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49《迁都北京》
推荐阅读: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诸天:无数的我,加入聊天群、无始皇手谕,不得出银河边关、牧者密续、快穿世界吃瓜第一线、归义非唐、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仙岛养鸡:家族靠卖鸡蛋崛起、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帝国崛起:西班牙、
永乐四年的秋老虎还没过去,南京城朱雀巷的青石板上晒着白晃晃的日头。周木工蹲在门槛上磨刨刀,木屑混着槐树叶落在青布围裙上,听见巷口传来打更声时,后颈的汗珠子正顺着脊梁骨往腰里钻。
“他爹,晌午煮了绿豆汤。”媳妇阿巧端着粗瓷碗出来,鬓角的碎发沾着水,围裙上还印着面盆边沿的蓝花纹。周木工抬头时,瞧见她手腕上那串桃核手链——还是成亲那年他在秦淮河畔捡的桃核,一个个磨得发亮,如今早被年月盘出了包浆。
巷子深处突然传来马蹄声,铁蹄敲在石板上像砸锅似的。周木工手一抖,刨刀在松木方子上划出条歪斜的印子。打前头跑过来的小顺子边跑边喊:“周叔周叔!官府的人来巷口贴告示了!说是要修北京城的宫殿,招天下的能工巧匠呢!”
阿巧手里的碗当啷一声磕在门框上,绿豆汤泼出来溅湿了鞋面。周木工盯着磨得发亮的刨刀,想起三年前跟着营造司去苏州采办木料,在码头上见过北上的漕船,船工们都说燕王在北京修城,宫里的金丝楠木都是从蜀地深山里砍的,一根木头得走半年水路。
告示贴在巷口的老槐树上,朱红的边框印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周木工攥着刨刀挤到前排,见最上头写着“钦命迁都北京,着天下诸色人等共襄盛举”,底下列着招募的工匠名目:木作、瓦作、石作、漆作……末了还有句“应募者赐田三亩,免役三年”。
“他爹,咱不去成不?”回家的路上阿巧扯着他的袖子,指尖冰凉,“那年你去苏州,船在江里遇着风浪,我抱着柱子哭了整宿。北京城离咱这儿几千里地,万一……”
周木工没吭声,低头盯着地上自己的影子。十四岁进营造司当学徒,跟着师傅在应天府修了十年宫殿,如今手掌上的老茧比刨刃还硬。可迁都的圣旨是皇上亲下的,去年冬天就听说北京要做京城,满朝文武都在议迁都的事,哪由得平头百姓说不去?
三日后的晌午,朱雀巷来了辆青布篷车。周木工蹲在门槛上给阿巧别桃核手链,七岁的虎娃抱着他的腿哭得鼻涕眼泪全沾在裤脚,怀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绿豆糕。阿巧往他包袱里塞了双新纳的布鞋,针脚密得能挡风,又把家里剩下的二十文钱缝在贴身的布袋里,手指在他胸口按了又按:“到了地头就托人捎封信,千万别省那俩钱。”
篷车轱辘碾过青石板时,周木工隔着帘子看见虎娃趴在巷口的老槐树上,小胳膊拼命挥着,阿巧的身影缩成个小灰点,渐渐被扬起的尘土遮住。车出了城门,路边的稻田刚插完秧,青蛙在水田里呱呱叫着,远处的紫金山在雾霭里若隐若现,像幅没干透的水墨画。
这一走,便是三年。
北京城的秋天来得早,周木工跟着南来的工匠队伍到通州时,运河两岸的柳树已经开始泛黄。码头上停满了漕船,船头挂着的灯笼在暮色里连成串,像条飘在水上的火龙。监工的百户催着他们赶紧卸车,说紫禁城的地基已经打好,就等着木料上梁。
进了北京城,周木工才知道什么叫“天子脚下”。城墙比应天府的还高两丈,城砖缝里灌着糯米浆,敲上去当当响。街道宽得能并排走五辆马车,两边的店铺挂着各色幌子,卖糖葫芦的、打马掌的、算卦的,还有从西域来的胡商,推着装满葡萄干的小车,用半生不熟的汉话叫卖。
可等他们到了紫禁城工地,才发现热闹都是外头的。工地上搭满了脚手架,成百上千的工匠在夯土筑基,夯歌声震天响,脚底下全是没膝的黄土,风一吹眯得人睁不开眼。周木工被分到木作班,跟着班主去看木料堆场时,眼珠子都差点瞪出来——整座堆场望不到边,金丝楠木堆得比三层楼还高,柏木、松木、杉木分门别类码放着,树身上还带着蜀地深山里的青苔。
“看见那根了吗?”班主用旱烟杆指着堆场中央一根五丈长的金丝楠木,“从峨眉山砍下来,走了半年水路,过三峡时撞坏了三条船。如今要做奉天殿的金柱,一根柱子就得七个木匠合抱。”
头回上工那日,周木工跟着师兄们给木料画墨线。奉天殿的地基已经夯得结结实实,三层汉白玉台基雕着蟠龙纹,工匠们正在往台基上运巨石。他站在脚手架上往下看,见石作班的弟兄们用滚木拖着万斤重的巨石,每走十步就得换一批人,号子声里带着血沫子。
夜里住在工棚里,二十多个汉子挤在大通铺上,草席底下的土坷垃硌得背疼。同屋的张师傅来自浙江,说起话来带着吴侬软语,说自己离家时儿子刚满月,如今怕是会跑了。周木工摸出怀里的桃核手链,借着油灯昏黄的光数桃核,一共十八颗,每颗上都刻着阿巧的指甲印——那是她当年蹲在门槛上一颗一颗磨出来的。
入了冬,北京城的雪下得铺天盖地。工地上结了冰,木料冻得比铁还硬,刨刀下去只留道白印子。监工的百户拿着皮鞭来回走,说皇上要在永乐八年让紫禁城初具规模,误了工期便是杀头的罪。周木工的手冻得裂开血口子,夜里用布条缠着,第二日干活时血又渗出来,把刨刃都染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爹,晌午煮了绿豆汤。”媳妇阿巧端着粗瓷碗出来,鬓角的碎发沾着水,围裙上还印着面盆边沿的蓝花纹。周木工抬头时,瞧见她手腕上那串桃核手链——还是成亲那年他在秦淮河畔捡的桃核,一个个磨得发亮,如今早被年月盘出了包浆。
巷子深处突然传来马蹄声,铁蹄敲在石板上像砸锅似的。周木工手一抖,刨刀在松木方子上划出条歪斜的印子。打前头跑过来的小顺子边跑边喊:“周叔周叔!官府的人来巷口贴告示了!说是要修北京城的宫殿,招天下的能工巧匠呢!”
