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85章 大明战神李景隆,好圣孙朱瞻基【求追读】

第85章 大明战神李景隆,好圣孙朱瞻基【求追读】

推荐阅读:武破苍穹鬼将祸夏一天天九儿天地炼神校花的贴身高手林逸楚梦瑶开局女帝为师,我出师便天下无敌陈长安牧云瑶诸天:每个世界随机一个关键词慌!把前夫扔给白月光后,他疯了帝少宠坏小娇妻官场:美女领导带我青云直上强扭的霸总太苦涩,重生她不爱了

    刘宽略感无奈,只能尽量搜刮脑海中关于靖难之役的记忆。
    “靖难之役打了近四年,因为朱棣刚开始仅以八百多护卫起兵,虽后来收编了北平守军,又通过向宁王等藩王借兵等方法筹集了不少兵马,可相较于建文帝所掌控的朝廷大军,其兵马数量依旧处于劣势。”
    “再加上燕军地处北方,钱粮供给也不如建文帝,所以头两年燕军虽在朱棣带领下多次获胜,但处境却颇为艰难,靖难看着也并无多大成功的希望。”
    “然而建文帝一方昏招迭出,再加上朱棣军事才能确实出色,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颇多,遂打赢一场又一场重要战事,扭转局面,直至攻入南京,靖难成功。”
    朱元璋听完皱眉,问:“没了?”
    刘宽道:“陛下,微臣真的只记得这些——若陛下非要听更多,微臣也只能再讲讲两个靖难之役中的著名人物。”
    “哦?”朱元璋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你且来。”
    反正殿内也没别人,刘宽索性放开了讲。
    他道:“这第一位就是被后世称为大明第二战神的李景隆。”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嫡长子,出生于洪武二年,如今已是十二三岁的少年,陪着诸皇子同在大本堂读书。
    朱元璋经常去大本堂了解诸皇子读书情况,李景隆不仅生得俊朗不凡,看着也聪明,因此颇得他喜爱。
    听了刘宽开头这句话,他便忍不住笑道:“原来是景隆那孩子,咱早就看出他和文忠一般,是个能征善战的。”
    “不过,他既有战神之称,想必在靖难之役中应是站在了老四那一边吧?”
    刘宽没想到朱元璋会突然插嘴,出这么一番话来。
    心道:老朱,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你上赶着被打脸啊。
    随即神色古怪地道:“回陛下,微臣也不知李景隆是否站在朱棣那边——此事勉强算个历史谜题。”
    朱元璋听了奇怪,“为何如此?”
    刘宽道:“朱棣起兵靖难后,建文帝曾先后两次任命李景隆为统帅。”
    “第一次是在建文元年,命李景隆为大将军,领兵五十万攻打燕军占据的北平、永平等地,结果大败亏输,折损将士无数,遗弃辎重无数。”
    “建文二年,建文帝认为李景隆上次失败是因为权柄太轻,于是授以‘专征伐’之大权。”
    “于是李景隆与另外几人合兵六十多万,与燕军再战,又是大败亏输,丢城失地,一直退到了济南。”
    “待到建文四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当时朝中有人请诛李景隆,认为局势败坏如此之快,都是李景隆两次大败之故。”
    “建文帝不仅不准,反而让李景隆与兵部尚书一起去江北向燕军求和,表示愿划江而治。”
    “仗打到这一步,燕军连战连捷,士气如虹,眼见攻破南京就能改天换日,自是不肯和的。”
    “李景隆求和不成,建文帝依旧没治他的罪,反而将守卫城门的重任托付于他。”
    “结果燕军攻来时,李景隆主动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建文一脉彻底断绝希望,靖难之役也以朱棣获胜告终。”
    听到这里,朱元璋神色已经变得古怪之极,既觉羞恼,又觉得不可思议。
    至此,他哪里还不明白,刘宽先前所的“大明第二战神”分明就是挪揄之语,是贬非褒。
    看着俊朗不凡、人模人样的大外甥孙李景隆,并不像他父亲李文忠那般能征善战,而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草包!
    刘宽顿了顿,接着道:“因李景隆几次大败太过离谱,又有开门迎朱棣入城之事,所以后世不少人推测,李景隆私下里跟朱棣交情很好。”
