记录的百万大军,大多数时候都加上了民夫人数。
如此多的部队,若非各军主将多是他的旧部,李牧一样抓瞎。
军令如山不假,到了具体实上,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随着朝廷的衰,各地官军在执行上级命令时,经常出现阳奉阴违。
为了保障命令顺畅,大家都喜欢提拔亲信。
亲信的能力或许不是最强,但架不住这些人听话,能够按照主帅意志执行。
换成其他人,能力或许是上去了,能不能指挥顺手,那就得考验运气。
没有完善的权力体系约束,要确保将领们严格执行命令,任用亲信成了最好选择。
“侯爷,这是各省军队的基本讯息,包括将领名单身份背景、大军驻扎、兵力配备、物资储存。”
兰林杰一脸疲惫的道。
李牧这个当老大的忙了起来,他这个师爷的工作量,也变得更大啦。
为了适应需要,幕僚团队先后进行了两次扩编。
除了兰林杰之外,幕僚队伍中陆续进了几名举人、秀才,共同配合李牧处理政务。
“放在那里好了,我后面慢慢看。
当务之急是赶紧催促一下各地,加快速度筹集粮草。
秋收已经进入到了末期,叛军随时可能发起战争,我们必须加快备战步伐。”
李牧神色凝重的道。
勋贵总督的优势是军事,那么短板就是政务。
大家都没有在管理地方的经验,一下子身居高位,境内治理还是在了文官身上。
偏偏大虞朝的文官,堕的不像话,一个个都钻进了钱眼里。
什么大局不大局的,这些家伙都无所谓。
……
太和殿。
“为什么关中会在此时爆发叛乱?”
永宁帝厉声质问道。
一般的农民起义,大都发生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秋收这种时间点,正是大家一年中手头最宽裕的时候,完全没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
“陛下,臣弹劾陕西巡抚贪婪无度,肆意加征……”
督察御史的弹劾,变相的给出了答案。
地方衙门在正税基础上加征,这是大虞朝的常态。
引发农民起义,这顶多算一根导火索,真正原因还是天灾。
干旱少雨,导致粮食严重减产。
本来百姓的日子就苦,偏偏地方官没有看到,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加征。
不堪重负的百姓,壮着胆子和征税的差役理论,惨遭殴打。
在白莲教的鼓动下,关中多地爆发农民起义。
前面遁入山中的义军,也趁机杀了出来,掀起了反虞暴动。
点燃火星的关中大地,很快成了义军的温床,滋生出了大大的义军,将八百里秦川搅得天翻地覆。
见局势失控,盖子捂不下去了,陕西巡抚衙门才向朝廷进行报告。
“混账!”
“简直是无法无天!
一个个肆意妄为,目无君父,活该……”
永宁帝当即怒骂道。
骂的是陕西巡抚,还是起义的关中百姓,又或者是两者皆有之、
这不是群臣所知道的,大家只知道皇帝很生气,后果非常严重。
为了降低存在感,一众大臣纷纷低下头颅,避免目光和永宁帝对上。
“诸位爱卿,陕西爆发叛军,大家可有平叛方案?”
发泄一阵之后,永宁帝强忍着怒气询问道。
关中大乱爆发,让刚刚安稳下来的大虞朝,再次陷入了危险境地。
本次大乱爆发,最直接后果就是蜀地局势,再也无力回天。
朝廷没有能力多线开战,镇压这次关中叛乱,只能速战速决。
战事一旦拖延下来,不光蜀地局势受到影响,江南战场也会发生变化。
“陛下,当务之急是赶紧封锁消息,切勿让事情传到南方。
江南会战即将开启,此时收到陕西沦陷的消息,很容易动摇军心。
镇远侯和汉水侯皆出自陕西,一旦知道老家出事,必然影响他们的指挥。
现在的局势非常危险,朝廷必须尽快收复江南!”
庞承杰一脸焦虑的道。
又一个省的赋税没了,对财政严重赤字的大虞来,这是非常致命的。
镇压关中叛乱容易,想要稳定关中局势,就没那么简单啦。
无论谁主持关中事务,都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缺粮。
旱灾影响的不光陕西,北方其他省份,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粮食减产。
北方指望不上,南方更不用。
主要产粮地是收了回来,可接下来马上要发起大战,正是最需要钱粮的时候。
此时从南方调粮,势必影响收复江南的战斗。
相较于陕西,江南对大虞的战略意义,明显要高得多。
“庞大人,现在封锁消息,恐怕是一厢情愿。
同陕西接壤的省份众多,关中发生叛乱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天下。
与其掩耳盗铃,不如坦率的承认。
遮遮掩掩,未来消息泄露后,局面还会更加糟糕。”
沈启元当即反驳道。
身份决定立场。
作为关中人,他无法容忍朝廷放弃陕西。
不过户部尚书给出的理由太过充分,完全是从大局出发,他没法直接反驳。
只能寄希望于从关中走出来的两位勋贵系大佬顶住压力,从湖广分兵增援关中。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朝廷封锁消息,哪怕知道知道关中发生变故,李家叔侄大概率也会装聋作哑。
一方面是为了大局,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现实。
秋收刚结束,农民起义就迅速席卷陕西多个州府,足以证明下面的灾情,比地方官上报的更加严重。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粮食赈灾,李家叔侄同样变不出来粮食来。
真要是手中有足够的粮食,针对傅逆的平叛战争,也不会拖到秋后才开启。
仅仅老家在关中,还不足以让人家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跑去跳陕西的火坑。
“沈大人,江南会战不容有失。
现在朝中的一切,都必须为收复江南让道。
陕西局势恶化,也不至于一天都坚持不住。
让他们坚守几个月,等到平定傅逆之后,再出兵关中不迟。
为了大局着想,还是收起那些心思吧!”