阿巧手里的碗当啷一声磕在门框上,绿豆汤泼出来溅湿了鞋面。周木工盯着磨得发亮的刨刀,想起三年前跟着营造司去苏州采办木料,在码头上见过北上的漕船,船工们都说燕王在北京修城,宫里的金丝楠木都是从蜀地深山里砍的,一根木头得走半年水路。
告示贴在巷口的老槐树上,朱红的边框印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周木工攥着刨刀挤到前排,见最上头写着“钦命迁都北京,着天下诸色人等共襄盛举”,底下列着招募的工匠名目:木作、瓦作、石作、漆作……末了还有句“应募者赐田三亩,免役三年”。
“他爹,咱不去成不?”回家的路上阿巧扯着他的袖子,指尖冰凉,“那年你去苏州,船在江里遇着风浪,我抱着柱子哭了整宿。北京城离咱这儿几千里地,万一……”
周木工没吭声,低头盯着地上自己的影子。十四岁进营造司当学徒,跟着师傅在应天府修了十年宫殿,如今手掌上的老茧比刨刃还硬。可迁都的圣旨是皇上亲下的,去年冬天就听说北京要做京城,满朝文武都在议迁都的事,哪由得平头百姓说不去?
三日后的晌午,朱雀巷来了辆青布篷车。周木工蹲在门槛上给阿巧别桃核手链,七岁的虎娃抱着他的腿哭得鼻涕眼泪全沾在裤脚,怀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绿豆糕。阿巧往他包袱里塞了双新纳的布鞋,针脚密得能挡风,又把家里剩下的二十文钱缝在贴身的布袋里,手指在他胸口按了又按:“到了地头就托人捎封信,千万别省那俩钱。”
篷车轱辘碾过青石板时,周木工隔着帘子看见虎娃趴在巷口的老槐树上,小胳膊拼命挥着,阿巧的身影缩成个小灰点,渐渐被扬起的尘土遮住。车出了城门,路边的稻田刚插完秧,青蛙在水田里呱呱叫着,远处的紫金山在雾霭里若隐若现,像幅没干透的水墨画。
这一走,便是三年。
北京城的秋天来得早,周木工跟着南来的工匠队伍到通州时,运河两岸的柳树已经开始泛黄。码头上停满了漕船,船头挂着的灯笼在暮色里连成串,像条飘在水上的火龙。监工的百户催着他们赶紧卸车,说紫禁城的地基已经打好,就等着木料上梁。
进了北京城,周木工才知道什么叫“天子脚下”。城墙比应天府的还高两丈,城砖缝里灌着糯米浆,敲上去当当响。街道宽得能并排走五辆马车,两边的店铺挂着各色幌子,卖糖葫芦的、打马掌的、算卦的,还有从西域来的胡商,推着装满葡萄干的小车,用半生不熟的汉话叫卖。
可等他们到了紫禁城工地,才发现热闹都是外头的。工地上搭满了脚手架,成百上千的工匠在夯土筑基,夯歌声震天响,脚底下全是没膝的黄土,风一吹眯得人睁不开眼。周木工被分到木作班,跟着班主去看木料堆场时,眼珠子都差点瞪出来——整座堆场望不到边,金丝楠木堆得比三层楼还高,柏木、松木、杉木分门别类码放着,树身上还带着蜀地深山里的青苔。
“看见那根了吗?”班主用旱烟杆指着堆场中央一根五丈长的金丝楠木,“从峨眉山砍下来,走了半年水路,过三峡时撞坏了三条船。如今要做奉天殿的金柱,一根柱子就得七个木匠合抱。”
头回上工那日,周木工跟着师兄们给木料画墨线。奉天殿的地基已经夯得结结实实,三层汉白玉台基雕着蟠龙纹,工匠们正在往台基上运巨石。他站在脚手架上往下看,见石作班的弟兄们用滚木拖着万斤重的巨石,每走十步就得换一批人,号子声里带着血沫子。
夜里住在工棚里,二十多个汉子挤在大通铺上,草席底下的土坷垃硌得背疼。同屋的张师傅来自浙江,说起话来带着吴侬软语,说自己离家时儿子刚满月,如今怕是会跑了。周木工摸出怀里的桃核手链,借着油灯昏黄的光数桃核,一共十八颗,每颗上都刻着阿巧的指甲印——那是她当年蹲在门槛上一颗一颗磨出来的。
入了冬,北京城的雪下得铺天盖地。工地上结了冰,木料冻得比铁还硬,刨刀下去只留道白印子。监工的百户拿着皮鞭来回走,说皇上要在永乐八年让紫禁城初具规模,误了工期便是杀头的罪。周木工的手冻得裂开血口子,夜里用布条缠着,第二日干活时血又渗出来,把刨刃都染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621/170394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