    “他留在建文帝这边就是为了充当内应,用另一种方式帮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当然,这只是部分后世人的猜测,主流观点还是认为李景隆就是菜——嗯,也就是类似赵括、马谡那种谈起军事头头是道,实操起来却很拉胯的人。”
    御陛之后。
    朱标、朱棣各坐在一个锦墩上。
    朱棣神情已不在恍惚——他注意力基本被刘宽所讲的李景隆之事吸引了。
    朱标则露出了好奇之色,忍不住低声问:“四弟,景隆与你私底下是否感情格外要好?”
    “我不知道啊。”朱棣有些茫然,却也压低了声音,“我们差了八九岁,私底下交流也不多——至多是在大本堂读书时常带着他和几位年幼的弟弟一起玩耍罢了。”
    朱标还想再问什么,便听见前面朱元璋一阵咳嗽,于是便闭了嘴。
    刘宽见老朱忽然一阵咳嗽,不由关问道:“陛下无碍吧?”
    朱元璋见刘宽并不像听到什么的样子,放下心来。
    他道:“咱没事,只是没想到你口中的战神竟专打败仗。”
    刘宽解释道,“陛下,微臣只是转述后世人的法而已,并非故意挪揄。”
    朱元璋道:“不用解释,咱不会在意这点事。何况凭那子打得几次败仗,被嘲讽也是该。”
    “咱甚至觉得你用赵括、马谡来类比,是高看那子了——赵括能在白起围攻下坚持一个多月,马谡能得诸葛亮看重,那子能吗?”
    听了这话,刘宽不禁一笑,也觉得用先前那话有点侮辱赵括、马谡了。
    “继续,这靖难之役中另一个著名人物是谁。”
    听朱元璋问,刘宽道:“另一人是朱棣次子,后来获封汉王的朱高煦。”
    “高煦?”朱元璋没想到竟有这个去年才出生的孙子之事,疑惑道:“靖难之役时他才二十岁左右吧?能有他什么事?”
    刘宽笑道,“朱高煦当时虽年少,却十分勇猛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数次解救朱棣于危难,擒杀敌将,乃至扭转战局。”
    “可以,朱棣靖难之役能够获得成功,朱高煦有很大功劳。”
    “据,朱棣觉得朱高煦很像他,曾在一次被朱高煦解救突围的过程中,允诺日后将皇位传给他。”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皱眉,道:“后来呢?老四该不会真废了嫡长的高炽,改立高煦为太子吧?”
    御陛后。
    朱棣原本正惊喜于次子的勇猛善战,听到这里,却也不由皱眉思考,面露纠结之色。
    却是在想,他是否会改立次子为太子。
    然后就听刘宽的声音传了过来。
    “朱高炽虽是嫡长子,却喜静不喜动、喜文事胜过武事,而且嗜好甜食,因此成年后长得十分肥胖。”
    “虽然朱高炽表现得颇为聪慧,也曾在朱棣起兵之处,又过领军守住北平城的战功,更是在朱棣、朱高煦在外征战时于后方负责后勤诸事,表现出了不俗的治政能力,但朱棣仍不喜其性格、外形。”
    “朱棣觉得朱高炽不类己,相较之下,朱高煦就比较像他,尤其是在军事天赋方面。”
    “再加上一批靖难武勋都跟朱高煦交情很好,朱棣就在永乐二年正式提出了改立太子之事。”
    “结果,虽然一大批靖难武将同意,朝中重要文臣却几乎都反对,告诉朱棣‘废嫡长立次幼’是取祸之道。”
    “这就让朱棣觉得很为难。”
    朱元璋听到这里有点着急,不禁催促道:“你子别慢吞吞的,快些,老四究竟改立太子没有?”
    御陛后,朱棣也听得着急。
    因为现在的他也无法判断,历史上的他在那般情况下会做出何种选择。
    他看向朱标,却见朱标微皱着眉头,不知在思考这什么。
    他本想问朱标觉得该选谁,却忽然警醒:他若这么问了,岂不是显得仍有心于皇位?
    只好压住心思,继续听那刘宽讲。
    朱元璋的催促很有用,刘宽直接道:“并没有。”
    老朱追问,“为何?”
    刘宽道:“朱棣当时具体如何考量的,后世人自然不知,只能推测。”
    “觉得朱棣一是听进了文臣的劝谏,担心大明如李唐一般,就此经常发生同室操戈之事。”
    “第二嘛,是因为朱高炽虽不得朱棣喜欢,可他却生了个好儿子,被文臣们称作‘好圣孙’,被后世一些人称作‘六边形战士’的朱瞻基。”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806/178404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