首辅万俊辉当即警告道。
永宁朝多灾多难,从他担任首辅到现在,就没有过上几天舒心日子。
如果早知道局势这么糟糕,当初他什么,也不会争这个首辅的位置。
内心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
等官军收复南京之后,就找机会闪人。
力挽狂澜这种事,谁爱干就来干,反正他能力有限,应付不了现在的复杂局势。
“兵部,举荐平叛人选吧!”
永宁帝缓缓开口道。
看似没有表态,实际上他已经告诉众人,他是支持优先收复江南地区的。
朝廷既缺精兵,又缺钱粮。
现在派往关中的平叛人选,纯粹就是填坑的。
不求能迅速扑灭叛乱,只要稳住陕西局势即可。
……
武昌府。
看着从老家寄来的书信,李原暗自伤神。
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最近几年,陕西的雨水越来越少。
同族中通信的时候,他就没少听族老们抱怨,年景不好。
“六子,回去告诉族老们,扩编民团拱卫宗庙。
如果局势完全失控,那就放弃祖地,暂避叛军的锋芒!”
李原语气低沉的道。
放弃祖地,可是大不孝。
非到万不得已,没人会选择这么干。
不过陕西的局势,着实让他没底。
短期内朝廷除了调动京营之外,就只能从九边抽兵。
在最近几年的战争中,无论是京营,还是九边精锐都损失惨重。
后续补足了编制,却不等于恢复了战斗力。
九边中军事实力增加的,唯有辽东镇。
以他对辽东镇的了解,这帮无利不起早的家伙,肯定不会去趟陕西这潭浑水。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粮,势必影响各部的积极性,陕西局势难了。
相较于其他人,李家这种大族,还算是好的。
灾情再怎么厉害,也没有饿肚皮。
日子过不去,还可以从军。
他的督标中,就充斥了不少旁系远支。
哪怕出了五服,同宗知根知底,也更值得信赖。
“叔爷爷,不至于吧!
区区叛军,焉能让我们……”
不等青年男子把话完,李原就厉声打断道:
“住嘴!”
“傲慢是最大的敌人!”
“还区区叛军?”
“你可知道,就是你口中的区区叛军,就把大虞搅的天翻地覆!”
看得出来,他是真生气了。
李家最近十几年,确实是风光无限,以至于很多族人都飘了。
如果不是家规森严,还不知道闹出多少乱子。
“叔爷爷息怒!”
“孙儿知道错了,往后绝对不会这么狂妄……”
挨了训斥的六子,态度瞬间软化下来,仿佛换了一个人。
宗族社会,族长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大。
像李原这种手握大权的族长,对普通族人更是拥有生杀大权。
他要处理一名族人,报案都没用。
地方衙门中的官员,可不敢管他这位辅政大臣的家事。
“哼!”
“既然知道错了,愣在干什么,还不赶紧去送信!”
李原没好气的训斥道。
实在是太不省心了,一点大局观都没有。
收复江南是国策。
无论是谁,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意见,都不会有好结果。
没有朝廷的命令,他可不敢擅自分兵救援陕西。
……
广州府。
关中危机的消息传来时,恰好赶上了北伐誓师大会。
没有丝毫犹豫,李牧第一时间选择了封锁消息。
军中可有不少李家子弟,一旦让这些人知道老家危险,必然影响军心士气。
“汉中地势险要,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关中的叛军一时半会儿很难取得突破。
我会书信一封给汉中知府,让他加强戒备。
李炜,你回去之后,通知族中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山上的堡垒是时候利用起来了。
尽可能多囤积物资,一旦汉中有变,就带着族人撤到山上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以让族中安排一些年轻子弟南下避祸,等局势稳定后再回去。”
李牧当即对送信之人吩咐道。
相较于关中的宗族,他们汉中这一支,暂时尚未受到战争波及。
秦岭是一道天然分界线。
同样处于冰河时期,汉中的旱情,比起关中轻多了。
境内的几条河流,为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灾情最严重的,还是陕北、宁夏、兰州等地。
本来就是干旱少雨区,赶上大灾之年,农业生产近乎绝收。
“侯爷,汉中虽然受到影响,但总体局势还算稳定。
叛军在陕西肆虐,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关中的祖地怕是不保呀!”
李炜一脸为难的道。
他这次过来送信,除了代表汉中这一支外,还捎带上了关中宗族的求助。
李家在朝为官的人不少,可真正能影响朝廷决策的,还是只有李牧和李原。
“关中的族人,叔父那边会处理,你就不用多事啦!”
李牧当即推脱道。
有些事情,不能摆在明面上来。
李原没有写信通知他,明显是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装糊涂。
朝廷没有发公文陕西出事,那么他们就可以当做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者不罪。
纵使后面祖地入叛军之手,他们也无需承担道德压力。
至于宗族内部,无须担心。
他们是李家的牌面人物,有他们在朝中执掌大权,才有宗族的辉煌。
为了家族利益,族老们也会捂住盖子,不让他们名声受损。
万一运气不好,宗族没有及时撤离,惨遭叛军屠戮。
在外面的家族子弟,就承担着复仇,以及延续宗族血脉的重任。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891/18259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